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4日 星期二

雜阿含-471-472


七三四(四七一)受風;s.36.12-13
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2.種種受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空中狂風卒起,從四方來:有塵土風、無塵土風,毘濕波風、鞞嵐婆風,薄風、厚風,乃至風輪起風。身中受風,亦復如是種種受起: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樂身受,苦身受,不苦不樂身受;樂心受,苦心受,不苦不樂心受;樂食受,苦食受,不苦不樂食(受);樂無食(受),苦無食受,不苦不樂無食受;樂貪受,苦貪受,不苦不樂貪受;樂出要受,苦出要受,不樂不苦出要受。

3.說偈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譬如虛空中,種種狂風起,東西南北風,四維亦如是。
有塵及無塵,乃至風輪起。如是此身中,諸受起亦然。
若樂、若苦受,及不苦不樂;有食與無食;貪著、不貪著。
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傾動,於此一切受,黠慧能了知。
了知諸受故,現法盡諸漏,身死不墮數,永處般涅槃。

4.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I.受風
[經文] 身中受風,亦復如是種種受起。
[論說] 此差別者,具領三受。又若有受,於依止中,生已破壞,消散不住,速歸遷謝;不經多時,相似相續而流轉者,應觀此受猶若旋風。T30,851a

七三五(四七二)受生;s.36.14
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2.種種受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客舍,種種人住:若剎利,婆羅門,長者,居士;野人,獵師;持戒,犯戒;在家,出家,悉於中住。此身亦復如是種種受生: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樂身受,苦身受、不苦不樂身受;樂心受,苦心受,不苦不樂心受;樂食受,苦食受,不苦不樂食受;樂無食受,苦無食受,不苦不樂無食受;樂貪著受,苦貪著受,不苦不樂貪著受;樂出要受,苦出要受,不苦不樂出要受。

3.說偈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譬如客舍中,種種人住止:剎利、婆羅門,長者、居士等,
旃陀羅、野人,持戒、犯戒者,在家、出家人,如是等種種。
此身亦如是,種種諸受生:若樂、若苦受,及不苦不樂;
有食與無食;貪著不貪著。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傾動,
於此一切受,黠慧能了知。了知諸受故,現法盡諸漏,
身死不墮數,永處般涅槃。

4.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I.譬如客舍
[經文] 譬如客舍,種種人住:若剎利,婆羅門,長者,居士;野人,獵師;持戒,犯戒;在家,出家,悉於中住。
[論說] 若有諸受少時經停,相似相續,不速變壞而流轉者,應觀此受如客舍中羇旅色類T30,851a

II.受生
[經文] 此身亦復如是種種受生: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樂身受,苦身受、不苦不樂身受;樂心受,苦心受,不苦不樂心受;樂食受,苦食受,不苦不樂食受;樂無食受,苦無食受,不苦不樂無食受;樂貪著受,苦貪著受,不苦不樂貪著受;樂出要受,苦出要受,不苦不樂出要受。
[論說] 1.又彼諸受自性所依染淨品別,當知名受品類差別。
有味受者,諸世間受;無味受者,諸出世受。
依耽嗜受者,於妙五欲諸染污受;依出離受者,即是一切出離遠離所生,諸善定不定地俱行諸受。T30,851a
2.云何為受?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樂身受、苦身受、不苦不樂身受。如說身,受心受亦爾。樂有愛味受、苦有愛味受、不苦不樂有愛味受。無愛味受、依耽嗜受,當知亦爾。樂依出離受、苦依出離受、不苦不樂依出離受,如是總有二十一受,或九種受。
1)又樂受者,謂順樂受觸為緣所生平等受,受所攝,是名樂受。
2)此若五識相應,名身受。
3)若意識相應,名心受。
4)如順樂受觸,如是順苦受觸。
5)順不苦不樂受觸為緣所生不平等受,受所攝,非平等非不平等受,受所攝,是名苦受不苦不樂受。此若五識相應名身受,若意識相應名心受。
6)如是諸受若隨順涅槃,隨順決擇、畢竟出離,畢竟離垢畢竟。能令梵行圓滿名無愛味受
7)若墮於界,名有愛味受
8)若色、無色界繫、若隨順離欲,名依出離受
9)若欲界繫、若不順離欲,名依耽嗜受T30,440b

