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3日 星期六

雜阿含-832


一一二三( 八三二)三學;a.3.88
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三學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學,何等為三?謂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

3.何等為增上戒學?
何等為增上戒學?若比丘,住於戒,波羅提木叉,具足威儀、行處,見微細罪則生怖畏,受持學戒,是名增上戒學。

4.何等為增上意學?
何等為增上意學?若比丘,離諸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乃至第四禪具足住,是名增上意學。

5.何等為增上慧學?
何等為增上慧學?若比丘,此苦聖諦如實知;此苦集聖諦;此苦滅聖諦;此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是名增上慧學。

6.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二四──一一三五( )
三學餘經,如前念處說。如禪,如是無量,無色。如四聖諦,如是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四道,四法句,止觀修習,亦如是說。

I.T30,867b
1.復次、住具戒等,如聲聞地應知已辯(T30,402a-406b)
1)又即淨戒,對治一切犯戒惡故,密護根門所依處故,說名律儀。
2)初善受故,說名圓滿。
3)後善守故,說名清淨。
4)感愛果故,說名為善。
5)無染污故,說名無罪。
6)於諸有情能善隨順慈心定故,說名無害。
7)於沙門性善隨順故,說名隨順。
8)趣聖所愛澄清性故,名順澄清。
9)終不隨順戒禁取故,名不隨順。
10)與同法者為同分故,名同色類。
11)於正修習增上心、慧為所依處,隨順轉故,名為順轉。
12)不惱於他饒益轉故,又正遠離自苦行故,名無熱惱。
13)於所受持無變悔故,名無燒惱。
14)於諸毀犯不現行故,如法悔除己所犯故,名無悔惱。如是名為增上戒學所有差別。
2.三住為依,當知增上心學、慧學所有差別。
1)謂由天住、梵住差別,應知增上心學差別;
2)由諸所有覺分等法,聖住差別,應知增上慧學差別。
3)謂四靜慮、四無色等,名為天住;
4)四無量定,名為梵住。
5)四聖諦智,四種念住,乃至道支,四種行跡,勝奢摩他、毘缽舍那,四法跡等,當知一切皆名聖住。
3.又有四種,若行、若住無雜染法,令修觀者,或於境界退出遊行;或於所緣安心靜定,離諸雜染,安隱而住。云何為四?
一、於隨順喜受境界諸雜染喜,深心棄捨;
二、於隨順憂受境界諸染污憂,深心棄捨;
三、於毘缽舍那品諸隨煩惱,淨修其心;
四、於奢摩他品諸隨煩惱,淨修其心。
於是四種,若行、若住,離諸雜染,安隱住法,應知四種安足處所所依法跡。如其所應,當知即是無貪、無瞋、正念、正定。

II.相關資料
1.四分律,卷第五十八,T22997c
復有三學:增戒學、增心學、增慧學。
何等增戒學?若比丘具足持波羅提木叉戒,成就威儀,畏慎輕戒,重若金剛,等學諸戒,是為增戒學。
何等增心學?若比丘能捨欲惡,乃至得入第四禪,是為增心學。
何等增慧學?若比丘如實知苦諦,知集、盡、道,是為增慧學。
2.四分律,卷第五十八,T22997c
復有三學:增戒、增心、增慧學。增戒、增心如上。
增慧學者,若比丘知內有貪欲如實知之,內無貪欲如實知之。
若未生貪欲如實知之,若未生貪欲後生如實知之。
若已生貪欲能斷如實知之,若未生貪欲不令生如實知之。
瞋恚、睡眠、調悔、疑亦如是。
彼比丘作是念:我於眼色有貪欲、瞋恚,如實知之。無貪欲、瞋恚,如實知之。
於眼色未生貪欲、瞋恚不生,如實知之。
如於眼色未生貪欲、瞋恚而生,如實知之。
如於眼色已生貪欲、瞋恚斷滅,如實知之。
如於眼色已斷貪欲、瞋恚後不復生,如實知之。耳、鼻、舌、身、意亦如是。
復次,比丘內有念覺意,如實知之。內無念覺意,如實知之。
如未生念覺意不生,如實知之。如未生念覺意而生,如實知之。
如已生念覺意修習滿足,如實知之。如是法覺意、精進覺意、猗覺意、定覺意、喜覺意、護覺意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