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9日 星期二

雜阿含647經


雜阿含647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根,何等為五?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何等為信根?若比丘於如來所起淨信心,根本堅固,餘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及餘世間無能沮壞其心者,是名信根。何等為精進根?已生惡不善法令斷,生欲、方便、攝心、增進;未生惡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攝心、增進;未生善法令起,生欲、方便、攝心、增進;已生善法,住、不忘、修習增廣,生欲、方便、攝心、增進,是名精進根。何等為念根?若比丘內身身觀住,慇懃方便,正念、正智,調伏世間貪憂,外身……內外身……;受……;心……;法法觀念住,亦如是說,是名念根。何等為定根?若比丘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乃至第四禪具足住,是名定根。何等為慧根?若比丘苦聖諦如實知,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是名慧根。」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五根
彼由如是勝三摩地為所依持,勝三摩地為所依止,能進修習增上心學、增上慧學所有瑜伽。由進修習此瑜伽故,於他大師、弟子所證,深生勝解、深生淨信。此清淨信,增上義故,說名信根。問:於何增上?答:於能生起出世間法而為上首,及於能起精進、念、定、慧為其增上。餘精進等,於能生起出世間法,及於能起展轉,乃至慧為其增上。乃至其慧,唯於能起出世間法為其增上。是故信等,說名五根。
[]1)那個修行人得到三摩地,得四神足,四神足就是三摩地。為所依持,就是以它為依持,譬如水在碗裏面,水以碗為它的依止處,碗又能夠保持水不流散。心以三摩地為住處的時候,三摩地就保護這個心,明靜而住,有互相的意思。
2)這個殊勝的三摩地,做心的依止處,心住在三摩地裏邊,能進一步地修學增上心學,進一步修學禪定,進一步地修學出世間的聖道,能這樣的修行。成就四神足之後,還要再進步。
3)由於這位修行人不停下來,繼續地修習止觀的緣故。對於他大師,他就是指佛,大師指佛說;和佛的弟子,或者是阿羅漢,或者是大菩薩,佛弟子。所證,深生勝解,他們內心裏面所證悟的不可思議的三昧,深深地生出來信心。勝解,就是有深刻的認識,也就是他的信心,有強大的力量叫勝解。深生淨信,深深地生出來清淨的信心。這樣的清淨的信心,是有增上的力量,有強大的力量的,叫做信根。
4)問:這個力量要發生作用的時候,在什麼地方發生作用呢?
a)答:信根能夠生起來,能建立出世間的定慧;但是信是出世間的聖慧的上首,是最先,先要有這樣的信的;有信然後才有願,有願才有行,有行然後生出來出世間的善法。所以信是這一切善法的為首的一個。
b)上面是總說,下邊就是別說。出世間的善法是什麼呢?就是能生起精進的善法、能生起念的善法、定、慧的善法;信有這樣的力量,所以稱之為信根。能精進、念、定、慧都是由信生起。但是精進也能生起念,念也能得定,定也能得慧,也有前後的次第。
c)除了信根,餘下來的精進、念、定、慧等根,能生起出世間法,那也是增上。由精進而生出念,由念而生定、慧,這是展轉乃至慧,這也是一種增上。有次第的增上、有總說能生出出世間善法的增上。什麼是能起展轉?精進能與念、定、慧作增上。念又為定、慧為增上。定唯與慧能為增上。
d)信、進、念、定、慧這個慧還是屬於世間的慧,但是它能生起出世間法,它有這個能力,這是它殊勝的力量。是故信等,說名五根。前邊修四念住、四正勤、四如意足,不斷地這樣修,就有信、進、念、定、慧的善根。

