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6日 星期四

雜阿含-8

 


一一(八)過去四種說 cf. cs79,s22.9-11paṭhama atītānāgata suttaṃ
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無常---不顧,不欣--厭、離欲、正向滅盡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未來色無常,況現在色!聖弟子如是觀者,不顧過去色,不欣未來色,於現在色厭、離欲、正向滅盡。如是過去、未來受、想、行、識無常,況現在(受、想、行、)識!聖弟子如是觀者,不顧過去識,不欣未來識,於現在識厭、離欲、正向滅盡。

3.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二──一四()
如無常,(如是)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I.總說四決定:無常、苦、空、無我
[論說]復次於諸行中,有四決定:一、無常決定,二、苦決定,三、空決定,四、無我決定。

II.解說無常
[經文] 過去、未來色無常,況現在色!聖弟子如是觀者,不顧過去色,不欣未來色,於現在色厭、離欲、正向滅盡。
[解說] rūpaṃ bhikkhave, aniccaṃ atītānāgataṃ, ko pana vādo paccuppannassa. s22.9 諸比丘!過去、未來色無常,更何況說現在色!
evaṃ passaṃ bhikkhave, sutavā ariyasāvako atītasmiṃ rūpasmiṃ anapekkho hoti, anāgataṃ rūpaṃ nābhinandati, paccuppannassa rūpassa nibbidāya virāgāya nirodhāya paṭipanno hoti. s22.9 諸比丘!多聞聖弟子如是見時,不顧戀過去色,不欣求未來色,對於現在色,行向厭、離欲、滅盡。
[論說]1.云何諸行無常決定?由三種相,當知過去、未來諸行尚定無常,何況現在!何等為三?謂先無而有故,先有而無故,起盡相應故。若未來行,先所未有定非有者,是即應非先無而有,如是應非無常決定。由彼先時施設非有,非有為先,後時方有,是故未來諸行無常決定。若現在行從緣生已決定有者,是即應非先有而無,未來諸行便應非是無常決定,現在諸行亦應不與起盡相應。由現在行從緣生已,非決定有,以有為先施設非有,是故過去諸行無常決定。如是現在諸行,因未來行先無而有,因過去行先有而無,由此施設起盡相應。是故說言:當知去、來諸行無常性尚決定,何況現在!是名諸行無常決定。云何諸行苦性決定?謂去、來諸行尚是生等苦法,何況現在!所以者何?過去諸行是已度苦,未來諸行是未至苦,現在諸行是現前苦,是名諸行苦性決定。云何諸行空性決定?謂去、來諸行尚定空性,何況現在!所以者何?未來諸行其性未有,由此故空;過去諸行其性已滅,由此故空;現在諸行雖有未滅,諦義、勝義性所遠離,由此故空,是名諸行空性決定。云何諸行無我決定?謂去、來諸行尚定無我,何況現在!所以者何?未來諸行非我之相,未現前故;過去諸行非我之相,已越度故;現在諸行非我之相,正現前故,是名諸行無我決定。
[]1)什麼是諸行無常決定?經由三種相貌,應當知道過去、未來的五蘊諸行尚且決定是無常,更何況是現在!哪三種?就是先前沒有而後來有的緣故,先前有而後來沒有的緣故,生起與滅盡相合的緣故。
第一、若是未來五蘊諸行,先前所沒有,將來決定沒有的話,這就應該不是先前沒有而將來有,這樣應該不是無常決定。為什麼?由於彼先前的時候,施設、安立沒有,沒有為先,後來的時候才有,因此,未來五蘊諸行無常是決定。
第二、若是現在五蘊諸行,從因緣生起之後,決定存有的話,這就應該不是先前有而後來無,未來諸行就應該不是無常決定,現在諸行也應該不與生起、滅盡相應。為什麼?由於現在諸行從因緣生起之後,不是決定存有,以存有為先,施設後來沒有,因此,過去五蘊諸行無常是決定。
第三、這樣現在的諸行,因為未來諸行先前沒有而後來存有,因為過去諸行先前存有而後來沒有,由此未來、過去施設生起與滅盡相應。因此,說應當知道過去、未來諸行無常的體性尚且決定,更何況現在!是名諸行無常決定。
2)什麼是五蘊諸行苦性決定?就是過去、未來諸行尚且是生等苦法,更何況是現在。為什麼?過去五蘊諸行是已經度過的苦,未來五蘊諸行是尚未來臨的苦,現在五蘊諸行是現在眼前的苦,是名諸行苦性決定。
3)什麼是五蘊諸行空性決定?就是過去、未來諸行尚且決定是空性,更何況是現在。為什麼?未來諸行他的體性尚未存有,由於這個緣故是空過去諸行他的體性已經滅盡,由於這個緣故是空現在諸行雖然存有,尚未滅盡,諦義、勝義性所遠離,由於這個緣故是空,是名諸行空性決定
4)什麼是五蘊諸行無我決定?就是過去、未來諸行尚且決定是無我,更何況是現在。為什麼?未來諸行非我的相貌,尚未現在眼前的緣故過去諸行非我的相貌,已經超越度過的緣故現在諸行,雖然有種種行相,但不是我,只有種種行相正現在眼前的緣故,是名諸行無我決定。

