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0(二五四)二十億耳;cf.AN.6.55,中阿含經123,增壹阿含經23.3,四分律,皮革揵度,T22,843b、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六皮革法,T22,144a
1.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2.二十億耳退心
爾時、尊者二十億耳住耆闍崛山,常精勤修習菩提分法。時尊者二十億耳,獨靜禪思而作是念:於世尊弟子精勤聲聞中,我在其數,然我今日未盡諸漏。我是名族姓子,多饒財寶,我今寧可還受五欲,廣行施作福。
3.世尊知二十億耳心之所念
爾時、世尊知二十億耳心之所念,告一比丘:汝等今往二十億耳所,告言:世尊呼汝。是一比丘受佛教已,往詣二十億耳所,語言:世尊呼汝。二十億耳聞彼比丘稱大師命,即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爾時、世尊告二十億耳:汝實獨靜禪思作是念:世尊精勤修學聲聞中,我在其數,而今未得漏盡解脫。我是名族姓子,又多錢財,我寧可還俗受五欲樂,廣施作福耶?時二十億耳作是念:世尊已知我心。驚怖毛豎,白佛言:實爾,世尊!
4.彈琴喻
佛告二十億耳:我今問汝,隨意答我。二十億耳!汝在俗時,善彈琴不?答言:如是,世尊!復問:於意云何?汝彈琴時,若急其絃,得作微妙和雅音不?答言:不也,世尊!復問:云何?若緩其絃,寧發微妙和雅音不?答言:不也,世尊!復問:云何?善調琴絃,不緩、不急,然後發妙和雅音不?答言:如是,世尊!
5.平等修習
佛告二十億耳:精進太急,增其掉、悔;精進太緩,令人懈怠。是故汝當平等修習攝受,莫著、莫放逸、莫取相!
6.成阿羅漢
時尊者二十億耳,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時尊者二十億耳,常念世尊說彈琴譬,獨靜禪思,如上所說,乃至漏盡,心得解脫,成阿羅漢。
7.解脫六處
爾時、尊者二十億耳得阿羅漢,內覺解脫喜樂,作是念:我今應往問訊世尊。爾時尊者二十億耳,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於世尊法中得阿羅漢,盡諸有漏,所作已作,捨離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解脫。當於爾時,解脫六處。云何為六?離欲解脫,離恚解脫,遠離解脫,愛盡解脫,諸取解脫,心不忘念解脫。
8.貪、恚、癡盡
世尊!若有依少信心而言離欲解脫,此非所應;貪、恚、癡盡,是名真實離欲解脫。若復有人,依少持戒而言我得離恚解脫,此亦不應;貪、恚、癡盡,是名真實(離恚)解脫。若復有人,依於修習利養遠離,而言遠離解脫,是亦不應;貪、恚、癡盡,是真實遠離解脫。貪、恚、癡盡,亦名離愛,亦名離取,亦名離忘念解脫。如是世尊!若諸比丘未得羅漢,未盡諸漏,於此六處不得解脫。
9.無學諸根
若復比丘在於學地,未得增上樂涅槃,習向心住,爾時成就學戒,成就學根。後時當得漏盡,無漏心解脫,乃至自知不受後有;當於爾時,得無學戒,得無學諸根。
10.譬如嬰童
譬如嬰童愚小仰臥,爾時成就童子諸根;彼於後時漸漸增長,諸根成就,當於爾時成就長者諸根。在學地者,亦復如是,未得增上安樂。乃至成就無學戒,無學諸根。
11.意堅住