2.五力
若復了知前後所證而有差別,隨此能於後後所證出世間法,深生勝解、深生淨信。此清淨信,難伏義故,說名信力。問:誰不能伏?答:此清淨信,若天、若魔,若諸沙門、若婆羅門,若餘世間,無有如法能引奪者,諸煩惱纏亦不能屈,故名難伏。此為上首、此為前行,餘精進等,亦名為力。由此諸力具大威勢,摧伏一切魔軍勢力,能證一切諸漏永盡,是故名力。
[]1)若是這個修行人,又能明白前面所證,又繼續修行,後面又有新的證悟;同是證,但是前後有差別。隨此能於後後所證出世間的法,深生勝解,勝解就是決定是這樣;他明白有定,然後修智慧,決定有成就,這個信念很強的,這叫勝解。深深地生出來清淨的信心,就是能斷除煩惱。這個清淨的信心,為什麼稱之為力呢?你不可以叫他不信,所以叫做信力。
2)問:誰不能夠降伏他的淨信呢?答:此清淨信,若天,應該是梵天。若魔,是欲界頂天的魔。若諸沙門、若婆羅門,就是人世間的沙門或者婆羅門。若餘世間,其餘的世間,或阿修羅的世間,或者其他的世間。沒有如法能移轉他的信心,不可以動搖。現在這個人,還不是聖人,還是有煩惱的,而煩惱也不能夠屈伏他的信心,故名難伏。
3)此信心是最前面的,它是最上首,它在前面坐,它是前面先出來。在其他的善根之前就有活動。餘精進等也因此也是有力量。信、進、念、定、慧這五種法為什麼稱之為力呢?具足大威勢、大威德、大的勢力。怎麼知道呢?摧伏一切魔軍的勢力,這是一個大威勢。能證一切諸漏永盡,這又是一個力量,它能成就一切煩惱都滅除,它有這個能力。但是,還是要繼續努力。

當觀此中信根、信力,即四證淨中所有淨信。何以故?以其證入正性離生所有證淨,皆由此因、此緣、此序,由彼即是此增上果。是故世尊就其因果相屬道理,說言當觀即彼證淨,非即彼體、非即彼相。當觀此中精進根、力,即四正斷中所有精進。此何正斷?謂能永斷見道所斷一切煩惱方便正斷。此中,意說如是正斷,由此正斷,畢竟能斷所有諸惡不善法故。當觀此中念根、念力,即四念住中所有正念。謂四念住能無餘斷一切顛倒。當觀此中定根、定力,即四靜慮中所有正定。謂諸靜慮能為方便,證不還果。當觀此中慧根、慧力,即四聖諦中所有正智。謂聖諦智於四聖諦能證現觀,得沙門果。
[]1)當觀五根這裏邊的信根、五力裏邊的信力,這兩法即四證淨中所有淨信。就是將來證悟初果以後,對於佛法僧戒的信心,就是那個清淨心;這裏的信根信力,就是將來得聖道的時候那個清淨的信心。現在信根、信力是因,將來得證聖道的時候,那個淨信就是果。
a)何以故?因為這一位禪師,將來證入正性離生的時候,悟入法性,遠離生滅,不生不滅的境界,所有的清淨的智慧,那裏面也有戒定慧。皆由這五根的信根、信力為因、為緣、為序。彼得聖道的那個四證淨,是此信根、信力的增上果,他們的力量引來的果,增上果就是增上緣的意思。什麼是因?得到初果,那個清淨的信心是由種子來;內心裏面有種子,就是因。什麼是緣?那個淨信,還要有心,還要有欲、勝解、念、定、慧,各式各樣的心所做助伴,善心所做助伴。什麼是序?就是以他為託,這件事才出現的,就是由現在的五根五力為所託,而將來才有四證淨。這個因、緣、序,也就是引發的意思,能引發出來聖人的功德。
b)所以,世尊就其因果相屬的道理,因與果是互相繫屬。說言當:應該觀察現在的信根、信力,就是將來得聖道的那個證淨的淨信。現在成就的信進念定慧,就是將來那個證淨,這是因果相屬這麼說。若是在當體上看,現在的五根五力,不是初果的那個時候的淨信,也不是它那個相貌;體、相還不是相即的,但是由此而有彼,所以說叫做相屬。因為現在還沒有得聖道,初果聖人以上的四證淨,那是聖境,不是凡夫。
2)當觀察這個五根、五力裏面的精進,就是前面四正斷裏面的精進。前面四正斷的精進叫做正斷精進,這裏是精進根,精進力,什麼正斷呢?現在這個精進根,精進力,它有這種堪能,能永斷見道所斷的一切煩惱,也就是身見、戒取、疑這些煩惱。就是以此為方便,它是能斷那個煩惱。這裏面說如是正斷,在初果的時候那個正斷,是由五根五力的這個精進根的力量,它是正斷,畢竟能斷所有諸惡不善法故,精進根是決定有這樣的力量的。
3)當觀這裡的五根五力裏面的念,也就是四念住裏面的正念,他們是一回事。謂四念住,能夠無餘斷一切煩惱,就是全部斷除一切顛倒。所以,若說三十七道品,就是各有各的分際。如果只說其中的一個,只說四念住,就是包括三十七道品都在內;說五根五力,也包括三十七道品都在內。只說八正道,三十七道品都包括在內。
4)當觀這裡的定根、定力,即四靜慮中的所有正定。若成就色界的四靜慮,以四靜慮為方便,修四念住的時候,可以證三果阿那含。就是得到色界四禪的人,後入正性決定位,得不還果。
5)當觀這裡的五根五力裏面的慧,就是初果見到四聖諦裏面的無我的智慧,就是無我的智慧、無常的智慧,於苦集滅道四諦,能見到這是苦諦、這是集諦、這是滅諦、這是道諦,凡夫還是不能。能成就無分別的聖人的無我的智慧,得到沙門果。

