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9日 星期一

雜阿含-69-71

一一0(六九)有身集;S. 22. 44. Paṭipadā

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有身集趣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有身集趣道,及有身集滅道。云何有身集趣道?愚癡無聞凡夫,不如實知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不如實知故,樂色,歎色,著色,住色;樂色,歎色,著色,住色故愛樂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生。如是受、想、行、識,(亦如是)廣說,是名有身集趣道。比丘!有身集趣道,當知即是苦集趣道。


3.有身集滅道

云何有身集滅道?多聞聖弟子,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故,於色不樂,不歎,不著,不住;不樂,不歎,不著,不住故,彼色愛樂滅,愛樂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純大苦聚滅。如色,受、想、行、識亦如是,是名有身滅道跡。有身滅道跡,則是苦滅道跡,是故說有身滅道跡。


4.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一──一一二()

如當說,有及當知,亦如是說。


I.如當說,有及當知

[論說] 由三因緣,如來所說教無與等:一、宣說不共法故,二者、宣說無倒法故,三者、宣說自覺法故。

1.當說

此中宣說,若趣薩迦耶集行,即是趣苦集行;若趣薩迦耶滅行,即是趣苦滅行,是名宣說不共法教。

2.

若復說言:「此真實有」,是名宣說無倒法教。

3.當知

若復說言:「我如實知」,是名宣說自覺法教。

復有三種諸行流轉差別:

一者、薩迦耶,是諸有情染著安足處所義故。

二者、世間,是染著處,敗壞義故。

三者、有,是染著者,更生義故。T30,789c




一一三(七0)有身邊;S. 22. 103. Anta

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有身邊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有身邊,有身集邊,有身滅邊。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云何有身邊?謂五受陰。云何為五?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是名有身邊。


3.有身集邊

云何有身集邊?謂受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樂著,是名有身集邊。


4.有身滅邊

云何有身滅邊?即此受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樂著,無餘斷,吐、盡、離欲、滅、寂、沒,是名有身滅邊。是故當說有身邊,有身集邊,有身滅邊。


5.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四──一一五()

如當說,有及當知,亦如是說。



一一六(七一)有身;cs.123

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有身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有身,有身集,有身滅,有身滅道跡。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云何有身?謂五受陰。云何為五?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是名有身。


3.有身集

云何有身集?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樂著,是名有身集。


4.有身滅

云何有身滅?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樂著,無餘斷,吐、盡、離欲、滅,是名有身滅。


5.有身滅道跡

云何有身滅道跡?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有身滅道跡。


6.

是名當說有身,有身集,有身滅,有身滅道跡。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一七──一一八()

如當說,有及當知,亦如是說。


[論說] 彼有情眾,略有四種。何等為四?一者、一向安住可愛業果,即於此果耽著受用,謂生天處,專行放逸。二者、一向因轉,謂希求彼,所有沙門、若婆羅門。三者、樂般涅槃諸有情眾。四者、諸雜種類,謂住於此,或住於果,耽著受用;或樂攝受當來愛果;或時時修涅槃資糧,離諸放逸。於前三種有情眾中,隨其所應,當知世間、彼集、滅邊,及薩迦耶、彼集、滅邊(cs.69, 70)。於後第四有情眾中,當知薩迦耶、彼集、彼滅、趣道差別(cs.71)T30,789c


一一九()

餘如是說,差別者:「當知有身,當知、斷有身集,當知、證有身滅,當知、修斷有身道跡」。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論說] 依二種道,當知施設四種行相。云何依二種道?謂依見道,及依修道。云何施設四種行相。一、應遍知行相,二、應永斷行相,三、應作證行相,四、應修習行相。如是四種,三依見道,一依修道。入見道時,諦現觀俱,能遍知苦,斷一分集,證一分滅。於彼一分能斷證者,於修道中,為求無餘斷及證故,如所得道,應勤修習。因修如是諸思擇道及修道故,永斷餘集,證得餘滅。T30,789c

[參考] cs.382

若比丘於苦聖諦,當知、當解;於苦集聖諦,當知、當斷;於苦滅聖諦,當知、當證;於苦滅道跡聖諦,當知、當修。


一二0()

