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教學者名節當立,而自思造入也
妙喜曰:古人先擇道德,次推才學而進。當時苟非良器,置身于人前者,見聞多薄之,由是衲子自思砥礪名節而立。比見叢林凋喪,學者不顧道德,少節義無廉恥。譏淳素為鄙朴,獎囂浮為俊敏。是故晚輩識見不明,涉獵抄寫,用資口舌之辯。日滋月浸,遂成澆漓之風,逮語于聖人之道,瞢若面牆,此殆不可救也(與韓子蒼書)。
妙喜曰:古人先擇道德,次推才學而進。當時苟非良器,置身于人前者,見聞多薄之,由是衲子自思砥礪名節而立。
《禪林寶訓筆說》:此節以道德才學為本。謂古人揀選學者,先擇道德,須是見地明白,德業正當。次則方取他才學,而進用須當其時。倘不是美器,將他置于眾人之前,見聞者多是輕之薄之也。由是衲子,自己思量必須琢磨,操守名節而成立焉。
比見叢林凋喪,學者不顧道德,少節義無廉恥。譏淳素為鄙朴,獎囂浮為俊敏。是故晚輩識見不明,涉獵抄寫,用資口舌之辯。日滋月浸,遂成澆漓之風,逮語于聖人之道,瞢若面牆,此殆不可救也(與韓子蒼書)。
《禪林寶訓筆說》:此節返顯人要實學。比見叢林凋喪,學者道不實學,德不真修,少節義無廉恥。返去譏誚性淳質素之人為之鄙朴,獎美囂頑浮薄者為之俊敏。是故,晚輩識見不明,猶如涉水捕魚,獵山取獸的相似。東抄西寫,謀聚些語言文字以為實學,用助口舌之辯。今日滋培,明日浸長,久久之間,遂成澆漓淺薄之風。及至問他聖人之至道,口似磉盤,眼如瞢瞽,四面不通如睹墻壁然。如此等人殆乎不可救也。
○論語云:子謂伯魚曰:汝為周南、召南矣乎?曰:人而不為周南、召南,猶面墻而立也歟。言其一物無所見,一步不可行也。
△學者所謂究心也,得心而後,可以合天下之異以為同,融萬類之疏以為親。抄寫之學,徒喪光陰,復何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