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1日 星期二

雜阿含-9-10










一五(九)厭離cf. s22.15 yadanicca suttaṃ
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真實正觀------不樂---解脫
2.1.真實正觀於五蘊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

2.2.---不樂---解脫
聖弟子如是觀者,厭於色,厭受、想、行、識。厭故不樂,不樂故得解脫,解脫者真實智生: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3.
時諸此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六(一0)解脫cf.s22.16 yaṃdukkha suttaṃs; 22.17 yadanatta suttaṃ
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真實正觀---解脫
2.1.真實正觀於五蘊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即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即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

2.2.解脫
聖弟子如是觀者,於色解脫,於受、想、行、識解脫,我說是等解脫於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3.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I. 色無常...名真實正觀
[經文] 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
[解說] rūpaṃ bhikkhave, aniccaṃ, yadaniccaṃ taṃ dukkhaṃ, yaṃ dukkhaṃ tadanantā, yadanattā taṃ "netaṃ mama neso'ham asmi, na me so attā"ti evametaṃ yathābhūtaṃ sammappaññāya daṭṭhabbaṃ. s22.15
諸比丘!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即:彼不是我的,彼不是我,彼不是我的我。應以平等慧如實見彼如是。
[論說]復次,為心解脫勤修習者,有二種漸次:一、智漸次,二、智果漸次。云何智漸次?謂於諸行中,先起無常智,由思擇彼生滅道理故。次後於彼生相應行,觀為生法、老法,乃至憂、苦、熱、惱等法。由是因緣,一切皆苦,此即依先無常智生後苦智。又彼諸行,由是生法乃至是熱、惱法故,即是死生緣起,展轉流轉,不得自在行相道理,故無有我,此則依先苦智生後無我智。如是觀無常故苦,苦故無我,是名智漸次。
[]復次,為了令心得到解脫,而精勤修習的人,有二種逐漸的次第。哪二種?一、智漸次,二、智果漸次。什麼是智的漸次?
1)就是在諸行中,首先生起無常的智慧,如何生起呢?經由思惟決擇彼五蘊諸行生滅道理的緣故。
2)接著後面,對於彼五蘊諸行中,與生相順的活動,觀察為生的現象、衰老的現象,乃至憂愁、苦、熱、惱等法。由這些因緣,一切五蘊諸行都是苦,這就是依照先前的無常智生起後面的苦智。
3)彼五蘊諸行,由於是生法乃至是熱、惱法的緣故,就是死生緣起,展轉流轉,不得自在的活動相貌的道理,所以,沒有我,這就是依照先前的苦智生起後面的無我智。這樣觀察無常的緣故是苦,苦的緣故是無我,是名智漸次。

II. 智果漸次
[經文] 如是觀者,厭於色,厭受、想、行、識。厭故不樂,不樂故得解脫,解脫者真實智生: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論說]云何智果漸次?謂厭,離欲,解脫,遍解脫。云何厭?謂有對治現前故,起厭逆想,令諸煩惱不復現行。云何離欲?謂由修習厭心故,雖於對治不作意思惟,然於一切染愛事境貪不現行,此由伏斷增上力故。云何解脫?謂即於此伏斷對治多修習故,永拔隨眠。如是名厭,離欲,解脫,第一差別復有差別謂於厭位,斷界極成滿故名厭。即依止厭,除非想非非想處,於餘下地得離欲時,施設離欲位,故名離欲。於非想非非想處得離欲時,施設解脫位,故名解脫。是名厭,離欲,解脫,第二差別云何遍解脫?謂由如是煩惱雜染解脫故,生等諸苦雜染亦普解脫,是名遍解脫。如是由智增上力故,於諸行中起厭,由習厭故得離欲,由習離欲故得解脫及遍解脫,如是名為智果漸次。
[]什麼是智果漸次?就是厭,離欲,解脫,遍解脫。
1)什麼是厭?就是對向治理現前煩惱的緣故,生起厭逆想,使令諸煩惱不復現行。
2)什麼是離欲?就是由於修治薰習厭逆心的緣故,雖然於對治的方法不去作意思惟,但是對於一切雜染、可愛事的境界貪著的心不會現前行動,這是由於伏斷的強大力量的緣故。什麼是伏?制伏所生起的煩惱,而使他暫時不會生起。什麼是斷?斷絕煩惱的種子,而使他畢竟不再生起。
3)什麼是解脫?就是對於這個制伏斷絕對治多次的修治薰習的緣故,永遠拔除隨眠煩惱。這樣就是厭離欲解脫第一種差別。還有不同的意思,就是在厭的階段中,見道所斷的煩惱斷的時候,能達到極至成就圓滿,因此稱為厭。就是依止這個厭,扣除非想非非想處,對於其餘下面的種種地,得到離欲的時候,施設為離欲的階段,因此稱為離欲。對於非想非非想處得到離欲的時候,施設為解脫的階段,因此稱為解脫。這樣稱為厭離欲解脫的第二種差別。
4)什麼是普遍的解脫?就是由於這樣的煩惱雜染能得到解脫的緣故,生等種種的苦雜染,也能得到普遍的解脫,稱為遍解脫。這樣由於無常等智慧的強大力量的緣故,在五蘊諸行中,生起厭逆。由於薰習厭逆的緣故,能得離欲。由於薰習離欲的緣故,能得到解脫,以及遍解脫,這樣稱為智果漸次。

III. 四種邪執
[論說]此中復有四種邪執,何等為四?一、見邪執,二、慢邪執,三、自內邪執,四、他教邪執。見邪執者謂於諸行中執我、我所。慢邪執者謂於諸行中起我慢執。前見邪執障諦現觀。後我慢邪執,障修所斷煩惱等斷。自內邪執者謂獨處空閑,不正分別為依止故,執有實我,或見邪執,或慢邪執。他教邪執者謂由他教起邪執者,謂此是我,此是我所,我慢行轉。又於內起不正分別,執我、我所名內邪執,亦名非他教邪執。如是一切邪執永斷,當知是名智果。
[]在這裡,還有四種錯誤的執著,哪四種?一、見邪執,二、慢邪執,三、自內邪執,四、他教邪執。
1)什麼是見邪執?就是在五蘊諸行之中執著為我、我所。
2)什麼是慢邪執?就是在五蘊諸行之中,生起我慢的執著。前面的我見邪執,能障礙對於四聖諦的現前觀察。後面的我慢邪執,能障礙修道所斷煩惱等的斷除。
3)什麼是自內邪執?就是一個人獨自在空閑的地方,不能合理分別為依止的緣故,執著五蘊中有真實的我,或是我見邪執,或是我慢邪執。
4)什麼是他教邪執?就是由於他人的教導,生起邪執,就是這個五蘊是我,這個五蘊是我所。由於我見,我慢的行相轉動。又,對於自己內身,生起不合理的分別,執著我、我所,名為內邪執,也名為非他教邪執。這樣一切錯誤的執著永遠斷除,應當知道稱為智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