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6日 星期六

雜阿含 -820-821


一一0八(八二0)尊重一;a.3.86
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斷三結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
何等為增上戒學?謂比丘重於戒,戒增上;不重於定,定不增上,不重於慧,慧不增上,於彼彼分細微戒,犯則隨悔。所以者何?我不說彼不堪能,若彼戒隨順梵行,饒益梵行,久住梵行,如是比丘戒堅固,戒師常住,戒常隨順生,受持而學。如是知、如是見,斷三結,謂身見、戒取、疑。斷此三結,得須陀洹,不墮惡趣,決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邊,是名增上戒學。

3.斷於五下分結
何等為增上意學?是比丘重於戒,戒增上,重於定,定增上;不重於慧,慧不增上,於彼彼分細微戒,乃至受持學戒。如是知、如是見,斷於五下分結,謂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斷此五下分結,受生般涅槃,阿那含不還此世,是名增上意學。

4.不受後有
何等為增上慧學?是比丘重於戒,戒增上,重於定,定增上,重於慧,慧增上。彼如是知、如是見,欲有漏心解脫,有有漏心解脫,無明有漏心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是名增上慧學。

5.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I.尊重
[經文] 何等為增上戒學?謂比丘重於戒,戒增上;不重於定,定不增上,不重於慧,慧不增上,於彼彼分細微戒,犯則隨悔。所以者何?我不說彼不堪能,若彼戒隨順梵行,饒益梵行,久住梵行,如是比丘戒堅固,戒師常住,戒常隨順生,受持而學。
[論說] 又略於此諸所學中,所有邪行應正了知,所有正行應正了知。
1.不尊重
言邪行者,謂如有一,不尊重戒,汎爾出家,雖復出家,不以淨戒為其增上。如於淨戒,於定,於慧,應知亦爾。彼可容有犯無餘罪,於彼,世尊說其於諸沙門果證為無能者。是故當知彼於三學,一向毀犯。
2.尊重淨戒,亦以淨戒為其增上
言正行者,有三正行:謂下、中、上。
下正行者,謂如有一尊重淨戒,亦以淨戒為其增上;與前相違,於定,於慧,不生尊重,不為增上。此不容有犯無餘罪,而容有犯小隨小罪。於此,如來不說其於沙門果證為無能者。T30,867a

II.重於戒,戒增上,重於定,定增上
[經文] 何等為增上意學?是比丘重於戒,戒增上,重於定,定增上;不重於慧,慧不增上,於彼彼分細微戒,乃至受持學戒。如是知、如是見,斷於五下分結,謂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斷此五下分結,受生般涅槃,阿那含不還此世,是名增上意學。
[論說] 中正行者,謂於戒、定皆悉尊重,亦為增上,如尊重戒毀犯次第,此中亦爾,是故當知乃至所有諸異生位。T30,867a

III.三種學皆悉尊重
[經文] 何等為增上慧學?是比丘重於戒,戒增上,重於定,定增上,重於慧,慧增上。彼如是知、如是見,欲有漏心解脫,有有漏心解脫,無明有漏心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是名增上慧學。
[論說] 上正行者,謂已見諦,於三種學皆悉尊重,此已獲得沙門果證,不待思擇有能、無能。如是二行,開為四種;即此四種,合為二行:此二與四,平等平等。當知此中若有定學,必有戒學;若有慧學,必有定學;有戒學者,不必定有定學,慧學。諸瑜伽師尊重諸學,當知是名所作圓滿;其餘但名所作一分。T30,867a

