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1日 星期四

雜阿含262經


雜阿含262
  如是我聞:一時,有眾多上座比丘,住波羅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佛般泥洹未久。時,長老闡陀晨朝著衣持鉢,入波羅㮈城乞食。食已還,攝衣鉢,洗足已,持戶鉤,從林至林,從房至房,從經行處至經行處,處處請諸比丘言:「當教授我,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我當如法知、如法觀。」
  時,諸比丘語闡陀言:「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闡陀語諸比丘言:「我已知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闡陀復言:「然,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闡陀復言:「是中,誰復有力,堪能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復作是念: 「尊者阿難,今在拘睒彌國瞿師羅園,曾供養親覲世尊,佛所讚歎,諸梵行者皆悉識知,彼必堪能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時,闡陀過此夜已,晨朝著衣持鉢,入波羅㮈城乞食。食已還,攝舉臥具,攝臥具已,持衣鉢,詣拘睒彌國。漸漸遊行,到拘睒彌國。攝舉衣鉢,洗足已,詣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已,卻坐一面。
  時,闡陀語尊者阿難言:「一時,諸上座比丘住波羅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時,我晨朝著衣持鉢,入波羅㮈城乞食。食已還,攝衣鉢,洗足已,持戶鉤,從林至林,從房至房,從經行處至經行處,處處見諸比丘而請之,言:『當教授我,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時,諸比丘為我說法言:『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
  我爾時語諸比丘言:『我已知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然,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我爾時作是念:『是中,誰復有力堪能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我時復作是念:『尊者阿難今在拘睒彌國瞿師羅園,曾供養親覲世尊,佛所讚歎,諸梵行者皆悉知識,彼必堪能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善哉!尊者阿難!今當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
  時,尊者阿難語闡陀言:「善哉!闡陀!我意大喜,我慶仁者能於梵行人前無所覆藏,破虛偽刺。闡陀!愚癡凡夫所不能解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諸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汝今堪受勝妙法,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闡陀作是念:「我今歡喜,得勝妙心,得踊悅心,我今堪能受勝妙法!」
  爾時,阿難語闡陀言:「我親從佛聞,教摩訶迦旃延,言:『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此苦生時生,滅時滅。迦旃延!於此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見如來所說,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迦旃延!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尊者阿難說是法時,闡陀比丘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爾時,闡陀比丘見法、得法、知法、起法,超越狐疑,不由於他,於大師教法得無所畏,恭敬合掌白尊者阿難言:「正應如是,如是智慧梵行,善知識教授教誡說法,我今從尊者阿難所,聞如是法,於一切行皆空,皆悉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滅盡、涅槃,心樂正住解脫,不復轉還:不復見我,唯見正法。」
  時,阿難語闡陀言:「汝今得大善利,於甚深佛法中得聖慧眼。」時,二正士展轉隨喜,從座而起,各還本處。

1.復次由三解脫門增上力故,當知建立四種法嗢柁南:謂空解脫門、無願解脫門、無相解脫門。一切行無常、一切行苦者:依無願解脫門,建立第一、第二法嗢柁南。一切法無我者:依空解脫門,建立第三法嗢柁南。涅槃寂靜者:依無相解脫門,建立第四法嗢柁南。
[]嗢柁南有二解,一者、攝取物惠施他故,二者、要略義,如一切行無常等,是諸法要略義。
復次,為何要說明四法印呢?因為三解脫門是增勝上進的力量,應當知道依此三解脫門,建立四種法印。進入解脫的門有三個。哪三個?空解脫門、無願解脫門、無相解脫門。依於無願解脫門,建立一切行是無常、一切行是苦。依於空解脫門,建立一切法無我。依於無相解脫門,建立涅槃寂靜。此從道的角度來說明。

復次,當知有二種法嗢柁南增上行欲:一者、勝解俱行欲,二者、意樂俱行欲。
[]復次,應當知道有二種樂欲,因為四種法印的增勝上進,對於諸行生起樂欲觀察:一個是與勝解同時活動的樂欲,第二個是與意樂同時活動的樂欲。此從修行者的角度來說明。

勝解俱行欲者:由四種法嗢柁南故,於諸行中而生樂欲。
[]勝解俱行欲者,因為聽聞四種法印,對於此法印有深刻的體會,產生決定的了解。對於諸行,樂欲觀察無常、苦、空,對於諸行的止息,樂欲觀察是寂靜。

