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1日 星期四

雜阿含392經


雜阿含392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沙門、婆羅門於苦聖諦不如實知,苦集聖諦不如實知,苦滅聖諦不如實知,苦滅道跡聖諦不如實知,當知是沙門、婆羅門不得脫苦。若沙門、婆羅門於苦聖諦如實知,於苦集聖諦如實知,於苦滅聖諦如實知,於苦滅道跡聖諦如實知,當知是沙門、婆羅門解脫於苦。」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於苦不解脫、解脫,如是,捨惡趣不解脫、解脫;堪能捨戒退減、不捨戒退減;能自說得過人法自證,不能自說得過人法作證;能於此外求良福田,不能於此外求良福田;能於此外求大師,不能於此外求大師;不能越苦、堪能越苦;不堪能脫苦、堪能脫苦,如是上諸經重說,悉繼以偈:
「若不知苦者,及彼眾苦因,一切諸苦法,寂滅永無餘。
若不知道跡,能思一切苦,心解脫於苦,慧解脫亦然,不能越眾苦,令苦究竟脫。    若如實知苦,亦知眾苦因,及一切諸苦,永滅盡無餘。
若復如實知,息苦之道跡,意解脫具足,慧解脫亦然,堪能越眾苦,究竟得解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相」: 復次、背聖諦智,不成現觀,諸有沙門,若婆羅門,當知略有十相過患:謂有勝義諸沙門等,意不許彼為沙門等;言亦不數為沙門等;於諸後有生等眾苦皆未解脫;於諸惡趣亦未解脫;堪能棄捨正所學處;不堪能證諸出世間過人勝法,所謂聖道、道果涅槃;向善趣故,堪能尋訪除學、無學餘外福田;於超苦苦更不還果,無所堪能;於現法中究竟悟解,解脫一切有餘依苦,無所堪能。與此相違,當知即是不背諦智,成就現觀所有沙門、若婆羅門十相功德。

2.如實而通達
2.1.明現觀
從此無間,於前所觀諸聖諦理,起內作意;作意無間,隨前次第所觀諸諦,若是現見若非現見諸聖諦中,如其次第,有無分別決定智現見智生。
[]1)從這個世第一,能緣所緣平等智,於前所觀諸聖諦理,起內作意,就是在四加行的時候,所觀的四聖諦理,所現起的內作意,成就的智慧。繼續不間斷地修止觀,隨前次第所觀諸諦,還是苦集滅道四諦。若是現見,就是欲界的苦諦。若非現見,就是上二界的苦諦。如其苦集滅道的次第,有無分別的決定智慧現前。決定智,一點不猶疑。現見智生,現見苦集滅道的智慧現起。先見苦諦,再集諦、滅諦、道諦,欲界的和無色界,就是八忍、八智,就是十六剎那。什麼是若是現見若非現見等?前說現見諸蘊諦智,即是能生法智種子依處。及不現見蘊比度諦智,即是能生類智種子依處故。法智也好,類智也好,總合而為一,名為無分別決定智現見智生。

由此生故,三界所繫見道所斷附屬所依諸煩惱品一切麤重,皆悉永斷。此永斷故,若先已離欲界貪者,彼於今時既入如是諦現觀已,得不還果。彼與前說離欲者相,當知無異。然於此中少有差別,謂當受化生,即於彼處當般涅槃,不復還來生此世間。若先倍離欲界貪者,彼於今時既入如是諦現觀已,得一來果。若先未離欲界貪者,彼於今時既入如是諦現觀已,麤重永息,得預流果。
[]2)a)由這個無分別智現前的關係,屬於欲界的,色界、無色界的,這個是見道所斷的煩惱,就是十使,薩迦耶見、邊見、戒取見、見取見、邪見、貪、瞋、癡、慢、疑,這都是屬於見煩惱,三界所繫見道所斷的煩惱。附屬所依,這個煩惱是附屬在你的色、受、想、行、識裏面。諸煩惱品,就是這麼多十使的煩惱。一切麤重,皆悉永斷,麤重就是指煩惱的種子,智慧一現前,煩惱的種子完全沒有,所以叫做斷障。
