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日 星期一

雜阿含-109

一七七(一0九)池譬

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見諦者所斷眾苦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池水,方五十由旬,深亦如是,其水盈滿。復有士夫以毛、以草、或以指爪,以渧彼水。諸比丘!於意云何?彼士夫水渧為多,池水為多?比丘白佛:彼士夫以毛、以草、或以指爪,所渧之水,少少不足言。池水甚多,百千萬倍不可為比。如是諸比丘!見諦者所斷眾苦,如彼池水,於未來世永不復生。爾時、世尊說是法已,入室坐禪。


3.得無間等果

時尊者舍利弗,於眾中坐,世尊入室去後,告諸比丘:未曾所聞!世尊今日善說池譬。所以者何?聖弟子具足見諦,得無間等果。若凡俗邪見,身見根本,身見集,身見生,身見起,謂憂慼、隱覆、慶吉、保惜,說我,說眾生,說奇特,矜舉:如是眾邪,悉皆除滅,斷除根本,如折多羅樹,於未來世更不復生。


4.何等為見諦聖弟子斷上眾邪,於未來世永不復起?

諸比丘!何等為見諦聖弟子斷上眾邪,於未來世永不復起?愚癡無聞凡夫,見色是我,異我,我在色,色在我;見受、想、行、識是我,異我,我在識,識在我。


5.云何見色是我?

云何見色是我?得地一切入處正受觀已,作是念:地即是我,我即是地,我及地唯一無二,不異不別。如是水,火,風,青,黃,赤,白,一切入處正受觀已,作是念:白即是我,我即是白,唯一無二,不異不別。如是於一切入處,一一計我,是名色即是我。


6.云何見色異我?

云何見色異我?若彼見受是我,見受是我已,見色是我所;或見想、行、識即是我,見色是我所,是名色異我。


7.云何見我中色?

云何見我中色?謂見受是我,色在我中;又見想、行、識即是我,色在我中,是名我中色。


8.云何見色中我?

云何見色中我?謂見受即是我,於色中住,入於色,周遍其四體;見想、行、識是我,於色中住,周遍其四體,是名色中我。


9.云何見受即是我?

云何見受即是我?謂六受身: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此六受身,一一見是我,是名受即是我。

云何見受異我?謂見色是我,受是我所;謂想、行、識是我,受是我所,是名受異我。云何見我中受?謂色是我,受在其中;想、行、識是我,受在其中,是謂我中受。

云何見受中我?謂色是我,於受中住,周遍其四體;想、行,識是我,於受中住,周遍其四體,是名受中我。


10.云何見想即是我?

云何見想即是我?謂六想身:眼觸生想,耳、鼻、舌、身、意觸生想。此六想身,一一見是我,是名想即是我。

云何見想異我?謂見色是我,想是我所;受、行、識是我,想是我所,是名想異我。云何見我中想?謂色是我,想在中住;受、行、識是我,想在中住,是謂我中想。

云何見想中我?謂色是我,於想中住,周遍其四體;受、行、識是我,於想中住,周遍其四體,是名想中我。


11.云何見行是我?

云何見行是我?謂六思身;眼觸生思,耳、鼻、舌、身、意觸生思。於此六思身,一一見是我,是名行即是我。

云何見行異我?謂色是我,行是我所;受、想、識是我,行是我所,是名行異我。

云何見我中行?謂色是我,行在中住;受、想、識是我,行在中住,是謂我中行。

云何見行中我?謂色是我,於行中住,周遍其四體,謂受、想、識是我,於行中住,周遍其四體,是名行中我。


12.云何見識即是我?

云何見識即是我?謂六識身:眼識,耳、鼻、舌、身、意識身。於此六識身,一一見是我,是名識即是我。

云何見識異我?見色是我,識是我所;見受、想、行是我,識是我所,是名識異我。

云何見我中識?謂色是我,識在中住;受、想、行是我,識在中住,是名我中識。

云何識中我?謂色是我,於識中住,周遍其四體;受、想,行是我,於識中住,周遍其四體,是名識中我。如是聖弟子見四真諦,得無間等果,斷諸邪見,於未來世永不復起。


13.十一相

所有諸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一向積聚,作如是觀:一切無常,一切苦,一切空,一切非我,不應愛樂、攝受、保持。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不應愛樂、攝受、保持。


14.道品

如是觀,善繫心住,不愚於法。復觀精進,離諸懈怠,心得喜樂,身心猗息,寂靜捨住,具諸道品,修行滿足,永離諸惡,非不消煬,非不寂滅。滅而不起,減而不增,斷而不生,不取不著,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15.

