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29日 星期三

雜阿含-293

四七四(二九三)甚深處
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2.為彼比丘說賢聖出世空相應緣起隨順法
爾時、世尊告異比丘:我已度疑,離於猶豫,拔邪見刺,不復退轉。心無所著故,何處有我?為彼比丘說法,為彼比丘說賢聖出世空相應緣起隨順法。所謂有是故是事有,是事有故是事起,所謂緣無明行,緣行識,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乃至如是純大苦聚滅。

3.甚深處
如是說法,而彼比丘猶有疑惑、猶豫。先不得得想,不獲獲想,不證證想;今聞法已,心生憂苦、悔恨、朦沒、障礙。所以者何?此甚深處,所謂緣起;倍復甚深難見,所謂一切取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

4.苦邊
如此二法,謂有為、無為。有為者,若生、若住、若異、若滅;無為者,不生、不住、不異、不滅:是名比丘諸行苦、寂滅涅槃:因集故苦集,因滅故苦滅,斷諸逕路,滅於相續,相續滅,是名苦邊。比丘!彼何所滅?謂有餘苦。彼若滅、止、清涼、息、沒,所謂一切取滅、愛盡、無欲、寂滅、涅槃。

5.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I.度疑
[經文] 爾時、世尊告異比丘:我已度疑,離於猶豫,拔邪見刺,不復退轉。心無所著故,何處有我?
[論說] 略有二種增上慢者:一、於有學增上慢者,二、於無學增上慢者。
1)若於有學增上慢者,彼告他言:我已渡疑,永斷三結;我於所證有學解脫,已離猶豫已拔毒箭,已能永斷薩迦耶見以為根本一切見趣。
2)若於無學增上慢者,彼告他言;我無有上,所應作事、所應決擇,我皆已作。如是二種,或依緣起,或依涅槃。T30,830c

II.出世空相應緣起隨順法
[經文] 為彼比丘說法,為彼比丘說賢聖出世空相應緣起隨順法。所謂有是故是事有,是事有故是事起,所謂緣無明行...如是說法,而彼比丘猶有疑惑、猶豫。
[論說] 1)又依聖說而起說時,謂說甚深出離世間、空性相應緣性緣起順逆等事
2)於其所說,不能覺了,不隨悟入,由此二種因及緣故,於如實覺發起狐疑,於自相續煩惱永斷、涅槃作證亦生猶豫。所以者何?由於有學增上慢者,計我、我所常所隨逐,隨入作意,微細我慢間無間轉,不能了達。T30,830c
[參考] cs1258:諸比丘!當勤方便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於如來所說甚深明照空相要法隨順緣起,頓受、遍受。聞彼說者,歡喜崇習,出離饒益。

III.不得得想
[經文] 先不得得想,不獲獲想,不證證想;今聞法已,心生憂苦、悔恨、朦沒、障礙。
[論說] 1)又奢摩他任持相續,防粗煩惱令不雜亂,由是因緣,彼於未得生已得想,於未防護生已護想,便告於他。
2)又於無學增上慢者,彼自謂言:我已寂靜,我已涅槃,我已離愛,我已離取。於此未斷微細現行諸增上慢,不能了達,於所未得生已得想,於未防護生已護想、便告於他。
3)又於無學增上慢者,當知決定先於有學起增上慢;無有實義諸有學者,於上無學起增上慢。所以者何?非彼相續煩惱現行,如是纏心堅牢而住,由此因緣,於所未得生已得想,起增上慢,堅固執著,經多時住,或告於他。唯有失念,狹小暫時煩惱現行,尋復通達,速能遠離。