若眼常識色,終不能妨心解脫、慧解脫,意堅住故,內修、無量、善解脫,觀察生滅乃至無常。耳識聲,鼻識香,舌識味,身識觸,意識法,不能妨心解脫、慧解脫,意堅住故,內修、無量、善解脫,觀察生滅。譬如村邑近大石山,不斷、不壞、不穿,一向厚密,假使四方風吹,不能動搖,不能穿過。彼無學者亦復如是,眼常識色,乃至意常識法,不能妨心解脫,慧解脫,意堅住故,內修、無量、善解脫,觀察生滅。
12.重說偈
爾時、二十億耳重說偈言:
離欲心解脫,無恚脫亦然,遠離心解脫,貪愛永無餘,
諸取心解脫,及意不忘念。曉了入處生,於彼心解脫,
彼心解脫者,比丘意止息,諸所作已作,更不作所作。
猶如大石山,四風不能動。色、聲、香、味、觸,及法之好惡,
六入處常對,不能動其心,心常住堅固,諦觀法生滅。
13.大師心悅
尊者二十億耳說是法時,大師心悅;諸多聞梵行者聞尊者二十億耳所說,皆大歡喜。爾時、尊者二十億耳聞佛說法,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14.善心解脫者,應如是記說
爾時、世尊知二十億耳去,不久,告諸比丘:善心解脫者,應如是記說。如二十億耳,以智記說,亦不自舉,亦不下他,正說其義,非如增上慢者,不得其義而自稱歎得過人法,自取損減。
I. 平等修習
[經文] 佛告二十億耳:精進太急,增其掉、悔;精進太緩,令人懈怠。是故汝當平等修習攝受,莫著、莫放逸、莫取相!
[參考] 1. accāraddhaṃ viriyaṃ uddhaccāya saṃvattati. Atilīnaṃ viriyaṃ kosajjāya saṃvattati. Tasmāt iha tvaṃ soṇa, viriyasamataṃ adhiṭṭhaha, indriyānaṃ ca samataṃ paṭivijjha, tattha ca nimittaṃ gaṇhāhīti. AN.6.55
極大精進,令心掉亂;不極精進,令心懈怠。是故,汝應專注於令精進平等,通達於諸根平等,於此時方取禪相。[說明]此段所言,是指五根不平衡,所以應通達五根如何平衡的情況,可參考智慧之光p.27。平衡之後,方取禪相。
2.中阿含123:沙門!極大精進,令心調亂;不極精進,令心懈怠,是故汝當分別此時,觀察此相,莫得放逸。
3.增壹阿含23品3經:極精進者,猶如調戲,若懈怠者,此墮邪見,若能在中者,此則上行,如是,不久當成無漏人。
4.五分律卷21六皮革法:太緩、太急,何緣得道?若精進處中,不久盡苦。
5.四分律卷38皮革揵度:若大勤精進掉動,若少精進懈怠,應等精進,等於諸根。
[論說] 由四種相,正發精進,速令諸漏永盡無餘。何等為四?
一者、發起平等精進,謂不極掉舉發勤精進,令其身心疲倦損惱;亦不極下發起精進,虛棄身命令無所得,是名初相。
又不由此而生憍慢,謂我獨能發勤精進,餘則不爾,是第二相。
又於正發勤精進果,世間安觸所證差別,無有愛味與此俱行,修不放逸,是第三相。
又於精進平等之相,能善攝受,令於當來無有退失,是第四相。
如是正發勤精進故,永盡諸漏,成阿羅漢。T30,815c
II. 六處解脫
[經文] 解脫六處。云何為六?離欲解脫,離恚解脫,遠離解脫,愛盡解脫,諸取解脫,心不忘念解脫。
[論說] 若欲於彼大師、有智同梵行所,記別自己所證差別,唯阿羅漢六處勝解,能正記別,謂依三學及以五種補特伽羅。云何名為六處勝解?一、出離勝解,二、無惱勝解,三、遠離勝解,四、愛盡勝解,五、取盡勝解,六、心無忘失勝解。T30,815c
II.非所應
[經文] 世尊!若有依少信心而言離欲解脫,此非所應;貪、恚、癡盡,是名真實離欲解脫。若復有人,依少持戒而言我得離恚解脫,此亦不應;貪、恚、癡盡,是名真實(離恚)解脫。若復有人,依於修習利養遠離,而言遠離解脫,是亦不應;貪、恚、癡盡,是真實遠離解脫。
[論說] 云何三學?一、增上戒學,二、增上心學,三、增上慧學。
云何五種補特伽羅?