3.四種善根
即由如是諸根、諸力,漸修、漸習、漸多修習為因緣故,便能發起下、中、上品順決擇分四種善根。何等為四?一、煖,二、頂,三、順諦忍,四、世第一法。譬如有人,欲以其火,作火所作;為求火故,下安乾木,上施鑽燧,精勤策勵,勇猛鑽求。彼於如是精勤、策勵、勇猛鑽時,於下木上,最初生煖;次煖增長,熱氣上衝;次倍增盛,其煙遂發;次無焰火,欻然流出;火出無間發生猛焰;猛焰生已,便能造作火之所作。
[]1)前面的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在四念住上有止有觀,這樣不斷地修習,對於煩惱就能夠調伏,使令煩惱不動。但是煩惱的隨眠還沒能夠斷除,還要繼續用功修行。現在說到五根五力,也還就是四念住繼續修行的意思。這位修行人由於信、進、念、定、慧的成就,漸次地修習。初開始叫做修,繼續不斷地修叫做習。按照次第這樣地修習,就是不斷地長時期地這樣用功修習。因此,就能夠建立、也就是成就下品的、中品的、上品的,順決擇分的四種善根。四種善根是隨順決擇分。決擇是見道的時候,決擇就是讚歎智慧的作用,能斷疑惑。決者斷也,能斷除疑惑;擇是揀擇,揀擇就是觀察諸法真實相,就能斷除疑惑,就是入聖道。沒有入聖道之前,心都是不肯定,所以不能說決斷。分就是因,為什麼能夠入聖道呢?是有因緣的。就是由於這四種善根是它的因。這四種善根能隨順趣入於決擇的聖道,所以叫做順決擇分。善根的這個善,是指決擇,聖人的戒定慧叫做善。此四種法是它的根,也就是由此四種法才能建立那種善法,所以善根也還是順決擇分這一句話的意思。何等為四?一、暖,二、頂,三、順諦忍,四、世第一法。
2)假設有一個人想要用他的火,作火所作的事情,就是燃燒。為求火故,就是在下面放乾的木,乾木它容易起火;在火的上面放一塊石頭,這個石頭來鑽這個木頭。鑽的時候,要精勤、要策勵。精勤就會辛苦、就會勞倦,所以要策勵,這件事才能做得成。勇猛鑽求,不怕辛苦、一直地用石頭來鑽這個木。彼於如是精勤策勵勇猛鑽的時候,於下面放的那塊木,最初開始的時候,就出現一個暖。暖的時候,還繼續地鑽,這個溫暖就增長,熱度就加強,就有熱氣,向上面動。這個時候繼續鑽,熱氣就會增盛,就從木頭上發出來煙。發出來煙以後,又有無焰的火,忽然間從木頭上就流出來。這個火流出來以後,緊接著沒有間隔地,就發生猛烈的火焰。猛焰生已,便能造作火之所作,就是燃燒。