又於諸行寂靜生樂欲者,由意樂故,獨處空閑,作意思惟。
[]又對於諸行寂靜,生起樂欲觀察,由於意向所樂,獨處空閑,於此注意,於此思惟。

由四種相於彼寂靜,其心退還:一者、於中由見勝利,不趣入故;二者、不信彼得,不淨信故;三者、於彼所緣,不生憙樂,不安住故;四者、於彼而起不樂勝解故。與彼相違,當知即是意樂俱行欲。
[]由於四種相貌的出現,對於諸行寂靜的觀察,此位修行者內心從樂欲觀察退離,還到不觀察的狀況: 一者、對於諸行寂靜,僅僅見到寂靜的殊勝利益,因為不能趣向、進入觀察的原故。
二者、不相信他自己能得到這種寂靜,因為信心不清淨的原故。
三者、對於他觀察的所緣,內心的歡憙與快樂不能生起,因為無法安住於所緣的原故。
四者、對於諸行寂靜,不樂於勝解原故。 與這四種相反的,應當知道,就是與意樂同時活動的樂欲。
又由二緣,依止無我勝解之欲,於彼涅槃,由驚恐故,其心退還:一、由於此欲,不善串習,未到究竟故;二、於作意時,由彼因緣,念忘失故。
[]又由於二種情況,雖然依止於對無我勝解生起樂欲,但是對於他自己若進入涅槃,由於驚恐我沒有的緣故,他的心退失樂欲,還到原來的情況:
一、由於這種對無我勝解而生起的樂欲,不能反覆練習,未達到最好狀況的緣故;
二、在作意無我勝解的時候,由於不熟練,忘失正念的原故。

又此忍欲,未串習故;當爾之時,於諸行中了唯行智,其心愚昧。數數思惟:我我爾時當何所在?尋求我行微細俱行,障礙而轉。由此緣故,彼作是思:我當不有。不作是念:唯有諸行,當來不有。彼由如是隨逐身見,為依止故,發生變異隨轉之識;由驚恐故,於彼寂滅,其心退還。
[]又對於無我忍可的樂欲,未能反覆練習的原故。當作意、思惟的時候,他的心愚昧不知:在諸行中,唯有諸行,其中無有我。反而數數思惟我,那時的我,將在何處?因為此時伴隨著微細尋求我我所的活動,而轉生障礙。由於這種我我所的活動的緣故,他產生這種心思:我將不存在。不會產生這個念頭:只有諸行,當來不有。如此隨從身見,追逐身見而不能捨離,他因為依賴、止住於這樣的身見的緣故,心發生變異,隨身見而轉;由於驚恐害怕的緣故,對於諸行寂滅的樂欲觀察,他的心退失。

復次為斷如是驚恐,有二種法多有所作:一者、於諸有智同梵行所如實自顯;二者、因善法欲,發解了心及調柔心。
[]復次,為了斷除這種驚恐,有二件事情應該多作:
一者、對著那些有智慧同梵行,將自己實際發生的驚恐情形告訴他,不需覆藏。
二者、因為對善法的希求,發起解了心及調柔心。

又發如是解了心者聽聞正法,由三種相、發生歡喜:一者、由補特伽羅增上故;二者、由法增上故;三者、由自增上故。補特伽羅增上者:謂由覩見深可讚仰、具大威力、端嚴大師。及所稱揚善說法者。法增上者:謂所說法能令出離煩惱業苦,及令信解最上深義。自增上者:謂有力能,於所說法能隨覺悟。
[]又發起如是解了心者,聽聞正法,從三種相貌,發生歡喜:一者、由於補特伽羅而增勝上進故;二者、由於法而增勝上進故;三者、由於自己增勝上進故。
補特伽羅增上者:謂因為看見深可讚仰、具大威力、端嚴的大師,及為大師所稱揚的善說法者。
法增上者:謂所宣說的法,能令聽聞者出離煩惱、業、苦,及令聽聞者信解最上深義。
自增上者:謂自己有能力,對於所說的法能隨順、覺悟。

又發如是調柔心者:謂有三見:一者、若依彼而轉,二者、若由彼遍知,三者、若應所引發。
[]又發起如是調柔心者:謂有三見:一者、若依彼而轉,二者、若由彼遍知,三者、若應所引發。

依彼而轉者:謂於諸諦未得現觀,為得現觀,依彼勝解俱行極善串習正見而轉。
[]依彼而轉者:謂對於四聖諦未得到現觀,為了能得到現觀,依於與無我勝解同時活動的正見,盡其所能的反覆練習而轉動。