一者、異生處在居家,唯依於信,發生欣樂出離勝解,從境界縛心求出離,是名第一補特伽羅。
二者、異生既出離已,唯依於戒,於諸有情,由身、語、意行無惱行,是名第二補特伽羅。
三者、異生能斷利養及恭敬愛,於現法中離欲界欲,是名第三補特伽羅。
四者、有學已見諦跡,是名第四補特伽羅。
五者、無學得阿羅漢,是名第五補特伽羅。
當知此中,第一、第二處所勝解,初學所依;第三處所所起勝解,與第二學作其所依;後三處所所起勝解,與第三學作其所依。T30,815c
III. 離愛,離取,離忘念解脫
[經文] 貪、恚、癡盡,亦名離愛,亦名離取,亦名離忘念解脫。如是世尊!若諸比丘未得羅漢,未盡諸漏,於此六處不得解脫。
[論說] 1.若由此智能斷煩惱及煩惱斷,當知是名心無忘失。
2.又於當來後有因斷,說名愛盡。
3.現法境界諸雜染斷,說名取盡。
又彼第一補特伽羅,雖有正信出離勝解,而未決定堪於當來令彼一切悉皆棄捨及與變異;第二、有其無惱勝解,第三、有其遠離勝解,當知亦爾。T30,816a
IV. 學地
[經文] 若復比丘在於學地,未得增上樂涅槃,習向心住,爾時成就學戒,成就學根。後時當得漏盡,無漏心解脫,乃至自知不受後有;當於爾時,得無學戒,得無學諸根。譬如嬰童愚小仰臥,爾時成就童子諸根;彼於後時漸漸增長,諸根成就,當於爾時成就長者諸根。
[論說] 若諸有學六處勝解,雖無堪能當來棄捨及與變異,然似幼童,等持、念、慧皆悉羸劣,雖生聖處,未善修故,於貪、瞋、癡不能遠離,無餘永斷;由慧劣故,及由貪等未永斷故,若遇勝妙境界現前,時時忘念。由此因緣,而勤生起學心解脫及慧解脫,盡諸煩惱;是故有學補特伽羅,仍有所作,由此分故而名減劣。T30,816a
V. 六恆住
[經文] 若眼常識色,終不能妨心解脫、慧解脫,意堅住故,內修、無量、善解脫,觀察生滅乃至無常。
[相關資料] Evameva kho bhante, evaṃ sammāvimuttacittassa bhikkhuno bhūsā cepi cakkhuviññeyyā rūpā cakkhussa āpāthamāgacchanti, nevassa cittaṃ pariyādiyanti. Amissīkatamevassa cittaṃ hoti ṭhitaṃ āneñjappattaṃ, vayaṃ cassānupassati. AN.6.55如是心已得正解脫的比丘,縱使眼所知的色進入眼的範圍,不能破壞也不能混雜他的心,其心安住,已至不動,他隨觀彼的衰滅。
[論說] 1.若阿羅漢六處勝解,尚無堪能當來變異,況有棄捨!善修道故,貪、瞋、癡等永斷無餘,愛盡、取盡,勝解圓滿。已得盡智、無生智故,六種恆住所攝受故,所有智慧,非如有學時時忘念。故阿羅漢六處勝解,由第一義最極圓滿,亦名成就最極清淨,非餘下位補特伽羅。T30,816a
2.由此因緣,亦無自高記別所解。於三摩地所行、所緣無散亂故,名內心住。即三摩地善成滿故,名不狹小。一切煩惱皆離繫故,名善解脫。所有智慧善積集故,說名善修。見滅盡故,無有愛味,其心一向善而無罪。T30,816a
VI. 尊者說頌 cf. theragāta640-644
[經文] 離欲心解脫,無恚脫亦然,遠離心解脫,貪愛永無餘,
諸取心解脫,及意不忘念。曉了入處生,於彼心解脫,
彼心解脫者,比丘意止息,諸所作已作,更不作所作。
猶如大石山,四風不能動。色、聲、香、味、觸,及法之好惡,
六入處常對,不能動其心,心常住堅固,諦觀法生滅。
[解說] 1. nekkhammaṃ adhimuttassa pavivekañca cetaso
abyāpajjhādhimuttassa upādānakkhayassa ca.
