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24日 星期一

雜阿含-804


一0八五(八0四)斷諸覺想;s.54.3
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斷諸覺想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安那般那念。安那般那念修習、多修習者,斷諸覺想。云何安那般那念修習、多修習,斷諸覺想?若比丘依止聚落、城邑住,如上廣說,乃至於出息滅善學,是名安那般那念修習、多修習,斷諸覺想。

3.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0八六──一0九二()
如斷覺想,如是不動搖,得大果、大福利,[如是]得甘露,究竟甘露、得二果,四果,七果(s.54.4-5),一一經亦如上說。

I.覺想
[論說] 1.復次、正勤修習入出息念諸瑜伽師,於緣過去諸行尋伺,能令無間所生等持有間缺者,速得損減,於緣未來諸行尋伺,能令無間所生等持有間缺者,速得止息;於緣現在諸行尋伺,能令無間所生等持有間缺者,速得寂靜。T30,866a
2.坐禪三昧經,卷上,T15273a
復次,心繫在數,斷諸思諸覺。思覺者:欲思覺、恚思覺、惱思覺、親里思覺、國土思覺、不死思覺。欲求淨心入正道者,先當除卻三種麤思覺,次除三種細思覺。除六覺已,當得一切清淨法。譬如採金人先除麤石砂,然後除細石砂,次第得細金砂。
問曰:云何為麤病?云何為細病?
答曰:欲、瞋、惱覺是三名麤病,親里、國土及不死覺是三名細病。除此覺已,得一切清淨法。
1)除欲覺
問曰:未得道者結使未斷,六思覺強從心生亂,云何能除?
答曰:心厭世間,正觀能遮而未能拔;後得無漏道,能拔結使根本。何謂正觀?
見多欲人求欲苦,得之守護是亦苦,失之憂惱亦大苦,心得欲時無滿苦。
欲無常空憂惱因,眾共有此當覺棄,譬如毒蛇入人室,不急除之害必至。
不定不實不貴重,種種欲求顛倒樂,如六神通阿羅漢,教誨欲覺弟子言:
汝不破戒戒清淨,不共女人同室宿,欲結毒蛇滿心室,纏綿愛喜不相離,
既知身戒不可毀,汝心常共欲火宿,汝是出家求道人,何緣縱心乃如是,
父母生養長育汝,宗親恩愛共成就,咸皆涕泣戀惜汝,汝能捨離不顧念,
而心常在欲覺中,共欲嬉戲無厭心,常樂欲火共一處,歡喜愛樂不暫離。
如是種種呵欲覺。如是種種正觀,除欲覺。
2)滅瞋恚覺
問曰:云何滅瞋恚覺?
答曰:
從胎中來生常苦,是中眾生莫瞋惱,若念瞋惱慈悲滅,慈悲瞋惱不相比。
汝念慈悲瞋惱滅,譬如明闇不同處,若持淨戒念瞋恚,是人自毀破法利。
譬如諸象入水浴,復以泥土塗坌身,一切常有老病死,種種鞭笞百千苦。
云何善人念眾生,而復加益以瞋惱,若起瞋恚欲害彼,未及前人先自燒。
是故常念行慈悲,瞋惱惡念內不生,若人常念行善法,是心常習佛所念。
是故不應念不善,常念善法歡樂心,今世得樂後亦然,得道常樂是涅槃。
若心積聚不善覺,自失己利并害他,是謂不善彼我失,他有淨心亦復沒;
譬如阿蘭若道人,舉手哭言賊劫我。
有人問言:誰劫汝?
答言:財賊我不畏,我不聚財求世利。誰有財賊能侵我?我集善根、諸法寶,覺觀賊來破我利。財賊可避,多藏處,劫善賊來無處避。如是種種呵瞋恚,如是種種正觀除瞋恚覺。
3)除惱覺
問曰:云何除惱覺?
