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8日 星期一

雜阿含-19-21








  


二五(一九)結所繫法 ,cf. s22.70 rajanīya suttaṃ
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略說法要
爾時、有異比丘從坐起,為佛作禮,而白佛言:世尊!為我略說法要,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不放逸住已,思惟所以,善男子正信家非家,出家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3.世尊稱讚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善哉!善哉!汝今作是說:善哉世尊!為我略說法要,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耶?比丘白佛言:如是,世尊!

4.結所繫法,宜速除斷
佛告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比丘!結所繫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時彼比丘白佛言:知已,世尊!知已,善逝!

5.比丘廣解其義
佛告比丘:汝云何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比丘白佛言:世尊!色是結所繫法,是結所繫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如是受、想、行、識,(是)結所繫法;是結所繫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是故我於世尊略說法中,廣解其義。

6.佛讚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所以者何?色是結所繫法,此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如是受、想、行、識,是結所繫法,此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

7.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心大歡喜,禮佛而退。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心得解脫,成阿羅漢。

I. 結所繫法
[經文] 比丘!結所繫法,宜速除斷。
[解說] yaṃ kho bhikkhu, rajanīyasaṇṭhitaṃ, tatra te chando pahātabbo (s22.70)
比丘!若結所繫法,應於彼中斷除欲。

二六(二0)
染經亦如是說。

二七(二一)動搖,cf. s22.63 upādiyamānasuttaṃ; s22.64 maññamānasuttaṃ; s22.65 abhinandamānasuttaṃ
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略說法要
爾時、有異比丘從坐起,為佛作禮,而白佛言:世尊!為我略說法要。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不放逸住已,思惟所以,善男子正信非家,出家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3.世尊稱讚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善哉!善哉!汝今作是說:善哉世尊!為我略說法要,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耶?比丘白佛言:如是,世尊!

4.動搖時則為魔所縛,若不動者則解脫波旬
佛告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比丘!動搖時則為魔所縛,若不動者則解脫波旬。比丘白佛言:知已,世尊!知已,善逝!

5.比丘廣解其義
佛告比丘:汝云何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比丘白佛言:世尊!色動搖時,則為魔所縛;若不動者,則解脫波旬。如是受、想、行、識,動搖時則為魔所縛;若不動者,則解脫波旬。是故我於世尊略說法中,廣解其義。

6.佛讚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所以者何?若色動搖時,則為魔所縛;若不動者,則解脫波旬。如是受、想、行、識,動搖時則為魔所縛,若不動者,則解脫波旬。