4)又彼如是,或由先時於所未得起得增上慢故,或由今時於其所得生疑惑、猶豫壞其心故,便生憂慼,作是思惟:若我所證無所有者,他之所證亦應無有。如是便生謗聖邪見,受惡趣因,獲大衰損。T30,830c

IV. 甚深處
[經文] 所以者何?此甚深處,所謂緣起;倍復甚深難見,所謂一切取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如此二法,謂有為、無為。有為者,若生、若住、若異、若滅;無為者,不生、不住、不異、不滅:是名比丘諸行苦、寂滅涅槃:因集故苦集,因滅故苦滅,斷諸逕路,滅於相續,相續滅,是名苦邊。比丘!彼何所滅?謂有餘苦。彼若滅、止、清涼、息、沒,所謂一切取滅、愛盡、無欲、寂滅、涅槃。
[論說] 云何如前聖說甚深?謂能開示甚深緣起、究竟涅槃,三相相應有為、無為體性差別。有為無常,無為常住;諸行皆苦,涅槃寂靜。一切有為,總唯是苦,及唯苦因;一切無為,總唯眾苦及因永滅。若諸苾芻於現法中得涅槃者,永斷後有眾苦因,令當來世所有苦果究竟不轉,入無餘依般涅槃時,後苦不;先因所引現在苦依,任運而滅,至苦邊際。此中都無先流轉者,亦無於今般涅槃者。若能開示如是義言,當知名為如前所說聖說甚深。T30,831a

V. 甚深-論義依長部(一五)大緣經;長阿含經(一三)大緣方便經;中阿含經(九七)大因經。
[論說] 復次、緣起本性最極甚深,而有一能開示令淺,當知此由二因緣故:一、由大師善開示故,二、即由此補特伽羅成就微細審悉聰敏博達智故。若說、若聽,是諸句義,應知如前攝異門分。當知此中諸緣起法,略由四相最極甚深。何等為四?一、由微細因果難了知故,二、由無我難了知故,三、由離繫有情而有繫縛難了知故,四、由有繫有情而離繫縛難了知故。
1.云何微細因果難可了知?
謂依觀察聖諦道理,始從老死,乃至識緣名色,所有有支有緣體性。
1)老死
云何名為有緣體性?謂於是中有因緣生,未永斷故而有生生,生既生已,唯當希待後時老死。當知此中生之因緣,亦名為生;因緣所起,亦名為生。有前生故而有後生,有後生故而有老死;此中前生是後生因,亦老死緣,後生唯是老死之緣。如是一切,總攝為一,略說名為生緣老死,當知是名初老死支有緣體性。
2)生、有、取
如說生支,如是有支、取支安立,當知亦爾。取差別者,謂無差別,欲貪名取;取之差別,安立有四。
3)
如是愛支,或求欲門發起諸業,或求有門發起諸業,此二業門所有諸愛,當知歸趣愛非愛受。
4)
又即此愛,由六處門所起無明觸所生受為緣故轉。復有餘受非此愛緣,謂明觸所生,及非明非無明觸所生。
5)
又即此受,當知一切皆用相似觸為其緣。此復云何?謂明、無明相應,是增語觸;與此相違,是有對觸。
6)六處
又此明觸及無明觸所隨增語觸,如其所應,當知彼用聽聞正法或不正法,於所緣境,若正、若邪,聞、思、修智相應諸名以為其緣;非明非無明觸所攝有對觸,當知彼用若內、若外諸色為緣,如是總名名色緣觸。
7)名色
又即六處略為二分,謂名及色,與觸為緣。當知此中,意處非色,與餘非色諸法相應,如是一分說名為名;諸餘色處,總為一分,說名為色。
8)
又此名色,於現法中,由續生識為緣牽引,及能執持令不散壞。又即此識續生已後,依名色住,或於同時或無間生依彼而轉,故於現法,此亦用彼名色為緣。應知先業所引名色與識,展轉相依,展轉為緣,如是當知識緣名色以為後邊。所有有支隨老死相,如前所說,隨其所應有緣體性,如是名為微細因果難可了知。難了知故,當知緣起名為甚深,最極甚深。
2.云何無我難可了知?