由彼遍知者:謂依隨順現觀正見,於三事我執薩迦耶見及彼隨眠,斷、常兩見所依止性、并所得果能遍了知。
[]由彼遍知者:謂依於隨順現觀的正見,對於三事執為我的我見及彼我見的隨眠種子,我見為斷、常兩見所依止。從此身、邊二見生起執著及以隨眠,此為所得果。能遍了知。

言三事者:一、若所取,二、若能取,三、若如是取。此何所取?謂五取蘊。誰能取?謂四取。云何而取?謂四識住。隨其次第,如前應知為二取心之所依處。
[]所說的三事是指:一、若所取,二、若能取,三、若如是取。 所取就是五取蘊,能取就是四取,如是取就是四識住。隨順這樣的次第,應知為二取、心的所依處。有二種說法,第一種解說:四識住是前面的所取、能取二心的所依處; 第二種解說:前面所提的三事是我及我所二心的所依處,亦可依此三事起我見已,即與斷常二見為所依止,故前總中明於三事我執即明斷常兩見所依止故。

又即於彼所有諸纏,非理所引緣。彼境界薩迦耶見、生起執著,及彼隨眠。如前應知。
[]又即於彼所有諸纏,是不如理作意所引。以彼境界為所緣,於身見能生起執著,及彼隨眠。如前應知。

云何應所引發?謂住於彼,而能永斷薩迦耶見三事執著,及彼隨眠。於聖諦智,不藉他緣。
[]什麼是所應該引發?謂安住於無我勝解,能永遠斷除有身見,對於三事的執著,及我見的隨眠。對於四聖諦的了解,不需要藉他人的協助。

又若依彼應所遍知正見轉時,於其三處、起我執著;及有隨眠。於諸行中,若集、若沒、不善知故,於處中行、尚不能入;況得出離。
[]又若是依彼應所遍知正見轉時,於其三處,起我執著,及有隨眠。為何?因為對於諸行的集、滅,不能善知的緣故。於處中道而行,尚不能入,何況能得出離?

若隨順現觀正見住時,於三事中所有我執,皆已離繫;猶被隨眠之所繫縛。於諸行中,若集、若沒、能善知故;遠離二邊,入處中行。雖未出離,堪能出離。
[]若是隨順現觀正見住時,於三事中所有的我執,全部已經遠離繫縛,但是還為隨眠所繫縛。為何?因為對於諸行的集、滅,能善知的緣故。遠離常斷二邊,於處中道行能入。雖然尚未出離隨眠,有此能力可以出離。

若已引發聖諦現觀,由正見故,於三事中,無我執著,遠離隨眠。於處中行先趣入已;後由此故,方得出離。當知如是三見轉時,有此差別。
[]若是已經引起、發動聖諦現觀,由於獲得正見故,於三事中,沒有我執著,遠離隨眠。於處中道而行,先前已趣向、進入,之後,由此中道的緣故,方得出離。應當知道如是的三種見轉動的時後,有這些差別。

2.T30,766a
言一切行皆寂止者,謂諸五蘊皆止息故。
復次所言空者,謂離一切煩惱等故。
無所得者,謂離一切所有相故。
言愛盡者,謂不希求未來事故。
言離欲者,謂無現在受用憙樂故。
所言滅者,謂餘煩惱斷故。
言涅槃者,謂無餘依故。