2.又由二相,當知諸行決定無常一、由過去世已滅壞故,二、由未來、現在世是應滅壞法故。又由二相,當知諸行決定是苦:一、是生等苦法故,二、是三苦性故。此諸苦相,如前應知。又由二相,當知諸行決定是空:一、畢竟離性空故,二、後方離性空故。畢竟離性空者,謂諸行中我我所性畢竟空故。後方離性空者,謂於已斷一切煩惱心解脫中,一切煩惱皆悉空故。又由二相,當知諸行決定無我:一、諸行種種外性故,二、諸行從眾緣生不自在故。
[]1)由於二種相貌,應當知道五蘊諸行決定無常。哪二種?第一、由於過去世的五蘊諸行已經滅壞的緣故。第二、由於未來、現在世五蘊諸行是將會滅壞法故。
2),由於二種相貌,應當知道五蘊諸行決定是苦。哪二種?第一、是生等苦法的緣故。第二、是三種苦性的緣故。這個眾多苦的相貌,如前面應知。
3),由於二種相貌,應當知道五蘊諸行決定是空哪二種?第一、畢竟離性空故,二、後方離性空故。什麼是畢竟離性空?就是在五蘊諸行中我所的體性畢竟是空的緣故。什麼是後方離性空?就是在已經斷除一切煩惱心得解脫中,一切煩惱都空的緣故。
4),由於二種相貌,應當知道五蘊諸行決定無我。哪二種?第一、五蘊諸行種種外性故,離開五蘊諸行沒有我。第二、五蘊諸行,從眾多條件生起,不自在的緣故,所以五蘊本身不是我。

3.復由十相,當知諸行四相決定。謂由敗壞、變易、別離、相應、法性相故,非可樂、不安穩、相應、遠離、異相相故。如是等相,如前聲聞地已廣分別。
[]還有可由十種相貌,應當知道五蘊諸行四種相是決定。哪十種?敗壞,就是滅壞無常。變易,就是變異無常。別離,就是別離無常。相應,就是合會無常。法性,就是法性無常。非可樂,就是不可愛苦。不安穩,就是不安穩苦。相應,就是結縛苦。遠離,就是無所得空。異相,就是不自在無我。這些等等的相貌,如同前面聲聞地已經詳細分別。

III.解說厭、離欲、滅盡
[經文] 厭、離欲、滅盡
[論說] 復次、依出世道作意修中,有五離繫品界:一者、斷界,二者、無欲界,三者、滅界,四者、有餘依涅槃界,五者、無餘依涅槃界。謂見道所斷諸行斷故,名為斷界。修道所斷諸行斷故,名無欲界。即此唯有餘依故,名有餘依涅槃界。此依滅故,名為滅界,亦名無餘依涅槃界。即此五界,由一切行永寂靜故,名諸行止。由我、我所、我慢、執著及與隨眠皆遠離故,說名為空。由一切相皆遠離故,名無所得。於斷界中,一切隨順有漏法上所有貪愛皆遠離故,名為愛盡。於無欲界,所有欲貪皆遠離故,名為無欲。於滅界中,及於有餘依、無餘依涅槃界中,如其所應皆永滅故,皆寂靜故,隨其次第,說名為滅,亦名涅槃。又於斷界未得為得勤修習故,名於諸行修厭。
於無欲界未得為得勤修習故,名於諸行修離欲。於滅界未得為得勤修習故,名於諸行修滅。
[]復次,依照出世間道作意修中,有五種離繫品界。什麼是離繫品類的五種界?一者、斷界,二者、無欲界,三者、滅界,四者、有餘依涅槃界,五者、無餘依涅槃界。
1)什麼是斷界?因為見道所斷諸行斷的關係,名為斷界。
2)什麼是無欲界?因為修道所斷諸行斷故,名為無欲界。
4)什麼是有餘依涅槃界?就是見修二道已斷煩惱,這個修行人尚有剩餘的所依身的關係,名為有餘依涅槃界。
35)什麼是無餘依涅槃界?這個所依的身心滅盡的緣故,名為滅界,也稱為無餘依涅槃界。
6)什麼是諸行止息?就這五種界,由於五蘊諸行永遠寂靜的緣故,名為諸行止息。
7)什麼是空?由我、我所、我慢,執著就是纏,隨眠就是粗重,都遠離的緣故,說名為空。
8)什麼是無所得?由於一切有為相,都遠離的緣故,名為無所得。
9)什麼是愛盡?就是在見道所斷煩惱的斷界中,一切隨順有漏法上的所有貪愛都遠離不現行的關係,名為愛盡。就是不希望、不尋求未來的五蘊事的關係。
10)什麼是離欲?對於現前受用的五欲境界,沒有歡喜、快樂。或是在無欲界,所有色界與無色界的欲貪都遠離的關係,名為無欲。這愛盡與離欲這二項顯示說明是有餘依涅槃。
11)什麼是滅、涅槃?在滅界中,以及在有餘依、無餘依涅槃界中,如其所相應都永遠滅盡的關係,都寂靜的關係,隨其次第,說名為滅。有餘依涅槃與無餘依涅槃,說為涅槃。
12)又,對於斷界,尚未得到,為了得到,精勤修習的緣故,稱為對於諸行修習厭。
13)對於無欲界,尚未得到,為了得到,精勤修習的緣故,稱為對於諸行修習離欲。
14)對於滅界,尚未得到,為了得到,精勤修習的緣故,稱為對於諸行修習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