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0日 星期二

雜阿含-216-217

二七八(二一六)聖所說海一,cf. s.35.188

1.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聖所說海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言:大海者,愚夫所說,非聖所說,此大小水耳。云何聖所說海?謂眼識色已,愛念、染著、貪樂,身、口、意業,是名為海。一切世間阿修羅眾,乃至天、人,悉於其中貪樂沉沒,如狗肚藏,如亂草蘊,此世、他世絞結纏鎖,亦復如是。耳識聲,鼻識香,舌識昧,身識觸,此世、他世,絞結纏鎖,亦復如是。


3.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二七九──二八0()

如身、口、意業,如是貪、恚、癡,老、病、死,亦如是說。


二八一──二八三()

如五根三經,六根三經亦如是說。


I.大海

[經文] 大海者,愚夫所說,非聖所說,此大小水耳。

[論說] 復次、海有二種:一者、水海,二、生死海。由三種相,當知水海與生死海而不同分。何等為三?一者、自性不同分故,二者、淪沒不同分故,三者、超渡不同分故。

1.此中自性不同分者,謂水大海,用色一分為自性故,有邊有量;生死大海用一切行為自性故,無邊無量。

2.此中淪沒不同分者,謂若所有淪沒,若由此淪沒,若如是淪沒,皆不同分。

2.1.謂水大海,或傍生趣、或有人趣於中淪沒;生死大海,諸天世間亦常淪沒。

2.2.又水大海,唯由故於中淪沒,不由故,不由故,不由故,不由故,不由故,不由生等眾苦法故於中淪沒。此中宣說諸業、煩惱、彼果三分,如其次第,應知彼相。生死大海,亦由身故,乃至亦由生等苦故於中淪沒。

2.3.諸出家者,由妄尋思,由妄觀察,由自所起諸邪分別,發起種種不正尋思,令心擾亂,於生死海恆常淪沒。

又餘外道,諸煩惱繫所纏繫故,於生死海恆常淪沒。

諸在家者,恆常無間眾苦逼切,煩惱燒然而不能厭,故名淪沒。其餘依止諸業、煩惱,於諸生處往還無絕,故名淪沒。其水大海,唯墮其中,暫時衰損;或傍生趣,由業、煩惱一分勢力而生其中,暫時淪沒而非究竟,當知是名沒不同分。T30,811a



二八四(二一七)聖所說海二,cf. s.35.187

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2.聖所說海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所謂海者,世間愚夫所說,非聖所說海,大小水耳。眼是人大海,彼色為濤波,若能堪忍色濤波者,得度眼大海,竟於濤波、洄澓諸水惡蟲,羅剎、女鬼。耳、鼻、舌、身、意,是人大海,聲、香、味、觸、法為濤波,若堪忍彼(聲、香,味、觸)、法濤波,得度於(耳、鼻、舌、身、)意海,竟於濤波、洄澓,惡蟲,羅剎、女鬼。


3.偈頌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大海巨濤波,惡蟲、羅剎怖,難度而能度,集離永無餘。

能斷一切苦,不復受餘有,永之般涅槃,不復還放逸。


4.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I.得度

[經文] 眼是人大海,彼色為濤波,若能堪忍色濤波者,得度眼大海,竟於濤波、洄澓諸水惡蟲,羅剎、女鬼。

[論說] 此中超渡不同分者,謂水大海,未離欲貪諸異生類,尚能越渡,何況其餘!生死大海,三分建立;未離欲者,由五可愛境差別故;已離欲者,由意所識可愛諸法境差別故;諸有學者,由內六處有差別故。

1.其未離欲諸異生類,於五可愛境界大海未能超渡。

2.其已離欲諸異生類,於內各別六處大海未能超渡。由彼於此未超渡故,於前二種境界大海,亦未超渡。

3.其有學者,普於六處遍知為苦,即於所緣修習正道,彼由安住如是住故,於未離欲、已離欲地二種境界,所有心意所緣境相明了現前,又由猛利觀察作意,於先所見等隨憶念,由此因緣,於彼速疾以慧通遠,亦能除遣。又彼於其六處大海速能超渡,能超渡故,於前二種境界大海畢竟超渡。及能超渡:能發棄捨所學煩惱,能發尋思亂心煩惱,能發耽著世間利養恭敬煩惱,能發一切惡行煩惱。T30,81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