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3日 星期五

雜阿含-442


六五二(四四二)爪甲上土
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爪甲上土
爾時、世尊以爪甲擎土已,告諸比丘:於意云何?我爪甲上土為多,此大地土多?諸比丘白佛言:世尊!甲上土甚少少耳,此大地土甚多無量,乃至算數譬類不可為比。佛告比丘:如甲上土者,若諸眾生形可見者,亦復如是。其形微細不可見者,如大地土。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學無間等。

3.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六五三()
如陸地,如是水性亦爾。

六五四──六五五();s.56.61-62
如甲上土,如是眾生人道者,亦復如是。如大地土,如是非人亦爾。如甲上土,如是生中國者亦爾。如大地土,如是生邊地者亦爾。

六五六──六六三();s.56.63
如甲上土,如是成就聖慧眼者亦復如是。如大地土,如是不成就聖慧眼者亦爾。如甲上土,如是眾生知此法律者,亦復如是。如大地土,如是眾生不知法律者亦爾。如知,如是等知,普知,正想,正覺,正解,法無間等,亦如是。

六六四──六六九();s.56.71-80
如甲上土,如是眾生知有父母亦爾。如大地土,如是眾生不知有父母亦爾。
如甲上土,如是知有沙門、婆羅門,家之尊長,作所應作作福,此世他世,畏罪行施,受齋持戒,亦爾。如大地土,不知有沙門、婆羅門,家之尊長,作所應作作福,此世、他世,畏罪行施,受齋持戒,亦如是說。
如甲上土,如是眾生不殺、不盜、不邪婬、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亦爾。如大地土,如是眾生不持諸戒者,亦爾。如是離貪、恚、邪見,及不離貪、恚、邪見,亦如是說。
如甲上土,如是不殺、不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
如大地土,如是不持五戒者亦爾。
如甲上土,如是眾生持八戒者亦如是。
如大地土,如是眾生不持八戒者亦爾。
如甲上土,如是眾生持十善者亦如是。
如大地土,如是眾生不持十善者亦如是。

六七0──六八一();s.56.102-131
如甲上土,如是眾生從地獄命終生人中者,亦如是。
如大地土,如是眾生從地獄命終還生地獄者,亦如是。如地獄,如是畜生,餓鬼亦爾。如甲上土,如是眾生從地獄命終生天上者亦如是。
如大地土,如是眾生從地獄命終還生地獄者亦如是。如地獄,如是畜生,餓鬼亦爾。如甲上土,如是眾生人道中沒還生人道中者,亦如是。
如大地土,其諸眾生從人道中沒生地獄中者亦如是。如地獄,如是畜生,餓鬼亦爾。如甲上土,其諸眾生從天命終還生天上者,亦如是。
如大地土,其諸眾生天上沒生地獄中者,亦如是。如地獄,畜生,餓鬼亦如是。

I.眾生人道
[論說] 若住是身入諦現觀,當知此身最為難得。T30,846a

II.成就聖慧眼者、知此法律者、等知,普知,正想,正覺,正解,法無間等
[論說] 1)又聖明眼見諦有學,轉甚難得。
2)又聞、思、修所成妙慧,亦為難得。由此慧故,於善說法毘奈耶中,如其次第,解了、勝了及以決了。於解了時,能審分別;於勝了時,能生勝解;於決了時,於法入證

III.知有父母、有沙門、婆羅門,家之尊長,作所應作作福,此世他世,畏罪行施,受齋持戒
[論說] 1)又諦現觀所有資糧善有漏法,亦為難得:謂於父母識恩養等諸善業道。
2)有暇圓滿亦為難得。
3)又有世間初正見等,乃至解脫智為後邊,十種正法亦為難得。如是諸法,即是有學,即是無學。T30,846a
4)知有父母
當知此中善知恩養所有士夫補特伽羅,如實了知一切父母皆應孝養。如是知已,於其父母勤修孝養,是名善識父母恩養T30,846a
5)知有沙門、婆羅門
又樂己利所有士夫補特伽羅,於他有德一切沙門及婆羅門,如實了知是福田已,如其所應勤修供養,是名善知所有沙門若婆羅門T30,846a
6)家之尊長,作所應作作福
又無貪墮所有士夫補特伽羅,於諸妻子及奴婢等一切親屬,如實了知彼既以我為室、為歸,我若有樂彼亦隨樂,我若有苦彼亦隨苦。如是知已,於時時間,正以飲食、衣服給賜,復以病緣、醫藥攝受。於彼義利,自然勇勵而為施造,非於一切求彼憶念。稟性忠平,好等分布,亦不淫佚,損費財寶,不於非處生毘奈耶,亦不非處而興憤發,於諸耆長及尊重處正善隨轉,如是名為善御家長T30,846b
7)此世畏罪
善能造作自他義利,諸所施為,皆以正法不以非法。於現法中,他作惡行,深見過失,謂或殺、或縛、或罰、或退,或被譏毀。正思擇已,終不現行,如是名為於此世罪深見怖畏
8)他世畏罪
又正觀見造惡行已,於其後世感惡趣苦,及感所餘匱乏等苦。正思擇已,終不現行,如是名為於他世罪深見怖畏。
9)行施受齋持戒
又時時間能正受學施福業事,造作種種差別福行,所謂看病,事佛法僧,躬為執當,如是等類,名作福行。於一日夜,乃至盡壽,所有尸羅,能正受學,如是總名惠施作福,受齋學戒T30,846b

IV.十善
[論說] 十業道者,謂二三等差別宣說。乃至為令由聞、思、慧,於彼相應所有作意,正多修習。T30,846b

V.惡趣
[論說] 又諸有情,生惡趣已難可解脫,生善趣已速疾乖離,當知是名有暇圓滿甚為難得。T30,84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