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0日 星期三

雜阿含568經

 雜阿含568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菴羅聚落菴羅林中,與諸上座比丘俱。
  時,有質多羅長者詣諸上座比丘所,禮諸上座已,詣尊者伽摩比丘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尊者伽摩比丘:「所謂行者,云何名行?」伽摩比丘言:「行者,謂三行:身行,口行,意行。」
  復問:「云何身行?云何口行?云何意行?」
  答言:「長者!出息入息名為身行,有覺、有觀名為口行,想、思名為意行。」
  復問:「何故出息入息名為身行?有覺、有觀名為口行?想、思名為意行?」
  答:「長者!出息入息是身法,依於身,屬於身,依身轉,是故出息、入息名為身行。有覺、有觀故,則口語,是故,有覺、有觀是口行。想、思是意行,依於心,屬於心,依心轉,是故,想、思是意行。」
  復問:「尊者!有幾法若人捨身時,彼身屍臥地,棄於丘塚間,無心如木石。」
  答言:「長者!壽、暖及與識,捨身時俱捨,彼身棄塚間,無心如木石。」
  復問:「尊者!若死、若入滅盡正受有差別不?」
  答:「捨於壽、暖,諸根悉壞,身命分離,是名為死。滅盡定者,身、口、意行滅,不捨壽命,不離於暖,諸根不壞,身命相屬。此則命終、入滅正受差別之相。」
  復問:「尊者!云何入滅正受?」
  答言:「長者!入滅正受,不言:『我入滅正受,我當入滅正受。』然先作如是漸息方便,如先方便向入正受。」
  復問:「尊者!入滅正受時,先滅何法?為身行?為口行?為意行耶?」
  答言:「長者!入滅正受者,先滅口行,次身行,次意行。」
  復問:「尊者!云何為出滅正受?」
  答言:「長者!出滅正受者,亦不念言:『我今出正受,我當出正受。』然先已作方便心,如其先心而起。」
  復問:「尊者!起滅正受者,何法先起?為身行?為口行?為意行耶?」
  答言:「長者!從滅正受起者,意行先起,次身行,後口行。」
  復問:「尊者!入滅正受者,云何順趣、流注、浚輸?」
  答言:「長者!入滅正受者,順趣於離、流注於離、浚輸於離;順趣於出、流注於出、浚輸於出;順趣涅槃、流注涅槃、浚輸涅槃。」
  復問:「尊者!住滅正受時,為觸幾觸?」
  答言:「長者!觸不動,觸無相,觸無所有。」
  復問:「尊者!入滅正受時,為作幾法?」
  答言:「長者!此應先問,何故今問?然,當為汝說。比丘入滅正受者,作於二法,止與觀。」 時質多羅長者聞尊者迦摩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三
復次,依靜慮等,當知能入二無心定。一者、無想定,二者、滅盡定。無想定者,唯諸異生,由棄背想作意方便能入。滅盡定者,唯諸聖者,由止息想受作意方便能入。
[解]1)依據色界的四靜慮等,等,就是無色界的四空定,就是成就四禪八定的人。應該知道成就色界四禪、無色界四空定,才能入於二無心定,不然是不能入。二無心定是什麼呢?就是無想定和滅盡定,都是沒有第六意識,就叫做無心定。
2)無想定者是怎麼回事情呢?無想定這個人,唯獨是凡夫,異生就是不同的見有不同的煩惱、不同的業力,得到不同的果報,就叫異生。但是現在是要成就色界第四禪的人,由棄背想作意,就是棄捨、厭離想的作意,不高興這個想,由於這個厭離心的方便,能入於無想定。就是在第四禪裡面,厭惡這個想,慢慢地這個想就沒有,就入於無想定。
3)滅盡定者是怎麼回事情呢?這唯獨是佛教徒得聖道的人;或者已經得阿羅漢,或者是大菩薩,最低限度要成就三果的聖人。由止息想受作意方便能入,就是在禪定裡面要把想、受這兩個心所法停下來,心裡面不要有受、不要有想,要停止它的作意,心裡面作意不願意有想、也不願意有受,以此為方便就能入於滅盡定。

