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八(八一)摩訶男;S. 22. 60. Mahāli;cf. Cs.711
1.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毘耶離獼猴池側重閣講堂。
2.富蘭那迦葉外道眾主
爾時、有離車名摩訶男,日日遊行,往詣佛所。時彼離車作是念:若我早詣世尊所者,世尊及我知識比丘皆悉禪思,我今當詣七菴羅樹阿耆毘外道所。即往詣彼富蘭那迦葉住處。時富蘭那迦葉外道眾主,與五百外道,前後圍遶,高聲嬉戲,論說俗事。時富蘭那迦葉,遙見離車摩訶男來,告其眷屬,令寂靜住:汝等默然!是離車摩訶男,是沙門瞿曇弟子。此是沙門瞿曇白衣弟子,毘耶離中最為上首,常樂寂靜,讚歎寂靜。彼所之詣,寂靜之眾,是故汝等應當寂靜。
3.摩訶男
時摩訶男詣彼眾富蘭那所,與富蘭那共相問訊,相慰勞已,卻坐一面。時摩訶男語富蘭那言:我聞富蘭那為諸弟子說法:無因無緣眾生有垢,無因無緣眾生清淨。世有此論,汝為審有此,為是外人相毀之旨,世人所撰?為是法,為非法?頗有世人共論難問嫌責以不?
4.富蘭那:無因無緣眾生有垢,無因無緣眾生清淨
富蘭那迦葉言:實有此論,非世妄傳。我立此論,是如法論。我說此法,皆是順法,無有世人來共難問而呵責者。所以者何?摩訶男!我如是見,如是說:無因無緣眾生有垢,無因無緣眾生清淨。
5.有因有緣眾生有垢,有因有緣眾生清淨
時摩訶男聞富蘭那所說,心不喜樂,呵罵已,從坐起去。向世尊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以向與富蘭那所論事,向佛廣說。佛告離車摩訶男:彼富蘭那為出意語,不足記也。如是富蘭那,愚癡、不辨、不善、非因而作是說:無因無緣眾生有垢,無因無緣眾生清淨。所以者何?有因有緣眾生有垢,有因有緣眾生清淨。
6.色非一向是苦
摩訶男!何因何緣眾生有垢?何因何緣眾生清淨?
摩訶男!若色一向是苦,非樂、非隨樂、非樂長養,離樂者,眾生不應因此而生樂著。摩訶男!以色非一向是苦,非樂、隨樂、樂所長養,不離樂,是故眾生於色染著,染著故繫,繫故有惱。摩訶男!若受、想、行、識一向是苦,非樂、非隨樂、非樂長養,離樂者,眾生不應因此而生樂著。摩訶男,以識非一向是苦,非樂、隨樂、樂所長養,不離樂,是故眾生於識染著,染著故繫,繫故生惱。摩訶男!是名有因有緣眾生有垢。
7.色非一向樂
摩訶男!何因何緣眾生清淨?
摩訶男!若色一向是樂,非苦、非隨苦、非憂苦長養,離苦者,眾生不應因色而生厭離。摩訶男!以色非一向樂,是苦、隨苦、憂苦長養,不離苦,是故眾生厭離於色,厭故不樂,不樂故解脫。摩訶男!若受、想、行、識,一向是樂,非苦、非隨苦、非憂苦長養,離苦者,眾生不應因識而生厭離。摩訶男!以受、想、行、識,非一向樂,是苦、隨苦、憂苦長養、不離苦,是故眾生厭離於識,厭故不樂,不樂故解脫。摩訶男!是名有因有緣眾生清淨。
8.結
時摩訶男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禮佛而退。
I.總說經義
[經文]時富蘭那迦葉外道眾主,與五百外道,前後圍遶,高聲嬉戲,論說俗事。時富蘭那迦葉,遙見離車摩訶男來,告其眷屬,令寂靜住:汝等默然!是離車摩訶男,是沙門瞿曇弟子。此是沙門瞿曇白衣弟子,毘耶離中最為上首,常樂寂靜,讚歎寂靜。彼所之詣,寂靜之眾,是故汝等應當寂靜。
[論說] 應知由五種相,於內外法師及弟子高下差別:一、由住故,二、由御眾故,三、由論決擇故,四、由建立開顯道故,五、由行故。
1.謂諸外道師及弟子,恆常住於憒鬧之住;內法師弟,時時住於極寂靜住,是名第一高下差別。
