2012年5月28日 星期一

雜阿含-638


八一二(六三八)舍利弗已涅槃;s.47.13
1.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2.舍利弗已涅槃
爾時、尊者舍利弗,住摩竭提那羅聚落,疾病涅槃,純陀沙彌瞻視供養。爾時、尊者舍利弗因病涅槃,時純陀沙彌供養尊者舍利弗已,取餘舍利,擔持衣缽,到王舍城。舉衣缽,洗足已,詣尊者阿難所,禮尊者阿難足已,卻住一面。白尊者
阿難:尊者當知!我和上尊者舍利弗已涅槃,我持舍利及衣缽來。

3.阿難持辯閉塞
於是尊者阿難聞純陀沙彌語已,往詣佛所,白佛言:世尊!我今舉體離解,四方易韻,持辯閉塞。純陀沙彌來語我言:和上舍利弗已涅槃,持餘舍利及衣缽來。

4.舍利弗持所受戒身涅槃耶?
佛言:云何阿難!彼舍利弗持所受戒身涅槃耶?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涅槃耶?阿難白佛言:不也,世尊!佛告阿難:若法我自知,成等正覺所說,謂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道支涅槃耶?

5.我為法故,為受法者故,愁憂苦惱
阿難白佛:不也,世尊!雖不持所受戒身,乃至道品法而涅槃,然尊者舍利弗,持戒多聞,少欲知足,常行遠離,精勤方便,攝念安住,一心正受;捷疾智慧,深利智慧,超出智慧,分別智慧,大智慧,廣智慧,甚深智慧,無等智慧,智寶成就;能視,能教,能照,能喜,善,能讚歎,為眾說法。是故世尊!我為法故,為受法者故,愁憂苦惱。

6.有為敗壞之法,何得不壞?
佛告阿難:汝莫愁憂苦惱!所以者何?若生、若起、若作,有為敗壞之法,何得不壞?欲令不壞者,無有是處。我先已說:一切所愛念種種諸物,適意之事,一切皆是乖離之法,不可常保。譬如大樹,根、莖、枝、葉、華、果茂盛,大枝先折;如大寶山,大巖先崩;如是如來大眾眷屬,其大聲聞先般涅槃。若彼方有舍利弗住者,於彼方我則無事,然其彼方,我則不空,以有舍利弗故,我先已說故。汝今阿難!如我先說,所可愛念種種適意之事,皆是別離之法,是故汝今莫大愁毒。

7.當作自洲而自依
阿難!當知如來不久亦當過去。是故阿難!當作自洲而自依,當作法洲而法依,當作不異洲、不異依。阿難白佛:世尊!云何自洲以自依?云何法洲以法依?云何不異洲、不異依?佛告阿難:若比丘,身身觀念處,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受;心;法法觀念處,亦如是說。阿難!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依。

8.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I.舍利弗持所受戒身涅槃耶?
[經文] 佛言:云何阿難!彼舍利弗持所受戒身涅槃耶?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涅槃耶?阿難白佛言:不也,世尊!佛告阿難:若法我自知,成等正覺所說,謂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道支涅槃耶?
[參考] 1.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161
佛的大弟子舍利弗S/a^riputra,在故鄉入涅槃了。舍利弗的弟子純陀Cunda沙彌(或譯作均提、均頭),處理好了後事,帶著舍利弗的舍利(遺骨)、衣缽,來王舍城見佛。阿難A^nanda聽到了舍利弗入涅槃的消息,心裡非常苦惱。那時,佛安慰阿難說:「阿難!彼舍利弗持所受戒身涅槃耶?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涅槃耶?阿難白佛言:不也!世尊」!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身」是khandha──犍度,「聚」的意思。但在後來,khandha都被寫作skandha──「蘊」,如八犍度被稱為八蘊。戒身等五身,就是「五蘊」。眾生的有漏五蘊,是色、受、想、行、識,這是必朽的,終於要無常滅去的。聖者所有的無漏五蘊──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並不因涅槃而就消滅了,這是無漏身,也 [P162] 名「五分法身」。古代佛弟子的念佛,就是繫念這五分法身,這才是真正的佛。沒有成佛以前,有三十二相好的色身,但並沒有稱之為佛。所以不應該在色相上說佛,而要在究竟的無漏五蘊功德上說(不過,五分法身是通於阿羅漢的)。如歸依佛,佛雖已入涅槃,仍舊是眾生的歸依處,就是約究竟無漏功德說的。
2.性空學探源,P124
雜阿含六三八經說,舍利弗般涅槃了,其弟子均頭沙彌取舍利回祇園,阿難看見了非常的悲傷,釋尊安慰他,謂:彼舍利弗,持所受戒身涅槃耶?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涅槃耶?阿難白佛言:不也。舍利弗涅槃了,只是有漏因果的身心息滅,不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的五分法身也滅無。

