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1254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譬如:人家多女人、少男子,當知:是家易為盜賊之所劫奪,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不能數數下至如搆牛乳頃,於一切眾生修習慈心,當知是人易為諸惡鬼神所欺。
譬如:人家多男子、少女人不為盜賊數數劫奪,如是,善男子數數下至如搆牛乳頃,於一切眾生修習慈心,不為諸惡鬼神所欺。
是故,諸比丘!常當隨時數數下至如搆牛乳頃,修習慈心。」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云何慈愍所緣?謂或於親品、或於怨品、或於中品,平等安住利益意樂,能引下、中、上品快樂定地勝解。當知此中,親品、怨品、及以中品,是為所緣。利益意樂,能引快樂定地勝解,是為能緣。所緣、能緣總略為一,說名慈愍所緣。
[解]1)怎麼叫做慈愍所緣呢?這可能是沒得禪定,也可能得到欲界定,也可能未到地定,也可能色界四禪,是通於定也通於散。或於親品,有親愛關係的一類的人。或於怨品,和你有怨恨的這一類的人。或於中品,就是也不親也不怨,這樣中等的這一類的人。平等安住利益意樂,所緣的親、怨、中是有差別,但是能觀察的心是平等,什麼平等心呢?用利益的意願觀親品、怨品、中品無差別,都是利益親品、利益怨品、利益中品,我的心情平等的歡喜他們好,希望他們得到快樂,你的心要住在這個意願觀想。能引下中上品快樂,定地勝解,定地就是在寂靜裏邊,引發出下品的快樂、中品的快樂、上品的快樂,送給親品、怨品、中品。在定地做這樣的勝解,就是做這樣有力量的觀察,在寂靜心裏面做這樣的觀想,觀想有下中上品的快樂,送給親、怨、中這些人,平等的安住利益意樂。
2)要注意知道,這裏邊說的親品、怨品、中品這三種人,是在定地裏邊的所緣境。什麼是能緣呢?就是利益意樂,對於他們有利益的意願,能引快樂,都是在定地的勝解,定地的觀想是為能緣。所緣的三種人和能緣的利益意樂定地勝解,總合起來略而為一,叫做慈愍所緣。
2.若經說言慈俱心者,此即顯示於親、怨、中三品所緣利益意樂。若復說言無怨、無敵、無損害者,此則顯示利益意樂有三種相。由無怨故,名為增上利益意樂,此無怨性二句所顯,謂無敵對故、無損惱故。不欲相違諍義,是無敵對。不欲不饒益義,是無損害。若復說言廣、大、無量,此則顯示能引下、中、上品快樂。欲界快樂,名廣。初二靜慮地快樂,名大。第三靜慮地快樂,名無量。若復說言勝解遍滿具足住者,此則顯示能引快樂定地勝解。又此勝解,即是能引快樂,利益增上意樂所攝勝解作意俱行。
[解]1)若是佛在經裏面這樣說慈俱心,心是心王,慈是心所;慈,能與樂這種心情和心王在一起。此即顯示於親、於怨、於中三品所緣的人,利益的意樂。
2)若佛陀在經裏面又說,修慈愍觀的人,心裏面無怨、無敵、無損害這句話,什麼意思呢?此則顯示利益意樂有三種相。什麼是由無怨故?由於修慈愍觀的目的,就是要破除對某一種人的恨。現在修慈愍觀的人,心裏面沒有怨,心裏面不願意有怨恨,所以,心裏面有慈悲心,就叫做增上利益意樂,就是很有力量的利益人的一個願望。無怨這句話,究竟是怎麼解釋呢?用兩句話來顯示它的意義,就是無敵對故、無損惱故。這樣,無怨是總說,無敵、無損害是別說。無敵對故,自己心裏面解除怨恨,同他不是敵人,不是對立。無損害故,我對他沒有損害心。怎麼叫做無敵對呢?我不願意和他相諍論,不願意同他衝突。無損惱是什麼意思呢?我不願意傷害人,對人都要利益。不欲相違諍,就是語言上不和他起衝突。不欲不饒益,是行動上不要傷害他。這兩句話合起來,叫做無怨。
3)若是經上佛陀說修慈愍觀的時候,要有廣大無量,這是什麼意思呢?此則顯示能引下、中、上品快樂,什麼是三品快樂呢?就是廣大無量。能引,就是在定中這樣觀想。欲界人所認為快樂的事情,人間的富貴,或者天上的五欲樂,叫做廣。色界初禪、二禪的三昧樂,叫作大。色界的第三靜慮,稱做無量。廣、大、無量這是三品快樂。
4)若佛陀又說修慈愍觀的人,勝解遍滿具足住,這句話什麼意思呢?此則顯示能引快樂的定地勝解,就是定地勝解能引這三品快樂,三品快樂是所引;誰能引發出來這三種快樂呢?就是定地的勝解,就是入定的時候,作如是觀。這是一個解釋,下面第二
個解釋。又這個勝解還有什麼意思呢?就是能引快樂,這快樂是由這勝解引發的這個利益增上意樂。利益增上意樂和勝解,是一回事,就是能引快樂的利益增上意樂所攝的勝解,勝解就是利益意樂,他們是相互相攝屬。作意俱行,勝解就是利益增上意樂,也是作意,就叫做勝解遍滿具足住。
3.若於無苦無樂親、怨、中三品有情,平等欲與其樂,當知是慈。若於有苦或於有樂親、怨、中三品有情,平等欲拔其苦,欲慶其樂,當知是悲、是喜。有苦有情,是悲所緣。有樂有情,是喜所緣。是名慈愍所緣。若有瞋行補特伽羅,於諸有情修習慈愍,令瞋微薄,名於瞋恚心得清淨。
[解]1)若是這個人是我親愛的人,這個人是我怨恨的人,這個人是無親無怨的人,這三種人也沒有什麼苦惱的事情,也沒有快樂的事情,修慈愍觀的人在靜坐裏面,平等的給他這三品的快樂,就叫做慈愍,慈能與樂。
2)若於有苦的親怨中三品有情,或者是有樂的親怨中的三品有情,對這樣的情形怎樣修觀呢?若是有苦的親怨中三品,欲拔其苦,觀想他們沒有苦。如果是有樂的三種有情呢?是欲慶其樂,就祝賀他,就是以悲所緣,和喜所緣的差別。有苦有情是悲所緣,有樂的有情是喜所緣,是名慈愍所緣。
3)若有瞋行補特伽羅,這個人瞋心很大,這個瞋心能障礙他修學聖道,怎麼辦呢?就是要於親怨中這三種有情,修習慈愍觀,這樣修就能使令瞋心輕微、薄弱,就不障礙修學聖道,使令瞋恚心清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