3.盡所有性
3.1.於苦集諦
於此修、習、多修習故,於苦、集二諦境中,得無邊際智。由此智故,了知無常,發起無常無邊際勝解;如是了知苦等,發起苦無邊際勝解、空無我無邊際勝解、惡行無邊際勝解、往惡趣無邊際勝解、興衰無邊際勝解,及老病死愁悲憂苦一切擾惱無邊際勝解。此中,無邊際者,謂生死流轉。
[]1)在奢摩他裏面,修苦集滅道四諦十六種觀行,要一次又一次的在靜坐中修習。因為又有奢摩他,又有毘缽舍那,若多修習的時候,於苦諦、集諦這二種境界裏面,得無邊際智。苦也是無邊際的,集也是無邊際的,你能通達這個境界,成就這個智慧。
2)由此智故,由此苦集二諦境中得無邊智故,了知無常,發起無常無邊際勝解。通達無常的道理,在內心裏面發起,無常也是無邊際的,就有這樣的智慧,這個勝解也等於是智慧。看一個草,一棵樹,這是無常;聽見一個鳥聲,是無常;一色一香,無非都是無常的境界。這種觀的智慧,時時現前,叫做了知無常。
3)如是了知苦等,發起苦無邊際勝解,苦也是無邊際,你這樣殊勝的觀想,勝解是智慧,也就是觀想,在奢摩他裏面的觀想。
4)空、無我無邊際勝解,觀一切法是空,觀一切法是無我,也是無邊際的勝解。
5)惡行無邊際勝解,煩惱是無邊際的,隨時有煩惱,煩惱一動就是行,所以惡行,有過失的行,也是無邊際的,你會有這樣的智慧出來。
6)往惡趣無邊際勝解,你有惡行,就會到三惡道,也是無邊際,沒有證初果都是一樣,都會到三惡道。
7)興衰無邊際勝解,就像一個草,也是有興也有衰。一個人作什麼事,也是有興、有衰,普遍一切處都是這樣。
8)及老病死愁悲憂苦一切擾惱無邊際勝解,人有老、有病、有死、有愁、有悲、有憂、有苦,這一切的擾惱,擾亂你,叫你心裏面不安,這也是無邊際的勝解。
9)什麼叫做無邊際?謂生死流轉,就是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沒有邊際,除非遇見三寶,遇見佛法以後,肯發出離心,肯發菩提心,能接受佛法,這個時候,生死有邊際,到此為止。不然的話生死一直的相續下去。

3.2.於滅諦
如是諸法無邊無際,乃至生死流轉不絕,常有如是所說諸法,唯有生死無餘息滅,此可息滅,更無有餘息滅方便。
[]1)前面說的這麼多無量無邊,諸法的無量無邊,乃至到生死流轉的不絕,不斷,相續的無量無邊。常有前面所說的這麼多的法,常有這些老病死愁悲憂苦,常有興衰,往惡趣的事情,常有惡行的這些事,這些苦也無邊,煩惱也無邊。經過奢摩他,毗缽舍那,修十六種觀行,智慧增長才發覺無量無邊的這些苦惱的事情,這個時候才會進一步有一個智慧才知道,唯有生死無餘息滅,不剩餘的,完全不生不死,把這件事停下來,這樣才能解脫。無量無邊的苦能夠息滅嗎?能,佛法有這種功能,能把無量無邊的苦都息滅。除了佛法以外,其他都不可能滅苦。

即於如是諸有、諸趣死生法中,以無願行、無所依行、深厭逆行,發起勝解,精勤修習勝解作意。
[]2)就是這位觀行的修行人,在觀察的時候,就觀察諸有,欲有、色有、無色有這三有。諸趣,就是三惡道、人、天、阿修羅諸趣。死生法中,諸有也好,諸趣也好,都是有生有死的,都是在這個範圍裏面流轉。
a)什麼辦法能夠解脫呢?以無願行,無願行就是我不歡喜,我不希望在這裏生存,包括厭離的意思。這裏面都是苦,都是煩惱,都是令你苦惱的老病死憂悲苦惱的境界,我不歡喜這個境界,我厭惡這個境界。在奢摩他裏面發動你的內心,有無常苦這樣觀行,就無願,我再不願在生死裏流轉。修苦觀,修無常觀,修不淨觀,這叫做無願行。
b)無所依行,無所依的對面就是有所依,有我論者說宇宙間的一切事都是以我為所依止處,我是一切法的依止處。現在觀察無我,一切法沒有依止處,一切法都是由因緣有,沒有我可依,也不需要依賴這個我。無所依行,就要觀察無我。
c)深厭逆行,解釋無願行,無所依行,深深地厭惡世間上一切的有漏法。逆就是不順煩惱而行,就是逆行,就是在止觀裏面他的智慧起來,知道什麼是煩惱,內心裏面觀察自己的內心,現在有煩惱,馬上用止觀把它消滅。深深地厭惡這一切有為法是苦惱境界,這苦惱境界是由煩惱來,我若順著煩惱行,沒有辦法得解脫,要逆煩惱行。發起勝解,這樣的觀察,要發動自己勝解的作意。精勤修習勝解作意,要特別精進不要懈怠,一次又一次地多修行,就是修苦、集、滅、道,四諦十六種觀行,勝解作意。這個靜勝解就是以無願行,無所依行,深厭逆行,發起勝解才能夠靜。滅勝解是滅除一切煩惱。靜,是滅除一切的生死的果報,就是沒有一切生死苦,就是寂靜住。在這裏說修無願行,無所依行就能達到寂靜的境界,所以叫做靜勝解。

