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五二(四八二)遠離五法,修滿五法;增支部(A.
5. 176. Pīti )
1.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夏安居時。
2.給孤獨長者請佛安居
2.1.給孤獨長者請
爾時,給孤獨長者來詣佛所,稽首禮足,却坐一面。佛為說法,示教照喜。說種種法,示教照喜已,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言:唯願世尊與諸大眾受我三月請衣被、飲食、應病湯藥。
爾時,世尊默然而許。
2.2.佛讚且勉進修
時,給孤獨長者知佛默然受請已,從座起去,還歸自家。過三月已,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佛告給孤獨長者:善哉!長者!三月供養衣被、飲食、應病湯藥。汝以莊嚴淨治上道,於未來世當獲安樂果報;然汝今莫得默然樂受此法,汝當精勤,時時學遠離喜樂,具足身作證。
時,給孤獨長者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3.舍利弗讚佛
爾時,尊者舍利弗於眾中坐,知給孤獨長者去已,白佛言:奇哉!世尊!善為給孤獨長者說法,善勸勵給孤獨長者,言:汝已三月具足供養如來大眾,淨治上道,於未來世,當受樂報;汝莫默然樂著此福,汝當時時學遠離喜樂,具足身作證。
4.遠離五法,修滿五法
世尊!若使聖弟子學遠離喜樂,具足身作證,得遠離五法,修滿五法。
云何遠離五法?謂斷欲所長養喜、斷欲所長養憂、斷欲所長養捨、斷不善所長養喜、斷不善所長養憂,是名五法遠離。
云何修滿五法?謂隨喜、歡喜、猗息、樂、一心。
5.佛印可
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若聖弟子修學遠離喜樂,具足身作證,遠離五法,修滿五法。
6.結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I.遠離五法,修滿五法
[經文]
世尊!若使聖弟子學遠離喜樂,具足身作證,得遠離五法,修滿五法。
云何遠離五法?謂斷欲所長養喜、斷欲所長養憂、斷欲所長養捨、斷不善所長養喜、斷不善所長養憂,是名五法遠離。云何修滿五法?謂隨喜、歡喜、猗息、樂、一心。
[論說]
1.於遠離喜身作證住諸聖弟子,能斷五法,能修五法,令得圓滿,應知如前三摩呬多地廣辯其相(T30,329a-b)。T30,852b
2.初靜慮中,說離生喜,由證住此,斷除五法謂欲所引喜、欲所引憂、不善所引喜、不善所引憂、不善所引捨。又於五法修習圓滿謂歡、喜、安、樂、及三摩地。
1)欲所引喜者:於妙五欲若初得時,若已證得正受用時,或見,或聞,或曾領受;由此諸緣,憶念歡喜。
2)欲所引憂者:於妙五欲,若求不遂,若已受用,更不復得,或得已便失,由此諸緣,多生憂惱。
3)不善所引喜者:謂如有一,與喜樂俱而行殺業,乃至邪見。
4)不善所引憂者:謂如有一,與憂苦俱而行殺業,乃至邪見。
5)不善所引捨者:謂如有一或王王等,或餘宰官,或尊尊等,自不樂為殺等惡業;然其僕使作惡業時,忍而不制,亦不安處毘奈耶中,由縱捨故,遂造惡業;彼於此業、現前領解,非不現前。又住於捨,尋求伺察為惡方便。又於諸惡耽著不斷,引發於捨。又於不善現前轉時,發起中庸非苦樂受。T30,329a
6)歡者:謂從本來清淨行者,觀資糧地所修淨行,無悔為先慰意適悅,心欣踊性。
7)喜者:謂正修習方便為先,深慶適悅,心欣踊性。
8)安者:謂離麤重,身心調適性。
9)樂者:謂由如是心調適故,便得身心無損害樂,及解脫樂;以離彼品麤重性故,於諸煩惱而得解脫。
10)三摩地者:謂於所緣審正觀察、心一境性。
世尊於無漏方便中,先說三摩地,後說解脫。由三摩地善成滿力,於諸煩惱心永解脫故。於有漏方便中,先說解脫,後說三摩地。由證方便究竟作意果煩惱斷已,方得根本三摩地故。或有俱時,說三摩地及與解脫。謂即於此方便究竟作意,及餘無間道三摩地中。由三摩地與彼解脫俱時有故。T30,329a
II.相關資料
1.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八,T29,147a:
又契經說:若於爾時,諸聖弟子於離生喜身作證具足住,彼於爾時已斷五法,修習五法,皆得圓滿。廣說乃至,何等名為所修五法?一歡、二喜、三輕安、四樂、五三摩地。
2.成實論,卷第十二,T32,334b:定因品第一百五十五
2.1.三昧因
2.2.三昧復是誰因?
答曰:是如實智因。如實智者,謂空智也。如說行者如是攝心、清淨心、除蓋心、住心、不動心,則能如實知苦聖諦、集、滅、道聖諦。是故,欲得如實智者,當勤精進修習三昧。散心者尚不能得世間經書、工巧等利,何況能得出世間利!故知一切世間、出世間利,皆以定心故得。又一切妙善皆由正智,一切鄙惡皆由邪智。
2.3.如經中說—cf.cs749
3.結
而三昧是正智慧因,故知一切妙善皆因三昧,是故當勤精進修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