b)這個三界所繫的、見道所斷的這一切煩惱永斷故。若是這個修行人,在斷見道所斷一切煩惱之前,已經遠離欲界的煩惱。他現在經過或長或短的修行,入如是諦現觀已,就是入無分別智,叫做現觀。無分別智觀察苦集滅道四諦,就得不還果。這個人得三果是離欲,這個離欲的相貌,與前邊說到這個離欲的相貌,也是一樣。可是與前邊那個離欲還有點差別。得三果的這個人,現在是欲界的人,若在這裏死掉,他要受化生,就是胎卵濕化的化生。化生就是色界天、無色界天的人,都是化生。這些不還果聖人,將來生到色界天、無色界天,所以當受化生。就在色界天、無色界天,他就得四果阿羅漢,在那裏入涅槃。不再還來欲界受生死。這就是不同於只是得四禪八定,沒得聖道的人,就不相同。
c)若先倍離欲界貪者,倍,就是一部分。修現觀之前,已經遠離一部份的欲界的貪欲心。欲界的貪欲心沒有完全消除,但是因為修不淨觀的關係,棄捨一部份。那位禪師現在修現觀的時候,也就是修四念處,契入諦現觀,就是觀苦集滅道,成就無分別的智慧。這個時候所成就的果位,是斯陀含果,就是再一來欲界,受一番生死,就得阿羅漢果,得涅槃,叫一來果。在未到地定裏面修不淨觀,破除多少欲,現在現觀相應的時候,就超越初果得二果。
d)若是修現觀之前,在未到地定裏面,沒能棄捨欲界的貪心。他修四念處現在相應,麤重永息,我見、戒取,疑,這三種煩惱的種子息滅,不是暫時的調伏,而是永久的息滅,就是預流果。
d1)什麼是麤重永息得預流果?此中所斷的麤重,謂即一切見道所斷煩惱。就是成就無分別智,把薩迦耶見,這個分別我執滅掉,戒取也滅掉,疑也滅掉,不是偏指現行說,是指種子說的。所以麤重永息得預流果。此中麤重,謂即見道所斷煩惱,見道之前,是加行道。加行道之前,是資糧道。資糧道還沒能調伏煩惱,加行道能夠調伏煩惱,但是沒有斷;由見道開始斷煩惱,修道還斷煩惱,到無學道就煩惱完全斷除。所以有的煩惱是見道所斷,有的煩惱是修道的時候斷,分別所起的煩惱,是見道所斷。我見,有分別的我執,有俱生的我執。現在見道所斷的是斷分別我執,俱生我執還不能斷,要修道的時候才能斷。所以現在說一切見道所斷的煩惱,得預流果。初果聖人,有什麼樣的好處呢?就是永久不再到三惡道。因為,臨命終的時候有正念,所以不墮入三惡道。
d2)什麼是遠塵?什麼是塵?能障現觀,有間無間,我慢現轉。就是我慢,它是能障礙無我的智慧現前。但是這個相貌呢?是有間、無間的不同。在現觀那一方面來說,清淨光明的智慧,被我慢間斷,這個時候心裏面有我慢,無分別智就間斷。我慢不現行,無分別智就是不間斷,是這樣有間、無間。或者說是無間斷就是相續。有間斷就是不相續。我慢煩惱現行的時候,有的時候是剎那剎那相續,就是無間。有的時候不相續,現是現了,一下子就沒有,也叫做有間、無間。我慢現轉,我慢的煩惱就是自己高舉,執著有我,我很了不起,這是我慢顯現出來的行相。塵是什麼?塵就是我慢煩惱,叫做塵。
d3)什麼是離垢?垢是什麼呢?謂彼品及見斷品所有麤重。謂彼品,就是彼我慢那一類,彼我慢品。及見斷品,就是見道所斷的那一類的所有的麤重。我慢的種子,有分別的我慢的種子,有俱生我慢的種子,現在說是見斷品所有麤重,就是見道所斷,分別所起的我慢的種子,就是把這個種子給斷,就叫做離垢。塵?就是我慢的現行。垢呢?就是我慢的種子。把我慢的現行、種子完全消除,叫做遠塵離垢。

由能知智與所知境和合無乖,現前觀察,故名現觀。如剎帝利與剎帝利和合無乖、現前觀察,名為現觀。婆羅門等、當知亦爾。
[]3)能知智,能知的智慧就是無我,通達無我的這個智慧。與所知境,所知境就是我空的境界,觀察我不可得。無我的智慧觀察我不可得,無我的境界是所知境。能知的智慧與所知境界和合,融合在一起,而沒有乖違。若執著有我,就是不對。雖然觀察無我,但是還不能真實承認是無我,就是有乖違。現前觀察,無我的智慧顯現在前,觀察這個我不可得,故名現觀。若是作如是觀的時候,那是有分別境界。等到觀察成就,就是無分別的境界。現在這裏,應該是無分別的境界。如剎帝利與剎帝利和合無乖,王族的剎帝利和剎帝利,同一族姓的人,所以他們是和合無乖的。我看你是剎帝利,你看我也是剎帝利,能觀、所觀都是無我的境界,是名為現觀。婆羅門與婆羅門和合無乖,現前觀察,也是這樣。