謂諸因果安立緣起,齊爾所事,遍於一切有情眾中,起無差別有情增語。即此增語,應知是路,依此處所有言辭轉,施設各異有情眾別,謂鳥、魚、蛇、蠍、人、天等類;又立各異名字差別,謂鸚鵡、舍利、孔雀、鴻、雁、多聞、持國、增長、醜目、舍利子、極賢善、給孤獨、一切義成等名字差別。齊爾所事,於諸世俗言說士夫有言論轉,謂諸所有受,若明觸所生,若無明觸所生,若非明非無明觸所生,如是一切與名色俱。若諸名色無餘永滅,所有諸受無容得生,當知是名無我緣起難可了知。
3.云何離繫有情而有繫縛難了知性?
1)見三受為我不應道理
謂如外道,觸對無明觸所生受,由三門故,於其無我緣生諸行,分別有我,起見施設。云何三門?
一、於欲界未得離欲,於欲界繫三種受中,妄計一分為明我所,妄計一分為受者性,分別有我,起見施設。
二、於欲界已得離欲,第三靜慮未得離欲,唯於樂受計有所得,即妄計此為明我所,計此受外,別有實我是能受者;起見施設,謂即此我是有受法,即用彼受領納其受。
三、於第三靜慮已上,不苦不樂微細諸受,不能通達,分別有我,謂於諸受都非受者,起見施設。如是一切,由三種門所起我見,皆不應理。所以者何?以三種受皆無常故,其所計我應亦無常,是故彼見三受為我不應道理。
2)計我於彼由樂受故名有受法,不應道理
又於第四靜慮已上,都無樂受,其中亦無能受樂者,計我於彼由樂受故名有受法,不應道理。
3)計慢亦不應理
又於第四靜慮已上,無色定等,彼所計我應無覺受,彼由寂靜定所生受,發起我慢,謂我寂靜,此慢應無,然有此慢,是故此計亦不應理。
4)一切所起我見,皆不應理
當知是中,若諸緣起非甚深者,彼應無有如是無智妄計失壞!內法多聞諸聖弟子,觸對明觸所生受故,了知一切所起我見,皆不應理。
5)不記別
是故觀見諸法無我,彼於世俗及勝義諦,皆得善巧。於如前說如來滅後,若有、若無、乃至非有非無,皆不執著,於如是事心得解脫。設有來問如是為有,如其所應而不記別;如是為無、俱及俱非,皆如所應而不記別。如是彼由妙智為先而不記別,或有謂言是無知者,當知此是極大無智,極大邪見!
6)施設
又彼如是見行外道,於現法中,依如前說三種妄見,或施設我是其有色,或施設我是其無色,或施設我以為狹小,或施設我以為無量。如現法中,妄分別我是真可得,起見施設,如是當來分別起見,為他施設,當知亦爾。
7)繫縛
雖有多種妄分別我,然唯一類薩迦耶見隨眠所繫;未斷彼故,雖由下劣諸世俗道漸離繫縛,乃至有頂,當知即彼猶名繫縛。如是名為以諸緣起善巧妙智,能隨悟入離繫有情而有繫縛難了知性。
4.云何名為有繫有情而離繫縛難了知性?