IV.瑜伽師地論,卷第九十四,T30835b
云何三學?一增上戒學;二增上心學。;三增上慧學。
1.云何名為依止所有增上戒學起諸邪行?謂如有一,於初學中有所毀犯,或觀於自,或觀於他,無有羞恥。既自安住無羞恥已,便於一切惡不善法,不自防護。既於彼法不自護已,於佛法僧不起恭敬,於諸所學教授教誡都無敬忌。由是因緣,若於此事他正諫舉,便於彼言不能忍受,自亦於彼默不與語。於處、非處能正諫舉補特伽羅,憎背遠避。於行邪行同己法者,親近交遊,好共安止,由與惡友共安止故,於諸賢聖尚生憎背,況當詣彼躬申敬覲。設復往彼為說正法,憎背聖故,而不欲聞。設暫屬耳心無敬順,唯懷違諍,不為知解。而有聽聞於處非處分別正行諸智論中,不樂安住,彼由內懷違諍心故。雖有聽聞,而不信受,亦不依行。又諸賢聖默不與語,作是思惟:如是行者不堪與語,教授教誡。彼既自然無法自制。又為賢聖之所棄捨,於其內心恒不寂靜。外身語意,猥雜而住,勃惡貪婪,強口憍傲。於如是事不見過罪,多所毀犯,不如法悔。由數習故,漸次毀犯一切尸羅。當知是名依止所有增上戒學起諸邪行。與此相違,當知即是依止所有增上戒學所起正行。
2.云何名為依止所有增上心學起諸邪行?謂於行時不如正理,執取境界、諸相、隨好。由是因緣,發起妄念,即於其中不觀過患。煩惱生已,堅執不捨。由是因緣,不正知住。或於住時,居遠離處無有第二,即以忘念、不正知住為所依止,心外馳散。如是名為依止所有增上心學起諸邪行。與此相違,當知即是依止所有增上心學所起正行。
3.云何名為依止所有增上慧學起諸邪行?謂如有一,離近賢聖,依近惡友,聞不正法,勝解為因。不如正理思擇諸法,於諸惡欲及諸惡見,[/]樂受行。或於廣大所學所得微妙法中,而自輕蔑。如是名為依止所有增上慧學起諸邪行。與此相違,當知即是依止所有增上慧學所起正行。
4.此中異生補特伽羅,依止如是三種學中所起邪行,無有堪能超異生地,無倒趣入正性離生,永斷三結。由不永斷三種結故,無有堪能依止修道得阿羅漢。於現法中,無餘永斷貪瞋癡等一切煩惱,超越當來疾病衰老及以夭沒。與此相違,當知即是於三學中,如實正行一切白品。廣說乃至超越當來疾病衰老及以夭沒。
5.復次,若有苾芻,具淨尸羅,住別解脫清淨律儀。增上心學增上力故,得初靜慮近分所攝勝三摩地,以為依止。增上慧學增上力故,得法住智及涅槃智。用此二智以為依止,先由四種圓滿遠離受學轉時,令心解脫一切煩惱,得阿羅漢,成慧解脫。
6.此中云何名法住智?謂如有一,聽聞隨順緣性緣起無倒教已,於緣生行因果分位,住異生地,便能如實以聞思修所成作意,如理思惟。能以妙慧悟入,信解苦真是苦,集真是集,滅真是滅,道真是道。諸如是等如其因果安立法中所有妙智,名法住智。
7.又復云何名涅槃智?謂彼法爾,若於苦集滅道,以其妙慧,悟入,信解是真苦集滅道諦時,便於苦集住厭逆想,於滅涅槃起寂靜想,所謂究竟寂靜微妙,棄捨一切生死所依,乃至廣說。如是依止彼法住智,及因於苦、若苦因緣,住厭逆想,便於涅槃能以妙慧悟入,信解為寂靜等。如是妙智,名涅槃智。