2.又外道師,由自有量出家弟子諸外道僧,說名有僧,由自有量在家弟子諸外道眾,說名有眾,希彼一切共許為師,故名眾師。愚類眾生咸謂有德,是故說名共推善色。當知如來與彼相違,雖為一切天及世間無上大師,於彼同尊而無所冀。
3.又外道師與自弟子,共興議論決擇之時,凡有所說,展轉意解各各差別,不相扶順,轉增愚昧,非淨其智;當知內法與彼相違。
4.又外道師為諸弟子,依止無因、不平等因,施設建立開顯其道。聽聞如是不正法故,為大羅剎嬈亂其心。又由不正尋思相應非理作意,其心散動,以於他所懷勝負心,咎責於他,若他反詰,便興卒暴,不審思擇,輕出言詞。T30,792b
[解]應該知道由於五種相貌,對於佛法與外道的老師以及弟子有高明與低下的差別。哪五種?一、由住故,二、由御眾故,三、由論決擇故,四、由建立開顯道故,五、由行故。
1)由於住的緣故,就是眾多的外道的老師,以及弟子,恆時常常,住在混亂、喧鬧的情況而安住。內法的老師與弟子,時時刻刻住在極度寂靜的情況而安住,這稱為第一種高下差別。
2)由於率領大眾的緣故,又外道的老師,由於自己擁有數量的出家弟子眾多的外道僧,說名為有僧。由於自己擁有數量的在家弟子眾多的外道眾,說名為有眾。希求彼二種類的人全部共同推許我為他們的老師,因此稱為眾師。愚癡這類的眾生全部都稱他是有道德,因此有道德的特色,大家共同推許為善,說名共推善色。應當知道如來與彼外道的老師互相違背,雖然作為一切無量的天人,以及世間人的無上大老師,對他共同尊重為老師,而沒有任何冀望。
3)由於論說決斷簡擇的緣故,又外道的老師與自己的弟子,共同興起評論人或事物的是非,要決擇的時候,凡是有人提出所說的內容,彼此之間所見各各不同,不能彼此扶持隨順,反而增加愚昧,不能清淨他的智慧。應當知道內法與彼外道互相違背。
4)由於建立、開發顯示道的緣故,又外道的老師為眾多的弟子,以一切事情的出現都沒有原因,或是不平等作為原因,以這些理論作為依止,以語言施設、建立,開發顯示他們的修行的道路。因為聽聞這樣不合理的道理的緣故,為大羅剎戲弄擾亂其心。又由於與不合理的尋思相和、相順的不合道理的作意,他的內心散亂動搖。因為,對於他人的地方,心懷勝負、輸贏,怪罪、責備於他人。如果他人反過來詰問他的話,就又猛又急突然地,不經過謹審思惟抉擇,輕易說出言詞。
II.愚癡、不辨、不善
[經文] 如是富蘭那,愚癡、不辨、不善、非因而作是說。
[參考] Cs.711 佛告無畏:沙門、婆羅門為其說,不思而說,愚癡,不辨,不善,非知思,不知量。
[論說]自為無因、不平等因所覆藏故,名為雜染。由此愚夫於染因緣,若自若他不如實知,故名愚昧。離清淨故,名不明了。於清淨因不善巧故,說名不善。又乃至於應所說語,如所說語,是處說語,如是一切不如實知,是故說彼為不知量,為不知思。當知內法與彼相違。T30,792b
[解]1)自己為無因、不平等因的思想所覆蓋隱藏的緣故,名為雜染。
2)由於為無因、不平等因的思想所覆蓋隱藏,這位愚癡凡夫對於雜染的因與緣,若是自己,或是他人的雜染因緣,都不能如其真實知道,因此,稱為愚昧。
3)因為遠離內心的清淨的緣故,稱為不明了。
4)對於清淨的原因,不能善巧知道的緣故,說為不善。
5)又,乃至對於應所說語,如所說語,是處說語,這樣一切都不能如其真實的知道,因此,對於應所說語、如所說語不能如其真實的知道,說他為不知量。對於是處說語 不能如其真實的知道,說他為不知思。應當知道內法與彼外道互相違背。
[論說] 又諸外道師及弟子,雖無異說,所說無減,無顛倒故;雖不流漫,所說無增,無加益故。雖等所說,義相似故;雖是法說,文平等故;雖復記別法及隨法,然於同法樂為朋黨。當知彼於法隨法行,自義證得,不放逸者尚不能得,況縱逸者!彼由如是不得自義,便為他論制伏輕毀,并彼所受諸惡邪法;當知內法與彼相違。是名五種高下差別。T30,792b