謂有多聞諸聖弟子,觸對明觸所生受故,於現法中不得實我,亦不施設;身壞已後,亦不於彼七識住中,施設一切有情眾已,復於其下續生識處。又復於彼生起識處,彼於識住及於二處,以諸緣起聖諦道理如實觀時,成阿羅漢,或慧解脫,或俱解脫,具八解脫、靜慮、等至。彼於現法,雖可現見有生、老、死,然名從彼而得離繫。雖復現見領納諸受,然名於受而得離繫;雖復現見有識、名色,然名於彼而得離繫。如是名為以諸緣起善巧妙智,如實了知有繫有情而離繫縛難了知性。由此四相,應知緣起名為甚深,最極甚深。

VI. 印順,性空學探源,p.50
第三項 涅槃為歸宿之緣起空
  蘊、處法門雖也說到涅槃,但緣起法門特別以說明涅槃為目的。緣起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必然要歸結到:「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寂滅涅槃;不像蘊、處法門的可說可不說。論到空義,如『雜阿含』第二九三經說:
  「為彼比丘說賢聖出世空相應緣起隨順法。」 一二五八經也有同樣的文句。緣起法叫空相應緣起法,可見緣起法門與空義最相順,即以緣起可以直接明白的顯示空義,不像處法門等的用譬喻來說。
  阿含經中,緣起雖不必都說十二支,但十二支是意義比較完備的。五蘊與六處,都攝在這十二支緣起中。如五蘊,依現實的痛苦為對象,說明其無常、無我以達涅槃。經說苦諦(四諦之一)時,謂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之七苦,總結則謂:「略說五陰熾盛苦」。一切痛苦根本,就在五蘊中;所以蘊法門處處特別強調無常故苦,以勸發厭離。十二緣起支中的「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惱苦」,不就是這「五陰熾盛苦」的說明嗎?有支之前有愛、取二支,這是惑、業,是集諦,是追尋有、生、老死等痛苦的來源而發現的,它是引發五蘊的原動力。所以經中的五支緣起(苦集二諦亦然),就是以這五蘊為中心而闡發的。處法門,依現實生命自體,從根境相關而生識,進明心識活動的過程── 觸、受、想、思。十二支緣起的六入、觸、受三支,就是這六處法門。這以前有識與名色二支,是說六處活動的對象與結果。經中雖也有從生理發展過程上說明:由入胎「識」而有心物和合的「名色」,而生長六根,把六處限在某一階段上。但從認識論來說明,以六處為生命中心,緣名色支為對象而生起認識主體的識支,三和合而觸支,觸俱生受支,如是而愛支、取支、有支,觸境繫心,奔流生死而不止。這十支緣起,不正和六處法門所說的意義一樣嗎?五蘊、六處,都是緣起的一分,綜合而貫通之,加上無明與行,在生命流變過程上,作一種更圓滿的說明與體認,就是緣起法門。
  這不過說明緣起是什麼,若要了解以涅槃為歸宿的緣起空性,則必須指出:「無明緣行、行緣識……無明滅識滅……」,這十二支,是因果事實,雖是眾生生死流轉的必然次第,但緣起最重要的原則,還在上面四句: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這指出生死與還滅的根本理則,是緣起之所以為緣起的根本義;那「無明緣行」等,只是依這根本理則的一一緣起法的具體事實。
  佛法的根本原理是緣起法。有人問佛說些什麼法?佛答:「我說緣起」。緣起是什麼?在各家各派之間,有著不同的解說。我以根本佛教的立場,綜合各家所說的共通點而觀察之,可以說:緣起是一種理則。它不就是因果,而是依一一因果事實所顯示的原理。如「生緣老死」,凡生必死,是一切法的必然原理。何時死,如何死,雖視生活條件而決定。壽夭有異,死的原因與狀態有異,但生者必死的軌則,是無論如何不會動搖的。從一一生命的因果事實去顯示這理則,而一一生命的存在與變動,都不能違反它,它是必然性而又普遍性的原理,所以釋尊以「法性、法住、法界常住」來稱嘆它。釋尊的證悟這理則,是在現實人生的具體因果事實上,以智慧光透視徹了,而認識其內在深刻的公理通則。這所得的,固然是抽象的理則,但卻不是架空想像的;它不就是具體事實,卻又不離具體事實而存在,有它的客觀性,所以說緣起「非我作,非餘人作」。