II.舍利弗之德
[經文] 然尊者舍利弗,持戒多聞,少欲知足,常行遠離,精勤方便,攝念安住,一心正受;捷疾智慧,深利智慧,超出智慧,分別智慧,大智慧,廣智慧,甚深智慧,無等智慧,智寶成就;能視,能教,能照,能喜,善,能讚歎,為眾說法。是故世尊!我為法故,為受法者故,愁憂苦惱。
[類似經文] 1.cs1212:汝舍利弗持戒多聞,少欲知足,修行遠離,精勤方便,正念正受,捷疾智慧、明利智慧、出要智慧、厭離智慧、大智慧、廣智慧、深智慧、無比智慧,智寶成就,示、教、照、喜,亦常讚歎示、教、照、喜,為眾說法,未曾疲倦。
2.cs1306:彼尊者舍利弗持戒多聞,少欲知足,精勤遠離,正念堅住,智慧正受,捷疾智慧、利智慧、出離智慧、決定智慧、大智慧、廣智慧、深智慧、無等智慧,智寶成就,善能教化,示、教、照、喜,亦常讚歎示、教、照、喜,常為四眾說法不惓。
3.佛說解夏經,T01861c
汝,舍利弗!具戒多聞,少欲知足,斷諸煩惱,發大精進,安住正念,具等引慧、聞慧、捷慧、利慧、出離慧、了達慧、廣大清淨慧、甚深慧、無等慧,具大慧寶。
4.解深密經卷第一,T16688c
捷慧、速慧、利慧、出慧、勝決擇慧、大慧、廣慧及無等慧、慧寶成就。
[參考] 1.尊婆須蜜論,卷第八,T28790c
1)捷疾智、速智有何差別?答曰:捷疾義實曉了,速對以彼漸漸方便義次第捷疾智。
2)利智、無礙智有何差別?答曰:斷諸結為利智,分別諦為無礙智。
3)甚深智慧、普遍智慧有何差別?答曰:覺知此緣是甚深智慧,長益眾多普遍智慧。
4)別智慧、廣智慧有何差別?答曰;種種相覺知諸義,是謂別智慧。一處普遍智,是謂廣智慧。
2.T30629a
又性少欲,成就第一真實少欲。如少欲如是,喜足、遠離、勇猛精進、安住正念、寂定聰慧亦爾。於無戲論任性好樂,於有戲論策勵其心方能緣慮,如是等輩當知煩惱已斷之相。
3.T30761a
1)言捷慧者,速疾了知故。
2)言速慧者,慧無滯礙故。
3)言利慧者,盡其所有、如其所有,皆善了知故。
4)言出慧者,於出離法世間離欲,能善了知故。
5)決擇慧者,於出世間諸離欲法,能了知故。
6)甚深慧者,於甚深空相應緣起隨順諸法,能了知故。
又於一切甚深義句,皆能如實善通達故。此中如來慧,能制立聲聞等慧,於所制立能隨覺了。
7)又大慧者,謂即此慧,長時串習故。
8)其廣慧者,謂即此慧無量無邊所行境故。
9)無等慧者,其餘諸慧無與等故。
10)言慧寶者,於諸根中慧最勝故,如末尼珠顯發輪王毘琉璃寶令光淨故,與彼相應故名慧寶,皆得成就。
4.大智度論,卷八十三,T25641a
1)慧者,一切智慧總相。
2)疾慧者,速知諸法。有人雖疾而智力不強,如馬雖疾而力弱;有人雖有強智力而不利,譬如鈍斧雖有大力,不能破物。
3)出慧者,於種種難中能自拔出,亦能於諸煩惱中自拔出三界入涅槃。
4)達慧者,究盡通達,於佛法中乃至漏盡、得涅槃,破壞諸法到法性中。
5)廣慧者,道俗種種經書論議,於佛法中有無,無不悉知。
6)深慧者,觀一切法無量、無相、不可思議。世間深智慧者,能知久遠事,利中有衰、衰中有利。
7)大慧者,總具上諸慧名為大。又復一切眾生中佛為大,諸法中般若為大;知佛、信法,與大法和合,故名為大。
8)無等慧者,於般若中不著般若,能如是深入,更無異法可喻。復次,菩薩漸漸行道,到不可思議性中,無有與等者,故名無等。 
9)寶慧者,如如意寶,自無定色,隨前物而變;般若亦如是,自無定相,隨諸法行。又如如意珠,隨願皆得;般若亦如是,有人行者能得佛願,何況餘者!
5.佛地經論,卷第二,T26299a
1)於佛所說法毘柰耶,速入其義,故名捷慧。
2)即於此中多入其義,故名速慧,能多行者說名速故。
3)入微細義,故名利慧。
4)得能出離生死妙慧,故名出慧。
5)此慧能為涅槃了因,是故說名勝決擇慧。勝決擇故,名勝決擇,即是涅槃,此慧能為彼了因故,依彼立名。
6)問答決擇無窮盡,故名為大慧。
7)深廣圓滿善通達,故名為廣慧。
8)有本復說甚深妙慧,謂他不能窮其底故。
9)於軟根等諸聲聞眾,此慧勝故名無等慧。
10)此慧能招最上義,故名為慧寶。是諸聲聞具此慧寶,是故說名慧寶成就。

III.生經,卷第二,T0379c
聞如是:一時佛遊王舍城迦蘭陀竹園中。爾時賢者舍利弗在那羅聚落,得疾困劣,寢在于床,與諸賢者沙彌俱。於時舍利弗,尋般泥洹,侍者諄那供養奉事,如法已訖,取缽衣服,就王舍城。到竹樹間,已日昳時,從燕處起,取缽衣服,至阿難所。稽首足下,退坐一面,諄那沙彌白阿難曰:唯然,仁者!欲得知不?賢者舍利弗已取滅度,我今齎持和上舍利及缽衣服。賢者阿難報諄那曰:便與我俱往詣佛所敬事修禮,儻從世尊得聞要法。諄那答曰:唯然從命!於時阿難與諄那俱往詣佛所,稽首足下退坐一面,叉手白佛:我身羸極,無復力勢柔弱疲劣,不能修法。所以者何?諄那(晉言碎末)沙彌來詣我所,稽首足下為我說言:仁者欲知,賢者舍利弗已取滅度?并齎衣缽及舍利。佛告賢者阿難:汝意諄那念舍利弗比丘,齎於戒品而滅度,定品、慧品、解脫品、度知見品而滅度乎?又吾了是法,致最正覺,乃分別說;及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聖道行,佛所現信。汝於今見舍利弗比丘又般泥洹,而反愁慼,涕泣悲哀,不能自勝。賢者白世尊曰:舍利弗比丘不齎持戒、定、慧、解、度知見品而滅度也。世尊以是分別斯法,成最正覺,分別說耳!