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6日 星期四

聲聞地-第3瑜伽處-5.安立-3.心一境性-1.出體性

5.3.心一境性
5.3.1.出體性
云何心一境性?謂數數隨念同分所緣,流注無罪適悅相應,令心相續,名三摩地;亦名為善心一境性。何等名為數數隨念?謂於正法聽聞受持,從師獲得教誡教授增上力故,令其定地諸相現前。緣此為境,流注無罪適悅相應,所有正念隨轉、安住。云何名為同分所緣?謂諸定地所緣境界,非一眾多種種品類,緣此為境,令心正行,說名為定,此即名為同分所緣。問:此所緣境是誰同分,說為同分?答:是所知事相似品類,故名同分。復由彼念,於所緣境無散亂行、無缺無間,無間殷重加行適悅相應而轉,故名流注適悅相應。又由彼念,於所緣境無有染污,極安穩住,熟道適悅相應而轉,故名無罪適悅相應。是故說言數數隨念同分所緣,流注、無罪適悅相應,令心相續,名三摩地;亦名為善心一境性。
[解]什麼叫做心一境性?謂數數隨念同分所緣,流注無罪適悅相應,令心相續,名三摩地,亦名為善心一境性。
1)數數隨念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a)假設你是修定,選擇好這個所緣境,心安住在所緣境上,要數數隨念,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重覆的憶念這個所緣境,這樣妄想不容易進來,縱使它來了,很快會發覺,把它驅逐出去。數數隨念,隨有不棄捨的意思,一直的憶念所緣境,心就不會散亂,不會跑到別的地方,所以很容易得三摩地。
b)這個修行人於正法聽聞受持,就是於佛的十二分教,聽聞受持。你能夠聽善知識的講解,講解以後你能夠領納在心裡而不忘失,這叫受持。從師獲得教誡教授,從就是親近,你要親近一個善知識,從那裡獲得教誡、教授。他開導你,這個事情不可以作,這個事情可以作。這位善知識開導法門的時候,也是有強大的力量,令其定地諸相現前。修習這個法門的時候,諸相現前,就是像前面所開導,道前的資糧這些事情。要把地點選擇好,然後也要安住淨戒這些事情,這都是定地諸相,這是前面方便的事情。正式開始修行的時候,選擇一個所緣境,也是定地諸相。選擇好所緣境,憶念就安住在所緣境,這個叫做定地諸相現前。
c)選擇好所緣境,這一念清淨心是能緣,那個所緣境是所緣。緣此為境,流注無罪。流注,就是相續,像水一直的向下流,或者下雨時從房簷下滴這個水滴,一滴一滴的叫注。無罪,念所緣境的時候,相續清淨,無染沒有罪。適悅相應,就是很舒服、很喜悅。那個能緣所緣境的正念,隨順這個不管心也好,其他一切法也好,剎那剎那的相續下去,安住不動,這就叫做數數隨念。
2)云何名為同分所緣?
a)謂諸定地所緣境界,修定的所緣境是各式各樣。若修不淨觀,有九個所緣境,一個一個所緣境,最後就是白骨作所緣境,所以,它有很多的非一眾多種種品類的所緣境界。若修無常觀、修無我觀,譬如觀色、受、想、行、識無常、無我,修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前面蘊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緣起善巧,這個所緣境都是不同。定地所緣境界,不是單一的所緣境,是眾多種種品類的所緣境。以此為你的所緣境,使令你的心明靜而住,不惛沈、也不散亂,叫做正行。使令你的心正行,這叫做定,這叫同分所緣。
b)問:此所緣境是誰同分說為同分?同,此和彼是相同。現在這修行人的所緣境,叫做同分所緣,它和誰相同?此所緣境是誰的同分說明為同分呢?答:是所知事的同分,與所知事是相似的一類,品就是類,故名為同分。
3)什麼是流注適悅相應?
