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1136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當如月譬住,如新學慚愧、軟下,攝心斂形而入他家;如明目士夫臨深、登峰,攝心斂形,難速前進,如是,比丘如月譬住,亦如新學慚愧、軟下,御心斂形而入他家。
迦葉比丘如月譬住,亦如新學慚愧、軟下諸高慢,御心斂形而入他家,如明目士夫臨深、登峰,御心斂形,正觀而進。」
佛告比丘:
「於意云何?比丘為何等像類,應入他家?」 諸比丘白佛言:
「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唯願廣說,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佛告諸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若有比丘於他家心不縛著貪樂,於他得利、他作功德欣若在己,不生嫉想,亦不自舉,亦不下人,如是像類比丘應入他家。」
爾時,世尊以手捫摸虛空,告諸比丘:
「我今此手寧著空、縛空、染空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
「比丘之法,常如是不著、不縛、不染心而入他家,唯迦葉比丘以不著、不縛、不染之心而入他家,於他得利及作功德欣若在己,不生嫉想,不自舉,不下人,其唯迦葉比丘應入他家。」
爾時,世尊復以手捫摸虛空,告諸比丘:
「於意云何?我今此手寧著空、縛空、染空以不?」
諸比丘白佛言:「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
「其唯迦葉比丘心常如是,以不著、不縛、不染之心入於他家。」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何等像類比丘,應清淨說法?」 諸比丘白佛:
「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唯願廣說。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
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若有比丘作如是心為人說法:『何等人於我起淨信心?為本已,當得供養衣被、飲食、臥具、湯藥?』如是說者,名不清淨說法。
若復,比丘為人說法,作如是念:『世尊顯現正法律,離諸熾然,不待時節,即此現身,緣自覺知,正向涅槃,而諸眾生沈溺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此眾生聞正法者,以義饒益,長夜安樂。』以是正法因緣,以慈心、悲心、哀愍心、欲令正法久住心而為人說,是名清淨說法,唯迦葉比丘有如是清淨心為人說法,以如來正法律,……乃至令法久住心而為人說。
是故,諸比丘!當如是學,如是說法,於如來正法律,……乃至令法久住心為人說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當隨月喻往施主家,盪滌身心,安住慚愧,遠離憍傲,不自高舉,不輕蔑他,如自獲得所有利養心生喜悅,如是於他所得利養心亦喜悅。
[解]這個比丘應該隨順佛的法語裡面月的譬喻,這樣修行。什麼是盪滌身心?前往施主家的時候,行住坐臥要有威儀,不能夠放肆,所有的軌則圓滿,不是希求人家的利養,不是希望人家的恭敬。安住在慚愧中,遠離憍傲的心。自己就是有多少成就,不要高慢。別人怎麼樣,不要輕視別人。就像自己從施主家得到利養,心裡面也會歡喜;就是別的人也在這個施主這裡得到利養,心裡也歡喜,不要嫉妒。
又應如是自持其心往施主家:豈有出家往詣他所,要望他施非不惠施,要望他敬非不恭敬,要多非少,要妙非麤,要當速疾而非遲緩?應作是心往施主家:設不惠施,終不於彼,起怨害心及瞋恚心而相嫌恨。勿我由此,起怨害心及瞋恚心增上緣力,身壞已後生諸惡趣多受困厄。設不恭敬而非恭敬,設少非多,設麤非妙,設復遲緩而非速疾,亦不於彼,起怨害心及瞋恚心而相嫌恨,如前廣說。
[解]又這位比丘到施主家的時候,要這樣攝持自己的心,到施主家的時候,要約束自己這一念心。怎麼樣約束法呢?
a)豈有出家以後,到施主家的時候,我一定希望那個施主要布施我,不可以不布施,怎麼可以有這種想法呢?我出家以後,人家一定要對我恭敬,不可以不恭敬,怎麼可以有這種想法呢?一定要多多的布施給我,不可以少,怎麼可以有這種想法呢?他要布施我一定都是精妙,不可以有粗劣的東西。要當疾速而不可以遲緩,怎麼可以這樣想呢?
b)這個比丘到施主家,心裡面應該這樣往施主家。我有所求,他不能滿我願,他不布施我,我對他不要有怨害心及瞋恚心,嫌恨這個施主。我不要因為我起怨恨、傷害的心,及瞋恚心,因為有這個惡心的力量,身體死掉以後,生諸惡趣多受很多的苦惱。設若他不恭敬,而不是恭敬我。布施我的東西少而不是多,布施我的東西是麤劣的而不是精妙,設復是遲緩的,而非速疾。亦不於彼起怨害心及瞋恚心,而相嫌恨,如前廣說,我不要因此而跑到三惡道。
又我應依所食段食,發起如是如是正行,及於其量如實了達。謂我命根由此不滅。又於此食不苦耽著,纔能隨順攝受梵行。如是我今住沙門性,住出家性,受用飲食,如法清淨,遠離眾罪。由是諸相,以正思擇食於所食。
[解]又,這個比丘自己觀察自己,我應該依所食的段食,發起像前面所說,由聞思修所得來的正念,來保護自己身口意的清淨,修學戒定慧,及於其量如實了達。什麼是及於其量如實了達?謂我的命根,就是我的生理組織和心理聯合在一起而不分離的力量,由於段食的力量使令他沒有結束,使令命根繼續存在。又,對於施主所布施的飲食,不要苦苦地執著、愛著,這樣才能隨順攝受梵行,剛剛能夠使令我修梵行,就滿足,不要要求太多。這樣我現在的身口意安住在八聖道上面,安住在出家的清淨沒有一切煩惱的境界裡邊,這樣受用施主所布施的段食,使令身體能安住支持可以修學聖道,這樣子就符合佛陀所說的法語,使令三業清淨,遠離一切的過失。由於這樣前面說這麼多的相貌,再正確地思擇食於所食,就能沒有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