taṇhakkhayādhimuttassa asammohañca cetaso
disvā āyatanuppādaṃ sammā cittaṃ vimuccati.
心樂於離欲及遠離、無害、取盡、貪盡、無無明。已知處生起,心得正解脫。
2. tassa sammā vimuttassa santacittassa bhikkhuno
katassa paṭicayo natthi karaṇīyaṃ na vijjati.
已得正解脫,比丘心寂靜,已作不積聚,應作已無有。
3. selo yathā ekaghano vātena na samīrati
evaṃ rūpā rasā saddā gandhā phassā ca kevalā.
iṭṭhā dhammā aniṭṭhā ca nappavedhenti tādino.
thitaṃ cittaṃ vippamuttaṃ vayañcassānupassatīti.
猶如堅固石山,風不能吹動,同樣的所有的色、聲、香、味、觸、所希及非所希求的法也不能搖動這種人,安住、遍解脫的心,隨觀這些所緣境的消失。
VII. 億耳故事
[參考]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21,T22, 145a。
VIII. 異本對讀
雜阿含254經 | 中阿含123沙門二十億經 | 增壹阿含23品3經 | 五分律卷21六皮革法 | 四分律卷38皮革揵度 |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尊者二十億耳住耆闍崛山,常精勤修習菩提分法。 時,尊者二十億耳獨靜禪思,而作是念: 「於世尊弟子精勤聲聞中,我在其數,然我今日未盡諸漏。我是名族姓子,多饒財寶,我今寧可還受五欲,廣行施作福。」 |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沙門二十億亦遊舍衛國,在闇林中,前夜、後夜學習不眠,精勤正住,修習道品。 於是,尊者沙門二十億安靜獨住,宴坐思惟,心作是念: 「若有世尊弟子精勤學習正法律者,我為第一,然諸漏心不得解脫。我父母家極大富樂,多有錢財,我今寧可捨戒罷道行,欲布施修諸福業耶?」 | 聞如是:一時,佛在占波國雷聲池側。 是時,尊者二十億耳在一靜處,自修法本,不捨頭陀十二法行;晝夜經行,不離三十七道品之教,若坐、若行常修正法,初夜、中夜,竟夜恒自剋勵,不捨斯須,然,復不能於欲漏法心得解脫。 是時,尊者二十億耳所經行處,腳壞血流,盈滿路側,猶如屠牛之處,烏鵲食血,然,復不能於欲漏心得解脫。 是時,尊者二十億耳便作是念: 「釋迦文佛苦行精進弟子中,我為第一,然,我今日漏心不得解脫。又,我家業多財饒寶,宜可捨服,還作白衣,持財物廣惠施,然,今作沙門,甚難不易。」 | 五分律第三分之六皮革法 出家不久於尸陀林精進經行足傷血流烏隨啄吞。二十億作是念。佛弟子中精進無勝我者。而今未得盡諸苦源。我家幸多財寶。亦可反俗快作功德。 | 皮革揵度 爾時守籠那。往溫水河邊尸陀林中住。勤行精進。經行之處血流污地。如屠殺處。時守籠那。在靜處思惟。心自念言。我今勤行精進。如佛弟子中無有勝我者。我今何故不得無漏解脫。我家中大有財寶。可自娛樂自恣作福。今寧可捨戒還家。不復為道。 |