[解]1)又眾多外道的老師及弟子,雖然沒有不同的說法,所說的沒有減少,因為沒有不正確的緣故。雖然沒有遍布彌漫,但是所說的沒有增加,因為沒有增加利益的緣故。雖然所說的內容是相等,因為道理相似的緣故。雖然是合道理的說法,因為文平等的緣故。雖然還能記別法及隨順法,然而對於同法的修行者,歡喜結成團體。
2)應當知道彼外道,對於隨順涅槃法的八聖道的修行中,體證、得到自己的目標,這些外道中不放逸的人,尚且不能證得,更何況放縱安逸的人!因為錯誤地思想,所以,不能斷煩惱。彼外道由於這樣不能得到自己的目標,就為他人的言論制伏、輕視毀謗;彼所接受的種種有罪過、錯誤的道理,也為他人的言論制伏、輕視毀謗。應當知道內法與彼外道互相違背。這樣稱為五種高下的差別。
III.色非一向是苦、樂
[經文] 1.摩訶男!以色非一向是苦,非樂、隨樂、樂所長養,不離樂,是故眾生於色染著,染著故繫,繫故有惱。
2.摩訶男!以色非一向樂,是苦、隨苦、憂苦長養,不離苦,是故眾生厭離於色,厭故不樂,不樂故解脫。
[論說] 由四種相,當知諸行非定苦染;又由四相,非定樂淨。如是四相,總依三事。何等為三?一、依生處故,二、依受故,三、依世故。此中樂者,謂在第三靜慮;樂所隨者,謂在人中,容有二種:喜樂遍者,謂在初二靜慮;未永離樂者,謂在第四靜慮已上。此中苦者,謂在餓鬼及以傍生;苦所隨者,謂在人中;憂苦遍者,謂在那落迦;未永離苦者,謂在上天眾中,當苦所隨故。又言樂者,謂不苦、不樂受現在前位;樂所隨者,謂苦受現在前位;喜樂遍者,謂樂受現在前位;不永離樂者,謂於一切位,樂因所隨故。若與此相違,當知苦差別。又言樂者,謂順樂行,及樂已滅;樂所隨者,謂有樂因,於未來世當生起樂;喜樂遍者,謂於現在隨順樂處;未永離樂者,謂餘三世。與此相違,苦差別四,如應當知。T30,792c
[解]由四種相貌,應當知道五蘊諸行不是決定是苦惱、染污;又由四種相貌,五蘊諸行不是決定快樂、清淨。這樣四種相貌,總括依照三件事情。哪三件?一、依生處故,二、依受故,三、依世故。
1)什麼是依生處故?
a)在這裡,什麼是樂,就是在第三靜慮。什麼是樂所隨?就是在人中,多分引苦,少分引樂,稱為樂所隨。在這裡,苦樂二種種子所隨逐的緣故,容許有這二種受。什麼是喜樂遍?在初靜慮與第二靜慮。什麼是未永離樂?在第四靜慮已上,現在雖然沒有樂,但是有隨眠,依然為當來樂所隨的關係,所以樂尚未永久遠離。
b)在這裡,什麼是苦?就是在餓鬼及以傍生,這是依據一部分的餓鬼、畜生純粹受用苦來說。什麼是苦所隨?就是在人中。什麼是憂苦遍?就是在那落迦。什麼是未永離苦?就是在上的天眾中,當來苦所隨的緣故。
2)什麼是依受故?又,什麼是樂?就是不苦、不樂受現在前的階段,為什麼?捨受生起的時候,不是苦也稱為樂。或是說不苦不樂受,是寂靜的緣故,名為樂。什麼是樂所隨?就是苦受現在前的階段,當時雖然是苦,之後遇到隨順樂的緣,就生起樂受,所以,名為樂所隨。什麼是喜樂遍?就是樂受現在前的階段。什麼是不永離樂?就是在一切階段,樂因所隨的緣故。若是與這些互相違背,應當知道就是苦的差別。就是說苦者,不苦樂受現前位。苦所隨者,樂現前位。憂苦遍者,謂苦受現前位。不永離者,於一切位苦因所隨故。
3)什麼是依世故?又,什麼是樂?就是過去隨順樂的諸行,以及過去樂受已經消失。什麼是樂所隨?就是有樂因,在未來世將會生起的樂。什麼是喜樂遍?就是於現在隨順樂的地方,就是現在隨順樂的諸行,以及現在樂受。什麼是未永離樂?就是其餘三世,雖離樂受的事情,但是有樂因的緣故。與此互相違背,苦差別有四種,如應當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