如是二定,由二作意方便能入。謂無想定,由棄背想作意以為上首,勤修加行,漸次能入。若滅盡定,由從非想非非想處,欲求上進,暫時止息所緣作意以為上首,勤修加行,漸次能入。
[解]1)如是二定,由二作意方便能入。就是一個棄背想作意,一個是止息想受作意,這兩個作意才能入於這兩個定。
2)修行無想定這個人,由棄背想作意為上首,這裡面也是有止有觀;厭煩呵斥想的過失,這是毘婆奢那,然後心裡面又修奢摩他;奢摩他修完又修毘婆奢那再觀察想的過失、呵責這個想;這樣止而又觀、觀而又止,以為上首,努力的用功,漸次地就能入於無想定。
3)前面無想定,是由色界四禪才可以修無想定;若是滅盡定呢?這是已經得三果以上的聖人,從非想非非想這個地方,欲求上進,就是超越非非想定,向前再進一步。內心裡面是什麼樣的動機呢?暫時止息所緣作意,不是永久的止息所緣作意,不以非想非非想這種作意以為上首,勤修加行漸次能入。

若諸異生作如是念諸想如病、諸想如癰、諸想如箭,唯有無想寂靜微妙。攝受如是背想作意,於所生起一切想中,精勤修習不念作意,由此修習為因緣故,加行道中是有心位,入定無間,心不復轉。如是出離想作意為先,已離遍淨貪,未離廣果貪,諸心心法滅,是名無想定,由是方便證得此定。
[解]1)若是這個凡夫;就是邪知邪見的人,認為沒有想的時候這就是得涅槃。所以這個異生作如是念,諸想如病,心裡面種種分別就像人有病似。諸想如癰,像那嚴重的病。諸想如箭,像箭射到你的身體裡頭。唯有無想寂靜微妙。攝受如是背想作意,攝是取來,拿過來以後放在心裡面不失掉,叫作攝受;就是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有成就。就是用這個呵斥想的過失,如病、如癰、如箭,唯有無想寂靜微妙,就是一個麤、一個淨。在禪定裡面也有其他的想,現在不高興這一切想,不念這一切想,把這一切想都停下來。由此修習為因緣故,加行道中是有心位,在前方便努力修行的時候,雖然是修無想定,而實在還是有想,有心。入定無間,若到根本位的時候,入於無想定的時候,加行道和無間道中間是沒有第三法間隔,所以叫無間。心不復轉,這時候內心就是第六識不動,就是無想定。
2)前面外道、邪知邪見這個人,出離想作意,不高興這個想,這樣作意為先,以此為主要的一個觀想。他已離遍淨貪,遍淨天是第三禪,對於第三禪的愛著心解脫。未離廣果貪,無想天是第四禪,第四禪就是廣果天。在廣果天的時候,對於廣果天的境界,愛著心還沒棄捨。成就無想定的時候,這一切心心所法都滅,是名無想定。由前面這樣的方法,就是成就無想定。