及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念、五根五力、七覺意、八聖道行,亦不齎此而滅度也! 阿難白佛:唯然,世尊!舍利弗比丘奉戒真諦,有妙辯才,講法無厭,其四部眾,聽之不惓,說之不懈,多所勸助,開化未解,令心欣豫,莫不奉命。知節止足,常志精進,志常定止,有大聖智無極之慧,卒問對之言辭,應機發遣,博達能了,尋音答報,一切能通,智慧為寶,眾德具足。舍利弗比丘,巍巍如是。以故我見舍利弗比丘取滅度去,愁憂悲哀,心懷感慼,不能自勝!佛告阿難:生者在世,安可久存?有諸思想緣起之法,必當歸盡,壞敗永沒,法當崩敗,法應當壞。欲使不爾,終不可得。佛告阿難:佛本自說,一切恩愛皆當別離。夫生有終,物成有敗,合則有散,應當滅盡壞敗,欲使不爾,安得如意?應當終沒歸于無常,離別之法,欲使不散,安得可獲乎?佛語阿難:舍利弗所遊之處,佛心則安,不以為慮。應當別離,壞敗無常,欲使不至,安可獲乎?法起有滅,物成有敗,人生有終,興盛必衰,應當無常。別離之法,欲使不至,未可獲也!譬如大寶之山,嵩高之頂,一旦崩摧。如是,阿難!舍利弗比丘在眾僧中,今取滅度,如寶山崩。無常壞敗,別離之法,欲使不至,安得如意?佛告阿難:猶大寶樹,根芽莖節,枝葉華實,具足茂好,大觚卒墮,則現缺減,視之無威。如是,阿難!舍利弗比丘存在眾僧,今取滅度,眾僧威減,應當滅盡。無常衰耗,欲使不至,豈可得乎?是故,阿難!從今日往,自修身行,已求歸依,以法為證,歸命經典,勿求餘歸。云何比丘作是行乎?於是比丘,自觀身行,內外非我,當自觀察,調御其心,觀諸世間,皆由無黠。內觀痛痒,觀外痛痒,內外非我,入于善哉!調御其心,察世無明,內觀其心,亦觀外心,不得內外,入于善哉!自調其心,觀世無黠,觀上日月,亦觀外法,不猗內外,入于善哉!調御其心,觀世無黠。佛告阿難:是為修其身行,自求歸依,處於法地,歸命于法,不處他地,不歸餘人。佛告阿難:其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從我受教,自修其身,自求歸依,處於法地,歸於法地,歸命于法,不處他地、不歸餘人。出家比丘為佛弟子,順此教者則順佛教。佛說如是,阿難及沙彌、諸比丘眾,聞經歡喜,受教而退。

IV.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18T24287a
1.舍利子及大目連息地獄火
緣在王舍城,具壽舍利子及大目連,於時時中往觀地獄、餓鬼、傍生、人天五趣,巡行觀察,至無間獄。時舍利子語大目連曰:具壽!宜當為此無間有情息猛焰苦。時大目連聞是語已,即昇虛空,於大獄上降注洪雨,渧如車軸,獄中猛焰令空中雨隨處銷亡。時舍利子見是事已,報目連曰:具壽!且止!我滅其火。答言:隨意。時舍利子入勝解三摩地,降注大雨,令無間獄地並成泥,咸得清涼皆蒙息苦。
2.外道說惡邪教,報受大身
遂見外道晡剌拏,由昔為他說惡邪教,報受大身,於其舌上有五百鐵犁,耕墾流血。見二尊者報言:大德!仁等若往贍部洲中,傳我所說,報我門徒曰:由我生時,口說邪法,欺誑他故,彼惡業力墮無間中。於我舌上有五百鐵犁,耕墾流血,受極苦惱。然汝供養我本塔時,我身苦痛,倍更增劇。從此已後,勿為供養。
3.舍利子逢諸外道
時二尊者聞彼語已,默然而受。從地獄沒,至王舍城,二人相隨共入城內,便於中路逢諸外道,並是執杖推髻之流。外道議曰:我欲打彼沙門釋子。一人報曰:今正是時。然有過方打,不損勿聽。我且先問,稱我意者善。若不遂心,打之未晚。舍利子在前而至,問言:苾芻!正命眾中有沙門不?舍利子作是思惟:何心見問?觀知欲打,即說頌言(露形外道自云正命)
正命眾中無沙門  釋迦眾內沙門有 若阿羅漢有貪愛  即無凡小愚癡人
時彼外道不閑頌義,報尊者曰:汝讚歎我,當隨意去。尊者即便順路而行。
4.目連諸外道
尊者目連前業將熟,緩步而來。外道即見問言:苾芻!正命眾中有沙門不?若不豫觀,雖阿羅漢,智亦不行。答言:汝等眾內寧有沙門!如佛所說:此是初沙門,此是第二沙門,此是第三沙門,此是第四沙門,除此已外更無沙門。婆羅門但有空名,說是沙門婆羅門而無其實,如是我於人天之中及聲聞眾,說無誑言作師子吼。又復汝師晡剌拏由在人中說邪惡法誑惑人故,生無間獄受廣大身,於其舌上有五百鐵犁,耕墾流血受極苦惱。彼寄我言:我由人中說惡邪法,誑惑眾生,今墮惡趣,受耕舌苦。總報徒眾:汝等更勿供養我塔,每供養時,我身苦痛,倍更增劇。從此已後,憶我言教。
5.諸外道以杖打目連尊者
諸人聞已,便生忿怒,作如是語:諸人當知,此禿頭沙門非但於我強論過失,并我大師亦被誹謗,今欲如何。一人報曰:直須熟打,餘更何言?豈不平章,有過方打。今既謗我大師,斯為巨過,打便合理。眾即以杖打尊者身,遍體爛熟,由如搥[-+],即便四散。
6.業熟
時舍利子怪其在後,遲晚不來,遂即往看,見其形體,碎如搥[-+],而布于地。問言:具壽!何意如此?答言:舍利子!此是業熟,知欲如何?舍利子言:具壽!豈非大師聲聞眾中,稱說神通最為第一,何乃至斯?答曰:業力持故,我於神字尚不能憶,況發通耶?時舍利子以七條衣裹襆其身,猶若孾兒,抱持至寺。諸人驚集,問舍利子:尊者何緣身至如此?答曰:執杖外道打令爛熟,遂緩下衣,徐置于地。時諸苾芻問舍利子曰:豈非大師聲聞眾中,說尊者目連神通第一?答言:實說!仁等當知!業力最大。然大目連有大氣力,以足右指蹴天帝釋戰勝之宮,能令搖動,幾欲崩倒。於聲聞中,如來讚說有大威力神通第一,然由前世業力所持,於神字尚不能憶,況發於通!