又復差別者:比丘知有身,斷有身集,證有身滅,修斷有身道,是名比丘斷愛欲、縛、諸結等法,修無間等,究竟苦邊。

[論說] 證得如是極究竟者,由五種相,應知究竟。何等為五?謂已證得苦及苦因無餘盡故;堪作他義,一切自義皆圓滿故;證得畢竟斷及智故;能入究竟涅槃城故;即得入已,於其聖住能安住故。

於第一相,有割愛等四種差別[120],如前應知(T30,778a)

於第二相,有阿羅漢盡諸漏等,所有差別[122],如前應知。

於第三相,有畢竟究竟,一切行事皆悉斷故;有畢竟無垢,一切煩惱畢竟斷故;有畢竟梵行以為後邊,謂已獲得彼對治故[121]

於第四相,譬如世間具五種相名入宮城,隨闕一種不名為入[123]

如是要具與彼相似五種相故,當知名入涅槃宮城。T30,790a

[參考] 類似經句

1.Cs.123

羅陀!若多聞聖弟子,於有身若知、若斷,有身集若知、若斷,有身滅若知、若證,有身滅道跡若知、若修已,羅陀!名斷愛離愛,轉結,止慢無間等,究竟苦邊

2.cs.383

若比丘於苦聖諦已知、已解,於苦集聖諦已知、已斷,於苦滅聖諦已知、已證,於苦滅道跡聖諦已知、已修,如是比丘,則斷愛欲,轉去諸結,於慢無間等,究竟苦邊

3.cs.982,983

舍利弗!若復比丘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及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我、我所見、我慢、繫著、使,彼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舍利弗!是名比丘斷愛縛、結,慢無間等,究竟苦邊

4.Cs.710

是故比丘離貪欲者,心解脫;離無明者,慧解脫。若彼比丘離貪欲,心解脫,得身作證;離無明,慧解脫。是名比丘斷愛縛、結,慢無間等,究竟苦邊

5.Cs.1214

修習於無相,滅除憍慢使,得慢無間等,究竟於苦邊

6.Cs.1027

比丘!貪欲纏故,不得離欲;無明纏故,慧不清淨。是故比丘!於欲離欲心解脫,離無明故慧解脫。若比丘於欲離欲心解脫,身作證;離無明故慧解脫,是名比丘斷諸愛欲,轉結縛,止慢無間等,究竟苦邊

7.Cs.105

仙尼!我諸弟子於我所說,能解義者,彼於諸慢得無間等,得無間等故,諸慢則斷。諸慢斷故,身壞命終,更不相續。仙尼!如是弟子,我不說彼捨此陰已,生彼彼處。所以者何?無因緣可記說故,欲令我記說者,當記說:彼斷諸愛欲,永離有結,正意解脫,究竟苦邊。我從昔來及今現在常說慢過、慢集、慢生、慢起。若於慢無間等觀,眾苦不生。


一二一()

又復差別者:是名比丘究竟邊際,究竟離垢,究竟梵行純淨上士。

[論說] 於第三相,有畢竟究竟,一切行事皆悉斷故;有畢竟無垢,一切煩惱畢竟斷故;有畢竟梵行以為後邊,謂已獲得彼對治故。T30,790a

[參考] 類似經句

1.cs.385

若比丘於苦聖諦已知、已解,於苦集聖諦已知、已斷,於苦滅聖諦已知、已證,於苦滅道跡聖諦已知、已修,如是比丘邊際究竟,邊際離垢,邊際梵行已終,純一清白,名為上士

2.Cs.988

時釋提桓因白佛言:世尊!世尊曾於隔界山石窟中說言:若有沙門、婆羅門,無上愛盡解脫,心善解脫,彼邊際究竟,邊際離垢,邊際梵行畢竟


一二二()

又復差別者:是名比丘阿羅漢盡諸有漏,所作已作,已捨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解脫。

[論說] 於第二相,有阿羅漢盡諸漏等,所有差別,如前應知。T30,790a

cf.《大智度論》T25, 80b-83a詳解。

[參考] 類似經句

1.cs.384

若比丘於苦聖諦已知、已解,於苦集聖諦已知、已斷,於苦滅聖諦已知、已證,於苦滅道跡聖諦已知、已修,如是比丘名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離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善解脫

