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9日 星期二

雜阿含-639


八一三(六三九)大眾已虛;s.47.14.
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摩偷羅國跋陀羅河側傘蓋菴羅樹林中。

2.我觀大眾,見已虛空
尊者舍利弗、目揵連涅槃未久。爾時、世尊月十五日布薩時,於大眾前敷座而坐。爾時、世尊觀察眾會已,告諸比丘:我觀大眾,見已虛空,以舍利弗、大目揵連般涅槃故。我聲聞唯此二人,善能說法,教誡教授,辯說滿足。有二種財,錢財及法財。錢財者,從世人求;法財者,從舍利弗、大目揵連求。如來已離施財及法財,汝等莫以舍利弗、目揵連涅槃故,愁憂苦惱。譬如大樹,根、莖、枝、葉、華、果茂盛,大枝先折,亦如寶山,大巖先崩;如是如來大眾之中,舍利弗、目揵連二大聲聞先般涅槃。

3.一切可愛之物,皆歸離散
是故比丘!汝等勿生愁憂苦惱!何有生法、起法、作法,(有)為法、壞敗之法而不磨滅!欲令不壞,無有是處。我先已說:一切可愛之物,皆歸離散;我今不久,亦當過去。

4.當知自洲以自依
是故汝等當知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依。謂內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受;心;法法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是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依。

5.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I.依止
[論說] 又依三法,依止自義,名住歸依;依止他義,名住洲渚。何者為三?一、依內如理作意為先,法隨法行;二、依佛聽聞所說正法;三、依親近正法內善士,不依親近餘正法外一切外道諸不善士。如是三法,當知顯示人中四種多所作法:謂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T30,793c

II.-註解:穗與成就二門,攝頌中有而不見經文。『經』卷二五,已佚失,『論』所依『經』,應在卷二五初,今已不可見矣。
[論說] 復次、身等四法,如四大路。於彼所生非理作意,如邪祈願稻穀麥穗;於彼所生如理作意,如正祈願稻穀麥穗。當知欲界是不定地,猶如其皮;色、無色界俱是定地,猶如其肉;無明如血;於三界中由三種漏,有淋漏義。

III.成就
[論說] 復次、如先所說,所有貪等種種無量惡不善法,由二因緣,若成就者,不能修習四種念住,非是一切汎成就者。云何為二?一、有貪等纏現前故,二、於此纏不見過故。纏現在前,雜染心故,不能修習;雖暫遠離,性染著故,非無戀故,於能隨順貪等諸法,其心散動,常逐漂淪,種種尋思恒隨擾亂,是故不能修習念住。若不爾者,諸有其性不深染著,皆應不能修習念住。若如是者,無容有能修四念住。
T30,861c