7.目連留命行,捨其壽行
是時目連作如是念:我以不淨無用之身,親於佛邊而為給侍,奉行教命,隨力隨能,無有違犯。於佛教主少酬恩惠,誰於德海盡能報謝?我於此身不能荷負,無邊苦器深生厭離,當求寂靜,無宜久停,即留命行,捨其壽行。時有苾芻未得聖道者,見是事已,極生憂惱,起出離心。即往林中阿蘭若處受下臥具,少欲自居,屏棄人間,專修寂靜。
8.竹園-未生怨王
于時王舍城中并餘住處人皆普聞執杖外道共打聖者大目乾連,遍身支節悉皆爛熟碎,如搥[-+]。時舍利子自以衣裹猶若孾兒,持至竹園,僅有殘命,極受苦痛,不久將死。時有百千大眾總萃竹園。諸臣白王:執杖外道共打聖者大目乾連,遍身支節碎,如搥[-+]。時舍利子自以衣裹猶若孾兒,持至園中,僅有殘命,極受苦痛,不久將死。王既聞已,深生痛惜。便與內宮太子宰相城內諸人,悉皆雲集,詣竹園中。諸人見王,即便開路,至尊者所,涕淚橫流。猶如大樹崩倒于地,執足號啼,悲哽言曰:聖者何因忽至於此?答言:大王!此是前身自作業熟知欲如何?王極瞋怒,告大臣曰:卿等即宜奔馳四散,覓彼外道。若捉獲者,置於空室以火焚燒。尊者報曰:大王!不應作如是事,我先作業猶如瀑流,注在於身,非餘代受。王報臣曰:若如是者,上命難違。若捉得時,應令出國。王又白言:我之所有皆奉聖者,隨意受用。王言:聖者豈非大師聲聞眾中稱說尊者神通第一?何不飛騰,遭斯苦痛?答言:大王!是大師說,然業力持,我於神字尚不能憶,況發通耶?如來大師不為二語,親說伽陀曰:
 假令經百劫  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  果報還自受
我今受報知更何言?時未生怨王以衣掩淚,命諸醫曰:於七日中不令聖者遍身支節平復如故者,我當奪汝現在封祿。復令大臣躬為瞻養,慇懃致敬,禮尊者足,奉辭而去。
9. 我當涅槃
時大目連告舍利子曰:具壽!當知!願垂恩恕,願垂恩恕,我當涅槃。舍利子聞而告曰:我等二人俱求善法,同時出家,同證甘露,同歸圓寂。舍利子言:當如是作。
10.尊者馬勝慰問
尊者馬勝聞大目連身遭苦楚,來至其所而申慰問,告言:具壽!當知!
 非山非海中  無有地方所 亦不在空裏  能避於先業
 如影隨人去  無有安住者 善惡業不亡  無上尊所說
時大目連及舍利子即禮尊者馬勝足已,右繞三匝白言:阿遮利耶!
 所作我已辦  今是最後辭 當入無餘依  清涼涅槃界
是時尊者馬勝告舍利子曰:
 汝所作事已成辦  能隨善逝轉法輪 今者樂欲入涅槃  世間法將燈明滅
11.目連入王舍城
彼醫人等既奉王命,共相議曰:王出嚴勅,我欲如何?一人告曰:知何所為,聖者年尊被杖熟打,猶如搥[-+],如何可治?然此尊者有大悲力,我等歸命,彼自垂恩。諸人曰斯為善計,即便共去,詣尊者所,禮足而白:大王有教,總命醫人,於七日中不令聖者遍身支節平復如故者,我當奪汝現在封祿。然聖者年尊加斯苦害,難可平復,唯願慈悲賜方便力,令我封祿不至削除。時尊者報醫人曰:若如是者,汝去白王:聖者目連滿七日已,入王舍城,次行乞食。諸人喜辭,共詣王所,而白王曰:聖者目連滿七日已,入王舍城,次行乞食。王聞歡喜,若實如是,斯曰善哉。滿七日已,以神通力息除苦痛,入王舍城,次行乞食,至大王宮門。門人見已,入報王曰:尊者大目連今在門首,欲見大王。王聞語已,不勝喜躍,疾起敷座,出至門首。見尊者,五輪著地,慇懃禮已。請尊者入,就座而坐,白言聖者:尊體起居得平和不?尊者答曰:大王!應聽!