若諸聖者已得非想非非想處,復欲暫時住寂靜住,從非有想非無想處心求上進,心上進時,求上所緣竟無所得,無所得故,滅而不轉。如是有學已離無所有處貪,或阿羅漢求暫住想作意為先,諸心心法滅,是名滅盡定,由是方便證得此定。
[解]1)怎麼樣能夠成就滅盡定呢?已得聖道的三果聖人以上,已得非想非非想處,不但是色界四禪,無色界的四空定完全都成就。成就以後,他還想寂靜住,心裡面遠離一切分別。從非有想非無想處這個定,想要再進一步。心上進的時候,向上求一個所緣境的時候,沒有一個所緣境。前面以空為所緣境、識為所緣境、無所有為所緣境、非想非非想為所緣境;現在再求一個所緣境,竟無所得。沒有所緣境,能緣的心也就不動,滅而不轉。
2)這個有學的聖人,要到什麼程度才可以學習入滅盡定呢?要到無色界的第三個無所有處定的貪沒有,但是還沒有離非想非非常處定的貪,所以不是阿羅漢,還是有學。或者已經離非想非非想處定,得阿羅漢果。求暫住想作意為先,心裡面想要暫時地把這個想停下來,這樣的作意為先,一切的心所法滅,叫作滅盡定。用這個方法就可以入滅盡定。這個是佛教徒,前面無想定是外道。都是把想滅,這是佛教徒?那個是外道?有什麼分別呢?就是:佛教徒有無我觀的智慧;無想定的人沒有這個智慧。
3)什麼是復欲暫時住寂靜住?依非想非非想為所緣相,而入於非非想定的這個人。這個佛教徒在非非想定這個時候,於這兩種心深生厭捨。二心可以有三種說法;一個是非想是一個心、非非想是一個心,對它厭捨,這是第一個說法。第二個說法,對無所有處想和非想非非想這個想,這兩個心都不高興,也厭捨,這是第二個說法。第三個說法就是受、想。厭捨非想非非想處,向前進,要找一個所緣境,沒有法可做所緣境,都滅盡,他的心就寂靜,就入滅盡定。此中二心是什麼呢?謂受及想這二心。由欲暫時住解脫樂,故於此二深生厭捨,住解脫樂就是涅槃樂;入滅盡定和涅槃相似。此二滅故,名滅盡定,亦名想受滅定。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五十三
中阿含210經
如契經說:毘舍佉鄔波索迦。詣達磨陣那苾芻尼所。
1)問言:聖者!諸苾芻等念何當言入滅盡定?苾芻尼告毘舍佉言:諸苾芻等入滅定時,終不念言我今入滅定或復當入。然由先時調練心故,心轉微細,隨順趣入。
問:將欲入滅定時,先敷繩床,次洗足已,結跏趺坐端身繫念。後便入定。於此中間豈不作念我今入滅定,或復當入?
答:遠加行中,雖有此念。而從欲界善心無間入初靜慮。乃至漸次入滅盡定。於此隣近加行位中,必不念言:我今入滅定或復當入。
2)復問:聖者!諸苾芻等念何當言出滅盡定?苾芻尼告毘舍佉言:諸苾芻等出滅定時。終不念言我今出滅定或復當出。然彼身命六處為緣。及本要期出滅盡定。或由飢渴、便利所惱。在定雖不為損出則作患故。彼法爾出於滅定。
3)又問:聖者!諸苾芻等入滅定時,先滅何法?身行耶?語行耶?意行耶?苾芻尼言:諸苾芻等入滅定時,先滅語行,次身行,後意行。
問:入滅定時滅意行可爾。身、語行云何?謂從初靜慮入第二靜慮時,語行已滅。從第三靜慮,入第四靜慮時身行已滅。如何方說入滅定時,滅身語行?
答:入滅定時有遠有近。遠滅身語行。近滅意行。
又從入初靜慮。乃至入非想非非想處。皆名入滅定時。為入滅定,起此諸地,現在前故。是故無過。4)復問:聖者!諸苾芻等出滅定時,先起何法?身行耶?語行耶?意行耶?苾芻尼言:諸苾芻等出滅定時,先起意行,次身行,後語行。
問:出滅定時起意行可爾。身、語行云何?謂從第四靜慮,入第三靜慮時,身行方起。從第二靜慮入初靜慮時,語行方起。如何可說出滅定時,起身語行?
答:出滅定時有近有遠。近起意行。遠起身語行。
又從滅定起,乃至入初靜慮。皆名出滅定時。
5)復問:聖者!諸苾芻等出滅定時,其心何所隨順?何所轉近?何所垂入?苾芻尼言:諸苾芻等出滅定時,其心隨順離、轉近離、垂入離。
問:此中說何法名離?
5.1)有說:滅定名離。若作是說:滅定名離者。彼說:
若世俗心出則二緣故。其心隨順離。轉近離。垂入離。謂意樂故及所緣故。
若無漏心出苦、集智相應者。則一緣故。其心隨順離。轉近離。垂入離。謂所緣故。非意樂故。
若滅、道智相應者。則其心非意樂故。非所緣故。隨順離。轉近離。垂入離。
5.2)有說:涅槃名離。若作是說:涅槃名離者。彼說:
若世俗心出則其心非意樂故。非所緣故。隨順離。轉近離。垂入離。
若無漏心出苦、集、道智相應者則一緣故。其心隨順離。轉近離。垂入離。謂意樂故。非所緣故。若滅智相應者,則二緣故。其心隨順離。轉近離。垂入離。謂意樂故。及所緣故。
5.3)有說:滅定、涅槃名離。若作是說:滅定、涅槃名離者。彼說:
+若世俗心出及無漏心出苦、集、滅智相應者。總而言之,則二緣故。其心隨順離。轉近離。垂入離。謂意樂故及所緣故。
+若道智相應者,則一緣故。其心隨順離。轉近離。垂入離。謂意樂故。非所緣故。
6)又問:聖者!諸苾芻等出滅定時,為觸幾觸?苾芻尼告毘舍佉言:觸三種觸。一不動觸。二無所有觸。三無相觸。
問:如是三觸有何差別?
6.1)尊者世友作如是說:空無邊處、識無邊處。是不動觸。無所有處。是無所有觸。非想非非想處。是無相觸。
6.2)有說:空是不動觸。無願是無所有觸。無相是無相觸。
6.3)有說:無漏無所有處緣涅槃者具名三觸。謂無漏故名不動觸。無所有處攝故名無所有觸。緣涅槃故名無相觸。
6.4)大德說曰:諸苾芻等出滅定時,
若起非想非非想處心不起餘。不同分心當言觸無相觸。
若起無所有處不同分心。當言觸無所有觸。
若起識無邊處不同分心。當言觸不動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