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日 星期三

雜阿含-1177

Grass River Landscape



三九五(一一七七)灰河

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灰河

2.1.隨流漂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灰河,南岸極熱,多諸利刺,在於闇處。眾多罪人,在於河中,隨流漂沒。

2.2.逆流而上

中有一人,不愚、不癡,聰明、黠慧,樂樂、厭苦,樂生、厭死,作如是念:我今何緣在此灰河,南岸極熱,又多利刺,在闇冥處隨流漂沒?我當以手足方便,逆流而上。

2.3.漸見小明

漸見小明,其人默念:今已疾強,見此小明。

2.4.見平地

復運手足,勤加方便,遂見平地。

2.5.見大石山

即住於彼,觀察四方。見大石山,不斷、不壞,亦不穿穴,即登而上。

2.6.見清涼八分之水

復見清涼八分之水,所謂冷、美、輕、軟、香、淨,飲時不噎,咽中不閡,飲已安身。即入其中,若浴、若飲,離諸惱熱。

2.7.見七種華

然後復進,大山上見七種華,謂優缽羅華,缽曇摩華,拘牟頭華,分陀利華,修犍提華,彌離頭犍提華,阿提目多華。

2.8.見四層階堂

聞華香已,復上石山,見四層階堂,即坐其上。

2.9.見五柱帳

見五柱帳,即入其中,斂身正坐。種種枕褥,散華遍布,莊嚴妙好,而於其中自恣坐臥,涼風四湊,令身安隱。

2.10.高聲唱言

坐高林下,高聲唱言:灰河眾生!諸賢正士!如彼灰河南岸極熱,多諸利刺,其處闇冥,求出於彼。

2.11.用問彼為

河中有聞聲者,乘聲問言:何方得出?從何處出?其中有言:汝何須問何處得出,彼喚聲者,亦自不知,不見從何而出。彼亦當復在此灰河,南岸極熱,多諸利刺,於闇冥中隨流來下,用問彼為!



3.今當說義

如是比丘!我說此譬,今當說義:

1)灰者,謂三惡不善覺。云何三?欲覺,恚覺,害覺。

2)河者,謂三愛:欲愛,色愛,無色愛。

3)南岸極熱者,謂內、外六入處。

4)多諸利刺者,謂五欲功德。

5)闇冥處者,謂無明障閉慧眼。

6)眾多人者,謂愚癡凡夫。

7)流,謂生死。

8)河中有一人,不愚、不癡者,謂菩薩摩訶薩。

9)手足方便逆流上者,謂精勤修學。

10)微見小明者,謂得法忍。

11)得平地者,謂持戒。

12)觀四方者,謂見四真諦。

13)大石山者,謂正見。

14)八分水者,謂八聖道。

15)七種華者,謂七覺分。

16)四層堂者,謂四如意足。

17)五柱帳者,謂信等五根。

18)正身坐者,謂無餘涅槃。

19)散華遍布者,謂諸禪、解脫、三昧、正受。

20)自恣坐臥者,謂如來、應、等正覺。

21)四方風吹者,謂四增心見法安樂住。

22)舉聲唱喚者,謂轉法輪。

23)彼有人問諸賢正士何處去、何處出者,謂舍利弗、目犍連等諸賢聖比丘。

24)於中有言汝何所問,彼亦不如、不見有所出處,彼亦當復於此灰河南岸極熱,多諸利刺,於闇冥處隨流來下者,謂六師等諸邪見輩,所謂富蘭那迦葉,末伽梨瞿舍梨子,散闍耶毘羅胝子,阿耆多枳舍欽婆羅,伽拘羅迦氈延,尼揵連陀闍提弗多羅,及餘邪見輩。



4.為諸聲聞所作

如是比丘!大師為諸聲聞所作,我今已作,汝今當作所作,如前篋毒蛇說。



5.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I.總說經義

[論說] 由八種相,當知總攝後有菩薩諸正行道及以道果,勝聲聞乘,為無有上。初等為八?謂哀愍故;內勇悍故;諦察法忍性現前故;能出離故;自內發起觀諦行故;廣大善修世間正見現在前故;由獲無漏菩提分法得清淨故;由善清淨修覺分俱,進修無上純淨修道,依止六處修習圓滿,獲得六種最勝無上圓滿德故。