答曰眾生百千種,諸病更互恒來惱,死賊捕伺常欲殺,無量眾苦自沈沒。
云何善人復加惱?讒謗謀害無慈仁,未及傷彼被殃身,俗人起惱是可恕。
此事世法惡業因,亦不自言我修善,求清淨道出家人,而生瞋恚懷嫉心。
清冷雲中放毒火,當知此惡罪極深,阿蘭若人興嫉妒,有阿羅漢他心智。
教誡苦責汝何愚,嫉妒自破功德本,若求供養當自集,諸功德本莊嚴身。
若不持戒禪多聞,虛假染衣壞法身,實是乞兒弊惡人,云何求供養利身?
飢渴寒熱百千苦,眾生常困此諸惱,身心苦厄無窮盡,云何善人加諸惱?
譬如病瘡以針刺,亦如獄囚考未決,苦厄纏身眾惱集,云何慈悲更令劇?
如是種種呵惱覺,如是種種正觀除惱覺。
4)除親里覺
問曰:云何除親里覺?
答曰:應如是念:
a.自業緣牽
世界生死中,自業緣牽,何者是親?何者非親?但以愚癡故,橫生著心,計為我親。過去世,非親為親;未來世,非親為親;今世是親,過去非親。譬如鳥栖暮集一樹,晨飛,各隨緣去,家屬親里亦復如是。
b.緣會故親,緣散故疏
生世界中,各各自異心,緣會故親,緣散故疏,無有定實,因緣果報,共相親近。譬如乾沙緣手團握,緣捉故合,緣放故散。
c.自生染著
父母養子,老當得報,子蒙懷抱養育,故應報。若順其意則親,若逆其意是賊,有親不能益而反害,有非親無損而大益。人以因緣故而生愛,愛因緣故而更斷。譬如畫師作婦女像,還自愛著,此亦如是,自生染著,染著於外。
d.空念之
過去世中汝有親里,今世於汝,復何所作?汝亦不能益過去親,過去親不益汝,兩不相益,空念之為是親非親。
e.世界中不定無邊
如阿羅漢教新出家戀親弟子言:如惡人吐食,更欲還噉,汝亦如是,汝已得出家,何以還欲愛著?是剃髮染衣是解脫相。汝著親里不得解脫,還為愛所繫,三界無常流轉不定。若親非親,雖今親里,久久則滅,如是十方眾生迴轉,親里無定是非我親。
f.親里家屬安在
人欲死時,無心、無識,直視不轉,閉氣命絕,如墮闇坑。是時,親里家屬安在?若初生時,先世非親,今強和合作親。若當死時,復非親。
如是思惟不當著親,如人兒死,一時三處父母俱時啼哭誑,天上父母妻子,人中亦為誑,龍中父母亦為誑。如是種種正觀除親里覺。
5)除國土覺
問曰:云何除國土覺?
答曰:行者若念:是國土豐樂、安隱、多諸好人。恒為國上覺繩所牽,將去罪處,覺心如是。
a.一切國土無常安
若有智人不應念著,何以故?國土種種過罪所燒,時節轉故,亦有飢餓身疲極故,一切國土無常安者。
b.老病死苦無國不有
復次,老病死苦無國不有,從是間身苦去得彼處身苦,一切國土去無不苦。假有國土安隱、豐樂,而有結惱心生苦患,是非好國土。能除雜惡國土,能薄結使,令心不惱,是謂好國土。一切眾生有二種苦:身苦、心苦常有苦惱,無有國土無此二惱。
c.種種國土之惡
復次,有國土大寒,有國土大熱,有國土飢餓,有國土多病,有國土多賊,有國土王法不理,如是種種國土之惡,心不應著。如是正觀除國土覺。
6)除不死覺
問曰:云何除不死覺?