爾時,世尊知二十億耳心之所念,告一比丘:汝等今往二十億耳所,告言:世尊呼汝。是一比丘受佛教已,往詣二十億耳所,語言:世尊呼汝。 二十億耳聞彼比丘稱大師命,即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 爾時,世尊告二十億耳:汝實獨靜禪思,作是念:世尊精勤修學聲聞中,我在其數,而今未得漏盡解脫。我是名族姓子,又多錢財,我寧可還俗受五欲樂,廣施作福。耶?時,二十億耳作是念:世尊已知我心。驚怖毛豎,白佛言:實爾,世尊! | 爾時,世尊以他心智知尊者沙門二十億心之所念,便告一比丘:汝往至彼,呼沙門二十億來。 於是,一比丘白曰:唯然。即從坐起,稽首禮足,遶三匝而去,往至尊者沙門二十億所而語彼曰:世尊呼汝。 尊者沙門二十億聞比丘語,即詣佛所,稽首作禮,卻坐一面。 世尊告曰:沙門!汝實安靜獨住,宴坐思惟,心作是念:若有世尊弟子精勤學習正法律者,我為第一,然諸漏心不得解脫,我父母家極大富樂,多有錢財,我今寧可捨戒罷道行,欲布施修諸福業耶?彼時,尊者沙門二十億羞恥慚愧,則無無畏:世尊知我心之所念。叉手向佛,白曰:實爾。 | 爾時,世尊遙知二十億耳心之所念,便騰遊虛空,至彼經行處,敷坐具而坐。 是時,尊者二十億耳前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世尊問二十億耳曰: 汝向何故作是念:釋迦文尼佛精進苦行弟子中,我為第一,然,我今日漏心不得解脫。又,我家業饒財多寶,宜可捨服,還作白衣,持財物廣施,然,今作沙門,甚難不易? | 佛知其念。從耆闍崛山來下見烏啄吞其血。問阿難。何故有此血烏競啄之。答言。二十億於此經行足傷血出。世尊便往到其所。問二十億。汝實作是念不。答言實爾世尊。 | 爾時世尊知其心念。譬如力士屈申臂頃。從耆闍崛山至尸陀林中往經行處。見血污地如屠殺處。世尊知而故問餘比丘。此誰經行處。血污地如屠殺處。諸比丘白佛言。是守籠那比丘勤行精進。是其血污地。佛言。喚來。比丘受教。往守籠那所語言。世尊喚汝。守籠那聞佛喚。即往佛所禮佛足卻坐一面。佛知而故問。汝於屏處作如是念。我勤行精進。如佛弟子中無勝我者。我今何故不得無漏解脫。我家中大有財寶。可自娛樂自恣作福。今寧可捨戒還家。不復為道耶。實爾世尊。 |
佛告二十億耳:「我今問汝,隨意答我。 二十億耳!汝在俗時,善彈琴不?」答言:「如是,世尊!」 復問:「於意云何?汝彈琴時,若急其絃,得作微妙和雅音不?」答言:「不也,世尊!」 復問:「云何?若緩其絃,寧發微妙和雅音不?」 答言:「不也,世尊!」 復問:「云何?善調琴絃,不緩、不急,然後發妙和雅音不?」答言:「如是,世尊!」 佛告二十億耳: 「精進太急,增其掉悔;精進太緩,令人懈怠。是故,汝當平等修習攝受,莫著、莫放逸、莫取相。」 時,尊者二十億耳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 世尊告曰:沙門!我今問汝,隨所解答。於意云何?汝在家時善調彈琴,琴隨歌音,歌隨琴音耶?尊者沙門二十億白曰:如是,世尊!世尊復問:於意云何?若彈琴絃急,為有和音可愛樂耶?沙門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復問:「於意云何?若彈琴絃緩,為有和音可愛樂耶?」沙門答曰:「不也,世尊!」 世尊復問: 「於意云何?若彈琴調絃不急不緩,適得其中,為有和音可愛樂耶?」 沙門答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如是,沙門!極大精進,令心調亂;不極精進,令心懈怠,是故,汝當分別此時,觀察此相,莫得放逸。」