2.cs.976

佛告尸婆:隨時學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尸婆白佛:若阿羅漢比丘諸漏已盡,所作已作,捨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善解脫,當於爾時復何所學?佛告尸婆:若阿羅漢比丘,諸漏已盡,乃至正智善解脫,當於爾時,覺知貪欲永盡無餘,覺知瞋恚、愚癡永盡無餘,故不復更造諸惡,常行諸善。尸婆!是名為學其所學。

3.Cs.212

若比丘得阿羅漢,盡諸有漏,離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心正解脫,如是像類比丘,我不為說不放逸行。以者何?彼諸比丘已作不放逸故,不復堪能作放逸事,我今見彼諸尊得不放逸果,是故不為彼說不放逸行。

4.Cs.645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此五根如實觀察者,不起諸漏,心得離欲解脫,是名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離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

5.Cs.1063

佛告諸比丘:汝等勿於彼比丘起於輕想,所以者何?彼比丘已盡諸漏,所作已作,離諸重擔,斷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諸比丘!汝等莫妄量於人,唯有如來能量於人。

6.Cs.1117

阿羅漢比丘諸漏已盡,所作已作,離諸重擔,斷諸有結,心善解脫,說此偈言:若人月八日,十四、十五日,及神變之月,受持八支齋,如我所修行,彼亦如是修。如是說者,則為善說。所以者何?阿羅漢比丘離貪、恚、癡,已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是故此偈則為善說。

7.Cs.1227

若復大王!羅漢比丘諸漏已盡,離諸重擔,所作已作,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彼亦歸盡,捨身涅槃。

8.Cs.982,1192,1211,1212,1219

與五百比丘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離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

9.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29T27, 148c

阿難白佛:彼名上座五百苾芻皆阿羅漢諸漏已盡,已捨重擔,盡諸有結,逮得己利,善辦聖旨,心善解脫

10.長阿含經,卷12T01, 75b

諸賢!若有比丘漏盡阿羅漢,所作已辦,捨於重擔,自獲己利,盡諸有、結、使,正智解脫,不為九事。云何為九?一者不殺,二者不盜,三者不婬,四者不妄語,五者不捨道,六者不隨欲,七者不隨恚,八者不隨怖,九者不隨癡。諸賢!是為漏盡阿羅漢,所作已辦,捨於重擔,自獲己利,盡諸有結,正智解脫,遠離九事。

11.舍利弗阿毘曇論,卷7T28, 576c

云何有餘涅槃?謂此比丘阿羅漢諸漏盡,所作竟,捨於重擔,逮得己利,是盡有煩惱,正智得解。諸陰、界、入,以宿業緣住故,以心受諸苦樂,有適意、不適意,是名有餘涅槃界。云何無餘涅槃界?謂比丘五陰滅,未來五陰不復續生,是名無餘涅槃界。


一二三()

又復差別者:是名比丘斷關,度塹,超越境界,脫諸防邏,建聖法幢。

[論說] 於第四相,譬如世間具五種相名入宮城,隨闕一種不名為入。如是要具與彼相似五種相故,當知名入涅槃宮城。何等名具世間五相?一者、闢宮城門;二者、超踰隍塹而不墮落;三者、深起果決而越度之;四者、越隍塹已,逼臨宮闕;五者、非自非餘之所希望,勝幢既仆,徐入中宮。如是入宮,無諸罣礙。T30,790a-b

[參考] 類似經句

1.cs.386

若比丘於苦聖諦已知、已解,於苦集聖諦已知、已斷,於苦滅聖諦已知、已證,於苦滅道跡聖諦已知、已修,如是比丘無有關鍵,平治城塹,度諸嶮難,解脫結縛,名為賢聖建立聖幢


一二四()

又復差別者:「云何斷關?謂斷五下分結。云何度塹?謂度無明深塹。云何超越境界?謂究竟無始生死。云何脫諸防邏?謂有愛盡。云何建聖法幢?謂我慢盡」。

[論說] 入涅槃宮亦復如是:先斷能順五下分結,如彼闢門。次於涅槃起深坑想,無明怖畏斷無餘故,如超隍塹而不墮落。能到薩迦耶彼岸故,能持最後身故,如彼果決而越度之。將入無餘依涅槃界,如逼宮闕,已斷有愛,於諸境界無復愛生。遍於一切憍慢不起而入涅槃,如非自他之所希望,勝幢既仆,徐入中宮。如前所說五種因緣,入涅槃宮當知亦爾。T30,790b