II.隨流漂沒

[經文] 灰者,謂三惡不善覺。云何三?欲覺,恚覺,害覺。河者,謂三愛:欲愛,色愛,無色愛。南岸極熱者,謂內、外六入處。多諸利刺者,謂五欲功德。闇冥處者,謂無明障閉慧眼。眾多人者,謂愚癡凡夫。流,謂生死。

[論說] 1)謂哀愍故

當知此中,於諸有情長時哀愍,熏修其心,住最後有諸大菩薩,見諸愚夫墮貪愛河,順流漂溺,為五相苦之所逼切,既觀見已,深起大悲。何等為五?一者、見彼墮貪愛河,不正尋思不可愛水常所逼觸。二者、見彼內、外六處,三毒火難,住於兩岸。三者、見彼在於欲界,眾多憂苦、種種災橫,諸惡毒剌,遍布其下。四者、見彼在於色界,世間慧眼有所闕故,猶如盲冥,處在其中。五者、見彼在無色界,世間慧眼已圓滿故,諸聖慧眼有所闕故,猶如昏闇,居在其上。既見如是墮貪愛河諸有情類,遍於一切皆不寂靜,若觸,若岸,若下、中、上苦逼迫已,發起大悲,是名哀愍。



III.逆流而上

[經文] 河中有一人,不愚、不癡者,謂菩薩摩訶薩。手足方便逆流上者,謂精勤修學。

[論說] 2)內勇悍故

又即成就此哀愍者,或生王家,或帝師家,雖未出家,內興勇悍,我今定當通達妙跡,歸修梵行,終無退轉,如是名為內興勇悍。



IV.漸見小明

[經文] 微見小明者,謂得法忍。

[論說] 3)諦察法忍性現前故

又彼即於未出家位,居贍部影,獨坐思惟,便能證入最初靜慮;後於自他、老病死法,正審觀察,能定忍可,如是名為諦察法忍內自現前。



V.見平地

[經文] 得平地者,謂持戒。

[論說] 4)能出離故

又彼宿世所習善根,一切善行之所覺發,復由勇悍、諦察法忍增上力故,便能棄捨廣大妙欲,淨信出家,雖無施設正梵行者,而能自然受持禁戒;由此禁戒為依止故,漸次能證,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如是名為能正出離。



VI.觀四方

[經文] 觀四方者,謂見四真諦。

[論說] 5)自內發起觀諦行故

又彼為欲棄世間道,正求出離,由於先世正等覺所,獲得無上究竟出離正聞勝解,積集熏修身相續故,於世間道都無信樂,由是因緣,往菩提樹,即依先時觀老病死假想之道,於諸諦相次第觀察。作是思惟:是諸世間有情之類,墮在種種艱險眾苦,有生、有老、有病、有死,然其不能於老、病、死究竟出離,如實了知。如是次第觀於老死,觀老死集,觀老死滅,觀能趣證老死滅行。如理作意為依止故,久已積集大資糧故,以俱生慧便能覺悟一切法性,安住諸法法住、法界,如是名為自內發起觀察諦行。
[參考]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七十七,T27400c
如契經說:佛告苾芻觀四方者,謂觀四諦。
問:世尊何故於四聖諦以方聲說?
答:觀所化者宜聞說故,謂有所化聞以方聲說四聖諦,即易悟入,故佛於諦說四方聲。如餘契經,佛為所化於八解脫說八方聲,所化聞之即易悟入。此經亦爾,故於四諦說四方聲。
問:四諦、四方有何相似,而於四諦說四方聲?
答:四諦、四方,四數等故。
問:佛於何諦說何方聲?
答:佛於苦諦說東方聲,於彼集諦說西方聲。以現觀時,先觀苦諦,次觀集故。
有作是說:東方如集,西方如苦,先因後果次第說故。佛於道諦說南方聲,道諦南方俱應供故。佛於滅諦說北方聲,滅諦北方俱最勝故。