| 二十億耳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我今還問汝,隨汝報我。云何,二十億耳!汝本在家時善彈琴乎?」 二十億耳對曰:「如是,世尊!我本在家時善能彈琴。」 世尊告曰:「云何,二十億耳!若彈絃極急,嚮不齊等,爾時,琴音可聽採不?」 二十億耳對曰:「不也,世尊!」 世尊告曰:「云何,二十億耳!若琴絃復緩,爾時,琴音可聽採不?」 二十億耳對曰:「不也,世尊!」 世尊告曰:「云何,二十億耳!若琴絃不急不緩,爾時琴音可聽採不?」 二十億耳對曰:「如是,世尊!若琴絃不緩不急,爾時琴音便可聽採。」 世尊告曰:「此亦如是,極精進者,猶如調戲,若懈怠者,此墮邪見,若能在中者,此則上行,如是,不久當成無漏人。」 | 佛復語言。我今問汝隨意答我。汝在家時善彈琴不。答言善。又問琴弦急時聲調好不。答言不好。又問。琴弦緩時聲調好不。答言不好。又問云何得好。答曰。不急不緩然後乃好。佛言。於我法中亦復如是。太緩太急何緣得道。若精進處中不久盡苦。 | 世尊言。我今問汝。隨意答我。汝在家時。能彈琴不。如是世尊。在家實能彈琴。守籠那云何琴。絃若急音聲好不。不也世尊。守籠那云何琴絃若緩音聲好不。不也世尊。云何守籠那。琴絃不緩不急。音聲好不。如是世尊。佛言。如是守籠那。若大勤精進掉動。若少精進懈怠。應等精進等於諸根。 |
時,尊者二十億耳,常念世尊說彈琴譬,獨靜禪思,如上所說,……乃至漏盡,心得解脫,成阿羅漢。 爾時,尊者二十億耳得阿羅漢,內覺解脫喜、樂,作是念:我今應往問訊世尊。
| 爾時,尊者沙門二十億聞佛所說,善受善持,即從坐起,稽首佛足,繞三匝而去。 受佛彈琴喻教,在遠離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 彼在遠離獨住,心無放逸,修行精勤已,族姓子所為,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者,唯無上梵行訖,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尊者沙門二十億知法已,至得阿羅訶。 彼時,尊者沙門二十億得阿羅訶已,而作是念:今正是時,我寧可往詣世尊所,說得究竟智耶? | 爾時,世尊與二十億耳比丘說微妙法已,還雷音池側。 爾時,尊者二十億耳思惟世尊教敕,不捨須臾,在閑靜處修行其法,所以族姓子出家學道,剃除鬚髮,修無上梵行: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 尊者二十億耳便成阿羅漢。 | 二十億聞佛說已。即於經行處漏盡無餘 | 爾時守籠那。聞佛略說教誡已。獨在靜處勤修精進心不放逸初夜後夜警意修行助道之法。所為出家得果不久。無上淨行現世得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復受身。知守籠那比丘得阿羅漢道。 |
爾時,尊者二十億耳,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 世尊!於世尊法中得阿羅漢,盡諸有漏,所作已作,捨離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解脫,當於爾時,解脫六處。 云何為六?離欲解脫、離恚解脫、遠離解脫、愛盡解脫、諸取解脫、心不忘念解脫。 世尊!若有依少信心,而言:離欲解脫。此非所應,貪、恚、癡盡,是名真實離欲解脫。 若復有人依少持戒,而言:我得離恚解脫。此亦不應,貪、恚、癡盡,是名真實[離恚]解脫。 若復有人依於修習利養遠離,而言:遠離解脫。