佛陀如是觀察而證悟,如是證悟而成等正覺,也依所覺而開示教授弟子。他說明緣起有兩種傾向:一、依緣起而說明緣生;緣起是因果事實所顯的必然理則,一切皆不能違反的定律。緣生是依這理則而生滅的事實因果法──緣所生法。『雜阿含』二九六經所說的,就是這意思。西北的婆沙、瑜伽學者們,說緣起是因,緣生是果,雖也是一種說法,但忽略了緣起的必然理則性,未必是佛說緣起的本意吧!二、依緣起開顯寂滅,也就是依有為以開顯無為。由緣起而緣生,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流轉界,是有為法;由緣起而寂滅,是「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還滅界,是無為法。寂滅無為,就是在依緣起的生滅有為法上開示顯現的。如『雜阿含』二九三經云: 「為彼比丘說賢聖出世空相應緣起隨順法,所謂有是故是事有,是事有故是事起。……此甚深處;所謂緣起。倍復甚深難見,所謂一切取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如此二法,謂有為、無為。」 佛法,不出生滅的現象界與寂滅的涅槃界。這二者的連繫,就是中道緣起法。緣起與空義相應,擊破了一一法的常恆不變性與獨存自在性。既在一一因果法上,顯示其「因集故苦集」為流轉界的規則,又顯示其「因滅故苦滅」為還滅界的規則。
  但要問:因集故苦集,此因集,何以必能集此苦果?無常無我云何能集起而非即無?因滅故苦滅,生死苦云何可滅?滅──涅槃云何而非斷滅?對這一切問題,確能夠從現象推理成立而予圓滿解答的,只有緣起法。現在拿三條定律來說明:
  一、流轉律:「此有故彼有」,由有此因,故有彼果,本是常人共喻的因果事理。但佛陀卻能在這平凡的事理上,發現一種真理:凡是存在,都不能離開因緣關係而單獨存在。如此存在而不如彼存在者,必有其原因與助緣。現實世界之所以忽此忽彼,忽有忽無,有千差萬別的變化不同,都是由於它的因有所不同。所以佛說:要改造現實,必須從因上著手。這「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是緣起法的根本律,是現象界的必然定律,也是流轉法的普遍理則。
  二、還滅律:此生故彼生,因有故果有;反轉來:此滅故彼滅,因無故果無。針對著有、生,從因上著手截斷它,就歸於滅無了。但滅,並不簡單,還是要用另一種相剋的因來對治它,所以說:「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滅世間」。因此,還滅也是緣起,它也是本緣起理則而成立的,不過特別轉過一個方向,對流轉的生滅,給予一種否定。表面看,這好像是矛盾,其實,凡物之存在,本性就包含有矛盾在;在「此生故彼生」的時候,早就矛盾的注定了「此滅故彼滅」的命運。這是事物本來的真理,佛陀並非創新,只是把它揭示出來,安立為緣起的第二律吧了。緣起簡單的定義是「此故彼」,流轉之生、有,是「緣此故彼起」;現在還滅的無、滅,是「不緣此故彼不起」,並不違反「此故彼」的定義。 所以「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還滅,也是緣起理則的定律。
  三、中道空寂律:「此滅故彼滅」的滅,是涅槃之滅。涅槃之滅,是「純大苦聚滅」,是有為遷變法之否定。涅槃本身,是無為的不生不滅。只因無法顯示,所以烘雲托月,從生死有為方面的否定來顯示它。如像大海的水相,在波浪澎湃中,沒有辨法了解它的靜止,就用反面否定的方法,從潮浪的退沒去決定顯示水相平靜的可能。涅槃也如是,從生命流變的否定面給予說明。常人不解此義,或以為涅槃是滅無而可佈的;這因為眾生有著無始來的我見在作祟,反面的否定,使它們無法接受。那麼,要遣離眾生執涅槃為斷滅的恐佈,必須另設方便,用中道的空寂律來顯示。從緣起的因果生滅,認取其當體如幻如化起滅無實,本來就是空寂,自性就是涅槃。『詵陀迦旃延經』正是開示此義。『雜阿含』第二六二經說得最明顯。事情是這樣的:佛陀入滅後,闡陀(即車匿)比丘還沒有證得聖果,他向諸大聖者去求教授,說道:
