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8日 星期二

禪林寶訓219.謂道源以法古尊先,無所分別也

219.謂道源以法古尊先,無所分別也

萬菴曰:少林初祖衣法雙傳,六世衣止不傳,取行解相應,世其家業,祖道愈光,子孫益繁。大鑑之後,石頭、馬祖皆嫡孫,應般若多羅懸讖,要假兒孫脚下行是也。二大士玄言妙語流布寰區,潛符密證者比比有之。師法既眾,學無專門,曹溪源流派別為五,方圓任器水體是同,各擅佳聲力行己任。等閒垂一言,出一令,網羅學者,叢林鼎沸非苟然也。由是互相詶唱,顯微闡幽,或抑、或揚佐佑法化,語言無味,如煮木札羹,炊鐵釘飯,與後輩咬嚼,目為拈古。其頌始自汾陽,暨雪竇宏其音,顯其旨,汪洋乎不可涯。後之作者,馳騁雪竇而為之,不顧道德之奚若。務以文彩煥爛相鮮為美,使後生晚進不克見古人渾淳大全之旨。烏乎!予遊叢林及見前輩,非古人語錄不看,非百丈號令不行,豈特好古,蓋今之人不足法也,望通人達士,知我於言外可矣。


萬菴曰:少林初祖衣法雙傳,六世衣止不傳,取行解相應,世其家業,祖道愈光,子孫益繁。大鑑之後,石頭、馬祖皆嫡孫,應般若多羅懸讖,要假兒孫脚下行是也。二大士玄言妙語流布寰區,潛符密證者比比有之。

《禪林寶訓筆說》:此節明法源有自。謂自有佛祖已來,傳宣此道至我震旦中,以少林達摩大師為始祖,傳衣、授法,二者雙行。至六祖始謂衣乃爭端,不復傳矣。但取行與解相應,行、說俱到者,世其家業。世者,代代相承也。由是祖道愈見其光大,子孫益見其繁茂。大鑒六祖之後,石頭希遷禪師、馬祖道一禪師,皆面稟親承于青原南嶽,是六祖之嫡孫。正當般若多羅懸遠之符讖,謂要假兒孫腳下行是也。

達摩大師得法後,問般若多羅云:當往何國而作佛事?祖曰:汝雖得法,未可遠往,且止南天。待吾滅後六十七歲,當往震旦施大法藥,直接上根。慎勿遠行,衰於日下。又問:彼有大士堪為法器否?千載之下有留難否?祖曰:汝之所化獲菩提者不可勝數,吾滅度後六十七載,彼國有難。水中文布,善自降之,汝至時勿住。彼國唯好有為功德,不見佛理。

聽吾偈曰:

路行跨水復逢羊。路行跨水者,謂遇梁武名衍。復逢羊者,魏武帝是[-+(-((-)/))]人。

獨自凄凄暗渡江,謂摘蘆的事。

日下可憐雙象馬,日下即洛陽,可憐雙象馬。謂梁武魏武。

二株嫩桂久昌昌,即臨濟、曹洞二宗。

又云:一百五十年有小難。

聽吾偈曰:

心中有吉外頭凶,心中有吉是周字。外頭凶,謂周武滅僧。

川下僧房名不中,川下即太湖縣。僧房名不中,即司空山。

若遇毒龍生武子,若遇毒龍明帝是,武王之父,生武子即武帝。

忽逢小鼠寂無窮,忽逢小鼠,謂子年生宣帝,大興佛法。寂無窮者,周為楊堅滅稱隋。

又曰:卻後林下見一人當得道果。

聽吾偈曰:

震旦雖闊無別路,謂馬祖道一也。

要假兒孫腳下行,即石頭也。

金雞解銜一粒粟,謂南嶽讓乃金雞縣人。

供養十方羅漢僧,謂馬祖是四川什邡縣羅漢寺僧,祖嗣南嶽之法故爾。

謂般若多羅懸讖石頭、馬祖為曹洞臨濟之宗祖也。二大士玄奧之言,精玅之語,已流通于寰區之中矣。潛符者,謂暗合默契于無言之表者也。密證者,明教曰:密非不言而暗證也。真密也,謂外傳信衣,內授密證,乃吾佛祖真實秋密之法也。每每有之者,言符證之人恒有也。


師法既眾,學無專門,曹溪源流派別為五,方圓任器水體是同,各擅佳聲力行己任。等閒垂一言,出一令,網羅學者,叢林鼎沸非苟然也。由是互相詶唱,顯微闡幽,或抑、或揚佐佑法化,語言無味,如煮木札羹,炊鐵釘飯,與後輩咬嚼,目為拈古。其頌始自汾陽,暨雪竇宏其音,顯其旨,汪洋乎不可涯。

《禪林寶訓筆說》:此節明派別分流。師家之法既眾,使學者所習無一定之法門,故令曹溪源流一派,而分之為五矣。宗雖分為五家,法則不異也。如器有方圓,水體無二。然而五家各各專敷教化之門,而各有佳聲。又各各致力,以行己任。等閒之間,或出一言,或行一令。網羅者,收拾籠絡之意。網羅四方學者,叢林興盛如鼎之沸然,豈徒然哉!由是五家互相詶唱,顯其微妙,闡其幽深。或抑而奪之,或揚而縱之,無非是彼此佐佑,以助成其法門教化而已。凡所發之言,皆是無義味語,如煮木札為羹,如炊鐵釘作飯,與後人咬嚼,名之為拈古,以拈提古人之公案也。其所謂頌古者,始自汾陽善昭禪師,及明州雪竇重顯禪師,遂州李氏子,嗣智門光祚禪師,青原下九世。自此二老大弘其音,著顯其旨,而所以發揮其意者,汪洋浩瀚如大海之不可涯際,亦皆出乎二老之宏才博學也。


後之作者,馳騁雪竇而為之,不顧道德之奚若。務以文彩煥爛相鮮為美,使後生晚進不克見古人渾淳大全之旨。

《禪林寶訓筆說》:此節明變故失宗。後來欲倣效其法,強為頌古者,馳騁雪竇而作之。馳騁者,如二馬之並驅也。竟不顧自己見解為何如?專以華美之言,新鮮之句為奇特,而不知聖人之本旨失矣!致使後生晚進不克見古人渾融淳厚大全之意旨。


烏乎!予遊叢林及見前輩,非古人語錄不看,非百丈號令不行,豈特好古,蓋今之人不足法也,望通人達士,知我於言外可矣。

《禪林寶訓筆說》:此節教以古為法。烏呼!予曾行腳遊歷各處叢林,及見他前輩尊宿。非古人語錄必不肯看,非百丈號令必不肯行,豈是特為好古,蓋近時人不足以為法則也。如我作此說話,惟望通人達士,知我之意于言語之外,斯可矣也。

道味本是醍醐,三變即成水矣。昧本求華,渾淳大全之旨,夫復何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