此亦成就眾多相狀。謂證如是諦現觀故,獲得四智。謂於一切若行若住諸作意中善推求故,得唯法智,得非斷智,得非常智,得緣生行如幻事智。若行境界,由失念故,雖起猛利諸煩惱纏;暫作意時,速疾除遣;又能畢竟不墮惡趣;終不故思違越所學;乃至傍生亦不害命,終不退轉,棄捨所學,不復能造五無間業,定知苦樂,非自所作、非他所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無因而生;終不求請外道為師,亦不於彼起福田想。於他沙門婆羅門等,終不觀瞻口及顏面。唯自見法、得法、知法、證法源底,越度疑惑,不由他緣;於大師教、非他所引,於諸法中,得無所畏;終不妄計世瑞吉祥以為清淨;終不更受第八有生,具足成就四種證淨。
[]4)這位得須陀洹果的人,有很多的相貌,可以知道。
a)這位禪師不懈怠,精進地修四念處,現在成就無分別智,就獲得四種智慧。這位禪師,或者經行的時候,或者靜坐的時候。內心裏邊有如理作意,什麼如理作意呢?善推求故,他能夠觀察色受想行識裏面,沒有我可得。
a1)得唯法智,就是唯獨是色、受、想、行、識,眾緣所生的色、受、想、行、識、而已,這裏邊沒有我可得,觀察我不可得。唯獨是因緣所生的色、受、想、行、識的法,只是法,沒有我可得。
a2)得非斷智,又得到不斷的智慧,可以分兩個解釋:一個是只要有因緣,就有因緣所生法,有因緣而沒有所生法就是斷,有所生法就是沒有斷,這是一種解釋。其次,
從智慧的推求,這個人二十歲,面貌是這樣,到八十歲的時候,面貌又一個樣子,前後不同,什麼時候開始不同?是剎那剎那變異。前一剎那的相貌,第二剎那就不見,那麼就是斷了嗎?其實沒有斷。這是微細的非斷,非斷智。
a3)得非常智,觀察這一切有為法,不是常住不變,前一剎那,後一剎那都不同。
a4)得緣生行如幻事智,因緣所生的一切有為法,在凡夫來看都是真實,但是這位須陀洹果的聖人,觀察因緣所生的有為法,都是如幻化似,就是幻術所變。這一切有為法,內裏邊的根身,眼耳鼻舌身意,外邊的色聲香味觸法,眼識、耳識、乃至意識,根、塵、識這一切境界,都是虛妄不真實,不執著是真實的。所以知道一切法空,是聖人的智慧,知道一切法如幻如化,如鏡中像,這也是聖人的智慧。
b)若是這個時候沒有入定,眼耳鼻舌身意在色聲香味觸法上活動,活動的時候,失掉正念,不如理作意就來,就會生起猛利的煩惱纏。纏,是煩惱活動的時候。雖然失掉正念,心裏面現起猛利的煩惱,暫作意時,速疾除遣,一下子正念又恢復過來。恢復過來,就知道一切緣生行都是如幻如化,不是真實的,很快地就把煩惱消除。這是初果聖人,也會現煩惱,但是時間很短,就把煩惱結束。
b1)初果聖人死掉以後,決定不會到三惡道,就是因為他能調伏煩惱的關係。
b2)終不故思違越所學,生存的時候,決定不會故意地這樣思惟,違犯佛所制定的戒,所學就是戒,不會故意地犯戒。持戒清淨到什麼程度呢?以殺生戒為例,就是傍生裏面,他也不會隨便傷害它的生命的,就是一個蚊蟲,他也不傷害它的生命。終不退轉,棄捨所學,就是他有煩惱,會用正念來調伏,不會退失道心,棄捨所學的佛法。
b3)不復能造五無間業,這個初果聖人不會再造五無間業,五種墮落無間地獄的業力,就是殺害他的父親,殺害他的母親,弒阿羅漢,破和合僧,轉法輪僧,以及出佛身血,都不會做這種事情。
