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4日 星期四

雜阿含-622


七八四(六二二)菴羅女; s.47.2
1.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跋祇人間遊行,到鞞舍離國菴羅園中住。

2.菴羅女見世尊
爾時、菴羅女聞世尊跋祇人間遊行,至菴羅園中住,即自莊嚴,乘車出鞞舍離城,詣世尊所,恭敬供養。詣菴羅園門,下車步進,遙見世尊與諸大眾圍遶說法。
3.勤攝心住,正念、正智
世尊遙見菴羅女來,語諸比丘:汝等比丘!勤攝心住,正念、正智,今奄羅女來,是故誡汝。

4.云何為比丘勤攝心住?
云何為比丘勤攝心住?若比丘已生惡不善法當斷,生欲方便,精進攝心;未生惡不善法不令起;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令住不忘,修習增滿,生欲方便,精勤攝心,是名比丘勤攝心住。

5.云何名比丘正智?
云何名比丘正智?若比丘去來威儀,常隨正智;迴顧、視瞻、屈伸、俯仰、執持衣缽、行住坐臥、眠覺、語默,皆隨正智住,是(名)正智。

6.云何正念?
云何正念?若比丘內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受……,心……,法法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憂,是名比丘正念。

7.誡汝
是故汝等勤攝其心,正智、正念,今菴羅女來,是故誡汝。
8.示教照喜
時菴羅女詣世尊所,稽首禮足,卻住一面。爾時、世尊為菴羅女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默然而住。

9.受我請中食
爾時、奄羅女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唯願世尊與諸大眾,明日受我請中食!爾時、世尊默然受請。菴羅女知世尊默然受請已,稽首禮足,還歸自家。設種種食,布置床座,晨朝遣使白佛時到。

10.供養種種飲食
爾時、世尊與諸大眾,詣菴羅女舍,就座而坐。時菴羅女手自供養種種飲食。食訖,澡漱洗缽竟,時菴羅女持一小床,坐於佛前,聽佛說法。

11.說隨喜偈
爾時、世尊為菴羅女說隨喜偈:
施者人愛念,多眾所隨從,名稱日增高,遠近皆悉聞。
處眾常和雅,離慳無所畏,是故智慧施,斷慳永無餘。
上生忉利天,長夜受快樂,盡壽常修德,娛樂難陀園,
百種諸天樂,五欲悅其心。彼於此人間,聞佛所說法,
為善逝弟子,樂彼受化生。
爾時、世尊為菴羅女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從座起而去。

12.
時尊者阿難,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I.菴羅女、菴羅園
[參考] 1.一切經音義,卷28T54498a
菴羅衛林,舊言菴羅園,即菴婆羅女以園施佛,仍本為名也。言衛者此云女昔常守衛看護此林也。
2.翻譯名義集,卷7T541167c
菴羅園(Āmra ārāma)。闡義云:菴羅是果樹之名,其果似桃,或云似奈。此樹開華,華生一女,國人歎異,以園封之。園既屬女,女人守護,故言菴羅樹園。宿善冥熏,見佛歡喜,以園奉佛,佛即受之而為所住。
3.佛光p.5258
梵名 Amrapali,巴利名 Ambapali。又作菴婆婆利、阿范和利、阿梵和利、阿梵婆羅、菴沒羅女、菴羅女、菴樹女。譯作女、奈女。據奈女耆婆經載,此女由奈樹所生,故名為奈女。為摩竭陀國頻婆娑羅王之妃,良醫耆婆之母。嘗奉施菴沒羅園予佛陀。
4.一切經音義,卷26T54478b
菴羅女,亦云菴樹女。此依傳云依樹花中而生。
5.阿毘達磨順正理論,卷21T29461b
如菴羅女,因樹而生。

II.總說經義
[論說] 復次、由於正法聽聞,受持,觀察義理,法隨法行,如其次第,應知勸化安立四義。復有三法,尚能斷餘一切勝妙婬欲貪纏,況乎鄙劣諸欲貪纏!何等為三?一、精進力,二、不放逸力,三、對治力。由精進力,其已生者令不堅住;由餘二力,其未生者令不得生。如是行者勤修正行,為欲斷除已生惡故,及未生者令不生故。T30,861b

