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日 星期二

雜阿含23經

雜阿含23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尊者羅睺羅往詣佛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白佛言: 「世尊!云何知、云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能令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繫著?」
佛告羅睺羅: 「善哉!善哉!能問如來:『云何知、云何見,我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令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繫著?』耶?」 羅睺羅白佛言:「如是,世尊!」
佛告羅睺羅: 「善哉!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羅睺羅!當觀若所有諸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悉皆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正觀。 如是,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實觀。 如是,羅睺羅!比丘如是知、如是見;如是知、如是見者,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繫著。羅睺羅!比丘若如是於此識身及外境界一切相,無有我、我所見、我慢使繫著者,比丘是名斷愛欲,轉去諸結,正無間等,究竟苦邊。」
時,羅睺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I.所依相、所行相
1)云何所依相?謂分別體相,即是一切自身所攝五蘊,并種子相。
[解]什麼是所依相呢?能分別的自體就是心,心的相就是分別體相,即是生命體本身所攝的五蘊,再加上它的種子,就是所依相。
《披尋記》三九三頁:云何所依相等者:此所依相,謂靜慮中所緣差別,由是說言分別體相。即以自身所攝五蘊,並種子相,或為俱有依,或為等無間依,或為種子依,為所思惟故。
2)云何所行相?謂所思惟彼彼境界,色乃至法,分別體相。
[解]什麼是所行相呢?就是所思惟的各式各樣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也就是能分別的自體心所變現的相。
3)有識身及外事等
3.1)又有識身及外事等,當知是彼五種因相,謂計我因相,乃至隨眠因相。即此因相,復有二種:一者、所緣因相,二者、因緣因相。計我、我慢,以有識身為所緣因相;計我所,通以二種為所緣因相。彼執著,以聞不正法,不如理作意,及彼隨眠為因緣因相;彼隨眠,以不如實了知諸行,煩惱諸纏數數串習為因緣因相。T30,777c
3.2)於此有識身及外一切相中者,謂於我、我所、我慢、執著、隨眠因緣境界相中。T30,765a

II.我、我所、我慢、執著、隨眠
1.復次、有二種、五種雜染,并五種因相。如是二種,諸有學者應知、應斷,諸無學者已知、已斷。何等為二?謂見雜染,及慢雜染。此二當知五種差別,謂由行故,纏故,隨眠故。何等為五?一者、計我,二者、計我所,三者、我慢,四者、執著,五者、隨眠。當知此中,計我、我所、我慢三種為所依止,於所緣事固執取著,唯此諦實,餘皆愚妄。當知此中由纏道理,說名執著;即彼種子隨縛相續,說名隨眠。又有識身及外事等,當知是彼五種因相,謂計我因相,乃至隨眠因相。即此因相,復有二種:一者、所緣因相,二者、因緣因相。計我、我慢,以有識身為所緣因相;計我所,通以二種為所緣因相。彼執著,以聞不正法,不如理作意,及彼隨眠為因緣因相;彼隨眠,以不如實了知諸行,煩惱諸纏數數串習為因緣因相。
[解]復次,有二種雜染,或是五種雜染,以及五種因的相。
1)這樣二種雜染,眾多的有學聖者應該知道,應該斷除。眾多的無學聖者已經知道,已經斷除。哪二種?就是見雜染,以及慢雜染。
2)這二種雜染,因為行、纏、隨眠的緣故,應當知道可以有五種不同。哪五種?一者、計我,二者、計我所,三者、我慢,四者、執著,五者、隨眠。如何說?應當知道在這裡,計我、我所、我慢三種為所依止,對於所緣的五蘊事,固執自己的看法,取著不離,唯獨這個是諦實,其餘都愚癡、虛妄,這三個就是行,內心的活動。應當知道在這裡,由於我、我所、我慢現前活動的道理,說名執著。就是彼我、我所、我慢的種子隨時繫縛身心相續,說名隨眠。
3)又,自己這個生命體,就是有識身,以及外境的無情物、有情等,應當知道是彼五種的因相,就是計我的因相,乃至隨眠的因相。
4)就是這五種因相,還有二種不同,哪二種?一者、所緣因相,二者、因緣因相。
a)計我、我慢,是緣慮自己五蘊識身為所緣因相,以有識身為因緣相。
b)計我所,通計識身及外山河等為我所所緣因相,以有識身為因緣相。為什麼?因為有識身中,持有我、我所、我慢的種子的緣故。
c)彼執著,以聽聞不合道理的教法,不合道理的作意、思惟,這是所緣因相。彼隨眠種子為因緣因相。
d)彼隨眠,以不能如實了知五蘊諸行是無我,所以見慢煩惱一次又一次的生起,薰習為種子,所以煩惱的現行為因緣因相。不能緣慮外境的緣故,沒有所緣因相。
2.於惡說法、毘柰耶中,有四種法,於此四法極為障礙:一計我、我所薩迦耶見,二我慢,三妄執諦取,四不斷隨眠。由此因緣,雖到有頂必還墮落。又有二執:一根境執,謂執我我所。二展轉有情執,謂我慢,計我為勝、等。T30,626b
3.我、我所行者,謂薩迦耶見。言我慢者,謂即此慢。即彼諸纏,名為執著。即彼麁重,名為隨眠。執著多分是諸外道,隨眠通二。T30,765a

