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6日 星期六

雜阿含600經



雜阿含60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時,彼天子而說偈言:「難度難可忍,沙門無知故,多起諸艱難,重鈍溺沈沒。心隨覺自在,數數溺沈沒,沙門云何行,善攝護其心?」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如龜善方便,以殼自藏六,比丘習禪思,善攝諸覺想。
其心無所依,他莫能恐怖,是則自隱密,無能誹謗者。」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如龜藏支於自殼,苾芻善攝意尋思,無所依止不惱他,證般涅槃無所謗。
1)此頌所明,謂如有一,依初靜慮捨三惡尋。所謂欲尋、恚尋、害尋。又能棄捨初靜慮地諸善尋思,安住無尋無伺定中。如龜藏支於其自殼,略攝尋思,亦復如是。無尋無伺定者,應知此上,乃至有頂。
2)彼於此定正安住時,不生愛味。出已成就可愛樂法,調順柔和,易可共住,不惱有智同梵行者。又為智人同梵行者,欣樂共住。又復成就無違諍法。
3)彼由如是正方便故,於諸聖諦能入現觀,及得漏盡。
4)彼於諸法不由他信,獲得善淨勝智見故,如實了知法真是法,毘柰耶真是毘柰耶。由如是知故,終不依止諸見顛倒,於法謗法,及於非法亦謗非法。終不顯示非法為法,法為非法,非毘柰耶為毘柰耶,或毘柰耶為非毘柰耶。

如龜藏支於自殼,苾芻善攝意尋思,無所依止不惱他,證般涅槃無所謗。
1)此頌所明,謂如有一,依初靜慮捨三惡尋。所謂欲尋、恚尋、害尋。又能棄捨初靜慮地諸善尋思,安住無尋無伺定中。如龜藏支於其自殼,略攝尋思,亦復如是。無尋無伺定者,應知此上,乃至有頂。
[]此頌所明,譬如有一類人,修學色界的初禪,從欲界定,經過未到地,到初靜慮。棄捨三種染污的分別。哪三種?貪欲的分別心,和瞋恨的分別心,害人的分別心。有出離尋、無恚尋、無害尋。又,得到初禪以後,繼續修學二禪,就能棄捨初禪的出離尋、無恚尋、無害尋。初禪是有尋有伺地,現在棄捨這種尋思,安住在第二禪、三禪、四禪,乃至到非非想處定,都叫做無尋無伺定。譬如烏龜,把六個部分收藏在自己殼裏的下面,隱藏起來。修行人減少自己的尋思,不但是惡尋思沒有,連出離的尋思、無恚尋、無害尋,也減去,收攝起來,就是無尋無伺的境界,就像龜能藏他的六個支這樣子。應該知道從二禪以上,乃至到第四禪,乃至到無色界的四空定,都叫做無尋無伺定。

2)彼於此定正安住時,不生愛味。出已成就可愛樂法,調順柔和,易可共住,不惱有智同梵行者。又為智人同梵行者,欣樂共住。又復成就無違諍法。
[]這個修行人,安住在二禪、三禪、四禪,乃至四空定的時候,正在入定,在定中的時候,對於定裏邊的境界,不生愛染心,叫做無所依止。這是解釋頌中,無所依止。得到二禪以上的人,若出定以後,成就可愛樂的事情,表現出來的相貌令人歡喜。什麼呢?內心裏面很調順,若去觸惱他,他不報復,能夠很調柔,能忍受。柔和,他不觸惱別人,觸惱他,他能忍受,不觸惱人。這樣子就容易在一起住。他不會觸惱有智慧的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聖人,和其他的一些同修梵行,同修聖道的人。又有智慧的人,和同修聖道的人,都願意和他在一起住,不厭煩他。又復這個人成就無違諍的這種功德,不會和人家諍論、辯論、衝突,沒有這些事情。這是解釋頌中,不惱他。
《披尋記》六八三頁:出已成就可愛樂法等者:此說成就六種可愛樂法。堪忍他惱,是名調順。易可共住,性不惱他,與諸有同梵行者共住一處,常令歡喜,是名柔和。如〈聲聞地〉說(陵本二十五卷二十二頁)云何六種可愛樂法?謂具慈愍身語意業,是名為三;於諸財物和同受用,是名第四;同戒、同見,是名第五、第六。即此六種可愛樂法,亦名成就無違諍法。〈聞所成地〉中說:又有二法,令居一處同梵行者,未生違諍,遮令不生,其已生者,速令止息,無鬥無訟,無諍無競。一者、展轉互起慈心,二者、平等受用財法。(陵本十三卷三十三頁)若六若二,開合不同,然義無異,應可準知。
[]出已成就可愛樂法等者:此說成就六種可愛樂法。別人惱亂他,心裏面能容忍,叫做調順。容易共住,心性從來不惱亂人。與諸有同梵行者共住一處,常令彼此都歡喜,叫做柔和。如〈聲聞地〉說:云何六種可愛樂法?表現出來是有慈愍的道德,發出來的語言,和內心的思想,都是有慈悲心,是名為三可愛樂法。若有什麼財物的時候,和大家共同的受用,這是第四個可愛樂法。同受一種戒,同一個思想,都是諸行無常,無我寂靜的思想,同戒是第五,同見是第六。即此六種可愛樂法,亦名成就無違諍法。〈聞所成地〉中說:又有二法,令居一處同梵行者,未生違諍,能遮止不生違諍。其已生者,很快的就會停下來。不會彼此相鬥、相衝突;也不會到法庭上辯論。彼此不諍論,不認為有事情值得諍競。哪二法呢?一者、展轉互起慈心,我對你有慈愛的心,你對我也有慈愛的心。二者、平等受用財法,這個財和法都能平等的受用。六種可愛樂法和這二種可愛樂法,是開合的不同。開就是六種,合起來就是二種。裏邊的意義是無差別,應可準知。