III.受念處-相關資料
1.中阿含98
云何觀覺如覺念處?比丘者,覺樂覺時,便知覺樂覺。覺苦覺時,便知覺苦覺。覺不苦不樂覺時,便知覺不苦不樂覺。覺樂身、苦身、不苦不樂身;樂心、苦心、不苦不樂心;樂食、苦食、不苦不樂食;樂無食、苦無食、不苦不樂無食;樂欲、苦欲、不苦不樂欲。樂無欲、苦無欲覺、不苦不樂無欲覺時,便知覺不苦不樂無欲覺。如是比丘觀內覺如覺,觀外覺如覺,立念在覺,有知有見,有明有達,是謂比丘觀覺如覺。若比丘、比丘尼如是少少觀覺如覺者,是謂觀覺如覺念處。
2.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第一,T31663c
云何建立受蘊?謂六受身。眼觸所生受,耳觸所生受,鼻觸所生受,舌觸所生受,身觸所生受,意觸所生受。如是六受身,或樂、或苦、或不苦不樂。復有樂身受、苦身受、不苦不樂身受。樂心受、苦心受、不苦不樂心受。復有樂有味受、苦有味受
、不苦不樂有味受。樂無味受、苦無味受、不苦不樂無味受。復有樂依耽嗜受、苦依耽嗜受、不苦不樂依耽嗜受。樂依出離受、苦依出離受、不苦不樂依出離受。何等身受?謂五識相應受。何等心受?謂意識相應受。何等有味受?謂自體愛相應受。何等無味受?謂此愛不相應受。何等依耽嗜受?謂妙五欲愛相應受。何等依出離受?謂此愛不相應受。
3.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第一,T31696c
云何建立受蘊?謂六受身。眼觸所生受,乃至意觸所生受。若樂、若苦、若不苦不樂。復有樂身受、苦身受、不苦不樂身受。樂心受、苦心受、不苦不樂心受。復有樂有味受、苦有味受、不苦不樂有味受。樂無味受、苦無味受、不苦不樂無味受。復有樂依耽嗜受、苦依耽嗜受、不苦不樂依耽嗜受。樂依出離受、苦依出離受、不苦不樂依出離受。身受者?謂五識相應受。心受者,謂意識相應受。有味受者,謂自體愛相應受。無味受者,謂此愛不相應受。依耽嗜受者,謂妙五欲愛相應受。依出離受者,謂此愛不相應受。如是建立由四種因,謂所依故、自體故、集所依故、雜染清淨故。集色所依,建立身受。集無色所依,建立心受。由雜染故,建立有味等。由清淨故,建立無味等。此愛不相應者,謂離繫及隨順離繫。
4.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十,T2954b
又即喜等為三十六師句,謂為耽嗜、出離依別。此句差別,大師說故。耽嗜依者,謂諸染受。出離依者,謂諸善受。如是所說受,有支中應知,義門無量差別。
5.顯揚聖教論,卷第五,T31504a
受蘊建立有六種:一差別建立、二出離建立、三觀察建立、四生建立、五相建立、六師句建立。
5.1.差別建立者
1)或立一受,如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
2)或立二受,謂身受及心受。
3)或立三受,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4)或立四受,謂欲繫、色繫、無色繫及不繫受。
5)或立五受,謂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
6)或立六受,謂眼觸所生受,乃至意觸所生受。
7)或立十八受,謂十八意近行:六喜近行、六憂近行、六捨近行。
8)或立三十六受,謂六依耽嗜喜、六依出離喜。如喜,憂、捨亦爾。
9)或立一百八受,謂三十六受,各依三世。
10)或開無量受,如其所受起無數受。
5.2.出離建立者
謂初靜慮出離憂根,第二靜慮出離苦根,第三靜慮出離喜根,第四靜慮出離樂根,無相心法三摩地出離捨根。
5.3.觀察建立者
謂八種觀察,於受何者是受?何者是受集?何者是受滅?何者是趣受集行?何者是趣受滅行?何者是受味?何者是受過?何者是受出離?