III.說隨喜偈
[經文] 爾時、世尊為菴羅女說隨喜偈:
施者人愛念,多眾所隨從,名稱日增高,遠近皆悉聞。
處眾常和雅,離慳無所畏,是故智慧施,斷慳永無餘。
上生忉利天,長夜受快樂,盡壽常修德,娛樂難陀園,
百種諸天樂,五欲悅其心。彼於此人間,聞佛所說法,
為善逝弟子,樂彼受化生。
[參考]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36T24387a
爾時,世尊即為其女說施伽他曰:
若人不慳能施與  見者愛敬咸親近 入眾會中無畏懼  得大利益具名聞
是故智人常惠施  能令長夜福增長 漸除煩惱破慳貪  三十三天受歡樂
修諸善業營功德  命終之後得生天 與諸女眾戲芳園  為佛弟子常安樂

IV.類似經文
1.大般涅槃經,卷30T12542b
善男子!我於一時住毘舍離菴羅林間。時菴羅女知我在中,欲來我所。我於爾時告諸比丘:當觀念處,善修智慧,隨所修習心莫放逸。
1)云何名為觀於念處?若有比丘觀察內身,不見於我及以我所。觀察外身及內外身,不見於我及以我所。觀受、心、法亦復如是,是名念處。
2)云何名為修習智慧?若有比丘真實而見苦、集、滅、道,是名比丘修習智慧。
3)云何名為心不放逸?若有比丘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捨、念天,是名比丘心不放逸。
2.大般涅槃經,卷28T12787c
善男子!我於一時住毘舍離菴羅林間。時菴羅女知我在中,欲來我所。我於爾時告諸比丘:當觀念處,善修智慧,隨所修習心莫放逸。
1)云何名為觀於念處?若有比丘觀察內身,不見於我及以我所。觀察外身及內外身,不見於我及以我所。觀受、心、法亦復如是,是名念處。
2)云何名為修習智慧?若有比丘真實而見苦、集、滅、道,是名比丘修習智慧。
3)云何名為心不放逸?若有比丘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捨、念天,是名比丘心不放逸。
3.佛般泥洹經,卷1T01163b
佛止奈園中,有婬女人,字奈女,有五百婬女弟子。於城中聞佛以來,在奈園中。皆勅五百婬女弟子,令好莊衣嚴車,從城中出,至佛所欲見佛,為佛跪拜。時佛在奈園中,與千比丘俱,為諸比丘說經。佛見奈女與五百婬弟子俱,皆好莊衣。佛勅諸比丘:汝曹見奈女與五百婬弟子俱,皆低頭,端若心。雖好莊衣來,譬如畫瓶,外有好畫,中但有不淨,封結不可發解。解者不淨臭,即至奈女,皆是瓶輩,其有比丘當見力。何等為見力?去惡就善,不聽婬態。寧自破骨,破心,燔燒身體,終不隨心作惡。不但力士為多力,能自端心,勝於力士。佛與心諍以來,其劫無數,不聽隨心,勤力精進,自致作佛。比丘可自齊端其心,心久在不淨中。今亦可自拔擢,自思惟身體五臟,亦可齊止生死之法。視外亦苦,視中亦苦,端若心。
4.般泥洹經,卷1T01178c
奈女聞佛從諸弟子自越祇來,即嚴車衣服,從五百女弟子,俱出城詣奈園,欲跪拜侍覲。佛遙見其五百女來,勅諸比丘見是皆當低頭內觀,自端汝心。彼好莊衣,譬如畵瓶,雖表彩色,中但屎尿。當知好女皆盡畵瓶輩也。夫為道者,不當惑彼,故當健制,志惟分別。是奈女來,亦從我教。
1)何謂健制?已生惡法,能即斷却,治性精進,自攝意端。未生惡法,能令不起,治性精進,自攝意端。未生善法,意能發生,治性精進,自攝意端。已生善法,志立弗忘,能使增廣,治性精進,自攝意端。是以當為寧破筋骨,自碎身體,不隨心而為惡,是為健制。
2)何謂志惟?惟內身循身觀,惟外身循身觀,以內外觀思念分別斷不使意。惟內痛循痛觀,惟外痛循痛觀,以內外觀思念分別斷不使意。惟內意循意觀,惟外意循意觀,以內外觀思念分別斷不使意。惟內法循法觀,惟外法循法觀,以內外觀思念分別斷不使意,是為志惟。
3)何謂分別知可行不可行?從其正能別行,是為分別。