III.觀十一相
復次、有四種有情眾,當知於中安立雜染。何等為四?一者、外道有情眾,二者、此法異生有情眾,三者、有學有情眾,四者、無學有情眾。外道有情眾中,具有一切。此法異生有情眾中,四種可得及彼因相,并執著因相一分,然執著不可得。有學有情眾中,計我、我所二種及我因相,執著、隨眠皆不可得;及我慢、執著并彼因相,然有我慢、隨眠可得。無學有情眾中,一切皆不可得。又外道有情眾,凡所有行,不為斷彼。此法異生有情眾,所修諸行,正為斷彼而未能斷,未見如實故。有學有情眾,已斷一分,為斷餘分復修正行;雖見如實,而不自稱我已能見,猶未獲得盡、無生智故。無學有情眾,一切已斷,於諸行中而自稱言我如實見。
[解]1.復次,有四種有情眾,應當知道可以安立我、我所、我慢、纏與隨眠這五種雜染。哪四種?一者、外道有情眾,二者、此法異生有情眾,三者、有學有情眾,四者、無學有情眾。
1)外道有情眾中,具足有一切,就是五種通通有。
2)這個內法異生有情眾中,除去執著之外,其餘我、我所、我慢、隨眠這四種可得,以及彼四種所緣因相、因緣因相,還有執著、隨眠的因緣因相。因為沒有聽聞不合道理的教法,不合道理的作意、思惟,所以說一分。
3)有學有情眾中,計我、我所二種及我、我所的所緣因相,我、我所的現行,我、我所的隨眠,這些都不可得,因為已經斷見道所斷的分別我、我所見。以及我慢現行,以及彼我慢所緣因相,也不可得。然而還有我慢的隨眠可得。
4)無學有情眾中,一切皆不可得。
2.又,1)外道有情眾,凡是所有的行動,不是為了斷彼見慢雜染。
2)此內法異生有情眾,所有修習的種種行動,正就是為了斷彼見慢雜染,而尚未能夠斷除,因為對於五蘊諸行,不能見到如其真實的情況。
3)有學有情眾,雖然已經斷除分別我見這一部分,為了斷除其餘的部分,再修習正確、合理的行動。雖然,對於五蘊諸行,能見到如其真實的情況,而不會自己稱說:我已經能夠見。因為,還尚未獲得煩惱隨眠的滅盡,尚未獲得無生智的緣故。
4)無學有情眾,一切見慢煩惱已斷,對於諸行當中的種種真實情況,而能自己稱說:對於五蘊諸行,我能如其真實的情況見到。