[參考] 類似經句

1.cs.387

若比丘於苦聖諦已知、已解,於苦集聖諦已知、已斷,於苦滅聖諦已知、已證,於苦滅道跡聖諦已知、已修,如是比丘,無有關鍵,平治城塹,度諸嶮難,(解脫結縛),名為賢聖建立聖幢。諸比丘!云何無有關鍵?謂五下分結已斷、已知,是名離關鍵。云何平治城塹?無明謂之深塹,彼得斷、知,是名平治城塹。云何度諸嶮難?謂無際生死,究竟苦邊,是名度諸嶮難。云何解脫結縛?謂愛已斷、已知。云何建立聖幢?謂我慢已斷、已知,是名建立聖幢。

2.本事經,卷4T17, 682a

若能永斷除,捨一切所有無明及諸有愛,令其永盡,無有遺餘,便能永斷一切煩惱諸雜染法,是則名為出諸坑塹,越諸垣牆,破諸關鍵,摧伊師迦,是真賢聖,是正法幢,是大沙門,是婆羅門,是真聰慧,是真沐浴,是真智者,是真調順至調順地,名世福田。

3.一切經音義,卷48T54, 629c:伊師迦:山名也。言此山高聳,喻我慢也。

4.cm200

云何比丘度壍耶?無明壍已盡已知,拔絕根本,打破不復當生,如是比丘得度壍也。云何比丘過壍耶?有愛已盡已知,拔絕根本,打破不復當生,如是比丘得度壍也。云何比丘破墎耶?無窮生死已盡已知,拔絕根本,打破不復當生,如是比丘得破墎也。云何比丘無門耶?五下分結已盡已知,拔絕根本,打破不復當生,如是比丘得無門也。云何比丘聖智慧鏡?我慢已盡已知,拔絕根本,打破不復當生,如是比丘聖智慧鏡,是謂比丘度壍、過壍、破墎、無門、聖智慧鏡。


一二五()

又復差別者:「是名比丘斷五枝,成六枝,守護一,依四種,棄捨諸諦,離諸求,淨諸覺,身行息,心善解脫,慧善解脫,純一立梵行無上士」。

[論說] 又既入已,由二種相安住聖住:一、由行故,二、由住故。行由三相,應正了知:一、不共故,二、無染故,三、正依止所依止故。永斷順五下分結故,於諸欲中畢竟離欲,即於是處而遊行故,說名不共。於六恆住常攝受故,名為無染。於一分法思擇遠離,謂惡象馬等,於一分法思擇習近,謂衣服、飲食等,是名為正依止所依。如是於行善清淨已,復由五相應了知住:謂若由此而住,若此為依,若由此離繫,若此為依,若由此相應。當知此中,由不動心解脫而住。於一分法思擇除遣,謂遊行散亂,劬勞因緣,身心疲怠;於一分法思擇忍受,謂寒、熱等,是名為依。由於三種雜染離繫,謂見雜染及愛雜染,尋思雜染。由見雜染得離繫故,於後有中心無動搖。由愛雜染得離繫故,於諸境界不被漂淪。尋思雜染得離繫故,尋思唯善,無有不善。如是名為由此離繫。此依四種靜慮無動三摩地,安住第一現法樂住,是名為依。由與無學心善解脫、慧善解脫而共相應。又離愛者,於第二身不復生故,於涅槃舍無退轉故,剋證無上圓滿德故。由此五相,應知圓滿住第一住。T30,790b

隨法行者,法隨法行諸阿羅漢諸漏永盡,乃至廣說,最極究竟,乃至廣說,亦名出離、超出坑塹,越度坑塹,乃至廣說,永斷五支,成就六支,乃至廣說,獲得預流不顛墜法,決定趣向三菩提果,乃至廣說,如是一切於自處所攝事分中,我當廣說。T30, 767b

[參考] 類似經句

1.cs.388

若比丘於苦聖諦已知、已解,於苦集聖諦已知、已斷,於苦滅聖諦已知、已證,於苦滅道跡聖諦已知、已修,是名比丘斷五支,成六分,守護於一,依倚於四,捨除諸諦,離四衢,證諸覺想,自身所作,心善解脫,慧善解脫,純一清白,名為上士。