如鑽火人精勤策勵,勇猛鑽求,五根、五力,漸修、漸習、漸多修習,當知亦爾。如下木上,初所生煖;其煖善根,當知亦爾,燒諸煩惱無漏法火生前相故。如煖增長,熱氣上衝;其頂善根,當知亦爾。如次煙發,其順諦忍,當知亦爾。如無焰火,欻然流出;世第一法,當知亦爾。如火無間發生猛焰,世第一法所攝五根、五力,無間所生出世無漏聖法,當知亦爾。
[]1)如鑽火的人,精勤策勵地、勇猛地鑽火,這樣求火。這個修行人成就五根五力的時候,也是漸次地修習四念住,不斷地修止觀,不斷地、多多地這樣修習,也就像鑽火的情形一樣,精勤策勵、勇猛地鑽求。
2)如下木上,初開始出生一點溫暖。這個修行人修四念住,成就煖的善根,也是類似那樣子。煖是什麼意思呢?煖出來,後來又是火的前相,火能燃燒木頭;這位修行人出來煖的善根,就是斷除煩惱,就是沒有煩惱的清淨的智慧火,是能滅除煩惱;這個智慧火出現之前,先出現一個煖。像火出現之前先有煖,智慧火出現之前,也有一個煖,這是煖善根。鑽木取火的時候,最初先出現煖,所以煖就是火出現之前的一個相貌。修行人修四念住的止觀,見道的時候,無漏的止觀現前,也是先起的一個善根。由無漏法能斷煩惱,出世間的聖道才能夠斷除煩惱。世間的有漏的止觀沒有這種功能,所以暫時調伏煩惱,不能夠斷煩惱。喻如火燒,最初善根是彼無漏的善法的前相,所以得一個煖的名字。煖是火的前相,這個修行人,修四念住的止觀的時候,也出現與無漏智慧相似的智慧。譬如修無我觀,觀色受想行識我不可得,這個無我的智慧和聖人的無我的智慧是同類的,彼此是相似的,但是這個時候還沒能夠斷煩惱,所以不同於聖人的智慧,可是是同一類的,像煖和火同是熱。
3)這位修行人繼續用功,就像煖增長,熱氣上衝。成就煖善根的人,繼續修四念住的時候,與聖人的智慧相似的那個智慧,又增長達到一個程度,就像人到山頂上,周圍的情況看得非常地分明。現在這個修行人得到的善根、得到的智慧,觀察苦集滅道,觀察得非常地分明,當知亦爾。
4)熱氣上衝之後,緊接著就會有煙出來,煙譬喻什麼呢?就是這個修行人,得到頂的善根以後,繼續修四念住的止觀的時候,成就順諦忍的善根,當知亦爾。順諦忍,隨順苦集滅道四諦,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這件事在這位修行人的心裏面,忍可、安忍不動,所以叫做忍。
5)如無焰火欻然流,譬喻加行位的第一世法也是這樣。這個時候還不是聖人,還是屬於世間法,但是在世間上他是最第一、最殊勝的。
6)那個無煙之火,緊接著就會發出猛烈的大火。在世第一這時候的五根五力,無間所生出世無漏聖法,當知也是這樣子。

4.問:世尊依何根處說如是言:於如來所淨信深固,根生建立,一切世間若諸沙門、若婆羅門、若天魔梵,無有如法能引脫者。答:依信根說。
[]問:佛依止哪一個根處說這樣的話:在佛的地方應該要有清淨、深刻、決定堅固的信心。由世間淨信,世間信根生起,逐漸提昇,建立出世間的淨信,成就出世間的信根。沙門是泛指各宗教的出家人。如果對於佛有淨信深固,而且已經根生建立了,不但有世間淨信,也有出世間淨信時,一切世間上若諸沙門,各種有智慧的出家人,不一定是指佛教,若主祭祀的婆羅門、若六欲天魔、若初禪最高天的梵天王等,這些人就算是變成佛菩薩來考驗對佛有淨信者,要他不要相信佛法,也不能使令其遠離對佛法的信心,無法動搖他對佛法的信心。答:佛說這一句話時,是在解釋信根。
《披》淨信深固根生建立者:如下自釋,淨信深固,是其標句;根生建立,是其釋句。言根生者,謂由世間淨信。言建立者,謂由出世淨信。
[]淨信深固根生建立,如下文自有解釋。淨信深固,是標出主題的句子;根生建立,是解釋所標示的句子,稱為釋句。說根生,是指世間的淨信是出世間淨信的根本;說建立,是指出世間的淨信。因為出世間的淨信,對於佛法僧戒有不可動搖的勝解,能夠建立對於佛真正清淨的信心。出世的勝解,能夠建立出世的淨信,這種勝解是從學習佛法所得來的。
《披》一切世間等者:此中沙門、婆羅門,謂人世間。此說希求魔梵而修行者,唯世間攝。若魔、若梵,謂天世間。如是天人,名一切世間。
[]這段文中說的沙門是指出家人,有學問有智慧的人,稱為婆羅門,這些都是屬世間一方之主,說話都很有力量,若是來勸自己不要相信佛法,自己會不會動搖呢?尤其是信了佛法,遭遇到不如意事,有些人喜歡敲邊鼓說不要相信佛法,為什麼信佛生意還失敗?還有不如意的事呢?有些人會這樣。這段文中說希求魔、梵而修行,追求成為魔王或梵天王,唯是世間所攝。六欲天的魔王,或是初禪天的梵王,這都是天世間。人世間與天世間,稱為一切世間。總之,不論誰來勸自己,自己都不會被動搖或移轉,這時才是淨信。

