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日 星期二

雜阿含-977

雜阿含977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尸婆外道出家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 「瞿曇!有一沙門、婆羅門作如是見、如是說:『若人有所知覺,彼一切本所作因,修諸苦行,令過去業盡,更不造新業,斷於因緣,於未來世無復諸漏;諸漏盡故,業盡;業盡故,苦盡;苦盡者究竟苦邊。』今瞿曇所說云何?」
佛告尸婆: 「彼沙門、婆羅門實爾洛漠說耳,不審、不數、愚癡、不善、不辯,所以者何?或從風起苦,眾生覺知;或從痰起、或從唌唾起、或等分起、或自害、或他害、或因節氣。 彼自害者,或拔髮、或拔鬚、或常立舉手、或蹲地、或臥灰土中、或臥棘刺上、或臥杵上、或板上、或牛屎塗地而臥其上、或臥水中、或日三洗浴、或一足而立,身隨日轉,如是,眾苦精勤有行,尸婆!是名自害。 他害者,或為他手、石、刀、杖等種種害身,是名他害。 尸婆!若復時節所害,冬則大寒,春則大熱,夏寒暑俱,是名節氣所害。 世間真實,非為虛妄,尸婆!世間有此真實,為風所害,……乃至節氣所害,彼眾生如實覺知。汝亦自有此患:風、痰、唌唾,……乃至節氣所害覺,如是,如實覺知。尸婆!若彼沙門、婆羅門言:『一切人所知覺者,皆是本所造因。』捨世間真實事,而隨自見,作虛妄說。
尸婆!有五因、五緣生心法憂苦,何等為五?謂:因貪欲纏、緣貪欲纏生心法憂苦;因瞋恚、睡眠、掉悔、疑纏,緣瞋恚、睡眠、掉悔、疑纏生彼心法憂苦,尸婆!是名五因、五緣生心法憂苦。
尸婆!有五因、五緣不生心法憂苦,何等為五?謂:因貪欲纏、緣貪欲纏生彼心法憂苦者,離彼貪欲纏,不起心法憂苦;因瞋恚、睡眠、掉悔、疑纏,緣瞋恚、睡眠、掉悔、疑纏、生彼心法憂苦者,離彼瞋恚、睡眠、掉悔、疑纏,不起心法憂苦,尸婆!是名五因、五緣不起心法憂苦,現法得離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見、緣自覺知。
尸婆!復有現法離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見,緣自覺知,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說是法時,尸婆外道出家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時,尸婆外道出家,見法、得法、知法、入法,離諸狐疑,不由於他入正法律,得無所畏,即從坐起,整衣服,合掌白佛: 「世尊!我今可得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得比丘分耶?」 佛告尸婆: 「汝今得出家。」 如上說,……乃至心善解脫,得阿羅漢。
---
1.宿作因論
宿作因論者,猶如有一若沙門、若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廣說如經。凡諸世間所有士夫補特伽羅所受者,謂現所受苦。皆由宿作為因者,謂由宿惡為因。由勤精進吐舊業故者,謂由現法極自苦行。現在新業由不作因之所害故者,謂諸不善業。如是於後不復有漏者,謂一向是善性故,說後無漏。由無漏故業盡者,謂諸惡業。由業盡故苦盡者,謂宿因所作及現法方便所招苦惱。由苦盡故得證苦邊者,謂證餘生相續苦盡。謂無繫外道作如是計。
[解]什麼是宿作因論?就是過去很久所做的業力,是現在得果報的因。就是說有一類人,或者是沙門、或者是婆羅門,有這樣的思想,有這樣的言論。下面是解說經文,1)什麼是凡諸世間所有士夫補特伽羅所受?就是現所受苦。就是現在他所遭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心裏面的痛苦。這就是補特伽羅所受,這是受苦說。
2)什麼是皆由宿作為因?就是由宿惡為因。由過去的時候,造很多的罪惡為現在受苦的原因。過去造很多罪,所以現在要受苦。
3)什麼是由勤精進吐舊業故?就是由現法極自苦行。現在這個人明白、信受這樣道理。現在的色受想行識,他能夠很努力不懈怠,自己給自己受很多的苦。或者多少天不吃飯,或者吃的很少,或者是太陽曬,或者是用火來烤,或者一個腳站在那裏,冬天不穿衣服,或者都不穿衣服,做很多奇怪的事情給自己苦惱。由這樣現在勤精進受苦。什麼是吐舊業?就是過去造的罪就排遣出去,現在多受苦,過去的罪就消除。
4)什麼是現在新業由不作因之所害故?就是諸不善業。現在不要造罪,這樣的行為就把現在的罪業損害,也就是不生起。現在不造罪,就沒有罪的生起。
5)什麼是如是於後不復有漏?就是一向是善性故,說後無漏。就是過去的罪業,由現在的勤精進的修苦行滅掉,現在的新業也不造,這樣以後的生命就不再有罪。因為把罪業都消除,剩下來只是良好的一種功德,以後就沒有漏,沒有罪業。
6)什麼是由無漏故業盡?就是諸惡業。因為無漏的緣故,叫做業盡,就是一切的罪業盡,也就是無漏。
7)什麼是由業盡故苦盡?就是宿因所作的罪業,所招的苦惱盡了,及現在法方便所招的苦惱也沒有,就叫做業盡故苦盡。現在的生命體上有二種苦惱,一種是宿因所作的罪業,所招的苦惱。一個是現法方便所招的苦惱。
8)什麼是由苦盡故得證苦邊?就是現在的生命要受苦,將來以後的生命體上相續苦盡,一直是沒有苦惱,就是得解脫,達到苦惱的邊際。無繫外道作如是計。