VII.見大石山

[經文] 大石山者,謂正見。

[論說] 6)廣大善修世間正見現在前故

又彼復欲求上漏盡,方便發起宿住念智,憶念先世從諸如來正等覺所,於漏盡道積習聞思,由是發起長時積集世間正見令現在前。然此正見如教授者,以此為依,能令菩薩安處一坐,乃至證得究竟漏盡,如是名為廣大善修正見現前。



VIII.見清涼八分之水

[經文] 八分水者,謂八聖道。

[論說] 7)由獲無漏菩提分法得清淨故

又即由彼如教授者,所有正見漸次勝進,先已遠離下地諸欲,乃至上極無所有處,當於聖諦得現觀時,便證無漏四念住等,乃至最後八聖支道。所有一切菩提分法,舉其最後,當知亦攝前位一切。由得彼故,成不還果,以得無漏菩提分法,是故說名獲得清涼。彼由如是獲得世間究竟安樂,獲得出世無漏安樂得清涼故,名離熾然。由世間道,乃至已離無所有處所繫煩惱,及已遠離見道所斷諸煩惱故,名離熱惱



IX.見七種華

[經文] 七種華者,謂七覺分。四層堂者,謂四如意足。五柱帳者,謂信等五根。正身坐者,謂無餘涅槃。散華遍布者,謂諸禪、解脫、三昧、正受。自恣坐臥者,謂如來、應、等正覺。四方風吹者,謂四增心見法安樂住。舉聲唱喚者,謂轉法輪。彼有人問諸賢正士何處去、何處出者,謂舍利弗、目犍連等諸賢聖比丘。於中有言汝何所問,彼亦不如、不見有所出處,彼亦當復於此灰河南岸極熱,多諸利刺,於闇冥處隨流來下者,謂六師等諸邪見輩,所謂富蘭那迦葉,末伽梨瞿舍梨子,散闍耶毘羅胝子,阿耆多枳舍欽婆羅,伽拘羅迦氈延,尼揵連陀闍提弗多羅,及餘邪見輩。

[論說] 8)由善清淨修覺分俱,進修無上純淨修道,依止六處修習圓滿,獲得六種最勝無上圓滿德故

為欲無餘永斷有頂所繫煩惱,故復勤修純無漏道,所謂修習無上覺支,是名進修無上修道。由此修故,無學地中六種修法究竟圓滿:

一者、修聖神通,究竟圓滿;

二者、修淨五根,究竟圓滿;

三者、證得煩惱并諸習氣無餘離繫,究竟圓滿;

四者、證得四種現法樂住,究竟圓滿;

五者、證得世間靜慮、解脫、等持、等至,究竟圓滿;

六者、發得名身、句身、文身,得隨所欲,得無艱難宣說正法,究竟圓滿。

當知此中,修淨信根究竟滿者,謂於涅槃意樂淨故。

修精進根究竟滿者,謂能勇猛造作一切有情義利,善清淨故。

修習念根究竟滿者,謂三念住、無忘失法,善清淨故。

修習定根究竟滿者,謂於聖、天及以梵住,善清淨故。

修習慧根究竟滿者,謂十智、力,善清淨故。



彼由如是能住六處修圓滿因,得為大王,所謂法王,由是證得六種圓滿:

1)謂聖神通增上力故,得大財富自在圓滿;

2)諸根清淨增上力故,得大舍宅自在圓滿;

3)斷諸煩惱增上力故,得受安樂諸坐臥具自在圓滿;

4)現法樂住增上力故,處其舍宅,坐臥其中,證得第一無諸損惱大安樂住,自在圓滿;

5)靜慮,解脫、等持、等至、增上力故,證得能辦一切有情正利益事,遊戲喜樂自在圓滿;

6)於諸名身、句身、文身得隨所欲,得無艱難宣說正法增上力故,得為法王,能於他所獲得平等分布作用,自在圓滿。如是名為六處修滿為依止故,證得六種自在圓滿。T30,819c-82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