是亦不應,貪、恚、癡盡,是真實遠離解脫。 貪、恚、癡盡,亦名離愛,亦名離取,亦名離忘念解脫。 如是,世尊!若諸比丘未得羅漢,未盡諸漏,於此六處不得解脫。 | 於是,尊者沙門二十億往詣佛所,稽首作禮,卻坐一面,白曰:「世尊!若有比丘得無所著,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重擔已捨,有結已解,自得善義,正知解脫者,彼於爾時,樂此六處:樂於無欲、樂於遠離、樂於無諍、樂於愛盡、樂於受盡、樂心不移動。 世尊!或有一人而作是念:『此賢者以依信故,樂於無欲。』者,不應如是觀,但欲盡、恚盡、癡盡,是樂於無欲。 世尊!或有一人而作是念:『此賢者以貪利稱譽求供養故,樂於遠離。』者,不應如是觀,但欲盡、恚盡、癡盡,是樂於遠離。 世尊!或有一人而作是念:『此賢者以依戒故,樂於無諍。』者,不應如是觀,但欲盡、恚盡、癡盡,是樂於無諍、樂於愛盡、樂於受盡、樂心不移動。 世尊!若有比丘得無所著,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重擔已捨,有結已解,自得善義,正智正解脫者,彼於爾時,樂此六處。 | | | 時守籠那比丘。得阿羅漢道已。往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白佛言。若有比丘。得阿羅漢。盡諸有漏樂於六處。樂於出離。樂不瞋恚。樂於寂靜。樂盡愛欲。樂盡受陰。樂於無癡。若有比丘。得羅漢漏盡。樂此六處。世尊。頗有不依於信得出離不。不應作如是意。不依於信。得羅漢道。盡於有漏。盡欲無欲。盡恚無恚盡癡無癡。樂於出離。世尊。頗有不依持戒故得樂無恚不。不應作如是意。不依持戒。得羅漢道。盡於有漏。盡愛無愛。盡恚無恚。盡癡無癡。樂於無恚。世尊。頗有不斷諸利養樂寂靜不。不應作如是意。不斷利養。得羅漢道。盡恚無恚。盡癡無癡。樂於寂靜。彼盡欲無欲。盡恚無恚。盡癡無癡。愛盡受陰盡。樂於無癡。 |
若復比丘在於學地,未得增上樂涅槃,習向心住,爾時,成就學戒,成就學根,後時當得漏盡,無漏心解脫,……乃至自知不受後有,當於爾時,得無學戒,得無學諸根。 譬如:嬰童愚小仰臥,爾時,成就童子諸根,彼於後時漸漸增長,諸根成就,當於爾時,成就長者諸根。在學地者,亦復如是,未得增上安樂,乃至成就無學戒,無學諸根。 | 世尊!若有比丘學未得意,求願無上安隱涅槃者,彼於爾時,成就學根及學戒,彼於後時,諸漏已盡而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者,彼於爾時,成就無學根及無學戒。 世尊!猶幼少童子,彼於爾時,成就小根及小戒。彼於後時,具足學根者,彼於爾時,成就學根及學戒。 如是,世尊!若有比丘學未得意,求願無上安隱涅槃者,彼於爾時,成就學根及學戒,彼於後時,諸漏已盡而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者,彼於爾時,成就無學根及無學戒, | | | |