問:何因緣故,彼諸外道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答:由教及理故。教如前說。理者,猶如有一為性尋思、為性觀察,廣說如前。由見現法士夫作用不決定故。所以者何?彼見世間雖具正方便而招於苦,雖具邪方便而致於樂。彼如是思:若由現法士夫作用為彼因者,彼應顛倒。由彼所見非顛倒故,是故彼皆以宿作為因。由此理故,彼起如是見、立如是論。
[解]問:什麼因緣故,彼諸外道有這樣的見,有這樣的論呢?答:因為內心裏面有這樣的思想,就是理;發出來的言論就是教。什麼是教呢?前面因中有果論說過。什麼是理?猶如有一為性尋思,為性觀察,廣說也像因中有果論說過。為什麼有這樣的理論呢?就是看見現在的生命體上的人,發出來的作用,不是決定。什麼叫作用不決定呢?尼乾子外道看見世間人,雖然有正當的思想,有道德,做很多的慈善事業。應該受樂,但事實上招引來很多的不如意。善業的作用,沒能得善報,而卻得苦惱,這是善業得善報不決定。雖然那人沒有道德的思想,沒有道德的行為,做很多損人不利己的事情,應該受惡報。反而得到很多滿意的事情,受很多樂的果報。就是做惡事不決定得惡報,做善事不決定得善報。他看見這樣不決定、不公平的這種現象,內心就想、觀察思惟,什麼道理呢?若是由於現在生命體的人,發出來的作用,為彼受苦、受樂的因,那麼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世界,不是一個合道理的世界。為什麼?做好事,結果受惡報,這不是顛倒嗎?做惡事應該受惡報,結果受樂報,這是顛倒。因此那個尼乾子,就提出他深一層的見地,認為他的見地是最正確,不是顛倒的。什麼見地?就是他現在所受苦樂的果報,不是現在的行為招感,是過去世做善、做惡。由這樣的見地,所以他就發起這樣的思想,建立這樣的言論。