2.舍利弗阿毘曇論,T28, 584c

斷五支人,六支成就人,一護人,四依人,滅異緣實人,求最勝人,不濁想人,除身行人,心善解脫人,慧善解脫人,共解脫人。

3.T30, 756b

無杻械者,出火坑者,度深塹者,制諸求者,無傾動者,摧慢幢者,大常住者。如是是阿羅漢,諸漏永盡,如前廣說,乃至盡諸有結。如是永斷五支,成就六支,廣說乃至純善積集最上丈夫。

4.諸法無行經,T15, 754c

文殊師利!行者應如是觀七菩提分。若行者,能如是見四聖諦、四念處、八聖道分、五根、七菩提分。我說是人,名為已得度者。到於彼岸,出在陸地無畏之處,已離重檐,除諸塵垢,是人名為無所有者、無所憂者、無所受者。是名阿羅漢,是名沙門,是名婆羅門,是名比丘,是名澡浴潔淨者,是名智者,是名解者,是名聞者,是名佛子,是名釋子,是名破刺棘者,是名却關鍵者,是名已度塹者,是名出欲求者,是名開門扇者,是名賢聖勝相者。

5.佛說諸法本無經,T15, 766b

曼殊尸利!若有如是見四聖諦、四念處、聖八分道、五根、七覺分。我當說彼名為度者,名為到彼岸者,名為到陸地者,名為得安隱者,名為得無畏者,名為抖擻塵者,名為無所有者,名為無欲惱無障礙者,名阿羅漢,名為盡漏者,名為作所應作,所作已辦者,名為離重擔者,名為得自利者,名為盡有結者,乃至名為心皆自在得勝彼岸者,名為沙門,名為婆羅門,名為能度者,名為度鞞陀迦者,名為輸嚧帝疑夜者,名為佛,名為佛子,名為奢迦子,名為踏破刺棘者,名為除却塹者,名為度塹者,名為拔箭鏃者,名為離熱惱者,名為比丘,名為聖者,名為滿足幢者。

6.T2,775c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聖所居之處有十事,三世諸聖常處其中。云何為十?於是,比丘!五事已除,成就六事,恆護一事,將護四部眾,觀諸劣弱,平等親近,正向無漏,依倚身行,心善解脫,智慧解脫。

云何比丘五事已除?於是,比丘五結已斷,如是五事已除。

云何比丘成就六事?於是,比丘承六重之法,如是比丘成就六事。

云何比丘恆護一事?於是,比丘恆護於心有漏、無漏、有為、無為至涅槃門,如是比丘恆護一事。

云何比丘將護四部之眾?於是,比丘成就四神足,如是便為將護四部之眾。

云何比丘觀於劣弱?於是,比丘生死眾行已盡,如是比丘觀於劣弱。

云何比丘平等親近?於是,比丘三結已盡,是謂比丘平等親近。

云何比丘正向無漏?於是,比丘除去憍慢,如是比丘正向無漏。

云何比丘依倚身行?於是,比丘無明已除,如是比丘依倚身行。

云何比丘心善得解脫?於是,比丘愛已除盡,如是比丘心善得解脫。

云何比丘智慧解脫?於是,比丘觀苦諦,集、盡、道諦,如實知之,如是比丘智慧解脫。

7.T1,827a

王白佛言:云何比丘捨五成六,護一降四?

佛告王曰:於是,比丘捨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掉戲蓋、疑蓋。如是,比丘!名為捨五。云何比丘成就六?王當知之:若比丘見色已,不起色想,緣此護眼根,除去惡不善念而護眼根。若耳、鼻、口、身、意不起意識而護意根。如是,比丘成就六。云何比丘而護一?於是,比丘繫念在前。如是,比丘而護一。云何比丘而降四?於是,比丘降身魔、欲魔、死魔、天魔,皆悉降伏。如是,比丘降伏於四。

