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5日 星期五

雜阿含-628


七九一(六二八)聖戒;s.47.21
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巴連弗邑雞林精舍。

2.何故說聖戒
時尊者優陀夷,尊者阿難陀,亦住巴連弗邑雞林精舍。爾時、尊者優陀夷詣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語尊者阿難:如來、應供、等正覺所知所見,為諸比丘說聖戒,令不斷、不缺、不擇、不離、不戒取、善究竟、善持、智者所歎、所不憎惡。何故如來、應、等正覺所見,為諸比丘說聖戒,不斷、不缺、乃至智者所歎、所不憎惡?

3.為修四念處故
尊者阿難語優陀夷:為修四念處故。何等為四?謂身身觀念住;受;心;法法觀念住。

4.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還本處。

I.聖戒
[經文] 如來、應供、等正覺所知所見,為諸比丘說聖戒,令不斷、不缺、不擇、不離、不戒取、善究竟、善持、智者所歎、所不憎惡。
[參考] 1.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16T26433a
云何戒隨念?答:如世尊說:苾芻!當知!有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自戒,謂此淨戒無缺、無隙,廣說乃至諸有智者稱讚無毀。若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自戒,見為根本,證智相應,廣說如前,是名戒隨念。
2.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8T26493a
復次,大名!若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自戒,謂我淨戒、不缺、不穿、不雜、不穢,堪受供養、無隱昧善究竟、善受持、智者稱讚、常無譏毀。彼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自戒時,貪不纏心、瞋不纏心、癡不纏心,於自戒所,其心正直。心正直故,得義威勢,得法威勢。於自戒所,能引起欣。欣故生喜,心喜故身安。身安故受樂,樂故心定。心定故,於不平等諸有情類得住平等。於有惱害諸有情類,住無惱害,得預法流。於自戒所,脩隨念故,乃至能證究竟涅槃。
3.大智度論,卷22T25225c
行者念清淨戒,不缺戒,不破戒,不穿戒,不雜戒,自在戒,不著戒,智者所讚。
1)戒無諸瑕隙,名為清淨戒。
2-3)云何名不缺戒?五眾戒中除四重戒,犯諸餘重者是名缺;犯餘罪是為破。復次,身罪名缺;口罪名破。復次,大罪名缺;小罪名破。
4)善心迴向涅槃,不令結使、種種惡覺觀得入,是名不穿。
5)為涅槃,為世間,向二處,是名為雜。
6)隨戒不隨外緣,如自在人無所繫屬,持是淨戒,不為愛結所拘,是為自在戒。 
7)於戒不生愛慢等諸結使,知戒實相,亦不取是戒。若取是戒,譬如人在囹圄,桎梏所拘,雖得蒙赦,而復為金鎖所繫。人為恩愛煩惱所繫,如在牢獄;雖得出家,愛著禁戒,如著金鎖。行者若知戒是無漏因緣而不生著,是則解脫,無所繫縛,是名不著戒。
8)諸佛、菩薩、辟支佛及聲聞所讚戒,若行是戒,用是戒,是名智所讚戒。外道戒者,牛戒、鹿戒、狗戒,羅剎鬼戒,啞戒、聾戒,如是等戒,智所不讚,唐苦無善報。復次,智所讚者,於三種戒中,無漏戒不破不壞,依此戒得實智慧,是聖所讚戒。 
4.Vism.222
欲修戒隨念的人,獨居靜處,當以如是不毀等之德而隨念於自己的戒;即哈哈!我的戒實無毀、無穿、無點、無雜、自在、智者所讚、無所觸、令起於定。
1)在家人隨念在家戒,出家人隨念出家戒,無論在家戒或出家戒,在他們的戒的起初或末了,一條也不破,猶如不破邊的衣服,那樣的戒,因無毀故名無毀。
2)如果他們的戒,在中央不破一條,猶如沒有戳穿的衣服,那樣的戒,因無穿故名無穿。
3)他們的戒也無次第的破二或三條,猶如黑或赤等任何體色的好牛,不在她的背上或腹部發現長圓等形的異色,那樣的戒,因無斑點,故名無點。
4)他們的戒,不在中間的這裡那裡破了幾條,像塗以各種顏色的斑點的母牛,因無雜色故名無雜。若以無差別而總說一切戒,則不為七種淫相應法與忿恨等的惡法所毀害,故名無毀、無穿、無點、無雜。
5)他們的戒,因脫離了愛等的支配而成自由的狀態,故為自在。
6)為佛陀等的智者所讚歎,故為智者所讚。不為愛與見等所觸,或不可能為任何人所責難說:這是你於諸戒中的過失,所以說無所觸。
7)能令近行定與安止定,或道定與果定生起,故名令起於定。
(戒隨念的修法及功德)如是以不毀等的德而隨念於自己的戒,那時則無被貪所纏之心,無瞋及無癡所纏之心,而他的心是只緣於戒而正直的。關於戒亦如前述的同樣方法而鎮伏了五蓋,及於同一剎那中生起了五禪支。因為戒德甚深,又因傾向於種種戒德的隨念,故不證安止定,只得近行之禪。此禪是依於隨念戒德而生起的,故稱「戒隨念」。其次勤於戒隨念的比丘,尊敬順從於戒學,與具戒者同樣的生活,殷勤不放逸,無自責等的怖畏,少量之過亦無見畏,得至於廣大的信等,成多喜悅,雖不通達上位,但來世亦得善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