7.
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心得解脫,成阿羅漢。

I.
復次,於生死中而流轉者,有三種縛,由此縛故心難解脫。當知此唯善說法律能令解脫,非由惡說。何等為三?一者、除其愛結,餘結所繫諸有漏事;二者、愛結所染諸有漏事;三者、能生當來後有諸行。於此三縛,由三因緣,心難解脫。謂初、由種種故,第二、由堅牢故,可愛樂故;第三、由微細故。復由五相,為後有縛所繫縛者,當知有五我慢現行。謂由所依故,所緣故,助伴故,自性故,因果故。當知此中,薩迦耶見以為依止。計我未來,或當是有、或當非有,以有非有為所緣境。此中非有為所緣境,唯有一種;有為所緣,乃有五種,謂我當有色,我當無色,我當有想,我當無想,我當非有想非無想。如是一切總收為一,合有六種所緣境界。言助伴者,謂動亂心。言自性者,恃舉行相為其自相,戲論自性為其共相,一切煩惱戲論性故。因果性者,謂能感生為因性故,造作業行愛隨逐故。
[]1.復次,在生死中而流轉的人,有三種束縛,由於這三種束縛的緣故,心很難解脫。應當知道這三種束縛,唯獨善說法律的佛法,能令心解脫,不是由惡說的外道。哪三種?一者、扣除愛結,屬於其餘八結的種種有漏事。哪八結?恚結、慢結、無明結、見結、取結 、疑結、嫉結、慳結。二者、愛結所染污的種種諸有漏事。三者、能生起當來的後有五蘊諸行。
2.對於這三種束縛,由於三種因緣,心難以解脫。哪三種?最初,由於八結種,所以是種種。第二、由於愛著,能令束縛堅牢的緣故,因為對於可愛的境界樂著的緣故;第三、由於五慢微細的緣故。
3.還有由於五種相貌,為後有束縛所繫縛的人,應當知道有五種我慢的現前行動。哪五種相貌?就是由所依故、所緣故、助伴故、自性故、因果故。
1-2)應當知道在這裡,以有身見為依止處,虛妄計度,若是五蘊中有我,在未來,這個我將來是有,或是將來沒有,這是以有與沒有作為所緣的境界。
a)在這裡,以這個我在未來是沒有,作為所緣的境界,唯獨有一種情況。b)以這個我在未來是有,作為所緣,可以有五種情況,就是這個我將來有色,這個我將來無色,這個我將來有想,這個我將來沒有想,這個我將來非有想非無想。這五種情況,整個收為一類。所以,以有、無有為所緣境,總合起來,有六種所緣境界。
3)什麼是助伴?以有身見為依止處,虛妄計度我的時候,伴隨這樣的情況,內心是動蕩擾亂。
4)什麼是各自的體性?依靠這樣的我見,內心高舉為其活動的相貌,就是我慢自己的相貌,以戲論的自性為我慢的共通相貌,因為一切煩惱都是以戲論為自性的緣故。什麼是戲論?就是一切因緣生法,都是空無所有,虛妄不真實,但是執著它是真實,這就是戲論。在執著的一切法相上,安立種種的名句文。依名句文而有種種的語言分別,從語言分別上,又引起種種的執著煩惱,不斷的這樣虛妄分別,都叫做戲論,都是不真實。不斷的這樣樂著戲論,就在阿賴耶識裏面,熏習名言種子。名言種子,是親生一切法的力量,就叫作因。戲論是一切法生起的原因。
5)什麼是因果性?就是煩惱能夠招感五蘊諸行的生起,就是諸行的生起,是以煩惱為因性的緣故。造作善惡種種業活動的時候,愛著心會跟隨追逐的緣故。

II.五種我慢:T30842c
1.何等名為五種我慢?謂於我見未永斷故,得有如是我慢現行,於其六處計我起慢,1)乃至未為衰老所損,諸行相似相續而轉,作是思惟:是我如昔;2)彼若復為衰老所損。3)或於一時成就好色,或於一時成就惡色,或於一時成就大力、安樂、辯才,或於一時乃至無辯。彼若成就好色、大力、安樂、辯時,作是思惟:我今美妙。4)若違於此,作是思惟:我非美妙。5)若為衰老所損敗時,作是思惟:我今變異。
2.云何名為自性差別?謂此五種我慢為依,發起有愛及無有愛。又彼有愛,軟、中、上品差別而轉;於其無有,由審思擇方能起愛,非由意樂任運而住,是故於中無有三品差別建立。1)當知此中軟有愛者,謂於當來願我當有,即於六處願我當有,即如是類願我當有,於同類生有希求故。異如是類願我當有,於異類生有希求故。若先自體是可愛者,願彼相應,故造善業,作是思惟:願我當有如是種類,如今所有;若先自體不可愛者,願彼離隔,故造善業,作是思惟:願我當有如是種類,異今所有。2)中有愛者,謂於無有不生希欲,為治彼故,願我得有,即於六處願我得有,如前所說,即如是類願我得有,異如是類願我得有,如是一切,應知皆名中品有愛。3)上有愛者謂即如是行相差別,作是念言:願我定有猛利思求四種相愛,應知說名上品有愛。
[]1.什麼是五種我慢?就是因為對於我見尚未永遠斷盡的緣故,就有這樣五種我慢現前行動,對於其內外六處,妄計是我,而生起我慢。哪五種?
1)一直到這個五蘊尚未為衰老所損害,五蘊諸行前後相似,相續不斷而活動,所以,會這樣思惟:這個我如同過去一樣,沒有任何變化。
2)那個五蘊如果還是為衰老所損害,五蘊諸行前後不相似,相續不斷而活動,所以,會這樣思惟:這個我與過去不一樣,現在有變化、不同。
3)或是在某一個時候,成就妙好的色身。或是在某一個時候,成就醜惡的色身。或是在某一個時候,成就大力、安樂、辯才。或是在某一個時候,乃至無辯。他若是成就好色、大力、安樂、辯才的時候,生起這樣的想法:我現今美妙。
4)若是與這個相違背,生起這樣的想法:我現今不美、不妙。
5)若是被衰老所損害、敗壞的時候,生起這樣的想法:我現在有變化、不同。
2.什麼是自性差別?就是以這五種我慢為依止,發動生起有愛及無有愛。又,彼有愛,有軟、中、上品的不同而活動。對於其自體的無有,經由詳細思擇,方能生起貪愛,不是經由意樂,自然任運而住,所以,在這無有中,沒有三品不同的建立。
1)應當知道在這裡,什麼是軟有愛?a)就是在當來世,願求我將有,就是願求我的存在。b)就是在內六處,願求我將有,就是願求我所,希望自己有這些六處。c)就是這樣類別,願求我將有,因為對於同類的內六處,生起有的希求故。現在,得到美好的色身種類,還希望將來再得到這樣的色身。d)不同這樣類別,願求我將有,因為對於不同類別,生起有的希求故。現在,得到不好的色身種類,希望將來不要再得到這樣的色身。若是先前的生命體是可愛的話,願求與彼相合,因此,造作善業,生起這樣的想法:願求我將來的有,是這樣種類,如現在的生命體所有。若是先前的生命體是不可愛的話,願求與彼遠離隔開,因此,造作善業,生起這樣的想法:願求我將來的有,是這樣的種類,不同與現在的生命體所有。
2)什麼是中有愛?a)就是對於無有,不生起希望、欲求,為了對治彼無有的緣故,願求我得到有。b)就是對於內六處,願我得有,這是我所。如同前面軟有愛所說,c)即如是類願我得有,d)異如是類願我得有。這樣一切類別,應知皆名中品有愛。
3)什麼是上有愛?就是這樣四種行相不同,生起這樣的想法:願我決定有,猛利思求四種相的愛,應知說名上品有愛。