復於如是諸有諸生增上意樂,深心厭怖,及於涅槃隨起一行,深心願樂。彼於長夜,其心愛樂世間色、聲、香、味、觸等;為諸色、聲、香、味、觸等,滋長積集。由是因緣,雖於涅槃深心願樂,而復於彼,不能趣入、不能證淨、不能安住、不能勝解,其心退轉。於寂靜界,未能深心生希仰故,有疑慮故,其心數數厭離驚怖。
[]3)在奢摩他裏面,修滅勝解,修靜勝解,然後還要修妙勝解。
a)又對於這樣諸有和諸生,諸有就是欲有、色有、無色有。諸生,就是胎卵濕化四生,就是一切眾生。一切眾生,對欲有、色有、無色有,有增上的意樂,有強烈、強而有力量的執著心、愛著心。這位禪師,於如是諸有諸生的增上意樂,特別地感受恐怖心,愛樂生死的境界,這是非常恐怖的事情。眾生對於生死苦惱的境界有愛著心,這位修行人對於這件事有恐怖,他對什麼事情有歡喜心?佛菩薩都在不生不滅的那個地方寂靜住,對這裏生歡喜心。隨起一行,只是愛樂涅槃沒有用,要生起行動,涅槃有四行,滅靜妙離,能發起一行,深深地歡喜,這是妙勝解。起一行都歡喜,何況起四行。
b)彼這個禪師,現在要發心修行,他過去的時候,在長夜裏邊,夜就是黑暗,就是無明;長就是從無始以來,就是在無明裏邊生活。那個人久遠以來,他的心就是愛樂世間色聲相味觸等,歡喜色聲香味觸。為諸色聲香味觸等,滋長積集。滋長,滋者益也,增益。滋長也就是增長,增長你熏習的那種染著的煩惱的種子,加上還造種種罪業,也都增長。增長以後,阿賴耶識給你積集,積聚起來,積集在那個地方,沒有失掉。這個身體死掉,但是積集的那些煩惱種子在那裏沒有失掉,還在那裏儲藏著,積集在那裏頭。無量劫來,積集很多在自己心裏面。
c)由於無始劫來愛著色聲香味觸,積集很多的惑業的種子,這個種子就障礙你。現在雖然由理智上的觀察,世間上是苦,涅槃是樂,我歡喜到涅槃那裏,特別地歡喜。但是無量劫來積集的色聲香味觸,這個欲的煩惱種子障礙你。歡喜涅槃,但是你於涅槃,不能進入到涅槃那裏,以前栽培的煩惱的種子在那裏障礙你。不能證淨,它障礙你,使你不能夠證悟佛證淨、法證淨、僧證淨、戒證淨這四種證淨。不能安住,無量劫來所積集的色聲香味觸的這些惑業的種子,使令你這個心就是浮動,不能安住在一境界上不動,不能安住在心一境性。不能勝解,不能夠有深入諸法實相的智慧,觀察涅槃的寂靜是殊勝。其心退轉,他心裏也是願意想要趣入涅槃,也想要得四證淨,也想要安住在心一境性上,但是不行,心就退下來,不能向前進。
c1)什麼是不能趣入?於涅槃界不能行履正道,要修八正道才能趣入涅槃。但是你的三業不能行八正道,不能夠實踐這八正道,是名不能趣入。
c2)什麼是不能證淨?不能證澄清性,澄清性就是苦、空、無常、無我的境界。
c3)什麼是不能安住?由於餘生,不能畢竟無轉故,不能心住一緣。餘生就是現在這一生,現在這一剎那是這樣,下一剎那就叫做餘生。你的心不能夠究竟的不動,不能心住一緣。
c4)什麼是不能勝解?不能見寂靜德。我們不知道寂靜的功德,不能覺悟寂靜的功德,因為心裏面老是浮動,所以不知道寂靜的功德的殊勝。這個寂靜是第一義諦。
d)於寂靜界,就是涅槃的境界,就是那個地方沒有生滅。對於寂靜的世界,我們不能夠有深心的希望仰慕,想要到那裏。為什麼不能夠身心生起仰慕呢?因為心裏面還有疑惑,還有顧慮,心裏面感覺到數數的厭離,不高興寂滅的境界,對那個境界有驚怖的心情,有點害怕,這就叫做有疑慮。雖然歡喜涅槃,但是又有點厭離,不高興那個涅槃,數數的厭離。為什麼厭離呢?就是對涅槃那個地方還有疑,還有慮,是故數數驚怖。怎麼叫做疑慮?怎麼叫做驚怖呢?就是在那個時候,心裏面有這樣的想法:觀一切法空都是寂滅相,那個時候我在什麼地方?就叫做驚怖。無我是一個驚怖的地方。