 我今何用膿血身  荷負眾苦無休息 今已除盡蚖蛇毒  安隱當趣涅槃城
 涅槃城中絕諸患  緣生眾苦悉皆無 佛及聖眾在中居  輪轉愚夫不能入
大王!當知!是我宿業,必須受報,身如搥[-+]無可療治,假使古大醫王不能痊復,所有醫人願皆釋放。王曰:皆放醫人。王聞是已,涕淚交流,起禮尊足。尊者告曰:王勿放逸。略說法已,即辭而去。
12.舍利子辭別
時舍利子入定觀察,以何意故具壽目連雖遭此苦,入城乞食,乃見將欲入於涅槃。尊者舍利子從見目連被打之後,心生悲戀,遂嬰疾苦,作如是念:具壽目連若涅槃者,我住何為?我今宜可先入圓寂。
12.1.辭別阿難陀
作是念已,至具壽阿難陀所辭別,廣如經說。
12.2.辭別世尊
次往世尊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白世尊言:
 佛教我已持  隨力為他說 聖眾已供侍  於身無愛心
 勉勵自事終  已修涅槃行 身語意三業  依正道無差
 我於生不愛  於死亦無憂 是故我涅槃  更無過此樂
作是語已,佛告舍利子:汝於如是殊勝法中,於後而來,最初而去,有何意耶?爾時,舍利子合掌恭敬說伽他曰:
 不忍見佛入涅槃  殊勝目連亦如是 如來法將今事了  故我於先證圓寂
 今啟大聖人中尊  我今欲往本生處 為諸親族說法要  當捨輪迴五蘊身
佛告舍利子:汝欲涅槃。白佛言:世尊!我欲涅槃。又問:汝欲涅槃。白佛言:善逝!我欲涅槃。又告舍利子:若汝欲得入涅槃者,諸行無常是生滅法,隨汝所欲,我更何言?時舍利子最後禮佛,合掌恭敬,右繞三匝,奉辭而去。
12.3.辭別大目連
次至大目連處,白言:具壽!我有重病,仁頗知不?我今欲往那羅陀聚落,於親族所,為其說法,當趣涅槃。答言:具壽!隨意應作,我亦如是往林圍聚落,為諸親眷說法要已,當入涅槃。
12.4.辭別諸大聲聞
次至難陀、阿難陀、阿尼盧陀、頡離伐多、跋陀迦、羅怙羅等諸大聲聞,咸與辭別云欲涅槃。時彼尊宿告言:謹慎!
13.羅怙羅
舍利子侍者準陀與苾芻眾詣那羅陀村(在那爛陀寺東南二十餘里許),具壽羅怙羅亦與苾芻眾隨後而行。時舍利子便以愛語告羅怙羅曰:
 若有志求於解脫  當知一切悉無常 世間無有可愛事  決定應觀莫放逸
 形命無常無有樂  猶如畫水不暫停 了知一切皆如夢  危生同聚亦如是
 敬佛敬法供養僧  佛正法藏為依止 汝羅怙羅如我囑  於耆宿者應親近
 三藏教中有疑處  除我更無能答者 若有宜應問世尊  為汝解疑宣實義
具壽羅怙羅答曰:
 我觀是次第  佛亦不久滅 如樹燒四枝  其身寧久住
時羅怙羅禮舍利子足,右繞三匝,了知諸行皆悉無常,即便迴去。
14.舍利子回家鄉
尊者舍利子將求寂準陀以為侍者,於摩揭陀國人間遊行,漸至那羅陀村北升攝波林依止而住。為諸親屬演說法要,令住三歸,受五學處。聞舍利子將欲涅槃,時有無量百千眾生悉皆雲集。尊者觀察如是人眾堪應受化,順其根性,方便說法。開示、勸導、讚勵、慶喜,令彼眾生或得煖法、或得頂、忍、世間第一;或得預流、一來、不還;或復出家得應供果,或植無上菩提種子,或植獨覺聲聞種子。
15.舍利子入滅
是時尊者濟度親屬及諸大眾生淨信已,於日初分,上昇虛空,放大光明,現諸神變,入無餘依妙涅槃界。當圓寂時,大地震動,四方焰起,流星墮落。於虛空中,天鼓發響。諸苾芻眾或在北俱盧、東、西二洲,或居妙高、餘七山處,雪香山等、諸崖、坎、窟、江河之側,隨處禪修,受解脫樂。時彼諸人見地動已,便作是念:何意大地忽然震動?斂念觀察,見其親教,已入涅槃,皆作是念:我今不應無親教師於贍部洲安隱而住。作是念已,尊者弟子有八萬阿羅漢,同時皆悉入般涅槃。
16.目連辭別
爾時大目乾連於日初分執持衣鉢,以神通力支持身體,入王舍城,次第乞食。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
詣世尊所禮雙足已,白世尊言:
 此身皆是膿血聚  無堅危脆常動搖 猶如毒餅我捨除  唯願大師哀愍恕
又說頌曰:
 我今無有債  意將為滿足 生死海無邊  離怖昇彼岸
 我伴舍利子  大智已圓寂 我今隨後去  唯願大雄知
佛告目連:汝欲涅槃。白佛言:世尊!我欲涅槃。又問:汝欲涅槃。白佛言:善逝!我欲涅槃。又問:若汝欲得入涅槃者,諸行無常是生滅法,隨汝所欲,我更何言?時大目連最後禮佛合掌恭敬,右繞三匝,奉辭而去。
17.目連入于涅槃
時大目連往林園村,為諸親族說法要已,廣如前說。為受歸戒,發心獲果者,其數無量。尊者遂於晡時入般涅槃,所有弟子七萬七千阿羅漢同時皆悉入于涅槃。
18.造窣覩波
時二聖者涅槃之後,所有親屬、婆羅門、居士等,取其身骨,造窣覩波。營造諸人皆作生天解脫勝妙之業。
19.世尊安慰阿難陀及羅怙羅
時具壽阿難陀及羅怙羅聞舍利子并大目連入涅槃已,悲泣盈目。往詣佛所,禮佛足已,俱立一面。具壽阿難陀白佛言:世尊!