若眼常識色,終不能妨心解脫、慧解脫,意堅住故,內修、無量、善解脫,觀察生滅,……乃至無常。 耳識聲,鼻識香,舌識味,身識觸,意識法,不能妨心解脫、慧解脫,意堅住故,內修、無量、善解脫,觀察生滅。 譬如:村邑近大石山,不斷、不壞、不穿,一向厚密,假使四方風吹,不能動搖,不能穿過。彼無學者亦復如是,眼常識色,乃至意常識法,不能妨心解脫、慧解脫,意堅住故,內修、無量、善解脫,觀察生滅。 | 彼若有眼所知色與對眼者,不能令失此心解脫、慧解脫,心在內住,善制守持,觀興衰法。 若有耳所知聲、鼻所知香、舌所知味、身所知觸、意所知法與對意者,不能令失此心解脫、慧解脫,心在內住,善制守持,觀興衰法。 世尊!猶去村不遠有大石山,不破不缺不脆,堅住不空合一,若東方有大風雨來,不能令搖,不動轉移,亦非東方風移至南方;若南方有大風雨來,不能令搖,不動轉移,亦非南方風移至西方;若西方有大風雨來,不能令搖,不動轉移,亦非西方風移至北方;若北方有大風雨來,不能令搖,不動轉移,亦非北方風移至諸方。 如是,彼若有眼所知色與對眼者,不能令失此心解脫、慧解脫,心在內住,善制守持,觀興衰法。 若有耳所知聲、鼻所知香、舌所知味、身所知觸、意所知法與對意者,不能令失此心解脫、慧解脫,心在內住,善制守護,觀興衰法。 | | | 如是比丘。心解脫有漏眼見多色。慧解脫心解脫。二俱不染污識。不與色雜住第四禪。耳鼻舌身意亦如是。世尊。由如大石山全為一[暇-日]不缺無孔不漏。若東方有大疾風雨來。此山不移不可傾動。南西北方亦復如是。如是世尊。若比丘得阿羅漢道。心得解脫盡於有漏。眼見多色。慧解脫心解脫。二俱不染污識。不與色雜住第四禪。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是語已。 |
爾時,二十億耳重說偈言: 離欲心解脫,無恚脫亦然,遠離心解脫,貪愛永無餘,諸取心解脫,及意不忘念。 曉了入處生,於彼心解脫,彼心解脫者,比丘意止息,諸所作已作,更不作所作。 猶如大石山,四風不能動,色聲香味觸,及法之好惡,六入處常對,不能動其心。 心常住堅固,諦觀法生滅。 | 於是,尊者沙門二十億說此頌曰: 樂在無欲,心存遠離,喜於無諍,受盡欣悅,亦樂受盡,心不移動。 得知如真,從是心解,得心解已,比丘息根,作已不觀,無所求作。 猶如石山,風不能動,色聲香味,身觸亦然,愛不愛法,不能動心。 | | | 重說偈言 樂出離者 樂寂比丘 樂不瞋恚 及盡愛者 樂盡受陰 心不愚癡 審知不起 從是解脫 以正解脫 便為息滅 已得無觀 更無有作 譬如大山 風不能壞 如是色聲 香味觸法 於善惡法 智者不動 心住解脫 見於滅盡 |
尊者二十億耳說是法時,大師心悅,諸多聞梵行者聞尊者二十億耳所說,皆大歡喜。 爾時,尊者二十億耳聞佛說法,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爾時,世尊知二十億耳去,不久,告諸比丘: 「善心解脫者,應如是記說,如二十億耳,以智記說,亦不自舉,亦不下他,正說其義,非如增上慢者,不得其義而自稱歎得過人法,自取損減。」 | 尊者沙門二十億於佛前說得究竟智已,即從坐起,稽首佛足,繞三匝而去。爾時,世尊[於]尊者沙門二十億去後不久,告諸比丘: 「諸族姓子!應如是來於我前說得究竟智,如沙門二十億來於我前說得究竟智:不自譽、不慢他,說義現法隨諸處也,莫令如癡增上慢所纏,來於我前說得究竟智,彼不得義,但大煩勞。沙門二十億來於我前說得究竟智,不自譽、不慢他,說義現法隨諸處也。」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聲聞中第一弟子精懃苦行,所謂二十億耳比丘是。」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如是守籠那。說此偈已。佛即可之。從坐起前禮佛足而去。去未久。佛告諸比丘言。應作如是自記得道。但說其義不正言。得不如餘愚癡比丘歡喜自記後無所得空自疲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