IV.清淨說句
復次、有八種清淨說句,何等為八?謂由超過見、慢故,名二種超過意清淨說句;由斷彼因相故,名除相清淨說句;由斷彼執著故,名寂靜清淨說句;由斷彼隨眠故,名善解脫清淨說句。復次、有學有二清淨說句:謂於後有一切行中,由不現行道理,名已割貪愛,及轉三結。無學有二清淨說句:謂止慢現觀故;及一切苦本貪愛隨眠永拔除故,名已作苦邊。如是一切總收為一,合有八種清淨說句。
[解]復次,有八種清淨說句,哪八種?
1)就是由於超過我、我所見、慢煩惱的緣故,稱為二種超過。因為超過這些煩惱的緣故,稱為意清淨。所以,稱為二種超過意清淨說句。
2)由於斷除彼見慢雜染的所緣因相的緣故,名為除相清淨說句。
3)由於斷除彼見慢雜染的執著的緣故,名為寂靜清淨說句。
4)由於斷除彼見慢雜染的隨眠的緣故,名為善解脫清淨說句。
5-6)還有,有學有二種清淨說句。哪二種?
第一、就是對於一切處後有的愛,不在現前行動的關係,名為已割貪愛。
第二、轉三結,就是斷三結。
7-8)無學有二清淨說句。哪二種?
第一、止慢現觀故。無學在現觀中,斷彼慢的隨眠的關係,慢永遠寂靜,所以稱為止。也可以稱為正慢現觀,為什麼?因為無學聖者會說:我生已盡等。還是有我的言語,所以稱為慢。但不是邪慢,所以稱為正慢。或是,彼行者在後來的時候,一次又一次,薰修生滅隨觀,所以能永遠斷盡慢等隨眠沒有剩餘,因此說,能夠正確、合理的修習生滅隨觀,永遠斷除諸慢。
第二、一切生老苦等的根本,就是貪愛隨眠永遠拔除的緣故,名為已作苦邊。為什麼稱為已作苦邊?因為真實現觀的緣故,彼愛隨眠一切永遠斷除。由此隨眠斷盡的因緣,未來的種種苦,種種後有的五蘊諸法,不可能再得到,所以稱為能究竟作苦邊際。為什麼稱為苦邊際?因為到這一生為止,之後再也沒有苦,後面的苦不會相續,所以稱為苦邊際。或是苦邊際,就是涅槃。這樣一切總收為一,就是將這八種,總稱為清淨說句。
1)超越疑心,遠離諸相,寂靜,解脫
謂由超過見、慢故,名二種超過意清淨說句。T30,778a
由斷彼因相故,名除相清淨說句。T30,778a
由斷彼執著故,名寂靜清淨說句。T30,778a
由斷彼隨眠故,名善解脫清淨說句。T30,778a
2)斷除愛欲,轉去諸結
a.有學有二清淨說句:謂於後有一切行中,由不現行道理,名已割貪愛,及轉三結。T30,778a
b.當斷諸愛止息諸結者,謂適於聖諦得現觀時,便能永斷三結,於一切處後有之愛不復現行。T30,764b
3)正無間等,究竟苦邊
a.無學有二清淨說句:謂正慢現觀故;及一切苦本貪愛隨眠永拔除故,名已作苦邊。T30,778a
b.彼於後時,數數勳修生滅隨觀。復能無餘永斷慢等,是故說言:能正修習,永斷諸慢,真現觀故。彼愛、隨眠一切永斷。由此因緣,當來諸苦、諸後有法無復可得,又能究竟作苦邊際。T30,764b
c.阿毘達磨俱舍論,卷23,T29,123c
依何義立苦邊際名?依齊此生後更無苦,是令後苦不相續義。或苦邊際,所謂涅槃。

V.法主-尊婆須蜜菩薩所集論,卷2,T28,737a
佛世尊是大法主:
3.1.或作是說:如王攝統國界,誅斷刑罰。如是世尊為諸聲聞斷疑網結,故曰法主。
3.2.或作是說:如王典國,民無不順。如是世尊一切善法無不成辦,故曰法主。
3.3.或作是說:如王典國,所作自在,刑罰榜笞皆悉自在。如是世尊於聲聞中法得自在,療諸惡趣,故曰法主。
3.4.或作是說:如轉輪聖王施貧窮人衣裳、寶物。如是世尊無財眾生施以七寶,故曰法主。
3.5.或作是說:正法之主,故曰法主。
3.6.或作是說:如所說梵相應契經,我所覺悟法善諷、誦念、供養、承事,依彼住。