此顯其信,於聞思修勝解堅固義。又此堅固隨所信解方便顯示,謂智、生、主、淨最勝之者,尚不能動,何況凡流。又堅固義復有差別。謂其信深固,由世間善決定勝解為出世勝解根本故,又由出世清淨勝解所建立故。應當了知淨信深固是標示句;後面根本與建立是解釋句。
[]這是顯示他的信心,由於精進修學聞慧、思慧、修慧,產生勝解,使令信心堅固的意思。怎麼樣的情況,信心算堅固?就是當有智慧的出家人(泛指一切外道的修行人);或是生於最高的種姓的婆羅門;或是天魔:六欲天的大自在天王,是欲界天主;或是離欲清淨的梵天王,這些有力量的人,智慧很高的,或者是種姓很高的,或者是天魔,或者是梵王,如果來勸化自己不要信佛法,都不能動搖,何況凡夫之流的普通人來要勸自己不要信佛法,自己是不會相信他的,信能達到這樣的程度,能算有堅固的信解。又信心堅固裡面的道理也有種種的差別。信心很深刻堅固的次第,是由對世間人天五戒十善都能夠相信、決定,深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有強而有力殊勝的理解,這是加行智相應的淨信;又由於加行智相應的世間善決定勝解,是出世無漏勝解的根本,這是第一個次第。再來是又由出世清淨勝解,與無分別智相應時,無漏聖道所建立的信心特別深刻堅固,所以名不動,或名不壞信。
《披》智生主淨等者:人世間中,若諸沙門,名智最勝;若婆羅門,名生最勝。天世間中,若魔,名主最勝;若梵,名淨最勝。此說最勝,唯約世俗,由是說彼尚不能動。
[]人世間中,諸沙門就是出家人,智慧是最殊勝。為什麼?出家人棄捨世間俗事出家修行,爭取很多時間修行,所以說沙門稱為智最勝;若是婆羅門在印度來說,是最高的種姓,出生最勝;天世間中,欲界最高的大自在天,也稱為天魔,是欲界天主,稱為主最勝;若是梵天王,離欲清淨,稱為淨最勝。這裡的最勝,是以世俗來說,並不是出世間,由於此人的信心尚且不能被世間最殊勝的人所動搖,稱為淨信深固。

5.精進根攝
問:世尊依何根處說如是言:住有勢、有勤、有勇健、堅猛,於諸善法中常不捨善軛?答:依精進根說。此精進根,略顯其相差別有五。謂被甲精進、方便精進、不下精進、無動精進、無喜足精進。
[]問:佛陀依止哪一個根說這樣的話,安住在有勢力;有勤,指方便、精進;有勇健,勇敢強健;還有很堅定勇猛,於各種善法中,常常不離開善法的車軛呢?答:這句話是依止著精進根來說的。此精進根,要略顯示它的差別相有五種,包括:被甲精進、方便精進、不下精進、無動精進、無喜足精進。被甲精進是形容這個人精進的相貌,就像打仗時身披甲冑,預防敵人的進攻。當修行人修習止觀,準備要跟煩惱作戰也是一樣。這裡說有勢力精進的相貌稱為被甲精進。有勤是指開始行動之後,有加行,就是方便精進。有勇健是指對於廣大善法沒有怯劣,又稱為不下精進。譬如說要成佛,這件事很難,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做到,阿彌陀佛五大阿僧祇劫成就極樂世界,對於這麼廣大的善法中,覺得自己也可以成就,就是不下精進,又名有勇健。堅猛是無動精進,不為寒熱,蚊虻等外境所動搖,天氣冷也可以靜坐,熱時也可以靜坐;有蚊子也可以靜坐,沒有蚊子也可以靜坐;空氣好與不好時都可以靜坐,這個人修行時不為外界所動搖,就是無動精進,也名堅猛。於諸善法中常不捨善軛,這是無喜足精進,對於所成就的小小善法,不會得少為足,認為這樣就夠了,稱作於諸善法中常不捨善軛,就是無喜足精進。佛說的是這五種精進的相差別。