  「我已知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然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 他的癥結,在以為諸行是實有的(法有我無),涅槃之滅是另一實事。他把有為與無為打脫為兩節,所以僅能承認有為法的無常無我,涅槃的寂滅;而聽說一切法空、涅槃寂滅,就不能愜意。他懷著這樣的一個問題,到處求教授。諸聖者的開示,把無常、無我、涅槃等照樣說一遍,他始終無法接受。後來,找到阿難尊者,阿難便舉出『化迦旃延經』對他說道:
  「我親從佛聞教摩訶迦旃延言:世間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此苦生時生,滅時滅。迦旃延!於此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見,如來說。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者,則不生世間有見。迦旃延!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闡陀比丘的誤解,必須使他了解諸行非實、涅槃非斷滅才行;這中道的緣起法,是最正確而應機的教授了。試問:為什麼如實正觀世間集可離無見而不起有見呢?正觀世間滅可離有見而不墮於斷見呢?因為中道的緣起法,說明了緣起之有,因果相生,是如幻無自性之生與有,所以可離無因無果的無見,卻不會執著實有。緣起本性就是空寂的,緣散歸滅,只是還它一個本來如是的本性,不是先有一個真實的我真實的法被毀滅了;見世間滅是本性如此的,這就可以離有見而不墮於斷滅了。這是說:要遣除眾生怖畏諸行空寂,以涅槃為斷滅的執著,不僅在知其為無常生滅,知其為有法無我,必須要從生滅之法、無我之法,直接體見其如幻不實,深入一切空寂,而顯示涅槃本性無生。
  『雜阿含』的九二六經,佛對迦旃延說入真實(勝義)禪,不要依一切想,以見一切法自性空寂。其別譯經文(第一五一經)說:
  「比丘深修禪定,觀彼大地悉皆虛偽,都不見有真實地想;水、火、風種及四無色(四無色界),此世他世、日月星辰、識知見聞、推求覺觀心意境界,及以於彼智不及處,亦復如是皆悉虛偽。無有實法,但有假號,因緣和合有種種名;觀斯空寂,不見有法及以非法。」 在一切生滅有為法上,觀察其當體悉皆虛偽、空寂,無有實法,一切只是假名安立;如是遣離有無二邊見,而證入解脫涅槃。說到涅槃,大家都知道有兩種:無餘依涅槃,固然無身心可說;但有餘依涅槃,阿羅漢們在生前就都證得了的。所以涅槃之滅,要在現實的事事物物上,一切可生可滅、可有可無的因果法上,觀察它都是由因緣決定,自身無所主宰,深入體認其當體空寂;空寂,就是涅槃。這是在緣起的流轉還滅中,見到依此不離此故彼性空,性空故假名,可稱為中道空寂律。這是諸法的實相,佛教的心髓。
  現在再從緣起的空相應上顯示其歸宿涅槃。緣起法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當然也可以表現無常義;不過就其歸宿說,是開示本性空寂,重在涅槃。悟緣起法的作用,主要在離我見──顯會無我。一切偏邪僻見,都是以我見為主而引起的;在緣起中,顯示一切唯是如幻的緣起,我性本空,所以我性不可立──無我。阿含中所提到的我見,有多種的分類法,都是以緣起來遣除的。如『雜阿含』九六一經,說明以緣起離斷常見(斷見常見是在我與身的同異上安立的)。九二六經,說明以緣起離十四不可記見(十四不可記見也都是以我見安立的,如世間有邊無邊等四句及常無常等四句。其所謂「世間」,就是我所見。如來滅後有無等四句,純在我見上安立。命與身一、命與身異,是明我與我所的關係)。第四八經,說明以緣起離三際見(過去我曾有,現在我正有,未來我當有等)。而三0二經,明以緣起離苦樂自作、他作、共作、無因作諸見。總之,一切我見、常見、斷見、無因見、邪因見……等等諸戲論,都以緣起的如幻空寂遣除它,所以『中論』說佛是「能說是因緣(緣起),善滅諸戲論」。緣起法門,以離我見為本的一切戲論為大用,見之於實際修證上,便能離我我所,得大解脫而實證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