今應問彼:汝何所欲?現法方便所招之苦,為用宿作為因?為用現法方便為因?若用宿作為因者,汝先所說由勤精進吐舊業故,現在新業由不作因之所害故,如是於後不復有漏,乃至廣說,不應道理。若用現法方便為因者,汝先所說凡諸世間所有士夫補特伽羅所受,皆由宿作為因,不應道理。如是現法方便苦,宿作為因故,現法士夫用為因故,皆不應道理。是故此論非如理說。
[解]現在應該提出問題問你。你心裏究竟想怎麼的呢?現法方便所招之苦,為用宿作為因?為用現法方便為因?現法方便,也就是他勤精進由現法極自苦行,如臥在有刺的草上面,來刺這身體讓他受苦,由現在的生命體表現出來的一種活動,叫做現法方便。這個苦,是現法方便所招之苦,所以,這個苦不是宿作為因,是現在自己給自己制造的苦,不能說這個苦是宿作為因。所以論主問:修苦行這個苦,是現法方便招引來的呢?是宿作的罪業招引來的呢?a)若是說,現法方便修苦行受這個苦,是以宿作的罪為因由。汝先所說,由勤精進吐舊業故等理由,就不合道理。怎麼說呢?因為你說現在受的苦是宿作為因,但是你現在修苦行受苦,很明顯是現法方便招引來。如果不要自己制造苦惱,那個苦應該是宿作為因。但是,現在是你故意制造的苦,這是現法為因,所以,受苦就能夠排遣過去的罪業,這話說的不合道理。b)若所有的苦都是由現法方便為因,現在他的生命體上發出來的思想行為有錯誤,所以招感苦惱。若是這樣,你以前所說的那句話,凡諸世間,所有士夫補特伽羅所受,皆由宿作為因,就不合理。像前面這一大段,現法方便招引來的苦,是宿作為因,不合道理,現法士夫用為因故,也不合道理。所以,這個宿作因論是不合道理的說法。

我今當說如實因相,或有諸苦唯用宿作為因,猶如有一自業增上力故,生諸惡趣或貧窮家。或復有苦雜因所生,謂如有一因邪事王不獲樂果而反致苦。如事於王,如是由諸言說商賈等業,由事農業,由劫盜業,或於他有情作損害事。若有福者,獲得富樂;若無福者,雖設功用而無果遂。或復有法純由現在功用因得,如新所造引餘有業,或聽聞正法於法覺察,或復發起威儀業路,或復修學工巧業處。如是等類,唯因現在士夫功用。
[解]我現在應該開示佛法的真實道理,因果的道理。
1)或者有一種苦惱,唯獨是用過去的罪業為因緣而有。就像有一種人,自己以前的業力很強大,使令這個人到三惡道受苦,或者生到貪窮之家,生活困難受種種苦。
2)或者是有一類的眾生所受到的苦是雜因所生,不是唯獨宿作的罪,也有現在造罪,和合起來為因緣而生出來苦惱。譬如一個人為王做事,不以正道,用一種詐術、邪因、不道德的事情,為王做事,所以沒有得到如意的果報,反而得到苦惱,這是雜因。為什麼呢?這個人宿世沒有做過功德,所以得到苦果。這一方面是過去沒有善業,所以,可以說宿作為因。但是宿作為因,不能單獨得到果報,以不道德的行為做事,所以沒得到樂而受苦,這就是現業。有現業,也有宿業,和合起來而得苦,這是雜因所生。如同為王做事,得到這樣的果報,這是雜因。做其他的事情的情況如何?以說話為職業,或者做生意,或者是做農業,或者是做工業,或者是劫盜,或於他有情作損害事,以殺豬宰羊為業。這些事情為什麼是雜因所生呢?若是宿世做過很多有意義、利益人的事情,他能獲得富貴的安樂。若無福者,雖設功用而無果遂。
3)或是還有一種情況,純由現在的色受想行識的生命體,發出來的活動的作用,以此為因而有所得。
a)譬如現在無明緣行,由無明為因緣,造罪業、或者福業、或者不動業,這個業將來得三惡道的果報、或者是人天的果報、或者色界天的果報,這是純用現在現法的功用為因而得果報。
b)或者是一類人,歡喜聽聞佛法就是聞慧,對於法能覺悟觀察,就是思慧和修慧。由聞思修慧的修行而能斷惑證真得聖道,這就是純是現在肯努力而有這樣成就。
c)或者由內心的發動,就會有行住坐臥的威儀,心一變,行為上就變,這就是現在的現法功用為因。
d)或者這個人歡喜做律師、會計師、工程師等,修學世間的各種工巧業,都是你現在的努力。這些類別,唯獨因為現在士夫功用,而成就。