 我聞身子目連滅  周遍身心皆動搖 目視諸方悉暗冥  假使聞法心迷亂
爾時,世尊告彼二人曰:
 汝等勿生惱  恩愛皆離別 先為汝等說  是故莫憂悲
 生者不免死  世界無常定 輪迴五趣中  終無得存者
20.準陀
時求寂準陀為鄔波馱耶,焚燒供養已,取遺骨舍利,并持衣鉢詣王舍城。既至住處,置衣鉢洗足已,至具壽阿難陀所。頂禮足已,在一面坐,白言:大德!知不!我鄔波馱耶大德舍利子已入涅槃,此是遺身并三衣鉢。
21.阿難陀憂
時阿難陀即將準陀,往詣佛所,頂禮佛足,在一面坐白世尊言:
 我聞身子滅  形體若癡人 不辯於方隅  聞法心無解
今求寂準陀來詣我所,作如是言:大德!知不!我鄔波馱耶大德舍利子已入涅槃,我已焚燒供養,取遺身舍利,并持衣鉢。並皆至此,今欲如何?佛告阿難陀:舍利子苾芻將諸戒蘊入涅槃耶?不爾!世尊!將諸定蘊、慧蘊、解脫蘊、解脫智見蘊,入涅槃耶?不爾!世尊!又我自覺所說之法,謂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携持此法入涅槃耶?不爾!世尊!具壽舍利子不將如是無漏法蘊及三十七菩提分法,入於涅槃。然具壽舍利子具戒、多聞、少欲知足,樂寂靜行,常有勤勇,正念現前,有正知慧、速疾慧、出離慧、趣入慧、大利慧、寬廣慧、甚深慧、無等慧、空慧具足。開示、勸導、讚勵、慶喜,聞悉解了,處眾宣揚,情無怯弱。然我與舍利子於佛法中同共受用,今既涅槃由斯憶念,令我憂愁悲啼不樂。
22.佛安慰阿難陀
佛告阿難陀:汝勿憂愁悲啼不樂,無容得有如斯道理,從緣生法欲令常住者,無有是處。既知諸法性常滅壞,不應憂慼。
1)阿難陀!我先曾於處處宣說,一切恩愛歡樂之事悉皆無常,終歸離別。譬如大樹植根深固,莖、幹、枝、條、花、果繁實,悉皆充滿。枝聳出者,必先摧折。如大寶山峯高峻者,必先墮落,今亦如是。佛為上首,苾芻僧伽現住於世,而舍利子先般涅槃。
2)又阿難陀!若舍利子所去之處,於彼方隅,名稱充滿,我無憂慮。是故,汝今勿生憂念,世相如是,終歸離別。若我現在,或復去世。如是應知:自為洲渚,自為救護。法為洲渚,法為救護。無別洲渚,無別歸依。
3)又阿難陀!汝可自為洲渚,乃至無別歸依。然於我法弟子之中,能持戒者則為第一。
4)云何苾芻自為洲渚,自為救護,法為洲渚,法為救護,無別洲渚,無別歸依?若有苾芻觀於內身,勤行正念知,諸世間瞋恚憂愁妄生煩惱。或於外身、或於內身或內外身,如是廣說。觀受、心、法,勤行正念知,諸世間瞋恚憂愁妄生煩惱,如是名為自為洲渚乃至無別歸依。時阿難陀聞佛說已,頂禮佛足退辭而去。
23.聖者目連曾作何業
時諸苾芻咸皆有疑,請世尊曰:聖者目連曾作何業,被諸外道粉碎其身?世尊告曰:汝等苾芻!大目乾連自所作業,無人代受,乃至廣說。乃往古昔於一城處,有一婆羅門妻誕一男,年既長大,為其娶婦。兒於婦處,極生愛戀。母瞋新婦,兒懷忿心,於其母處不為敬重。母責子曰:汝愛其婦,與我相違。婦聞是語,遂生惡念:此之老母年過容華,於己婿邊未能暫離,而更於我夫主強說過非。從是已後,常求母過。後於異時,婦見姑嫜作私隱事,遂告其夫,共生瞋忿。子告婦曰:愚癡老耄尚不息心,於我少年強生言責。遂起惡心,作磣害語:如何得有勇力之人,打彼身形碎如搥葦?汝等苾芻勿生異念,往時婆羅門子即大目連,由於父母發生惡念,作無義言。於五百生中,身常被打碎如搥葦,乃至今日最後生身。於我弟子聲聞眾中,神通第一尚受斯報。是故,汝等當知,先所作業必須自受,無人代當。乃至廣說如是應學,諸苾芻眾聞已奉行。
24.由何緣故不打舍利子
時諸苾芻復請佛言:由何緣故,諸外道等不打舍利子,而害目連?佛告苾芻:非但今日,放一打一,過去亦爾,汝等應聽。乃往古昔於一村邊有多童子,群聚遊戲,見二摩納婆,隨路而來,遂相告曰:我今打此二人。又共議曰:無宜即打,且可問之。若可意者,我不行杖。如不可意,方可打之。一人問曰:何時有寒?一摩納婆念曰:何意相問?看其形勢,擬欲相打,即便答曰:
 不問冬夏時  但令有風起 風生寒即有  無風寒定無
童子聞言:遂便放去。次問第二者。彼便報曰:
 冬月定有寒  夏時寒不有 此事人皆識  無智共生疑
時諸童子聞已瞋嫌,熟打而去。汝等苾芻往時放去者,即舍利子是。其被打者,即大目連,今時亦爾。
25.世尊開解阿難陀
