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一(六一九)自護、護他;
s.47.19
1.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於私伽陀聚落北身恕林中。
2.迭相護持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緣幢伎師,肩上豎幢,語弟子言:汝等於幢上,下向護我,我亦護汝,迭相護持,遊行嬉戲;多得財利。
3.各各自愛護
時伎弟子語伎師言:不如所言,但當各各自愛護,遊行嬉戲,多得財利,身得無為安隱而下。
4.自護、護他
伎師答言:如汝所言,各自愛護。然其此義,亦如我說,己自護時即是護他,他自護時亦是護己。心自親近,修習隨護作證,是名自護、護他。
5.云何護他、自護?
云何護他、自護?不恐怖他,不違他,不害他,慈心哀彼,是名護他、自護。是故比丘當如是學:自護者修四念處,護他者亦修四念處。
6.結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I.迭相護持
[經文]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緣幢伎師,肩上豎幢,語弟子言:汝等於幢上,下向護我,我亦護汝,迭相護持,遊行嬉戲;多得財利。
[論說]
有諸外道,於弟子眾自立為師,專求利養,專求恭敬,專求自利。遇緣和合,有族姓子投其出家,因而謂曰:汝之與我,先無一切資身眾具可共受用,汝應為我往詣他處,褒讚我德,掩藏我失,我亦為汝行如是事。我等二人迭相依護,當於諸王,若與王等,乃至一切大商主邊,多獲利養及以恭敬。若作是言諸外道師,名專自利。T30,861a
II.各自愛護
[經文]
時伎弟子語伎師言:不如所言,但當各各自愛護,遊行嬉戲,多得財利,身得無為安隱而下。
[論說]
然其弟子便發抗言:勿為此見!如是護者,未名自護往惡趣失,若防此失,乃名自護。是故汝應如前自護,我亦當自別為餘護;我既不能護汝,汝亦不須護我。於此義中,當知弟子是如理語者,是聰慧者,重當來故;應知其師是非理語者,是愚癡者,重現在故。T30,861a
III.自護、護他
[經文]
伎師答言:如汝所言,各自愛護。然其此義,亦如我說,己自護時即是護他,他自護時亦是護己。心自親近,修習隨護作證,是名自護、護他。云何護他、自護?不恐怖他,不違他,不害他,慈心哀彼,是名護他、自護。是故比丘當如是學:自護者修四念處,護他者亦修四念處。
[論說]
復有雜染觸惱於他,由雜染故不能自護,因此惱他,不名護他。此中如前,由親近等斷諸煩惱,名當自護;從此已後,由斷為因不惱他等,名當護他。應知此中,無瞋、無害是無惱義。無緣而起利、樂二心,無緣而起慈、悲二心,當知如此是哀愍義。由哀愍故,不惱於他,是故當知一切哀愍,與彼相違。T30,861b
IV.相關資料
1.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毘奈耶,卷第九,T23,953a:
如世尊說:若自護者,即是護他。若護他者,便成自護。
云何自護即是護他?自能修習、多修習故,有所證悟,由斯自護即是護他。
云何護他便成自護?不惱、不恚、無怨害心,常起慈悲,愍念於物,是名護他便成自護。
2.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第十八,T23,721c:
如世尊說:若自護者即是護他,若護他者便成自護。
云何自護即是護他?自能修習,多修習故,有所證悟,由斯自護即是護他。
云何護他便成自護?不惱、不恚、無怨害心,常起慈悲,愍念於物,是名護他便成自護。
3.佛說七處三觀經,T02,877a:
佛告比丘:人有四輩。有人自護身,不護他人身。有人護他人身,不自護身。有人亦不自護,亦不護他人。有人亦自護亦護他人。
4.佛說七處三觀經,T02,877a:
佛告比丘:人有四輩,有人自護身不護他人身,有人護他人身不自護身,有人亦不自護亦不護他人,有人亦自護亦護他人。是人不自護亦不護他人,是最下賤人;護他人不自護是勝上;若人自護不護他人是勝上;若自護亦護他是勝上。若如是人最第一。
5.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第七,T24,32b:
往昔有一工師名阿吒羅,每持一竿,置肩上行。有一弟子名迷勒迦,每蹬工師所持竹杖,在上舞戲。時阿吒羅告迷勒迦曰:汝可向我肩上,蹬竿而上,恒須下視,彼此相看,莫令失錯。更互上竿,各無傷損。既作舞已,穩審下竿。諸人既見,知我與汝,俱有勝能。既生歡喜,便共獲財。時迷勒迦白阿吒羅曰:莫作此語!何以故?師今但自防守,我今亦自用心。作舞樂已,穩審下竿,彼此既不損失,諸人睹見,兩獲財寶。時佛告言:如弟子迷勒所說,當順道理。何以故?若能守護自身,即能守護於他。若欲守護於他,即便不能自守。如何自守能守護他?由勤策勵數數修習,由隨守護觸境現前,所以如是,自守護時亦能護他。如何護他不能自護?由不惱他、亦不瞋他、并不損害、慈悲憐愍,所以如是,能守護他,不能自護。是故汝等苾芻。應如是學。若欲自守護時,應當修習四念住處。若欲守護,若言自護及守護他,亦應修習四念住處。云何四念住處?所謂身、受、心、法念等住處。汝等苾芻!應如是學。
6.正法念處經,卷第二十五,T17,142c:
復有二種戒:一者自護;二者護他。自持戒者,名曰自護。他護者,令他住於世間染戒。
7.大集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卷第七,T13,640a:
自護,以不作一切罪及積一切福所攝。護他,以忍辱及柔和所攝。
8.別譯雜阿含經,卷第三,T02,393a:
爾時,波斯匿王於空閑處,作是思惟:云何護己?云何不護己?復自念言:若人修善,名為護己;若人行惡,名不護己。思惟是已,即從坐起,往詣佛所,禮佛足已,在一面坐。白佛言:世尊!我於靜處作是思惟:云何護己?云何不護己?復作是念:若修善行,名為護己;若行不善,名不護己。佛告大王:實爾!實爾!若以四兵象兵、馬兵、車兵、步兵圍遶自身,不名護己。何以故?非內護故。若人身口意善,雖無四兵,是名護己。何以故?有內護故。此內護者,勝於外護,故名護己。
佛即說偈言:
若人欲自護,當護身口意,修行於善法,有慚亦有愧。
不護三業者,邪見及眠睡,障蔽諸善法,隨從於惡魔。
則為自毀傷,是以應自護,修定及智慧,常念佛所教。
9.中阿含130,T01,20b:
若能自護者,彼為能護外。是故當自護,慧者無央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