舍利弗說是法時,六十比丘不受諸漏,心得解脫。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I. 眾苦

[論說] 當知略有三種聖者,三見圓滿,能超三苦。

1.云何名為三種聖者?一、正見具足,謂於無倒法無我忍住異生位者。二、已見聖諦,已能趣入正性離生,已入現觀,已得至果,住有學位者。三、已得最後究竟第一阿羅漢果,住無學位者。

2.云何名為三見圓滿?一、初聖者隨順無漏,有漏見圓滿;二、未善淨無漏見圓滿;三、善清淨無漏見圓滿。此三圓滿,依說三種補特伽羅,隨其次第,如前應知。

3.云何名為超三種苦?謂初見圓滿,能超外道我見違諍所生眾苦;第二見圓滿,能超一切惡趣眾苦;第三見圓滿,能超一切後有眾苦。T30,799a


II. 我見

[經文] 若凡俗邪見,身見根本,身見集,身見生,身見起。謂憂慼、隱覆、慶吉、保惜,說我,說眾生,說奇特,矜舉。

[論說] 此中云何名諸外道我見違諍所生眾苦?

1.謂此正法毘奈耶外,所有世間種種異道,薩迦耶見以為根本,所生一切顛倒見趣,如是一切,總稱我見。謂我論者,我論相應一切見趣;或一切常論者,或一分常論者,或無因論者,或邊無邊論者,或斷滅論者,或現法涅槃論者,彼論相應一切見趣。或有情論者,彼論相應一切見趣,謂諸邪見,撥無一切化生有情,誹謗他世。或命論者,彼論相應一切見趣,謂命論者計命即身,或異身等。或吉祥論者,彼論相應一切見趣,謂觀參羅、曆算、卜筮種種邪論,妄計誦咒、祠祀火等,得所愛境,能生吉祥,能斷無義。又計睹相為祥、不祥。彼復云何?謂二十句薩迦耶見為所依止,發起妄計,前際、後際六十二種諸惡見趣,及起總謗一切邪見。

2.云何違諍所生眾苦?謂彼展轉見欲相違,互興諍論,發起種種心憂惱苦深愛藏苦,互勝劣苦,堅執著苦。

2.1.當知此中,若他所勝便生愁惱,是名初苦。

2.2.若勝於他,遂作方便,令自見品轉復增盛,令他見品漸更昧,唯我見淨,非餘所見,執著邪見,深起愛藏。由此因緣,發生種種不正尋思,及起種種不寂靜意,損害其心,名第二苦。

2.3.愛藏邪見增上力故,以他量己,謂已為勝、或等、或劣,因自高舉,凌蔑於他,是名第三互勝劣苦。

2.4.彼依此故,追求利養,即為追求苦之所觸。凡有所作,皆為惱亂,詰責他論,及為自論免脫他難,是名第四堅執著苦。如是四種,名見違諍所生眾苦。T30,799b

3.內法異生,安住上品無我勝解,當知已斷如是眾苦。所以者何?彼於當來,由意樂故,於如是等諸惡見趣堪能除遣,是故若住初見圓滿,能超初苦。T30,799c


III. 趣向現觀

[經文] 所有諸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一向積聚,作如是觀:一切無常,一切苦,一切空,一切非我,不應愛樂、攝受、保持。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不應愛樂、攝受、保持。

[論說] 又即依此初見圓滿,親近、修習、極多修習,於內諸行發生法智,於不現見發生類智,總攝為一聚,以不緣他智而入現觀,謂以無常行或隨餘一行。彼於爾時,能隨證得第二見圓滿,及能超第二苦。T30,799c


III. 趣向漏盡

[經文] 如是觀,善繫心住,不愚於法。復觀精進,離諸懈怠,心得喜樂,身心猗息,寂靜捨住,具諸道品,修行滿足,永離諸惡,非不消煬,非不寂滅。滅而不起,減而不增,斷而不生,不取不著,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論說] 此已,如先所得七覺分法,親近、修習、極多修習,能斷如前所說四種業等雜染,能隨證得後見圓滿,超後有苦。此中第一補特伽羅,猶殘二苦,及殘現在所依身苦。第二補特伽羅,唯殘一苦,及依身苦。第三補特伽羅,一切苦斷,但依身苦暫時餘在,譬如幻化。又依分別薩迦耶見,立二十句,不依俱生。又內法者,無如是行,依遍處定,謂地為我,我即是地,乃至廣說,一切應知。T30,799a

[參考] Cs.276於五受陰,當觀生滅。於六觸入處,當觀集滅。於四念處,當善繫心,住七覺分。修七覺分已,於其欲漏,心不緣著,心得解脫。於其有漏,心不緣著,心得解脫。於無明漏,心不緣著,心得解脫。