3)彼由如是正方便故,於諸聖諦能入現觀,及得漏盡。
[]那位修行人,因為成就四禪八定,為修聖道的前方便,為修聖道的基礎已得到。對於苦、集、滅、道的聖諦,能入現觀,就是很分明的觀察色受想行識,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一切有為法都是無常,都是苦,涅槃是寂靜,諸法是無我的,這樣的道理非常的分明,也非常的肯定,能這樣觀察。及得漏儘,是得果,把所有的見煩惱、愛煩惱都消除,就是滅除一切煩惱,這叫得漏盡。這是解釋頌中,證般涅槃。

4)彼於諸法不由他信,獲得善淨勝智見故,如實了知法真是法,毘柰耶真是毘柰耶。由如是知故,終不依止諸見顛倒,於法謗法,及於非法亦謗非法。終不顯示非法為法,法為非法,非毘柰耶為毘柰耶,或毘柰耶為非毘柰耶。
[]現在解釋頌中,無所誹謗。那位修行人,對於世間一切法的見地,不是聽別人東說西說而有信心。他經過修行,得到又善又淨殊勝的智慧,能見一切法的真實相,從這裏得到信,而不是聽別人說。因為得到善淨勝智見的緣故,能真實的了知苦、集、滅、道真是法,這是解脫苦惱的法。佛所制訂的戒律,真是好的戒律,能滅除一切煩惱,得到聖道。由於這個修行人,成就善淨勝智見故,終不會依止我、我所見、常見、斷見那些顛倒,於法謗法,及於非法亦謗非法。決定不會顯示不合法的事情,說它是合法;決定不會顯示合法的事情,說它是非法。非毗奈耶為毗奈耶,或毗奈耶為非毗奈耶,因為得到善勝智見,所以決不會這樣顛倒。
《披尋記》六八四頁:彼於諸法不由他信等者:謂於諸法由淨智見,如實現證,非緣於他而生信解,是名不由他信。〈攝異門分〉說:善說法者,道理所攝故,任持勝德故。毗奈耶者,隨順一切煩惱滅故。(陵本八十三卷八頁)此中法毗奈耶,應如是知。
[]彼於諸法不由他信等者:經過自己戒、定、慧的修行,證悟諸法實相,所以有他自己的見地,非緣於他而生信解,是名不由他信。〈攝異門分〉說:善說法者,道理所攝故,講苦、集、滅、道的道理所攝故,任持勝德故,叫做善說法。因為學習這樣的佛法,能成就殊勝的功德而不退轉。毗奈耶者,隨順一切煩惱滅。修學聖道能滅一切煩惱,使令身口意清淨,叫做毗奈耶。此中法毗奈耶,應該這樣解釋。
《披尋記》六八四頁:於法謗法等者:如有說言:無有妙行,無有惡行,及無妙行惡行二業果及異熟。於中妙行,說名為法;惡行,說名非法。誹撥俱無,名謗二種。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善說法者,四種擾亂斷對治道。何等名為四種擾亂?一、染不染,尋思擾亂;二、於勝定,愛味擾亂;三、互相違,諍訟擾亂;四、於正道,誹謗擾亂。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復次,今當略辯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示,善說法者有四種擾亂斷對治道。擾亂,是顛倒的境界,現在能對治這四種擾亂,這種道只有佛法能對治這四種擾亂。哪四種擾亂?一、染不染尋思擾亂,這是如龜藏支於自殼,苾芻善攝意尋思。染污尋思是擾亂,不染污尋思也是擾亂,超越這個境界,就是二禪以上的境界。二、於勝定愛味擾亂,在勝定殊勝的禪定裏面有愛著心,也是擾亂。三、互相違諍訟擾亂,這二是第三句,無所依止不惱他。四、於正道誹謗擾亂,這是解釋第四句,證般涅槃無所謗。當知是名此中略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