2.自體建立
2.1.復次,自體建立者,謂於三界中所有眾生,有四種得自體差別。或有所得自體,由自所害,不由他害。謂有欲界天,名遊戲忘念。彼諸天眾或時耽著種種戲樂,久相續住。由久住故,忘失憶念;由失念故,從彼處沒。或復有天,名曰意憤。彼諸天眾、有時展轉角眼相視;由相視故,意憤轉增;意憤增故,從彼處沒。或有所得自體,由他所害,不由自害。謂處羯羅藍、遏部曇、閉尸、鍵南位,及在母腹中所有眾生。或有所得自體,亦由自害,亦由他害。謂即彼眾生,處已生位,諸根圓滿,諸根成就。或有所得自體,亦非自害亦非他害。謂色無色界諸天、一切那落迦、似那落迦鬼、如來使者、住最後身、慈定、滅定、若無諍定、若處中有,如是等類。
[解]復次,什麼是自體建立?謂於三界中所有眾生,有四種得自體差別。自體,就是身體,自己生命的果報,這個生命體有四種差別。
1)或者有的眾生,所得的生命體,由於他自己沒有智慧,愚癡害死自己,並不是別的人傷害他。a)就是有欲界天,叫做戲忘天,遊戲忘念,為什麼?彼諸天眾,或時染著種種的遊戲、種種的娛樂,不知道休息,一直的耽著戲樂的事情。因為一直相續的在戲樂裏面耽著的關係,使令身體的功能被傷害,就是失念。由於失去正念的關係,從彼處沒,就死掉。為什麼?因為憶念,是第六意識的功能,就是腦。常常的染著戲樂,腦的功能受傷害,失掉憶念,就死掉,所以叫做戲忘天。b)或有天的名字叫做意憤。彼諸天眾,有的時候展轉,就是我瞪你一眼、你瞪我一眼。由於互相瞪眼睛,使令內心的憤怒就展轉的增長。因為意憤增長的緣故,從那裏死掉。所以,唯獨由自己傷害自己。這兩層天有的地方把它排在空居天。
2)或有所得自體,由他所害,不由自害。謂處羯羅藍、遏部曇、閉屍、鍵南位,及在母腹中,所有的眾生。就是所謂墮胎,把他害;或者是有人來使令他墮胎。
3)或有所得自體,亦由自害,亦由他害。就是彼眾生,不是在胎裏面,已經出生這個階段裏面,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圓滿,諸根成熟就是有知識的人,這樣的眾生可能自害,也可能為他人所殺害。
4)或有所得自體,亦非自害、亦非他害。就是色、無色界的諸天,也不自害、也不他害。一切那落迦的眾生,和似那落迦的鬼眾生,還有如來的使者,沒有人能殺害他,也不自害。住最後身的菩薩也不會自害、他害。在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乃至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裏面,修慈三昧,修慈三昧的人也是不自害、不他害。入滅盡定,也沒有受害的事情。若是無諍定,若是處中有的時候,如是等類都是沒有受害的事情。

