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5日 星期日

聲聞地-第2瑜伽處-12.瑜伽修-2.菩提分修-5.七覺支

12.2.5.七覺支
此復云何?謂七覺支。諸已證入正性離生補特伽羅,如實覺慧,用此為支,故名覺支。即此七種如實覺支,三品所攝。謂三覺支奢摩他品攝,三覺支毘缽舍那品攝,一覺支通二品攝,是故說名七種覺支。謂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此三觀品所攝;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此三止品所攝;念覺支一種,俱品所攝,說名遍行。
[解]1)成就五根、五力,就是達到世第一之後,又怎麼樣呢?就是在世第一一剎那以後,就有七覺支出現。就是很多的已經證入到法性的時候、證入到無色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在這裏面離一切相的境界的這個人。成就證入法性的這個人,有什麼特別呢?就是成就如實的覺悟的智慧,就如色受想行識的真實相而能覺悟的那個智慧,也就是無常、無我的智慧,用這個七種法為支,叫做覺支。這七支能幫助你覺悟苦集滅道,故叫做覺支。七覺支的位置,是在見道這個時候,就是見到真理。廣說就是有七覺支,略說就是有五支。
一、覺所依支,覺悟真理的智慧,它要有所依,依賴一件事才能出現的,就是念。聖道智慧的所依止處,要有念。覺就是般若的智慧,般若智慧在見真理的時候,要有念的心所,要把這個法門顯現在你的心裏面,叫做念。
二、覺自性支,覺本身的這一部分,就是擇法,就是觀擇一切法的清淨無我的智慧。這是覺支的本體、本身上的事情。
三、覺出離支,這個清淨的智慧,能出離煩惱,從煩惱裏面出來。為什麼有這種能力呢?就是精進的關係,不精進還是不成就。
四、覺利益支,得到覺以後有什麼好處呢?就是生歡喜心,心裏面歡喜。這是你有這樣的希望,希望成就了,就得歡喜。
五、覺無染支,就是清淨智慧、沒有污染這一部分。這無染支有三種不同,一個輕安、一個定、一個捨。如實覺慧用這七覺支為支,擇法覺支是覺的自性,其餘的,都是支助這個覺支的成就。
2)即此七種如實覺支,三品所攝,就是分三類,就能包括七覺支。七覺支裏面,有三個覺支是屬於奢摩他這一類。又有三個覺支是屬於觀這一類。有一個覺支通於奢摩他品,也通於毘缽舍那品。把這三種分法合在一起,就是七覺支。
3)七種覺支,分成三品,是怎麼分法呢?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此三是屬於觀。擇法覺支,是覺的自性。精進覺支,就是不斷努力地修止觀。喜覺支,成功了心裏歡喜。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這三個覺支,是屬於奢摩他這一類的。安覺支就是輕安樂,是因為你得到未到地定以上,得到初禪、二禪、三禪裏面就有輕安樂。定覺支,這個修行人,已經得初禪,或者得二禪,得三禪、得四禪,也可能四禪不具足,只是具足一禪、二禪。捨覺支,也是形容這個定,就是不執著。這三個是屬於奢摩他這一類的。念覺支一種,攝於止也攝於觀,它活動的空間大,止也有念活動的空間,觀也有念的活動,所以念心所比較寬。
te punaḥ katame āha / saptabokṣyaṃgāni / yo 'sau yathā bhūtāva bodhaḥ / samyaktva-nyāmāvakrān tasya pudgalasyaitānyaṃgāni[/] sa hi yathā-bhūtāva-bodhaḥ / saptāṃga parigṛhītaḥ/tribhiḥ śamathapakṣyaiḥ tribhir vipaśyanāpakṣyair ekena ubhayapakṣyeṇa [/] tasmād bodhyaṃgānīty ucyante /tatra yaś ca dharma-vinayaḥ / yac ca vīryaṃ yā ca prītiritīmani trīṇi vipaśyanāpakṣyāṇi / tatra yā ca prasrabdhir yaś ca samārdhiyā ca upekṣā itīmāni trīṇi śamathapakṣyāṇi[/] smṛtirabhayapakṣyā(s)sarvvatragety ucyate /

彼於爾時,最初獲得七覺支故名初有學見聖諦迹。已永斷滅見道所斷一切煩惱,唯餘修道所斷煩惱,為斷彼故,修習三蘊所攝八支聖道。此中,正見、正思惟、正精進,慧蘊所攝;正語、正業、正命,戒蘊所攝;正念、正定,定蘊所攝。
[解]1)那個修行人在那個時候,最初所得的七覺支故,名初有學見聖諦跡,就是初開始,就是初果,他不是無學,還有學,得初果以後要繼續地修止觀,所以叫有學。在這個時候得未曾有,能見到苦集滅道四種道理。跡就是道路,七覺支是見聖諦的道路。
2)成就七覺支有什麼功德呢?永久地消除見道位所攝的一切煩惱,把見道的煩惱完全消滅;簡單說就是身見、戒取、疑這三種。還剩下來修道所斷的煩惱還在,為了消除修道所斷的煩惱,就是要修習三蘊所攝的八支聖道。三蘊就是戒定慧。
3)這八聖道裏面有正見、正思惟、正精進這三法,是屬於智慧這一類。八正道裏面還有三個,就是正語、正業、正命,在三增上學裏面是屬於戒蘊,屬於戒法。八正道裏面有正念、正定,是屬於定蘊所攝。
sa tasmin samaye tat prathāmato bodhyaṃgalābhāc chaikṣo bhavati / prātipadaḥ[/] darśanaprahātavyāś cāsya kleśāḥ prahīṇā bhavanti / bhāvanā-prahātavyāś cāvaśiṣṭāḥ sa teṣāṃ prahāṇāya triskandham āryāṣṭaṃgaṃ margaṃ bhāvayati/tatra yā ca samyan-dṛṣṭir yaś ca samyak saṃkalpaḥ yaś ca samyag vyāyāmaḥ /ayaṃ prajñāskandhaḥ tatra ye samyak karmāntājīvāḥ / ayaṃ śīlaskandhaḥ / tatra yā ca samyak smṛtiḥ yaś ca samyak samadhir ayaṃ samādhiskandha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