5.4.生建立者
謂從十六觸諸受生,何等十六?一眼觸、二耳觸、三鼻觸、四舌觸、五身觸、六意觸,七有對觸、八增語觸,九順樂受觸、十順苦受觸、十一順不苦不樂受觸,十二愛觸、十三恚觸、十四明觸、十五無明觸、十六非明非無明觸。
5.5.相建立者
謂八種相:一異熟相、二非異熟相、三有味著相、四無味著相、五依耽嗜相、六依出離相、七動相、八住相。
1)異熟相者,謂阿賴耶識相應受。
2)非異熟相者,謂轉識相應受。
3)有味著相者,謂欲繫受。
4)無味著相者,謂色、無色繫及不繫受。
5)依耽嗜相者,謂欲貪相應受。
6)依出離相者,謂出家所引不定地善法相應受。
7)動相者,謂經中風喻所顯受,不久相續住義故。
8)住相者。謂經中客舍喻所顯受,暫相續住義故。
5.6.師句建立者
謂三十六師句:六依耽嗜喜、六依出離喜、六依耽嗜憂、六依出離憂、六依耽嗜捨、六依出離捨。
1)依耽嗜喜云何?謂於眼所識色,可喜、可樂、可意、可愛,能引起欲,深可染著,或由得現所得,或由隨念先時所得而生於喜,如是相喜,名依耽嗜喜。
2)依出離喜云何?謂即於諸色了知無常、苦變、離欲、滅、靜、沒已。又於先及今所有諸色了知無常、苦、變等法已,而生於喜,如是相喜,名依出離喜。
3-7)如是於耳所識聲,鼻所識香,舌所識味,身所識觸,意所識法。可喜、可樂、可意、可愛,能引起欲,深可染著,或由得現所得,或由隨念先時所得,而生於喜,如是相喜,名依耽嗜喜。
8-12)如是即於耳所識聲,乃至意所識法,了知無常、苦變、離欲、滅、靜、沒已。又於先及今所有諸法,了知無常、苦變等法已,而生於喜,如是相喜,名依出離喜。
13)依耽嗜憂云何?謂於眼所識色,可喜、可樂,乃至可染,或由不得現所得,或由隨念先時所得。若已過去、若盡、若滅、若離、若變,而生於憂,如是相憂,名依耽嗜憂。
14)依出離憂云何?謂即於諸色了知無常,乃至沒已。又於先及今所有諸色了知無常、苦變等法已,於勝解脫起欲證願,謂我何時當具足住如諸聖者所具足住處?如是於勝解脫欲證求願懼慮之憂。是名依出離憂。
15-19)如是於耳所識聲,乃至意所識法,可喜、可樂,乃至可染,或由不得現所得,或由隨念先時所得。若已過去,乃至若變而生於憂,如是相憂,名依耽嗜憂。
20-24)如是即於耳所識聲,乃至意所識法,了知無常乃至沒已。又於先及今所有諸法,了知無常、苦變等法已,於勝解脫起欲證願,謂我何時當具足住如諸聖者所具足住處?如是於勝解脫欲證求願懼慮之憂,是名依出離憂。
25)依耽嗜捨云何?謂愚癡、無智、無聞異生,於眼所識色,顧戀於捨,執著諸業趣,向於色,依止於色,不捨於色,不超過色,於此中捨,是名依耽嗜捨。
26)依出離捨云何?謂即於諸色了知無常,乃至沒已。又於先及今所有諸色,了知無常苦變等法已,簡擇修捨,是名依出離捨。
27-31)如是愚癡、無智、無聞異生,於耳所識聲乃至意所識法,顧戀於捨,執著諸業趣,向於法,乃至不超過法,於此中捨,是名依耽嗜捨。
32-36)如是即於耳所識聲,乃至意所識法,了知無常乃至沒已。又於先及今所有諸法,了知無常、苦變等法已,簡擇修捨,是名依出離捨。
是中六依耽嗜喜、六依出離喜、六依耽嗜憂、六依出離憂、六依耽嗜捨、六依出離捨,總攝為三十六師句。是中,依止六依出離喜住故,捨除吐害六依耽嗜喜。如是依止六依出離憂住故,捨除吐害六依耽嗜憂。如是依止六依出離捨住故,捨除吐害六依耽嗜捨。又此中依止六依出離喜住故,捨除吐害六依出離憂。依止六依出離捨住故,捨除吐害六依出離喜。復有二種捨:一依種種性、二依一種性。依種種性捨者,謂依於色乃至依於法。依一種性捨者,謂依虛空無邊處,乃至依非想非非想處。此中依止依一種性捨住故,捨除吐害依種種性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