VI.本事經,卷5,T17,685c24
吾從世尊聞如是語:苾芻!當知!由二行相應取心相。云何為二?一者、名為所緣行相;二者、名為作意行相。所有一切已取、現取、當取心相,皆由如是二種行相。汝等苾芻!由二行相,應當正勤善取心相;取心相已,應善作意;善作意已,應善觀察;善觀察已,應善安住;善安住已,應同地界,正勤修習,無量、無損。應同水界、火界、風界,正勤修習,無量、無損。苾芻!當知!譬如地界,若於其中安置糞穢、洟唾、膿血如是等類淨、不淨物。雖置其中,而其地界,曾無違順、欣慼、高下,如是安心,應同地界,正勤修習,無量無損。既同地界,正勤修習,無量無損。雖遇種種違順眾緣,而心都無分別計著,終不由此差別因緣,其心高下。又如水界、火界、風界,若於其中安置糞穢、洟唾、膿血如是等類淨不淨物。雖置其中,而其水界、火界、風界,曾無違順、欣慼、高下,如是安心,應同水界、火界、風界,正勤修習,無量無損。既同水界、火界、風界,正勤修習,無量無損。雖遇種種違順眾緣,而心都無分別計著,終不由此差別因緣,其心高下。由此定故,於有識身及外一切所緣相中,我、我所執見、慢、隨眠,善伏、善斷。於彼二種,其心超越,離一切相,寂靜安樂,得善解脫所有一切,心善解脫,慧善解脫。皆於其中,我、我所執見、慢、隨眠,善伏、善斷。於彼二種,其心超越,離一切相,寂靜安隱,得善解脫。於其所得,利譽、稱樂,其心不欣。於其所遭衰毀、譏苦,其心不慼,是名超過世間八法。其心平等,猶如世間地、水、火、風。世間八法,所不能染。爾時。世尊重攝此義。而說頌曰:
難調躁動心,遠行無第二,能正勤取相,是謂世聰明。
善取心相已,復作意觀察,正念住其心,勤修同四界。
如是正安住,能棄捨諸欲,於世八法中,名善巧無染。

VII.五蘊各十一相
[參考]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11,T26,412a
1.五蘊總說
五蘊者:一色蘊、二受蘊、三想蘊、四行蘊、五識蘊。
云何色蘊?
答: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名色蘊。
云何受蘊?
答:諸所有受,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名受蘊。
云何想蘊?
答:諸所有想,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名想蘊。
云何行蘊?
答:諸所有行,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名行蘊。
云何識蘊?答:諸所有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名識蘊。

2.色蘊
此中,諸所有色者。云何名為諸所有色?
答:a.盡所有色:謂四大種及四大種所造諸色,如是名為:諸所有色。
b.復次,盡所有色:謂十色處及法處所攝色,如是名為:諸所有色。

3.過去、若未來、若現在
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者。
3.1.云何過去色?答:若色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已聚集、已出現;落謝、過去、盡滅、離變;過去性、過去類、過去世攝,是名過去色。
3.2.云何未來色?答:若色未已起、未已等起;未已生、未已等生;未已轉、未已現轉;未聚集、未出現;未來性、未來類、未來世攝,是名未來色。
3.3.云何現在色?答:若色已起、已等起;已生、已等生;已轉、已現轉;聚集、出現;住未已謝、未已盡滅、未已離變、和合現前;現在性、現在類、現在世攝,是名現在色。

4.內、外
若內、若外者。
4.1.云何內色?答:若色在此相續,已得、不失,是名內色。
4.2.云何外色?答:若色在此相續,或本未得,或得已失。若他相續、若非情數,是名外色。

5.麁、細
若麁、若細者。云何施設麁色、細色?答:觀待施設麁色、細色。復如何等?答:a.若觀待無見、有對色,則有見、有對色名麁。若觀待有見、有對色,則無見、有對色名細。
b.若觀待無見、無對色,則無見、有對色名麁。
若觀待無見、有對色,則無見、無對色名細。
c.若觀待色界色,則欲界色名麁。
若觀待欲界色,則色界色名細。
d.若觀待不繫色,則色界色名麁。
若觀待色界色,則不繫色名細。
如是施設麁色、細色,如是名為:若麁、若細。