V.相關資料
1.諸漏永滅---本事經,卷第六,T17691a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芻!當知!學有三種。若能於中,離諸放逸,晝夜精勤,絕諸緣務,獨處空閑,無倒修學,未生諸漏令永不生,已生諸漏令永盡滅。云何為三?一者增上戒學;二者增上心學;三者增上慧學。
1.1.何等名為增上戒學?
1)謂諸苾芻具淨尸羅,安住守護別解脫戒,軌範所行無不圓滿,於微小罪見大怖畏,具能受學所應學處。
2)成就清淨身語二業,成就淨命,成就淨見,如是名為增上戒學。
1.2.何等名為增上心學?
謂諸苾芻能正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具足安住最初靜慮。廣說乃至具足安住第四靜慮,如是名為增上心學。
1.3.何等名為增上慧學?
謂諸苾芻如實了知:是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及能趣苦滅道聖諦,如是名為增上慧學。
如是三學若能於中,離諸放逸,晝夜精勤,絕諸緣務,獨處空閑,無倒修學,未生諸漏令永不生,已生諸漏令永盡滅。
1.4.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戒心慧學三,智者應修學,勤精進常安,密禁守諸根。
晝夜處空閑,絕世諸緣務,勤修戒心慧,如救自頭燃。
名學聖學處,至所學後邊,脫所脫無遺,成清淨妙智。
得不動解脫,已永斷諸漏,盡生死苦邊,後有更無有。
2.能證涅槃 ---本事經,卷第六,T17691b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芻!當知!學有三種。若有勤修,不空無果,必至究竟,能得甘露,能證涅槃。云何為三?一者增上戒學;二者增上心學;三者增上慧學。
2.1.何等名為增上戒學?
謂諸苾芻尊重尸羅,戒為增上。不重等持,定非增上。不重般若,慧非增上。彼於少小所學戒中,微有所犯,即能出離。所以者何?我說彼人終不毀犯所制學處,不深慚愧,定能隨順清淨梵行,定能成辦清淨梵行。於諸學處,能住尸羅,能住所學,彼人定能永盡三結,證預流果,得無墮法,定趣菩提,極於七返人天往來,盡諸苦際,如是名為增上戒學。
2.2.何等名為增上心學?
謂諸苾芻尊重尸羅,戒為增上。尊重等持,定為增上。不重般若,慧非增上。彼於少小所學戒中,微有所犯,即能出離。所以者何?我說彼人終不毀犯所制學處,不深慚愧,定能隨順清淨梵行,定能成辦清淨梵行。於諸學處,能住等持,能住所學。彼定能盡五下分結,證不還果,得不還法,當受化生,於彼世間,當般涅槃,如是名為增上心學。
2.3.何等名為增上慧學?
謂諸苾芻尊重尸羅,戒為增上。尊重等持,定為增上。尊重般若,慧為增上。彼於少小所學戒中,微有所犯,即能出離。所以者何?我說彼人終不毀犯所制學處,不深慚愧,定能隨順清淨梵行,定能成辦清淨梵行。於諸學處,能住般若,能住所學。彼人定能永盡諸漏,得真無漏,心善解脫,慧善解脫。於現法中,具足安住,自證通慧,能自了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如是名為增上慧學。
若有於此所說三學勤修學者,我說必定不空無果,必至究竟,能得甘露,能證涅槃。如是名為學有三種,若有勤修,不空無果,必至究竟,能得甘露,能得涅槃。
2.4.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勤修增上戒,住戒住所學,能永盡三結,定證預流果。
勤修增上心,住定住所學,能盡五下結,定證不還果。
勤修增上慧,住慧住所學,能盡一切結,定證無生果。
三學不唐捐,必證第一義,故尊重三學,達法性無疑。
3.貪欲、瞋恚、愚癡盡-四分律,卷第五十八,T22996b
爾時,有眾多比丘往世尊所,頭面禮足,卻坐一面,白世尊言:大德是法之主說言學,云何為學?佛告諸比丘:學於戒故言學。云何學戒?增戒學、增心學、增慧學。是故言學。彼增戒學、增心學、增慧學時,得調伏貪欲、瞋恚、愚癡盡。彼得貪欲、瞋、癡盡已,不造不善,不近諸惡,是故言學。佛說如是,諸比丘聞,歡喜信樂受持。

4.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四分律,卷第五十八,T22996c
爾時,佛問諸比丘:汝云何學?云何為學?諸比丘白佛言:大德是法之根本,為法之主。如世尊向所說,我等受持故言學。復有三學:增戒學、增心學、增慧學。
學此三學,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果,是故當勤精進學此三學。

一一0九(八二一)尊重二;a.3.85.
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攝受一切學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二百五十戒,隨次半月來,說波羅提木叉修多羅。若彼善男子,自隨意所欲而學者,我為說三學,若學此三學,則攝受一切學戒。何等為三?謂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

3.斷三結
何等為增上戒學?是比丘重於戒,戒增上;不重於定,定不增上,不重於慧,慧不增上。於彼彼分細微戒,乃至受持學戒。如是知、如是見,斷三結,謂身見、戒取、疑。貪、恚、癡薄,成一種子道;彼地未等覺者,名斯陀含;彼地未等覺者,名家家;彼地末等覺者,名七有;彼地未等覺者,名隨法行;彼地未等覺者,名隨信行,是名增上戒學。

4.斷此五下分結
何等為增上意學?是比丘重於戒,戒增上,重於定,定增上;不重於慧,慧不增上。於彼彼分細微戒學,乃至受持學戒。如是知,如是見,斷五下分結,謂身見、戒取、疑、貪欲、瞋恚。斷此五下分結,能得中般涅槃;彼地未等覺者,得生般涅槃;彼地未等覺者,得無行般涅槃;彼地未等覺者,得有行般涅槃;彼地未等覺者,得上流般涅槃,是名增上意學。

5.不受後有
何等為增上慧學?是比丘重於戒,戒增上,重於定,定增上,重於慧,慧增上。如是知、如是見,欲有漏心解脫,有有漏心解脫,無明有漏心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是名增上慧學。

6.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