8. 成實論,卷2T32, 253b

十聖處者,聖人斷五法,成六法,守一法,依四法,滅偽諦,捨諸求,不濁思惟,離諸身行,善得心解脫,善得慧解脫,所作已辦,獨而無侶。

斷五法者,斷五上結,得阿羅漢一切結盡。

行六妙法,眼等諸情於色等塵,不憂、不喜;亦不癡故。

守一法者,繫念身也。

依四法者,謂乞食等四依法也。復有人言:依四法者,聖人有法遠離,有法親近,有法除滅,有法忍受。

淨持戒故,能達實相,名離偽諦。斷一切見,名得初果。

捨諸求者,謂欲求、有求、及梵行求。得初果故,知有為法皆是虛誑,欲捨三求。得金剛三昧已,捨於學道,爾時能盡,名捨諸求。

不濁思惟者,滅六種覺,心得清淨,能薄三毒,得第二果。滅除貪憂,得第三果,名不濁思惟。

離身行者,除欲界結,得四禪故,名離身行。

得盡智故,名善得心解脫。得無生智故,名善得慧解脫。諸聖人心住此十處故,名聖處。佛法所作必應盡苦,故曰:所作已辦。遠離凡夫及諸學人,故曰:無侶。心離諸法住畢竟空,故名為獨。

9.阿羅漢種種名稱,T30, 477a

從此金剛喻三摩地,無間永害一切煩惱品麁重種子,其心於彼究竟解脫,證得畢竟種姓清淨,於諸煩惱究竟盡中發起盡智。由因盡故,當來苦果畢竟不生,即於此中起無生智。彼於爾時,成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辦,無復所作,證得自義,盡諸有結已,正奉行如來聖教。心善解脫已,具成就十無學法:謂無學正見、正思惟、乃至無學正解脫正智。於諸住中及作意中,能隨己心自在而轉。隨所樂住或聖或天或梵住中即能安住。隨樂思惟所有正法能引世間或出世間諸善義利即能思惟。言聖住者,謂空住、無願住、無相住、滅盡定住。言天住者,謂諸靜慮、諸無色住。言梵住者,謂慈住、悲住、喜住;捨住。又於爾時至極究竟畢竟、無垢畢竟。證得梵行邊際。離諸關鍵,已出深坑,已度深塹,已能摧伏彼伊師迦,是為真聖,摧滅高幢。已斷五支,成就六支,一向守護四所依止,最極遠離,獨一諦實,棄捨希求,無濁思惟,身行猗息,心善解脫、慧善解脫,獨一無侶正行已立,名已親近無上丈夫。具足成就六恒住法,謂眼見色已,無喜、無憂,安住上捨正念正知。如是耳聞聲已,鼻嗅香已,舌甞味已,身覺觸已,意了法已。無喜、無憂,安住上捨正念正知。彼於爾時,領受貪欲無餘永盡,領受瞋恚無餘永盡,領受愚癡無餘永盡。彼貪瞋癡皆永盡故,不造諸惡,習近諸善,其心猶如虛空淨水,如妙香檀,普為一切天帝、天王恭敬供養。住有餘依般涅槃界,度生死海,已到彼岸,亦名任持最後有身。先業煩惱所引諸蘊自然滅故,餘取無故,不相續故。於無餘依般涅槃界而般涅槃,此中都無般涅槃者。如於生死無流轉者,唯有眾苦永滅、寂靜、清涼、滅沒,唯有此處最為寂靜,所謂棄捨一切所依、愛盡、離欲、永滅、涅槃。當知此中有如是相。阿羅漢苾芻諸漏永盡,不能習近五種處所:一者不能故思殺害諸眾生命,二者不能不與而取,三者不能行非梵行習婬欲法,四者不能知而妄語,五者不能貯畜受用諸欲資具。如是不能妄計苦樂自作、他作、自他俱作、非自他作、無因而生。又亦不能怖畏一切不應記事。又亦不能於雲、雷、電、霹靂、災雹及見種種怖畏事已深生驚怖。