時諸苾芻復更有疑,請世尊曰:希有!大德!具壽阿難陀生大憂惱,世尊大慈能為開解。佛告諸苾芻:我今開解慶喜憂懷,未成希有,我於往昔已為慶喜除其憂慼。汝等應聽,過去世時迦尸國婆羅痆斯城,王名梵授,乃至廣說,豐樂安隱。其王有子名曰善生,善生有子顏貌端正,宗親聚會,乞與立名。諸人議曰:此是迦尸國王之孫,應名迦尸孫陀羅。後於異時,善生王子忽然命過。時梵授王憐愛子故,兩手抱屍,悲啼號哭,搥胸大喚,憂懷悶絕。時迦尸孫陀羅有方便智,作如是念:大王憂惱或致身亡,我今宜可為解憂結。即詣王所禮足,白言大王:我有所欲。王曰:汝欲何物?答曰:與我造車用日月為輪,裝挍精妙可疾將來。若不與者,至第七日,我胸當破,而取命終。王聞是以,更增憂懼,告其子曰:
 誰作斯無益  是愚者所言 定知我不能  強欲令求覓
其子白言:
 大王我非愚  國主是愚者 抱此臭屍肉  喚子苦悲號
 日月纔出時  普照於人世 能除四方闇  開發大光明
 父王今不知  子去生他趣 地獄傍生鬼  人天異道中
 非處勿攀緣  人王善思察 慇懃須定意  唯法可歸依
 王聞童子語  身心皆欣躍 拔除憂毒箭  便棄子屍骸
汝等苾芻勿生異念,往時迦尸孫陀羅者即我身是,善生者即舍利子是,其梵授王即阿難陀是。即說頌曰:
 王子即我身  我父舍利子 阿難陀梵授  往昔事應知
26.給孤長者
1)爾時,世尊出王舍城,往憍薩羅國人間遊行,至室羅伐城給孤獨園。時具壽阿難陀於舍利子遺身之骨,香花供養。給孤長者聞舍利子已入涅槃,有遺身骨,具壽阿難陀親為供養。便詣其所,禮雙足已,白言:聖者!知不!尊者舍利子今已涅槃,彼即是我先所尊重,長時日夜敬仰彌深。仁將彼骨隨處供養,我亦有心欲申供養,惟願見與。報言:長者!我亦如是,先所尊敬,無由相與。
2)廣說乃至給孤長者往詣佛所,白言:世尊!惟願慈愍,與我具壽舍利子遺身之骨,欲申供養。佛告阿難陀:汝於同梵行者供養遺骨,於如來所未為供養,未是報恩。於如是事,若能作者,是於如來真為供養,是大報恩,所謂能與他人出家及受近圓,或與依止,教其讀誦,策勵禪思,專求出道,勿令虛度。何以故?阿難陀!如來世尊於三無數大劫之中,為諸有情備受無量百千萬種難行苦行,方證無上正等菩提。阿難陀!由依止我為善知識故,令諸有情於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皆得解脫。是故,汝今應與長者遺身之骨,令其供養。
3)時阿難陀蒙佛教已,即持身骨授與長者。何故阿難陀不違佛教?如佛昔時行菩薩道,於父母師長尊重之處,所有言教曾無違逆,今有言教無敢違者。
4)是時,長者得身骨已,禮佛而去。持歸本宅,置高顯處,與其居家并諸眷屬,咸以所有香華妙物具申供養。
27.勝光王及夫人
時此城內人眾共聞尊者舍利子於摩伽陀國那羅聚落已般涅槃,所有身骨求寂準陀持付阿難陀。尊者阿難陀持來至此,佛令授與給孤長者,持歸宅內,共申供養。時勝光王及勝鬘夫人、行雨夫人,并諸長者鄔波索迦、毘舍佉鄔波斯迦及餘人眾,咸持香花奇妙供具,詣長者宅,俱申供養。或有曾因舍利子故得證道者,追念昔恩,亦來供養。
28.起窣覩波
後於異時,給孤長者有緣須出,鎖門而去。時諸大眾咸持供養來至門所,見其門閉,共起譏嫌:長者何因障生福路?長者迴還,家人告曰:多有人來欲申供養,見門鎖閉,咸起譏嫌:云障福業?長者聞已,便作是念:此即是緣,可往白佛。禮佛足已,在一面坐,白言:世尊!多有人眾於尊者舍利子遺身舍利,情生敬重,持諸妙物,各申供養,來至我宅。我有他緣,鎖門而去。諸人來見,共起嫌言:長者閉門,障我福路。若佛聽者,我今欲於顯敞之處,以尊者骨起窣覩波,得使眾人隨情供養。佛言:長者!隨意當作。長者便念:云何而作?佛言:應可用甎兩重作基,次安塔身,上安覆鉢,隨意高下,上置平頭,高一二尺,方二三尺。準量大小中竪輪竿,次著相輪。其相輪重數,或一、二、三、四,乃至十三,次安寶瓶。長者自念:唯舍利子得作如此窣覩波耶?為餘亦得?即往白佛,佛告長者:若為如來造窣覩波者,應可如前,具足而作。若為獨覺,勿安寶瓶。若阿羅漢相輪四重,不還至三,一來應二,預流應一,凡夫善人但可平頭無有輪蓋。如世尊說,如是應作,苾芻不知若為安置。佛言:如世尊住法處中,應安大師制底,諸大聲聞應在兩邊,餘尊宿類隨大小安置,凡夫善人應在寺外。
29.慶塔設會
長者既為造窣覩波已,白佛言:若聽許者,我為尊者舍利子,慶窣覩波設大施會。佛言:隨作。時勝光王聞大長者請佛,欲為尊者舍利子慶塔設會,王作是念:我當助作。即於城中搖鈴普告,現在城中所有人物,及餘四遠商估之類。若有來觀此法會者,所賣貨物,隨情交易,不取其稅。時有五百商人,於大海內遭遇黑風,欲破船舶。時彼諸人先於尊者舍利子所曾受歸戒,各各稱念。復賴諸天共相扶助,得出洪波,平安屆此。聞勝光王作如是教,咸生是念:王由昔業受斯勝位,今復無厭更修檀捨,我等云何而不營福?商人皆共起敬信心,即以眾多金銀、珍寶、真珠、貝玉,於法會中盡心供養,捨之而去。