IV. 自洲而自依-類似經文
1.cs36
住於自洲,住於自依;住於法洲,住於法依;不異洲不異依。比丘!當正觀察,住自洲自依,法洲法依,不異洲不異依。
2.cm.70
世尊告諸比丘:諸比丘!當自然法燈,自歸己法,莫然餘燈,莫歸餘法。諸比丘!若自然法燈,自歸己法,不然餘燈,不歸餘法者,便能求學得利,獲福無量。
3.大智度論,卷2T25, 66c
佛告阿難:若今現前,若我過去後,自依止,法依止,不餘依止。云何比丘自依止,法依止,不餘依止?於是比丘內觀身,常當一心智慧,勤修精進,除世間貪憂。外身、內外身觀,亦如是。受、心、法念處亦復如是,是名比丘自依止,法依止,不餘依止。
4.大寶積經,卷57T11, 333cT24, 259a
難陀!汝莫信我,莫隨我欲,莫依我語,莫觀我相,莫隨沙門所有見解,莫於沙門而生恭敬,莫作是語:沙門喬答摩是我大師。然而,但可於我自證所得之法,獨在靜處思量、觀察,常多修習,隨於用心所觀之法,即於彼法觀想成就,正念而住。自為洲渚,自為歸處;法為洲渚,法為歸處;無別洲渚,無別歸處。難陀!云何苾芻自為洲渚,自為歸處;法為洲渚,法為歸處;無別洲渚,無別歸處?如是,難陀!若有苾芻,於自內身,隨觀而住,勤勇繫念,得正解了,於諸世間所有恚惱,常思調伏,是謂隨觀內身是苦。若觀外身及內外身,亦復如是。難陀!次於集法觀身而住,觀滅而住。復於集、滅二法觀身而住。即於此身,能為正念。或但有智,或但有見,或但有念無依而住,於此世間知無可取。如是難陀!是謂苾芻於自內身隨觀而住,外身、內外身為觀亦爾。次觀內受、外受及內外受而住,觀內心、外心及內外心而住,觀內法、外法及內外法而住,勤勇繫念,得正解了,於諸世間所有恚惱,常思調伏。觀集法住,觀滅法住。復於集、滅二法觀法而住。即於此身能為正念,或但有智,或但有見,或但有念,於此世間知無可取。如是難陀!是謂苾芻自為洲渚,自為歸處;法為洲渚,法為歸處;無別洲渚,無別歸處。
5.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18T24, 290a
如是應知,自為洲渚,自為救護;法為洲渚,法為救護;無別洲渚,無別歸依。又阿難陀!汝可自為洲渚,乃至無別歸依。然於我法弟子之中,能持戒者則為第一。云何苾芻自為洲渚,自為救護;法為洲渚,法為救護;無別洲渚,無別歸依?若有苾芻觀於內身,勤行正念,知諸世間瞋恚、憂、愁妄生煩惱。或於外身,或於內身,或內外身。如是廣說。觀受、心、法,勤行正念,知諸世間瞋恚、憂、愁妄生煩惱。如是名為自為洲渚乃至無別歸依。
6.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36T24, 387b
是故當知,於我現在及我滅後,汝等自為洲渚,自為歸依;法為洲渚,法為歸依;無別洲渚,無別歸依。何以故?若我現在及我滅度,若依法者、樂持戒者,於我聲聞弟子最為第一。云何苾芻自為洲渚,自為歸依;無別洲渚,無別歸依?阿難陀!若諸苾芻能於內身善知身相,繫念觀察,攝心令住,發起勇猛,降伏貪瞋及諸憂惱。如是外身、內身、內外身。內受、外受、內外受。內心、外心、內外心。內法、外法、內外法。於如是處,繫念觀察,攝心令住,發起勇猛,降伏貪瞋及諸憂惱。苾芻!若作如是觀者,此則名為自為洲渚,自為歸依,順法而住。
7.佛所行讚,卷第五,T0444b
當知自洲者,專精勤方便,獨靜脩閑居,不從於他信。  
當知法洲者,決定明慧燈,能滅除癡闇,觀察四境界。  
逮得於勝法,離我離我所,骨竿皮肉塗,血澆以筋纏。  
諦觀悉不淨,云何樂此身?諸受從緣生,猶如水上泡,  
生滅無常苦,遠離於樂想。心識生住滅,新新不暫停。  
思惟於寂滅,常想永已乖。眾行因緣起,聚散不常俱。  
愚癡生我想,慧者無我所。
於此四境界,思惟正觀察,此則一乘道,眾苦悉皆滅。
若能住於此,真實正觀者,佛身之存亡,此法常無盡。
8.佛說華手經,卷第八,T16191a
是故,汝等當依法行,勿依於人!當自依止,勿依於他。舍利弗!是則名為如來教法。
1)云何比丘依法而行,不依於人,當自依止,不依於他?舍利弗!比丘隨離、隨順涅槃,修四念處。何謂念處?於身、受、心,常念不捨。又舍利弗!如實見法無所有性,於是法中正念不謬,是名念處,是為比丘依法而行,不依於人,常自依止,不依於他。
2)舍利弗!若能如是修習念處,悉斷貪著,名阿羅漢、名漏盡者、無煩惱者、世福田者、名自在者、無染污者、名為智者、到彼岸者、為導師者、婆羅門者。
3)舍利弗!阿羅漢者,離於一切惡不善法,不樂有為,滅除諸業,更不令起。舍利弗!若阿羅漢起罪福業無有是處,何以故?捨三求故,轉九結故,於一切法心無所著,出過欲界、色、無色界,無有渴愛、無熱、無惱,心淨如空,名阿羅漢。
4)舍利弗!名滿漏盡者,於一切法漏盡無餘,到畢竟盡。
5)無諸結者,阿羅漢心本來常空,無垢淨故。
6)無染污者,於六塵中,若好、若惡、若毀、若譽,心無有異,斷戲論故。
7)世福田者,斷諸熱惱,能與第一淨法施故。
8)名自在者,見一切法空無所有,於空法中得到彼岸,離虛妄論故。
9)名自在婆羅門者,障諸惡法,離一切法,無所染故。
10)為導師者,能為人說無生死導師所。
11)名智者,是人能知欲界、色界及無色界業緣果報皆從虛妄分別故起,於中得脫故,名智者。
12)到彼岸者,能破眾魔及一切結,能到一切諸法彼岸,已出淤泥,安住陸地,是故名為到彼岸者。
13)舍利弗!如來能隨漏盡阿羅漢所有福德,說無增減。諸阿羅漢為大福田,無有穢惡,亦無栽櫱及諸瓦礫。舍利弗!漏盡阿羅漢,若人謗毀而不生念:是人罵我。若人稱讚亦不生念:是人譽我。無分別念,無所疑闕,善攝六根,住必定地。依於法行不依於人,能自依止不依於他。是故,舍利弗!如是行者終不違逆諸佛菩提,亦終不起非行者業,如是不為修梵行者之所呵責,亦深擁護諸佛菩提,令得久住。