答曰:
a.一切莫念
應教行者,若好家生、若種族子,才、技、力、勢勝人,一切莫念。何以故?一切死時,不觀老、少、貴、賤、才、技、力、勢。
b.是身是一切憂惱諸因緣
是身是一切憂惱諸因緣,因自見少多壽,若得安隱,是為癡人。何以故?是謂憂惱因依,是四大、四大造色如四毒蛇,共不相應,誰得安隱者?出息期入是不可信。
c.死事恒來
復次,人睡時,欲期必覺,是事難信。受胎至老,死事恒來。求死時節,言常不死,云何可信?譬如殺賊,拔刀,注箭,常求殺人,無憐愍心。
d.死力最大
人生世間,死力最大,一切無勝死力強者。若過去世,第一妙人無能脫此死者,現在亦無大智人能勝死者。亦非軟語求,非巧言誑可得避脫,亦非持戒、精進能卻此死,以是故當知:人常危脆,不可怙恃,莫信計常,我壽久活。
e.死賊常將人去
是諸死賊常將人去,不付老竟,然後當殺。如阿羅漢教諸覺所惱弟子言:汝何以不知厭世入道?何以作此覺?有人未生便死,有生時死者,有乳餔時,有斷乳時,有小兒時,有盛壯時,有老時,一切時中間死法界。譬如樹華,華時便墮,有果時墮,有未熟時墮,是故當知:勤力精進,求安隱道。
f.死賊常求殺人
大力賊共住不可信,此賊如虎巧覆藏身,如是死賊常求殺人。世界所有空如水泡,云何當言待時入道?何誰能證言汝必老可得行道?譬如嶮岸大樹上有大風,下有大水,崩其根土,誰當信此樹得久住者?人命亦如是,少時不可信。
h.生死如收刈
父如穀子,母如好田,先世因緣罪福如雨澤,眾生如穀,生死如收刈。
i.莫信命活
種種諸天子、人王智德,如天王佐天鬥,破諸阿須倫軍,種種受樂,極高大明,還沒在黑闇,以是故莫信命活,言:我今日當作此,明後當作是。
如是正觀種種除不死覺。
7)心得自在
如是先除麤思覺,卻後除細思覺,心清淨生得正道,一切結使盡。從是,得安隱處,是謂出家果,心得自在,三業第一清淨,不復受胎,讀種種經,多聞,是時得報果。如是得時,不空破魔王軍,便得第一勇猛名稱。
世界中煩惱將去,是不名健。能破煩惱賊,滅三毒火,涼樂清淨;涅槃林中,安隱高枕;種種禪定、根、力、七覺清風四起;顧念眾生沒三毒海,德妙力如是,乃名為健。如是等散心,當念阿那般那,學六種法,斷諸思覺。以是故念數息。
8)問曰:若餘不淨、念佛、四等觀中,亦得斷思覺。何以故,獨數息?
答曰:餘觀法寬難失故,數息法急易轉故。譬如放牛,以牛難失故,守之少事。如放獼猴易失故,守之多事。此亦如是,數息心數不得少時他念,少時他念,則失數。以是故,初斷思覺,應數息。
3.成實論,卷第十四,T32352a惡覺品第一百八十二
具足善覺者,若人雖不睡眠,而起不善覺,所謂欲覺、瞋覺、惱覺、若親里覺、國土覺、不死覺、利他覺、輕他覺等。寧當睡眠,勿起此等諸不善覺!應當正念出等善覺,所謂出覺、不瞋、惱覺、八大人覺。
3.1.欲覺、瞋覺、惱覺
1)欲覺者,謂依欲生覺,於五欲中見有利樂,是名欲覺。為衰惱眾生,是名瞋覺、惱覺。
2)行者不應念此三覺,所以者何?念此三覺,則得重罪。
3)又先已說貪等過患,以此過患,故不應念。
4)問曰:何故不說癡等覺耶?
答曰:是三惡覺,次第而生,餘煩惱不如是。
行者或念五欲,故生貪覺。不得所貪,故生瞋恚,瞋成名惱。是故不說癡等。
又癡所成果,所謂貪、恚。若從貪、恚,生不善業。此三覺名不善業因。如經中說:如有土封,夜則煙出,晝則火然。煙則是覺,火名為業。
3.2.親里覺
親里覺者,由親里故起諸憶念,欲令親里得安隱樂。若念衰惱,則生愁憂。若念與親里種種同事,名親里覺。
1)行者不應憶念此覺。所以者何?本出家時,已捨親里。今依此覺,則非所宜。
2)又若出家人還念親里,則唐捨家屬,空無所成。以愛親里故,生貪著。貪著故,守護。守護因緣,鞭杖等業次第而起。是故,不應生親里覺。
3)又與親里和合,則不能增長善法。
4)又行者當念一切眾生生死流轉無非親里,何故偏著?