a)由於從經論上,從學習佛法得到的正念,佛法裡面、經論裡面告訴你這是正念,依據經論這樣學習,心裡面就出現一個正念。這個正念觀所緣境的時候,沒有其他的雜亂的妄想來干擾你。行,就是你的心,無散亂的心行。什麼是無散亂行?在修止觀的時候,沒有色、聲、香、味、觸、貪、瞋、痴、男、女共十相來干擾,就是無散亂行。
b)無缺、無間,缺就是缺少,前一剎那無散亂心,後一剎那就散亂,無散亂行有所缺少。間是間雜,其他的雜亂妄想跑來,就使令這個無散亂的境界變成散亂,這叫間雜。
c)無間殷重加行,能夠用功修行,一直的保持無散亂轉,就是無間。殷重加行,殷重就是正念有力量,雜亂妄想不能干擾,這樣用功修行,叫做加行。
d)適悅相應而轉,這樣用功修行的時候,生理上感覺到舒服,心理上也感覺到喜悅,與你的內心相應而轉,就是相續的這樣下去。這裡面說是流注適悅相應,就是九心住的專注一趣。
4)什麼是無罪適悅相應?你的正念在所緣境上,一直的沒有染污。若是這個時候,有貪心出現,有瞋心出現,有欲尋思、恚尋思、害尋思、鄉里尋思、不死尋思,有這些妄想進來,就是染污。你正念失掉,心理染污。現在這修行人,正念有力量於所緣境,沒有這些染污,非常的安穩,很自在的住。心裡面非常的熟練,就是很自在。生理上感覺到舒服,心理上也感覺到喜悅,與你的內心相應而轉,就是相續的這樣下去。
a)什麼是無有染污?就是九種心住最後一個住叫等持,由於沒有種種欲尋思、恚尋思、害尋思等諸惡尋思,沒有這些有過失的尋思。沒有貪欲蓋、瞋恚蓋、惛沈睡眠蓋、掉舉惡作蓋、疑蓋,這些都是隨煩惱,令心擾動。什麼是隨煩惱?我們的心常有煩惱隨逐它,心就為煩惱所污染,叫做隨煩惱。這樣所有的煩惱都叫做隨煩惱。或是說貪、瞋、痴是根本的煩惱。其它的忿、恨、惱、覆、誑、諂、驕這些是隨煩惱。
b)什麼是極安隱住熟道而轉?由無加行、無功用的時候,內心的止觀是任運轉。
5)是故說言數數隨念、同分所緣、流注無罪、適悅相應、令心相續名三摩地。什麼是三摩地?淺一點說就是九心住最後一個住就是等持。等持,就是三摩地,亦名為善心一境性。什麼是善心一境性?佛教徒有出離的願,要這樣修行三摩地,就是善心一境性;如果沒有出離的願,像外道所修行也能夠得到這樣的境界,就不是善。
tatra ekāgratā katamā/ āha / punaḥ punaḥ smṛtisabhāgālambanā pravāhānavadyarati-yuktā / citta-santatir yā sā samādhir ity ucyate / kuśalacittaikāgratāpi[/] kim punaḥ punar anusmarati /āha / ye dharmā udgṛhītā[ḥ] śrutā yā cāvavādānuśāsanī pratilabdhā bhavati / gurūbhyas tām adhipatiṃ kṛtvā samāhitabhūmika-nimittaṃ saṃmukhīkṛtya tadālambanāṃ pravāhayuktāṃ smṛtim anuvarttayati upanibadhnāti /tatra katamat sa-bhāgālambanaṃ / yat kiṃcit samāhitabhūmikam ālambanam anekavidhaṃ / bahunā-nāprakāraṃ / yenālambane cittaṃ paraṃ samāhitam idam ucyate / sabhāgam ālam-banaṃ [/] kasyaitat / sabhāgaṃ[/]āha / kṣayasya vastunaḥ pratirūpakam etat tasmāt sabhāgam ity ucyate / yā punar abhikṣayākārā nichidrā (niśchidrā) nirantarā smṛtiḥ pravartate / tenālambanena satataṃ ca satkṛtya ceyaṃ pravāhayuktatā / yat punas tasminn evālambane abhiratasyāsaṃkliṣṭavihāritā / vāhimārgatā smṛtir iyam avad-yaratiyuktatā / tenāha punaḥ punar aparānusmṛtisabhāgālambana-prava[ā]hāna- vadyaratiyuktā citta-santatiḥ / samādhir i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