6.劣、勝
若劣若勝者。云何施設劣色、勝色?答:觀待施設劣色、勝色。復如何等?答:.a.若觀待有覆、無記色,則不善色名劣。若觀待不善色,則有覆、無記色名勝。
b.若觀待無覆、無記色,則有覆、無記色名劣。
若觀待有覆、無記色,則無覆;無記色名勝。
c.若觀待有漏善色,則無覆、無記色名劣。
若觀待無覆、無記色,則有漏善色名勝。
d.若觀待無漏善色,則有漏善色名劣。
若觀待有漏善色,則無漏善色名勝。
e.若觀待色界色,則欲界色名劣。
若觀待欲界色,則色界色名勝。
f.若觀待不繫色,則色界色名劣。
若觀待色界色,則不繫色名勝。
如是施設劣色、勝色。如是名為:若劣、若勝。

7.遠、近
若遠若近者。云何遠色?答:過去、未來色。云何近色?答:現在色。
復次,云何遠色?答:若色過去非無間滅。若色未來,非現前起,是名遠色。
云何近色?答:若色過去無間已滅。若色未來現前正起,是名近色。如是名為:若遠、若近。

8.一切略為一聚
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者。云何一切略為一聚?答:推度、思惟、稱量、觀察,集為一聚。是故名為:如是一切略為一聚。

9.色蘊
說名色蘊者。云何說名色蘊?答:於此色蘊顯色、顯蘊、顯身、顯聚,是故名為:說名色蘊。

10.受蘊
諸所有受者。云何名為諸所有受?答:盡所有受,謂六受身。何等為六?謂眼觸所生受,耳、鼻、舌、身、意觸所生受。如是名為:諸所有受。

11.想蘊
諸所有想者。云何名為諸所有想?答:盡所有想,謂六想身。何等為六?謂眼觸所生想,耳、鼻、舌、身、意觸所生想,如是名為:諸所有想。

12.行蘊
諸所有行者。云何名為諸所有行?答:盡所有行,謂六行身。何等為六?謂眼觸所生行,耳、鼻、舌、身、意觸所生行,如是名為:諸所有行。

13.識蘊
諸所有識者。云何名為諸所有識?答:盡所有識,謂六識身。何等為六?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如是名為:諸所有識。

14.五取蘊
五取蘊者:一色取蘊、二受取蘊、三想取蘊、四行取蘊、五識取蘊。
云何色取蘊?答:若色有漏,隨順諸取,於此諸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欲生時,生或貪、或瞋、或癡、或隨一一心所隨煩惱,是名色取蘊。
云何受取蘊?答:若受有漏,隨順諸取,於此諸受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欲生時,生或貪、或瞋、或癡、或隨一一心所隨煩惱,是名受取蘊。
云何想取蘊?答:若想有漏,隨順諸取,於此諸想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欲生時,生或貪、或瞋、或癡、或隨一一心所隨煩惱,是名想取蘊。
云何行取蘊?答:若行有漏,隨順諸取,於此諸行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欲生時,生或貪、或瞋、或癡、或隨一一心所隨煩惱,是名行取蘊。
云何識取蘊?答:若識有漏,隨順諸取,於此諸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欲生時,生或貪、或瞋、或癡、或隨一一心所隨煩惱,是名識取蘊。
15.大般涅槃經,卷33,T12,564a
復有一義說無量名,所謂如陰亦名為陰,亦名顛倒,亦名為諦,亦名四念處,亦名四食,亦名四識住處,亦名為有,亦名為道,亦名為時,亦名眾生,亦名為世,亦名第一義,亦名三修謂身戒心,亦名因果,亦名煩惱,亦名解脫,亦名十二因緣,亦名聲聞、辟支佛,亦名地獄、餓鬼、畜生、人、天,亦名過去、現在、未來,是名一義說無量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