V.舍利弗的一生
http://www.gaya.org.tw/publisher/fasan/abstract/index.htm
然後佛陀就離開王舍城,一站站地向恆河走去,而到達了支羅(Ukkacela)。在那兒,他走到恆河岸邊,與眾弟子席地而坐,然後宣說《支羅經》(Ukkacela Sutta),內容主要是說舍利弗與摩訶目犍連入滅的事。
【《支羅經》的記載】
 佛住在跋耆國,恆河岸旁的支羅村中時,舍利弗與摩訶目犍連剛入滅不久,那時佛陀露天而坐,比丘們圍繞在他的身旁。
 佛陀觀察了沈默的比丘眾後,對他們說:比丘們啊!這集會對我而言似乎是空的,現在舍利弗和目犍連已經入滅了,對我而言,不僅集會是空的,我也不需再關心舍利弗和摩訶目犍連的住處了。過去應供、正等覺的諸世尊,也和我一樣有一對優秀的弟子,如同我有舍利弗與摩訶目犍連一般;未來應供、正等覺的諸世尊,也將會有一對優秀的弟子,就如同我有舍利弗和摩訶目犍連一般。
 真是不可思議,真是奇妙啊!比丘們!對那些弟子們來說,他們將會依佛陀的律法而行,依佛陀的言教而行,那麼他們將得到四眾弟子的敬愛和尊重。真是不可思議,真是奇妙啊!比丘們,那些正覺者,在他這樣一對優秀的弟子入滅後,卻沒有一點悲傷和難過。因為那些由生、住、和合而成的事物,終將歸於消散,怎能叫它不分離呢?這確實是不可能的!因此,比丘們啊!要作自己的島嶼,作自己的皈依處,不要尋求外在的皈依;要以法為島嶼,以法為皈依,不要尋求其他的皈依處。
 這深奧且感人的教誡,透過佛陀的教導而一再地回響,直到佛陀般涅槃為止。而年輕的優婆提舍,後來成為佛陀的大弟子以及為人所敬愛的「法將」,他的故事也結束了。舍利弗尊者於迦底迦月的月圓日入滅,也就是陽曆十月起到十一月底;半個月後,摩訶目犍連尊者在新月的布薩日也入滅了。根據傳統,半年後,則是佛陀自己的般涅槃日。
 如此利益人天的三位偉人,他們這樣的組合實在令人生疑,難道純粹只是巧合?我們在《彌蘭陀王所問經》 中,發現了這問題的答案,那先比丘說:在許多百千世中,舍利弗尊者是菩薩(指佛陀)的父親、祖父、伯叔、兄弟、兒子、侄子和朋友。這疲勞的生死輪迴,在時間上將他們連結在一起,最後也到了盡頭。不過是一連串事件飛逝的時間,對他們來說也成了永恆(Timeless),生死的輪迴已為「不死」(Deathless)所取代。在他們的最後一生,他們燃起了照亮這世界的榮耀,也願這榮耀能長久地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