雖於一切苦集二諦,數數深心厭離驚怖,及於涅槃,數數發起深心願樂,然猶未能深心趣入。何以故?以彼猶有能障現觀麁品我慢,隨入作意,間、無間轉。作是思惟,我於生死,曾久流轉;我於生死當復流轉,我於涅槃當能趣入,我為涅槃修諸善法,我能觀苦真實是苦,我能觀集真實是集,我能觀滅真實是滅,我能觀道真實是道,我能觀空真實是空,我觀無願真是無願,我觀無相真是無相,如是諸法是我所有。由是因緣,雖於涅槃深心願樂,然心於彼不能趣入。
[]4)這個修行人雖然是對於世間上的苦,對於世間上的集,這兩種聖諦,他一次又一次,也很深刻的厭離這個苦、厭離這個集,對於這個苦集都有驚怖。因為對苦集有驚怖,涅槃那個地方沒有苦集,所以對於涅槃數數的發起深心願樂,那邊沒有苦集的驚怖,是可愛樂的地方。但是就是不能夠開始行動修八正道,到涅槃那裏。什麼理由?
a)究竟是什麼障礙這個人呢?因為那個修行人心裏面還有一個障礙,這個障礙能障礙他。障礙他什麼呢?能障無分別智的觀察的成就。究竟什麼是能障現觀的呢?就是粗品的我慢,就是執著有我,還有高慢;執我就會有高慢。這個高慢心是很粗的,不是微細的境界。他的我慢的這個心,就是隨你在修止觀的時候,這個我慢落入到你的止觀的作意裏面。間、無間轉,間就是一下子把你的止觀有點間隔。無間,是說我慢心相續地活動。間,是對修止觀來說有間隔。無間,是對我慢本身來說,相續地有我慢的活動。或者說,就是有的時候間隔你的止觀,有的時候也不間隔。有的時候我慢不活動,止觀就不間斷,我慢起來,止觀就被間隔,就被間雜。
a1)什麼是粗品我慢?於趣入涅槃作意中,或有間、或無間我相隨轉。我相隨著轉,隨轉的時間,或者是長,或者是短。在修學聖道的作意,有時被間隔,有時候沒有被間隔。這是一個很粗品的我慢,很粗的、很明顯的是我慢。
a2)在這麼多的修行裏邊,都是沒有我的,我不可得,但是就執著我,我流轉生死。用聖道的智慧觀察,流轉生死的眾生裏面,都是沒有我。凡夫也是無我,聖人也是無我,你還說:我曾流轉生死,我將來流轉生死,這就是錯誤。觀苦、集、滅、道,都是無我的境界,偏說我能觀苦,我能觀滅。非我執我,長時間、不間斷地習慣,老是這樣的思想,就生出來這個我慢的心情。
a3)這位修行人在未到地定裏邊修聖道,是向於聖人的無分別智那裏,向那裏的時候,這個我慢不自覺的就出來,我慢現出來,他自己還不知道,不知道這是個錯誤,所以這個我慢就障礙你,不能成就現觀,不能夠趣入涅槃,不能證淨,也不能夠安住一境。所以你有這個我慢,所以就不能趣入涅槃。
b)在奢摩他裏面,他這樣思惟,
b1)我於過去生無始劫來,在生死裏面很久很久在這兒流轉。未來,還是在生死裏面繼續流轉,還是這樣流轉生死。
b2)我對生死苦有厭離心,有驚怖心,所以我願意到涅槃那裏,我將來是能達到涅槃那裏。因為要得涅槃,就栽培很多的善根。
b3)我能觀苦,真實是苦,觀察色、受、想、行、識真實是苦。
b4)我能觀集,真實是集,我觀愛是積聚生死的一個因,真實是生死是由愛來。
b5)我能觀滅,真實是滅,煩惱和煩惱的果報滅掉以後,這時候最清淨安樂。
b6)我能觀道,真實是道,我能夠觀察戒定慧的聖道,真實能到涅槃那裏。
b7)我能觀空,真實是空,觀我不可得,這是空,真實是沒有我。
b8)我觀無願,真實是無願,我觀無相,真實是無相的。就是每一樣都是在修學聖道,都加上一個我。這麼多聖道的功德是我能成就。
c)上面是這個我慢的形相,這一段文就是形容我慢在用功修行的時候,有我慢在裏邊共同的行動,就是這樣。雖然是深心願樂,好樂涅槃。現在這個修行的境界,他不能夠契入到涅槃。因為他執著有我,就有我慢。