2.2.受生有情死緣差別---四死
又彼彼處受生有情,有四種死。一者、由自故死,謂於戲忘、意忿天中,而受生者。二、由他故死,謂於羯羅藍、頞部曇、閉尸、鍵南,母腹中者。三、俱由故死,謂在欲界所餘有情。四、俱不由故死,謂色、無色界,有頂為後所有有情。
[解]又各各地方受生的有情有四種死。哪四種?一、由自己傷害自己的緣故而死亡,就是戲忘天,此天眾因為耽著於戲樂,而忘失正念,所以從彼處退沒。另一種是意忿天,彼天人互相怒目相視,所以從彼處退沒。二、由其他的原因使令他死,在胚胎,第二個七是頞部曇、第三個是七閉尸、第四七是鍵南、第五個七是缽羅奢佉的階段,在母腹中的有情,自己沒有能力來傷害自己,由另外的力量使令他死亡。三、或者也有自、也有他,這兩種原因會死掉,就是除掉在母腹這一部分,其他的有情有能力自殺而死,也可為其他的力量傷害、死掉。四、也不是由自死,也不會有其他的力量使令他死,就是色界的有情、無色界的有情,有頂的非非想天,是最後的有情。

3.五蓋
復次,於諸靜慮、等至障中,略有五蓋,將證彼時,能為障礙。何等為五?一、貪欲蓋,二、瞋恚蓋,三、惛沈睡眠蓋,四、掉舉惡作蓋,五、疑蓋。
[解]復次,在修習四靜慮、八等至的時候,會有障礙出現,簡略地說有五蓋,將要證得彼四靜慮、八等至的時候,能來障礙。有哪五種呢?一、貪欲蓋,二、瞋恚蓋,三、惛沈睡眠蓋,四、掉舉惡作蓋,五、疑蓋。

1)貪欲者,謂於妙五欲隨逐淨相,欲見、欲聞乃至欲觸,或隨憶念先所領受,尋伺、追戀。
[解]什麼是貪欲呢?對於妙五欲,心會跟隨、追逐清淨美好的相貌,所以想要見、聞乃至觸,或隨著回憶先前所享受過的五欲,尋伺、追戀。這樣的貪欲會覆蓋、障礙止觀的成就。

2)瞋恚者,謂或因同梵行等舉其所犯,或因憶念昔所曾經不饒益事瞋恚之相,心生恚怒;或欲當作不饒益事,於當所為瞋恚之相,多隨尋伺,心生恚怒。
[解]什麼是瞋恚呢?或是因為同修梵行等人,舉發他所違犯的過失,而生瞋恚。或是因為憶念過去所曾經過的不饒益的事而瞋恚的相貌,導致現在心生恚怒。或是想要在將來作不饒益的事,將會有人指責我,而生起瞋恚的相貌。於禪修時,內心多會隨著這些情況去尋伺,心生恚怒。這樣的瞋恚會覆蓋、障礙止觀的成就。

3)惛沈者,謂或因毀壞淨尸羅等,隨一善行,不守根門,食不知量,不勤精進減省睡眠,不正知住而有所作,於所修斷不勤加行,隨順生起一切煩惱身心惛昧無堪任性。
[解]什麼是惛沈呢?或是因為毀壞清淨的戒等,其中任何一個善行;或者是不能守護六根門,心向外攀緣;或是飲食不知適量或適合;或是懈怠不精進,不能減少睡眠;或是於一切日常所作的活動中,不能保持住覺知;對於所應該修的四念處等,所應該斷的煩惱等,不能精勤的努力修行,隨順這些原因,生起一切煩惱,能令身心惛昧,沒有能力去修習止觀。

睡眠者,謂心極昧略。
[解]什麼是睡眠呢?心對於所取境,極度的迷昧、不能明了。

又順生煩惱,壞斷加行,是惛沈性;心極昧略,是睡眠性。是故此二,合說一蓋。
[解]又惛沈、睡眠互相隨順煩惱的生起,能破壞、中斷加行,就是惛沈;心極昧略,是睡眠性。因此這二個,合說為一蓋。

又惛昧無堪任性,名惛沈;惛昧心極略性,名睡眠。由此惛沈生諸煩惱、隨煩惱時,無餘近緣如睡眠者。諸餘煩惱及隨煩惱,或應可生,或應不生,若生惛昧,睡眠必定皆起。
[解]又惛昧的時候,於修止觀,無堪任性,名為惛沈;惛昧的時候,心於所緣境,極昧略性,名為睡眠。由於此惛沈,生起諸煩惱、隨煩惱的時候,沒有其他相近的的煩惱像睡眠這樣親近。其他煩惱及隨煩惱,或有時候會生起,或有時候不會生起,然而惛昧生起的時候,睡眠必定都會生起。