10.月燈三昧經,卷2T15, 557b

是菩薩如實無染、無瞋、無癡、無顛倒心故,得名為定,名無戲論,名到彼岸,名為陸地,名到安隱,名到無畏,名為清涼,名為持戒,名為智者,名為慧者,名為福德,名為神足,名為憶念,名為持者,名黠慧者,名為去者,名慚愧者,名信義者,名頭陀功德者,名不著女色者,名無染著者,名應供者,名漏盡者,名無煩惱自在者,名心解脫者,名慧解脫者,名調伏者,名曰大龍,名所作已辦,名更無所作,名捨重擔,名逮得己利,名盡諸有結,名依正教心善解脫,名到一切心自在岸,名為沙門,名婆羅門,名沐浴者,名已渡者,名明了者,名為聞者,名為佛子,名為釋子,名除棘刺者,名度坑塹者,名拔毒箭者,名無熱者,名無塵埃者,名為比丘無覆纏者,名為丈夫,名善丈夫,名勝丈夫,名大丈夫,名師子丈夫,名大龍丈夫,名牛王丈夫,名善調丈夫,名勇健丈夫,名荷負丈夫,名精進丈夫,名兇丈夫,名如花丈夫,名蓮花丈夫,名分陀利丈夫,名調御丈夫,名月丈夫,名日丈夫,名作業丈夫,名兩中上,名盡智邊,名多聞中勝,名已修梵行,名所作究竟,名一切惡不染。

11. 舍利弗阿毘曇論,卷8T28, 588b

云何斷五支人?

若人五蓋斷,欲愛蓋、瞋恚、睡眠、掉悔、疑蓋,是名斷五支人。

復次,斷五支人,若人五下分煩惱斷,身見、疑、戒盜、欲愛、瞋恚,是名斷五支人。

云何六支成就人?

若人六捨成就,彼眼見色,無憂、無喜、捨行、念知。耳聞聲,鼻嗅香,舌甞味,身覺觸,意知法,無憂、無喜、捨行、念知,是名六支成就人。

云何一護人?若人以念護心成就,是名一護人。

云何四依人?若人知堪忍,知親近,知離,知捨,是名四依人。

云何滅異緣實人?若人於此外,或有沙門、婆羅門異緣見,我世常,此見實餘虛妄。我世非常,此實餘虛妄。我世常、非常,此實餘虛妄。我世非常、非非常,此實餘虛妄。我世有邊,此實餘虛妄。我世無邊,此實餘虛妄。我世有邊、無邊,此實餘虛妄。我世非有邊、非無邊,此實餘虛妄。身是命,此實餘虛妄。命是身,此實餘虛妄。身異命異,此實餘虛妄。無命無身,此實餘虛妄。有如去涅槃,此實餘虛妄。無如去涅槃,此實餘虛妄。有如去、不如去涅槃,此實餘虛妄。有如去、非不如去涅槃,此實餘虛妄。於彼一切滅、害、捨、解、吐、出、離、盡已,是名滅異緣實人。

云何求最勝人?若人欲求斷、有求斷,求梵淨行所作已竟。何謂欲求?欲界未覺、未知,欲界未斷法。若欲界陰界入,若色、聲、香、味、觸。若眾生、若法。若求彼悕望聚集盡求愛求已,悕望已聚集盡求已,是名欲求。云何有求?色界、無色界未覺、未知。色界、無色界未斷。若色界、無色界陰界入。若禪、若解脫、若定、若三摩跋提。若求此悕望聚集盡求愛求已,悕望已聚集盡求已,是名有求。云何求梵淨行?謂八聖。若求彼悕望聚集盡求愛求已,悕望已聚集盡求已,是名求梵淨行人。若人欲求斷、有求斷,求梵淨行所作已竟,是名求最勝人。

云何不濁想人?濁想,謂欲想、瞋想、害想。不濁想,謂出想、不瞋恚想、非害想。若人捨欲想,憶念出想。捨瞋恚想,憶念非瞋恚想。捨害想,憶念非害想,是名不濁想人。

云何除身行人?身謂出息、入息。彼若入於寂靜滅除,是名除身行人。復次,除身行人,若此比丘斷苦、斷樂,先滅憂喜想,不苦不樂,捨念清淨,成就於四禪行,是名除身行人。

云何心善解脫人?若人於欲心解脫,瞋恚、愚癡心解脫,是名心善解脫人。

云何慧善解脫人?若人自知法,我欲斷必不生,瞋恚、愚癡斷必不生,是名慧善解脫人。

云何心善解脫人?若人心解脫欲,無欲得觸證已,是名心善解脫人。

云何慧善解脫人?若人離無明,慧解脫得觸證已,是名慧善解脫人。

云何心善解脫人?若人盡智生,非無生智,是名心善解脫人。

云何慧善解脫人?若人盡智生及無生智,是名慧善解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