夫能健制志惟分別,乃為有力,非謂壯士多力而為健也。能去惡就善,是謂最健。自吾求佛,與心諍以來,其劫無數。用不聽邪心故,今得為若世間作佛亦可休止。汝意久在不淨之中,可自拔擢,免斯眾苦。見是女來,當如我教。
5.佛本行經,卷5T0491a
奈女聞之已  馳出往見佛 到門即下車  瓔珞如電雲
始入園林樹  狀似吉祥天 行步趨庠序  如水隨波流
顏容如春陽  芙蓉花之叢 將諸天人女  服飾之恣貌
行於林樹間  或動天地眼 佛世尊視見  魔王之羅網
目觀其美色  壞人戒律行 佛以梵音聲  告諸沙門者
捺女今來至  卿等攝撿意 各建志手執  精進之強弓
以正直之矢  筈承智慧弦 皆被定意鎧  乘自守戒車
各儲慈觀意  入眼色戰陣 卿等當諦計  女人何可是
假借相欺惑  如銅鐵金塗 皮薄如蠅翅  若不以覆上
此但是肉積  當作是計知 涕唾眼中眵  若不拭却者
及與身上垢  若不以水洗 膿血及糞除  聚會於一處
熟思視是者  欲意滅不生 卿等自觀計  是骨舍可惡
以筋纏束縛  外則以肉塗 衣裳服飾覆  如畫師覆壁
但作是自觀  莫隨彼欺惑 堅慎護心意  後可有所益
初不調伏心  後則不可御 邪行失正路  迷惑迴周旋
猶如官磨馬  竟以繞磨走 眼喜視色者  心則隨目惑
諦觀其表裏  愚染慧離著 時佛以是教  誡諸幼弟子
即共自撿攝  一心視佛面
6.中本起經,卷2T04161b
佛從迦維羅衛國,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俱,過拔耆國界度人民,去至維耶離,詣奈氏樹園。城中有女人,名阿凡和利,聞佛來化,歡喜無量。即便嚴出,與五百女人俱。佛勅比丘:端意低頭,勿妄顧視。色欲亂人,唯道能制。抑情撿心,智者必能。今有女人,名阿凡和利,與五百女人俱,欲聽說法。汝曹各護淨行,持之勿放。
7.佛說奈女祇域因緣經,卷1T14896c
8.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20T22135b
時佛將五百比丘遊行跋耆國,欲到毘舍離城。彼有婬女名阿范和利,聞佛世尊有大名德,號如來、應供、等正覺所可說法,初中後善、具足清白、梵行之相,遊行諸國,將到此城。歎言:善哉!我願欲見。即嚴四馬車,從五百妓女,出迎世尊。佛遙見之,告諸比丘:汝等各當繫念在前,自防護心,是諸佛教。何謂繫念?謂行四念處,觀內身循身觀除無明世間苦。觀外身、內外身及痛心法亦如是。何謂在前?所謂若行、若立、若坐、若臥,若睡、若覺,若去、若來、若前後視瞻,若屈伸俯仰,若著衣持鉢,若食飲、便利,若語、若默,常一其心。此是我教。
9.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36T24385c
時此城中有一女人(舊云奈女者非),顏容端正眾所知識,名菴沒羅,是此林主。聞世尊至住我林中,著妙衣瓔而自莊飾,命諸女屬共相隨從,乘駕寶車詣世尊處。既至林所,便即下車,徒步而進。爾時,世尊於無量百千苾芻眾中而為說法。于時世尊遙見女已,告諸苾芻:彼諸女眾欲來至此,汝等應當繫念思惟,勿生異想,聽我所說。汝等苾芻!云何名為繫念思惟?若有苾芻起罪惡念不善心時。當即除遣,應生正信,發起精勤,攝心令住,正念不散。使善法生,惡念止息。正智熏習,圓滿增廣,正勤相續,勿為異念。苾芻如是繫念思惟,汝等復聽,勿生異想。苾芻應知!往來所趣,當善觀察。屈申俯仰,著僧伽胝,執持衣鉢,行住坐臥,語默睡眠,惛沈起時,為對治法正念而住。云何苾芻正念而住?汝今當知!謂觀內身,策起正勤,應善調伏於諸世間知是憂苦。次觀外身、內外身,內受、外受、內外受,內心、外心、內外心,內法、外法、內外法。於此諸法繫念,觀察,攝心令住,策起正勤,勇猛不息,應善調伏,於諸世間知是憂苦。苾芻如是繫念思惟,是故汝等正念而住,由彼女眾欲來至此。是我殷勤之所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