6.念根攝
問:世尊依何根處說如是言:念、等念、隨念、別念、不忘念、心明記、無失、無忘、無失法?答:依念根說。此差別義,如攝異門分應知。
[]問:世尊依止哪一個根處說這樣的話:念、等念、隨念、別念、不忘念、心明記、無失、無忘、無失法?答:這是依念根來說。這些念的差別義,如〈攝異門分〉卷83,那裡所說應當了知。其實這是在說九心住。九心住在〈本地分‧聲聞地〉卷30,已經學過了。念就是等於內住;等念就是等住;隨念就是安住,別念就是近住;不忘念就是調順;心明記就是寂靜;無失,就是最極寂靜;無忘,就是專注一趣;無失法,就是等持,這是配合九心住說的。在〈攝異門分〉卷83中還會說到。
《披》如攝異門分應知者:攝異門分說:所言念者,謂住其心故。言等念者,謂等住其心故。如是廣說,應隨九種心住差別,如聲聞地當知其相。(陵本八十三卷十一頁)
[]在〈攝異門分〉說:所謂的念就是生出安住這樣的心,稱作念。等念是指平等的安住在這樣的心念;譬如說現在要數息,生出這樣的心,就是數息念。第二個層次等念,就是心平等安住於息上,名為等念;隨念就是安住,雖然平等相續,不能一直安住,有時候心流散到別的地方去了,能覺知再收回來安住;別念就是近住,指親近這個息,安住在息上;不忘念就是調順,不會被色聲香味觸、貪瞋癡男女等相所擾動,保持在所緣境上;心明記就是寂靜,去除貪欲、瞋恚等五蓋及欲恚害等八種惡尋思,能使令心寂靜;無失就是最極寂靜,相續安住在寂靜的狀態;無忘,就是專注一趣,專注在一個所緣境而不散亂;無失法就是等持,心不昏沈不散亂,平等正直而住在所緣境。九種念的道理詳細說明,應隨九種心住的差別相來解釋,如〈聲聞地〉所說,可以了知它的相貌。

7.定根攝
問:世尊依何根處說如是言:令心住、等住、安住與近住、調、寂靜、寂止、一趣、等持性?答:依定根說。此差別義,如聲聞地應知。
[]問:世尊依止哪一個根處說這樣的話:令心住、等住、安住與近住、調、寂靜、寂止、一趣、等持性?答:這是依定根說。此中令心住等差別的道理,如〈聲聞地〉的九心住所說應當了知。初修憶念善法明記不忘稱作念,念久能專注一境名定,念是修定方法。
《披》如聲聞地應知者:聲聞地說九種心住,一一差別,如彼廣釋應知。(陵本三十卷九頁)
[]九種心住,一一差別相,如〈聲聞地〉詳細的解釋可知。得定,必須要有念,要明記不忘所緣境,才能夠得定。依著不被外境所干擾,不被色聲香味觸、貪瞋癡男女,不會被貪欲蓋、瞋恚蓋、惛沈睡眠蓋、掉舉惡作蓋、疑蓋,這些種種的蓋障所障,欲、恚、害、國土、親里、不死、輕懱相應、家勢相應等八種惡尋思所干擾,最後心能夠專注一趣、等持,這是世尊說這些話的意思。

8.慧根攝
問:世尊依何根處說如是言:簡擇法、極簡擇、遍尋求、遍伺察?答:依慧根說。此差別義,亦如聲聞地應知。
[]問:世尊依哪一個根來說這樣的話:簡擇法、極簡擇、遍尋求、遍伺察?答:這是依慧根來說的。簡擇法等這些差別的道理,也如〈聲聞地〉的解釋應當了知。
《披》亦如聲聞地應知者:聲聞地說四種毗鉢舍那,如彼一一別釋應知。(陵本三十卷十一頁)
[]〈聲聞地〉說四種毗鉢舍那觀的方法,有一個一個各別的解釋應當了知。在〈聲聞地〉中說到四種毗鉢舍那。簡別決擇諸法,配合四種毗鉢舍那的第一種「正思擇」,包括淨行所緣,善巧所緣,淨惑所緣,對這些所緣境要正確的,循著佛所說的法來思惟、簡擇盡所有性;極簡擇是配合第二種「最極思擇」,是非常認真、詳細的簡別決斷所緣法的如所有性;徧尋求是配合第三種「周徧尋思」,簡取諸法的相狀周徧,沒有漏掉任何一個法來追求、來思惟盡所有性、及如所有性,這是有分別作意;徧伺察是配合第四種「周徧伺察」,對於所緣境還要詳細的、再深刻的推求盡所有性、及如所有性,稱為周徧伺察,這是配合四種毗鉢舍那來說的四種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