b4)定知苦樂,非自所作,非他所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無因而生。他有無我的智慧,通達一切法是因緣所生,決定知道一切法的苦,一切法的樂,不是自所作。自所作,就是苦是自己造的苦,樂是自己造的樂,就是說樂是有他自己的自性,這個自性能造出快樂來,苦也有他的自性,這個自性能造出苦來。從佛法的態度,一切法是因緣所生,但是外道的思想,一切法不是因緣所生,怎麼生的呢?是自性所生。每一法都有它的自性,由它的自性生出來苦,生出來樂。現在這個初果聖人,知道世間上苦惱的事情,快樂的事情,都是無自性的,所以不是由自性生的。非他所作,這個他就是大自在天,不是自在天有這個能力叫眾生苦,叫眾生樂。非自他作,這是自他和合所作。就是每一法要有它的自性,又加上大自在天他們和合,造出來苦惱的事情,造出來快樂的事情,初果聖人不同意這種見地。非非自他,無因而生,也不是沒有自他,就是沒有原因的,這件事就出來。那麼怎麼生,是因緣所生,就是他自己的業力,在眾多因緣的幫助,就有這件事。
b5)這個初果聖人不會拜外道為老師,也不會對那個人是有道德,對他供養,能令你得福,不會有這種想法。對於佛法以外的沙門和婆羅門這些外道,終不會看他的臉,注意他,將要說什麼,我應該注意聽聽。看他的口,看他說什麼話,因為你有正知正見。所以真實有正知正見是初果聖人,那是無漏的正見。沒得初果之前,就是聞思修的正知正見,從聞思修裏面得正知正見。
b6)唯自見法,他靠自己的智慧見苦集滅道,能見到什麼是苦,什麼是集,什麼是滅,什麼是道。得法,或者得初果、得二果、得三果、得四果。知法,得到法以後,自己知道我現在是初果、我是二果、我是三果、我是四果,自己知道。證法源底,他證悟法的源底,就是初果這時候見到緣起的苦集滅道,就是達到究竟。越度疑惑,就是超過疑惑,說是某某人他能得初果、得二果,他不疑惑這件事。說自己得到初果,我或者得二果,這件事也不疑惑。不由他緣,不由他緣有二個意思,一個是在修道的時候,不須要別人來引導你,自然是很善巧的能這樣修行。見道以前,就是在資糧位、加行位這個時候,須要有善知識的開導。得聖道以後,自己自然是知道怎麼修行,這是一個解釋。第二個,為眾生開示佛法的時候,初果聖人就是根據自己的智慧能宣揚佛法,不假藉別人。於大師教,非他所引,對於佛陀的教導的法語,他對佛陀有信心,不要說是現在,就是死以後,第二生、第三生以後,對於佛的教法,其他的一切外道不能夠引導他,叫他不要信佛。所以得初果以後,沒有隔陰之迷。
b7)於諸法中,得無所畏,就是對他自己所證悟的苦集滅道這種佛法,別人若問他,心裏面沒有恐怖。真實得初果的人,你問他苦集滅道證悟的事情,他心裏面很平靜,他不怕你有所問。
b8)終不妄計吉瑞吉祥以為清淨。世間人認為這是瑞,這是吉祥,這是清淨、是合道理的,是令人滿意的事情,初果聖人不會有這種想法。
b9)終不更受第八有生。這個初果聖人,若不精進,須要再受七番生死,就得阿羅漢道,不會再受第八番生死,最多受七番生死。
b10)具足成就四種證淨,他成就佛、法、僧、戒。佛、法、僧、戒,這四種在他的內心裏那個清淨智慧中,證悟這件事,這是清淨。佛之所以為佛者,所以是法、是僧、是戒,他都能達到那個清淨,無為的境界。他有這樣的信心,有這樣的智慧,成就不可破壞的信心,叫具足成就四種證淨。
2.2.明作意
如是行者,乃至世第一法已前,名勝解作意;於諸聖諦現觀已後,乃至永斷見道所斷一切煩惱,名遠離作意。
[]1)這位禪師,用煖、頂、忍、世第一,到世第一已前,都叫作勝解作意。勝解作意,就是苦集滅道四諦,每一諦裏面有四種觀行,十六種觀行。最初了相作意也是學習十六種觀行,但是猶為聞思之所間雜,還要向善知識學習。到勝解作意的時候,完全是自己用功,完全是在未到地定裏面,自己作如是觀,而沒有聞思的間雜。
2)這位禪師對於苦集滅道四諦,成就無分別智以後,乃至永斷見道所斷一切煩惱,名遠離作意。就是由世第一法,一剎那間就是到須陀洹果,須陀洹果這個時候一共有十六剎那。經過十六剎那,就是永斷見道所斷一切煩惱,身見、戒取、疑,叫做遠離作意。了相作意,勝解作意還沒有得聖道,到遠離作意,這個時候得初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