IV. 增、減、取、捨

[參考] Cs.289:世尊告諸比丘:愚癡無聞凡夫於四大身厭患、離欲、背捨,而非識。所以者何?見四大身有增、有減、有取、有捨,而於心、意、識,愚癡無聞凡夫不能生厭、離欲、解脫。所以者何?彼長夜於此保惜、繫我。若得、若取,言是我、我所、相在。是故,愚癡無聞凡夫不能於彼生厭、離欲、背捨。愚癡無聞凡夫寧於四大身繫我、我所,不可於識繫我、我所。所以者何?四大色身或見十年住,二十、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復小過。彼心、意、識日夜時刻,須臾轉變,異生異滅,猶如獼猴遊林樹間,須臾處處,攀捉枝條,放一取一。彼心、意、識亦復如是,異生異滅。


V. 地即是我,我即是地

[參考] 1.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85T27, 441c

cf.阿毘曇毘婆沙論,T28, 342a27c

如契經說:得地遍處定者,作如是念:地即是我,我即是地,地之與我無二無別。得餘遍處定者,隨自所緣廣說亦爾。

1.1.問:得遍處定者,必已離第三靜慮染,彼所起我見必是第四靜慮。若第四靜慮我見,必唯緣第四靜慮地等前八遍處,但緣欲界色處為境,如何可說與彼我見同緣地等?

1.2. 於未得彼定者說得彼定者聲

有作是說:此中,於未得彼定者說得彼定者聲。如非沙門說名沙門,非婆羅門說名婆羅門。謂以欲界聞思所成初學,修習地等遍處,猶未能斷欲界煩惱,未得根本地等遍處,故緣地等容起我見。

1.3.先得地遍處等,今雖退失仍名得

或有說者:仍舊名說,亦不相違。如有國王,雖失王位,仍舊名說亦呼為王。如是先得地遍處等,今雖退失仍名得者,彼起欲界我見,緣欲界地等計我,於理無違。

1.4. 依速入出遍處我見

復有說者:依速入出遍處我見,作如是說亦不相違。謂彼先得地遍處等,後速退,起欲界我見,緣執欲界地等為我,速復還得第四靜慮地遍處等,彼緣欲界地等為境。如提婆達多先得靜慮,以神境通力變作小兒,著金縷俗衣,作五花頂。在未生怨太子膝上婉轉而戲,仍令太子知是尊者提婆達多。時未生怨憐愛抱弄,嗚而復以唾置口中。提婆達多貪利養故,遂咽其唾。故佛訶曰:汝是死屍食人唾者。彼咽唾時,便退靜慮,速復還得,令所變身在太子膝如故而戲。遍處我見應知亦爾。

1.5.有身見執第四靜慮地等為我

有餘師說:此中有身見執第四靜慮地等為我,前八遍處亦緣第四靜慮地等。

問:豈不前八遍處緣欲界色耶?

答:亦緣欲界色,亦緣第四靜慮色。

問:色界諸天純一白色,云何緣彼作青等耶?

答:色界有情純一白色,彼非情數亦有青等。

評曰:彼不應作是說。若有身見與八遍處相應俱有,可設難言:如何相應俱有法?或緣第四靜慮?或緣欲界?然有身見前八遍處非相應、非俱有,不應為難。而一有情名計我者,亦名得定者,以有身見故名計我者,以遍處故名得定者。有身見執第四靜慮地等為我,前八遍處緣欲界色非俱時故善通此經。此有身見與八遍處所依身同,所緣境異

2.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200T27, 999b

又如有說:地即是我,我即是地,其量無邊。

若執無色為我,彼作是念:如不至火終不能燒。若不至刀終不能割。若不至水終不能潤。如是若有不至我者,終不能取,無邊分量。彼依尋伺起如是執,若依等至起此執者,必已得遍處定。如是二種俱作是念:我定無邊,死後有想。此在欲界全隨其所應,乃至廣說。

執我亦有邊亦無邊死後有想論者,若執色為我,彼所執我隨所依身,或卷或舒其量不定,彼作是念:身若有量,我即有邊。身若無量,我即無邊。

若執無色為我,彼作是念:若隨有量所依、所緣,我即有邊。若隨無量所依、所緣,我即無邊。如是二種俱作是念:我亦有邊亦無邊,死後有想。此在欲界全隨其所應,乃至廣說。

執我非有邊非無邊死後有想論者,即遮第三,為此第四。三門異說如前應知。如是四種或依尋伺或依等至。皆容得起。

3.成實論,卷13T32, 346c

問曰:經中說:入一切地定者念:地即是我,我即是地。何故作如是念?

答曰:行者見心遍滿,故生此念:一切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