4)掉舉者,謂因親屬尋思、國土尋思、不死尋思,或隨憶念昔所經歷戲笑、歡娛所行之事,心生諠動騰躍之性。
[解]什麼是掉舉呢?因為對親屬的尋思、國土的尋思、不死的尋思,或隨著憶念過去所經歷過的戲笑、歡娛所做的事,內心浮動不能寧靜,奔騰跳躍。

惡作者,謂因尋思親屬等故,心生追悔:謂我何緣離別親屬?何緣不往如是國土?何緣棄捨如是國土,來到於此,食如是食,飲如是飲,唯得如是衣服、臥具、病緣醫藥、資身眾具?我本何緣少小出家,何不且待至年衰老?
[解]什麼是惡作呢?因為尋思親屬、國土、不死等的緣故,事後追想,內心懊悔:我為何要與親屬離別?為何不前往這樣的地方?為何捨棄這那樣的地方,來到於這裡,食如是食物,飲如是飲料,只得到如是衣服、臥具、病緣醫藥、資身眾具?我過去為何年少就出家,為何不等待到老年才出家?

或因追念昔所曾經戲笑等事,便生悔恨:謂我何緣於應受用戲樂、嚴具、朋遊等時,違背宗親朋友等意,令其悲戀、涕淚盈目,而彊出家?由如是等種種因緣生憂戀心,惡作追悔。由前掉舉與此惡作處所等故,合說一蓋。
[解]或是因為追念過去所曾經戲笑等等的事情,心生後悔怨恨:我為何在應該享受
遊戲、娛樂、莊嚴具、朋友交往的時候,違背同宗的親屬、朋友等的心意,令他們悲哀依戀、涕淚盈目,而彊求出家?由如是等種種因緣生憂愁顧戀心,惡作追悔。由於前面所說的掉舉,與這裡所說的惡作,生起的處所是相等的緣故,合在一起說為一蓋。
又於應作、不應作事,隨其所應或已曾作,或未曾作,心生追悔:云何我昔應作不作,非作反作。除先追悔所生惡作,此惡作纏,猶未能捨。
[解]又對於過去應該作的事,不應該作的事,隨這二種所對應的,或是對於不應該作的事,已經作了,而後悔;或是對於應該作的事,未曾去作,心生追悔:「為何我過去對於應該作的事,不去作?不應該作的事,反而去作?」除去先前所說的:「因追念昔所曾經戲笑等事」,後悔所生惡作。只說:「於應作、不應作事」這類的惡作,此類惡作現行的時候,此行者尚未能捨。

次後復生相續不斷憂戀之心,惡作追悔。此又一種惡作差別。
[解]事情過了很久以後,還是會生起相續不斷的憂愁顧戀的心情,所以後悔的心情相續不斷。這又是另一種後悔的情形。

次前所生非處惡作,及後惡作,雖與掉舉處所不等;然如彼相騰躍諠動,今此亦是憂戀之相。是故與彼雜說一蓋。
[解]又前面所生起的「於應作、不應作事」這類的非處惡作,及後面所說的「相續不斷憂戀之心」的惡作,雖然與掉舉的過失,生起的原因不是相等的;然而如同彼掉舉的相貌是飛騰、跳躍、喧嘩、騷動,現在這個惡作也是憂愁顧戀的相貌。因此,惡作與彼掉舉合在一起說為一蓋。