5)又生死中,為親里故憂悲啼哭,淚成大海。今復貪著,則苦無窮已。
6)又眾生以利益因緣便相親愛,無有決定。
7)又念親里者是愚癡相,世間愚人未有自利,而欲利他。若念親里則少自利,以此等故,行者不應起親里覺。
3.3.國土覺
國土覺者,行者生念:某處國土豐樂安隱,當往到彼,可得安樂。
1)又心輕躁,欲遍遊觀,行者不應起如是覺。所以者何?一切國土皆有過惡,有國大寒,有國大熱,有國多險,有國多病,有國多盜賊。有如是等種種諸過,故不應念。
2)又輕躁者,則失禪定。隨所樂處,能增善法則名為好。何用遍觀諸國土耶?一切國土但可遠聞,到不必稱,以世間人多過言故,有遊諸國者受種種苦。
3)又身是苦因,持此苦因隨所至處,則受諸苦。
4)又受苦樂皆由業因,雖復遠去亦無所益。是故不應起國土覺。
3.4.不死覺
不死覺者,行者作如是念:我徐當修道,先當讀誦修多羅、比尼、阿毘曇、雜藏、菩薩藏。廣綜外典,多畜弟子,牽引善人,供養四塔,勸化眾生令大布施,後當修道,名不死覺。行者不應起如是念。所以者何?
1)死時不定,不可豫知。若營餘事中,則命盡不得修道。後將死時,心悔憂惱。我唐養此身空無所得,與畜生同死。如經中說:凡夫應二十種自折伏心,謂如是念:我但形服異俗,空無所得,乃至當以不調至死。
2)又智者不作所不應作。如法句中說:不應作不作,應作則常作,憶念安慧心,諸漏則得盡。
3)又經中說:未得四諦者,方便為欲得,當勤加精進甚於救頭然。是故不應起不死覺。
4)又不死覺是愚癡氣,何有智者知命無常如條上露,而能保一念?
5)又經中說:佛問諸比丘:汝等云何修習死想?有答佛言:我不保七歲。或言六歲,如是轉減乃至須臾。佛言:汝等皆是放逸修死想也。有一比丘偏袒白佛言:我於出息不保還入,入息不保還出。佛言:善哉!善哉!汝真修死想。是故,不應起不死覺。
3.5.利他覺
利他覺者,於非親里中欲令得利。若作是念:令某富貴、安樂,能行布施。某則不及。行者不應起如是覺,所以者何?不以念故便能令他得苦樂也。但自以此壞亂定心。
問曰:欲令他利,非慈心耶?
答曰:行者求道,應念第一義。利謂無常等,是中雖少有福。以能妨道,利少過多,亂定心故。若以散心念利他人,則不能見貪著過患,故不應念。
3.6.輕他覺
輕他覺者,行者若念此人種姓、形色、富貴、伎能,及持戒、利根、禪定、智慧等皆不如我。行者不應起如是覺,所以者何?
1)一切萬物皆無常故,若上中下有何差別?
2)又此人身髮毛爪齒皆名不淨,等無有異。
3)又老、病、死等衰惱亦同。
4)又一切眾生內外苦惱皆等無異。
5)又凡夫富貴是罪因緣。
6)又富貴不久還為貧賤,是故不應起輕他覺。
7)又此憍慢是無明分,智者云何當起此覺?

II.勝利
[論說] 1.又若略說,由能永斷六種結故,當知建立二種、四種及以七種諸果勝利,如經廣說。云何六結?謂順下分、上分二結,見道、修道所斷二結,若起,若生二分位結。如是別別,當知總說有六種結,如其次第,建立二種,四種,七種諸果勝利。T30,866a
2.cs738此七覺分修習多修習,當得二果,得現法智有餘涅槃及阿那含果。
3.cs739若比丘修習七覺分,多修習已,當得四果。何等為四?謂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4.cs740若比丘修習此七覺分,多修習已,當得七果。何等為七?謂現法智有餘涅槃,及命終時,若不爾者,五下分結盡,得中般涅槃。若不爾者,得生般涅槃。若不爾者,得無行般涅槃。若不爾者,得有行般涅槃。若不爾者,得上流般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