3.3.於道諦
彼既了知如是我慢是障礙已,便能速疾以慧通達。棄捨任運隨轉作意,制伏一切外所知境,趣入作意。隨作意行,專精無間,觀察聖諦;隨所生起,心謝滅時,無間生心,作意觀察,方便流注,無有間斷。彼既如是以心緣心,專精無替;便能令彼隨入作意障礙現觀麁品我慢,無容得生。
[]1)那位禪師在滅諦的時候,認為他很有修行,他就自己反省原來有點問題,甚麼問題呢?他就明白我這樣的想法也就是我慢,我認為我有修行,自己就高起來。這樣的煩惱是聖道的障礙,不能夠得聖道。這樣了知、明白以後,他就能很迅速的以無我的智慧,通達我慢是無所有,是畢竟空寂,就是消滅我慢的煩惱,這就叫做道勝解。修無我觀,能夠消除我慢的煩惱,這是道勝解。
2)如的勝解是什麼意思?
a)棄捨任運隨轉作意,任運隨轉作意就是這個我慢。本來是修學聖道,修習苦、空、無常、無我的這種觀法,但是這個我慢任運隨轉,就是很自然的隨順這個聖道的修行就參加在裏面,同你的聖道的觀行共同的活動,所以叫做隨轉。現在通達我慢是不對,就棄捨。棄捨任運隨轉作意的我慢,不感覺自己有可值得高慢的地方。
a1)什麼是棄捨任運隨轉作意?粗品我慢能生作意不復現行。我慢是很粗顯的一種煩惱,你有煩惱的種子,能生起我慢的作意。現在不再有我慢的活動。能生作意,就是我們沒有修行的人,若有什麼優點,就生起我慢心。現在這位禪師,用功修行的時候,因為修行生起我慢,這叫能生作意。現在因為有智慧,反省自己是錯誤,這個我慢的煩惱被制伏,所以不復現行。
b)什麼是制伏一切外所知境?離開了知性的心,這個所緣境是不可得的。但是所緣境還是現前,不執著所緣境是真實有的叫做制伏。若是不作如是觀的時候,認為真實有一個所緣境,這就是迷惑,這是錯誤、這是煩惱。現在這位修行人明白這是錯誤,所以要制伏,離開我的分別心,外邊的所緣境是沒有。制伏自己的虛妄分別,認為在我的分別心以外,有一切法。棄捨任運隨轉作意,是能觀察的智慧是清淨的。制伏一切外所知境,這所觀察的境界也是清淨的,就是如理的,都是契合真理的。你能作如是觀,就是趣入作意,就是能進步到涅槃那裏,能向涅槃那裏前進。如的勝解,就是能觀察的智慧不可得,所觀察的境界也不可得,是名為如。
b1)以心緣心生總厭離,通達三摩地所行影相唯是其識。不由境界心作意生,是名制伏一切外所知境趣入作意。以心緣心,我慢是一種心法,是心理上的一種煩惱。現在用這個心來觀察我們的心,自己觀察自己的心,能觀察的是智慧,所觀察的心就是煩惱。生總厭離,就生起來厭離,就是感覺錯誤,我認為我很有修行,這是一個錯誤,就是生厭離心。總,就是包括所有的煩惱,不但是我慢,還有其他的煩惱也包括在內,心裏面都不歡喜有煩惱。為什麼棄捨任運隨轉作意呢?就是感覺自己有錯誤,馬上地就把它改正過來,原因就是因為厭離,才做改正的這種觀法。通達三摩地所行影像唯是其識,這位禪師最低限度有未到地定,在定裏邊,內心裏面所行的影像,就是所緣境,就是於所知事同分影像,譬如修不淨觀,外邊有一個不淨的骨鎖,然後在心裏面現出來,是骨鎖的影像,它不就是骨鎖,所以是影像。內心裏面修無我觀,就根據佛陀的法語,如是如是,是無我義,我們根據佛陀的法語,在心裏面現出來無我的相,那也是影像,所以叫做所行影像。這個影像唯是其識,它只是內心的分別,離開你的分別心,這個影像是不可得,它沒有自性的,它沒有獨立的體性,是依靠你內心的分別才能顯現的。所以你要這樣通達,內心這個所緣境,是你內心的分別,要這樣通達。不由境界心作意生,不是由於心外面的境界引發你內心的分別,是你自己變現出來的境界,你的心又依靠它生起分別。若這樣通達,就是能夠制伏,是名制伏一切外所知境趣入作意。這樣,所緣境就沒有獨立的體性,你的分別心也就不存在,就入於無能、無所、無分別的境界,就向那裏趣入,這叫做趣入作意。