[參考].九結(cf.佛光大辭典等)
九種結縛,一切眾生因此妄惑,造作諸業,而為眾苦繫縛,流轉三界,不能出離,故云結也。
一、愛結,謂諸眾生為貪愛故,廣行不善,由此遂招未來生死之苦,流轉三界,不能出離,是名愛結。廣行不善者,謂廣作殺盜婬妄等惡業也。
二、恚結,謂諸眾生為瞋恚故,廣行不善,由此遂招未來生死之苦,流轉三界,不能出離,是名恚結。
三、慢結,謂諸眾生為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下劣慢、邪慢故,廣行不善,由此遂招未來生死之苦,流轉三界,不能出離,是名慢結。慢者,同類相傲也。過慢者,相似法中,執己為勝也。慢過慢者,他本勝己,強謂勝他也。我慢者,恃己凌他也。增上慢者,未得之法,自謂已得也。下劣慢者,己本無能,反自矜誇也。邪慢者,執著邪見,凌慢他人也。
四、無明結,謂諸眾生為無明所覆,於苦法、集法,不能解了,廣行不善,由此遂招未來生死之苦,流轉三界,不能出離,是名無明結。苦法者,三界生死眾苦之法也。集法者,積集三界有為之法,即惑業也。
五、見結,謂諸眾生於身見、邊見、邪見,妄興執著,廣行不善,由此遂招未來生死之苦,流轉三界,不能出離,是名見結。身見者,謂於五陰身中,強作主宰,計著有我也。邊見者,謂於身見中,計斷計常,各執一邊也。邪見者,謂執有執無,及撥無因果也。
六、取結,取即取著。謂諸眾生於見取、戒取,妄計執著,廣行不善,由此遂招未來生死之苦,流轉三界,不能出離,是名取結。見取者,即身見、邊見、邪見也;外道取著此等邪見,以為正見也。戒取者,謂外道妄計自身前世從牛狗中來,即便食草噉穢,取以進行,以為戒也。
七、疑結,謂諸眾生於佛法僧寶,妄生疑惑,不修正行,廣行不善,由此遂招未來生死之苦,流轉三界,不能出離,是名疑結。
八、嫉結,謂諸眾生,耽著利養,見他榮富,起心嫉妒,廣行不善,由此遂招未來生死之苦,流轉三界,不能出離,是名嫉結。
九、慳結,謂諸眾生耽著利養,於資生具,其心吝惜,不能捨施,廣行不善,由此能招未來生死之苦,流轉三界,不能出離,是名慳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