30.處分其物
苾芻受已,不知如何處分其物。佛言:螺貝堪吹響者,應與贍部影像處用。自餘所有珍寶應留多少,與舍利子塔修理所須。若有衣物堪懸供養者應留多少,可於齋日懸繒供養。所餘諸物衣裳疊布,及錢貝等現前僧眾應共分之。是同梵行財理合用故,此據舍利子塔物作斯處分,若是佛塔之物,皆入塔用。

V.舍利弗的一生
http://www.gaya.org.tw/publisher/fasan/abstract/index.htm
【《純陀經》的記載】
 佛在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時,舍利弗尊者在摩揭陀國的那羅卡村裡,他病得很重,純陀沙彌是他的侍者。
 後來舍利弗尊者就因此病而入滅了。純陀沙彌帶著舍利弗尊者的衣缽到舍衛城衹樹給孤獨園,去找阿難尊者。他禮拜尊者後,坐在一旁,然後向阿難說:尊者!舍利弗尊者已經入滅,這是他的衣和缽。阿難說︰純陀!關於這件事,我們應該去見佛陀。純陀好友!我們去見佛陀吧!見到他之後,再把這件事稟告世尊。純陀沙彌回答:好的,尊者。他倆就去見佛陀。到了那兒,向佛陀禮敬後,他們坐在一旁,然後阿難尊者就向佛陀報告:世尊!純陀沙彌告訴我:「舍利弗尊者已經入滅,這是他的衣和缽。」世尊!那時我的身體就如同蔓草般的虛弱,當我聽到舍利弗尊者入滅了時,我四周的事物變得模糊,對我來說不再清楚了。
 佛陀說:怎麼會這樣呢?阿難!當舍利弗入滅時,他帶走你一部分的戒、定、慧、解脫和解脫知見嗎?阿難尊者說:世尊!不是這樣的,舍利弗入滅時並沒帶走我任何的戒、定、慧、解脫或任何解脫知見。但是,世尊!舍利弗尊者曾是我的善知識、良師及指導者,他鼓勵、啟發並使學生喜悅,他孜孜不倦地說法,是同輩比丘們的協助者,而且我們記得他對佛法的解釋是多麼生動活潑、有趣又實用。
 佛陀說:我以前不是教過你嗎?阿難!這是萬事萬物的本質,我們必須承受與最親密、親愛的人離別與分散之苦,凡是生、住、和合而成的事物,就會受到消散之苦,怎麼可以說它不應該分離呢?事實上,那是不可能的。阿難!這就像是從強壯且堅硬的樹幹中長出的大枝,也有折斷的時候,所以舍利弗現在也從偉大而健壯的比丘僧團中入滅了。事實上,阿難!凡是生、住、和合而成的事物,就會有消散的時候,怎能說它不應該分離呢?這確實是不可能的。因此,阿難!要以自己為島嶼,以自己為皈依處,不要向外尋求皈依;以法為島嶼,以法為皈依,不要尋求其他的皈依處。
 註釋中有這樣的敘述:佛陀伸出手,接過舍利弗的骨灰包,將它放在手掌,對比丘們說:比丘們啊!這是前不久請求入滅的比丘,其色澤如貝的遺骨。就是這位比丘!他經歷一不可計數的阿僧祇劫與百千萬劫而圓滿了波羅蜜;就是這位比丘,他幫我推轉我曾初轉的法輪;就是這位比丘,他得到僅次於我的地位;就是這位比丘,在整個大千世界中,除了我以外,沒有人可以在智慧上與之匹敵;就是這位比丘,具有偉大的、廣大、清明、敏銳以及通達的智慧;就是這位比丘,他少欲知足,喜歡獨處,不愛成群結黨,充滿活力,是同輩比丘們的善知識,而且譴責惡行;就是這位比丘,他捨家出家,拋棄了因五百世中的福德而得到的財富;就是這位比丘,他在我的律法中,堅忍有如大地;就是這位比丘,有如去角的公牛般不傷害他人;就是這位比丘,具有謙虛的心,如旃陀羅(Candala)的男孩。看哪!諸比丘!這就是具有偉大的智慧,具有廣大、清明、敏捷、敏銳及通達智慧者的遺骨;是少欲知足,喜歡獨處,不愛成群結黨,充滿活力者的遺骨。看哪!這就是同輩比丘們的善知識,並譴責惡行者的遺骨!
 接著佛陀說了以下的偈頌來讚揚他的大弟子:
對這位五百世中,捨家出家,拋棄心中欲樂,解脫情欲,而守護六根者,現在向入滅的舍利弗致敬!對這位具有如大地般堅強的耐力者,他已完全調伏了自己的心,他慈悲、親切又安詳,且安穩如大地,現在向入滅的舍利弗致敬!他,有如謙卑的賤民,進入城鎮,手中持缽,挨家挨戶慢慢地走著,這就是舍利弗,現在向入滅的舍利弗致敬!不論住在城中或叢林裡,他從不傷人,就像去角的公牛般,這就是舍利弗,是能主宰自己的人,現在向入滅的舍利弗致敬!
 當世尊這樣地讚揚舍利弗的德行後,他要求為舍利弗的遺骨建塔。之後,世尊告訴阿難尊者想去王舍城,阿難就通知比丘們,佛陀與一大群的比丘起程前往王舍城。在佛陀到達時,摩訶目犍連尊者也已入滅,世尊以同樣地方式接受了他的遺骨,而且為他們二人建造寶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