3)行勝解,向前進叫做行,而這是說修行的事情。
a)隨作意行,就是隨順如理的作意,隨順這個作意修行,這個作意是這樣,你要這樣隨順他,這樣不斷地修行,就是不斷地作如是觀。專精無間,專一精純,就是沒有染污。若有染污的分別,加雜在裏邊,就不叫專精。無間,就是不間斷,就是一直地相續地這樣作如是觀。觀察聖諦,隨作意行,就是觀察聖諦,就是觀察不生不滅,我不可得,我所不可得,能緣的不可得,所緣的不可得,就是觀察聖諦,這是第一義觀。
a1)隨勝解作意行,專精無間觀察聖諦。當知此即順決擇分加行位攝。這一位修行人,隨順佛陀所開示的勝解作意,隨順佛所開示的這個修行方法,這樣學習。隨勝解作意行,隨順這樣修行,就是這樣修止觀。專精無間觀察聖諦,能這樣用功不懈怠。當知此即順抉擇分加行位攝。抉擇分,就是入於見道的時候,叫做抉擇分。順抉擇分,就是見道之前用功的時候,是順於抉擇分,就是隨順,也就是趣向,趣向見道的這個位次。這個位次呢?叫做加行位,就是努力修行的這個階段,屬於這個階段。在加行位之前叫做資糧位,資糧位就是準備的階段,準備用功修行的時候。現在準備好了,開始修行的時候是努力修行,是不懈怠的,所以叫做加行位,而加行位,就是順抉擇分。
a2)顯揚聖教論上說,聲聞乘的禪師,從了相作意的時候,就學習四諦,每一諦裏邊有四行,共十六種觀行都是智慧。作十六種觀行的用功,又繼續地這樣修習。先觀察自己的心,自己的心就是不清淨,所以,全面的厭惡惑業苦,對它不歡喜,而這也就是智慧,就現起。加行位有四個位次,煖、頂、忍、世第一,這裏就是初開始煖這個位次,乃至到下邊有說頂,說忍,說世第一。
b)隨所生起,心謝滅時,無間生心,作意觀察,這是世俗觀。隨所生起,隨著因緣心就會生起,染污的因緣,染污心生起來;清淨的因緣,清淨的心就生起來;隨著染淨的因緣,生起染淨的心。這心一剎那間生起,一剎那間又滅,因為他沒有能力自然地相續住下去。謝滅以後,沒有其他的間隔,一剎那間又生起,剎那滅、剎那生;剎那生又剎那滅,觀察這個心,不是常恒住,它是剎那生滅。作意觀察,你本身要振作起來,主動地,要作如是觀,觀察這個心是無常的,是有生有滅的。前面的觀察聖諦,是不生不滅,所以,有兩種觀察。
c)方便流注,無有間斷。方便是智慧,以智慧為方便,就像水在流似的,相續地一滴一滴地在流注,你作如是觀,也要這樣相續,不要間斷。這就是行的勝解,就是不間斷地前進叫做行。
4)那位禪師能這樣用心來觀察自己的心。專精無替,專精就是沒有污染,這樣觀察而不停止。無替,替者廢也,就是不停止的意思。便能令彼隨入作意,便能令彼我慢隨入作意障礙你的現觀,障礙你見道時的無分別智的這個我慢。這個我慢就是很粗動。現在這位修行人,知道這個粗品的我慢,不容許它再出現,能消滅這個我慢。從煩惱裏邊解脫出來,這叫做出。
a)什麼是以心緣心?以後後能取觀前前能取法。以後後,後一剎那、後一剎那心,去取,取就是觀,觀察前面一剎那,前一剎那的那個能取法,就是能觀察的那個智慧。無間滅的心,就是一剎那間滅,一剎那間又生,前一剎那,後一剎那之間沒有其他法來加在裏邊,這叫作無間。無間滅的一心,就是前一剎那心,後一剎那是新起的作意,就是以無常等行,如實思惟,思惟現前明了性的心是剎那剎那滅,這樣作如實觀,修無常觀。修無常觀就能滅除我慢。若執著有我,我是常恒住、不變異,現在觀察這一念心是剎那生、剎那滅,就沒有我可得,也就沒有我慢可得,就把我慢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