5)疑者,謂於師、於法、於學、於誨,及於證中,生惑,生疑。由心如是懷疑惑故,不能趣入勇猛方便證斷寂靜。又於去、來、今,及苦等諦,生惑,生疑。心懷二分,迷之不了,猶豫猜度。
[解]什麼是疑呢?對於大師、對於師長所教授的法門、對於應當學的戒律、對於師長與經律論的教誨,及對於自己能證的聖道,生起迷惑,生起懷疑。由於內心存有這樣疑惑的緣故,不能趣向、進入勇猛方便,也不能證悟真理、斷除煩惱、得內心寂靜。又對於過去、未來、現在的我有否?及對於苦集滅道四諦,生起迷惑,生起懷疑。內心存有對或不對二個部分,迷惑不明了,內心猶豫,推測揣度。
5-1)毀戒聞等諸法差別---五蓋
又有五法,令修行者先毀淨戒、多聞,後虧止觀善軛。謂於諸欲中,心生愛染。於能覺發、憶念教授教誡者所,心生瞋恚。未受尸羅,令其不受,雖先受得,後令棄捨,或使穿穴。耽著惛睡,恒不寂靜,染污追悔,常懷疑惑,於所聞法不能領受;雖初領受,尋即忘失;雖不忘失,不證決定。(卷14)
[解]又有五法,使令修行的人,先破壞自己清淨的戒,又破壞多聞,之後毀壞止觀善軛的努力修行,因為要有戒才能修止,多聞才能修觀,止觀的基礎已破壞,止觀也就沒有。哪五種蓋?第一,貪欲蓋,對於五欲,內心生起愛染。第二,瞋恚蓋,對於能覺悟你、能激發你、能令你生起憶念的教授、教誡善知識所,內心生起瞋恚。若尚未稟受戒法,此二蓋令其不能稟受,雖然先前已稟受戒法,得到戒法,之後,此二蓋令其棄捨戒,或者令其戒法穿洞、破損。第三,惛沈睡眠蓋,耽著惛睡。第四,掉舉惡作蓋,掉舉能令心,恒不寂靜,惡作能生染污追悔。第五,疑蓋,對三寶常懷疑惑。惛沈睡眠的時候,對於所聽聞的佛法不能領受。掉舉惡作的時候,雖然當初能領受佛法,但是很快就忘掉。疑惑生起的時候,雖然沒有忘失,但是不能決定。

4.世尊說現法,說滅熾然,說不待時,說正向,說即此見,說緣自覺。
[論說]1.復次、由八聖支道法故,及此果故,顯發正法及毘奈耶。由五種相,當知八聖支道法最勝、無罪。
1)謂於現法煩惱有無善分別故,名為現見。
2)能令煩惱得離繫故,名無熾然。
3)若行、若住、若坐、若臥,一切時中皆可修習,易修習故,名為應時。
導涅繫故,名為引導。
4)不共一切諸外道故,名唯此見。
5)遠離信他欣樂行相,周遍尋思,隨聞所起見、審察,忍,唯自證故,名內所證。此道果法,亦有五相,當知已如攝異門分分別其相。T30,811a
2.復次,善說者,文義巧妙故。現見者,於現法中可證得故。無熱者,離煩惱故。無時者,出三世故。難引者,老病死等不能引故。難見者,天等趣中不可見故。內自所證者,唯信他等不能證故。T30,766c

cf.法蘊足論
1.善說者,謂佛所說,苦真是苦、集真是集、滅真是滅、道真是道,故名善說。若佛世尊非苦說苦、非集說集、非滅說滅、非道說道,可非善說;以佛世尊苦說為苦、集說為集、滅說為滅、道說為道,故佛正法名為善說。
2.言現見者,
1)謂正脩習世尊所說苦集滅道現觀道時,於現法中即入苦集滅道現觀,故名現見。
2)又正脩習世尊所說能斷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脩所斷隨眠道時,於現法中即斷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脩所斷一切隨眠,故名現見。
3)又正脩習世尊所說能證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脩所斷隨眠滅道時,於現法中即證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脩所斷諸隨眠滅,故名現見。
3.言無熱者,謂八支聖道名為無熱。所以者何?熱謂煩惱。八支聖道中,一切煩惱無得無近得、無有無等有,故佛正法名為無熱。
4.言應時者,謂八支聖道名為應時。
1)所以者何?由正修習世尊所說苦集滅道現觀道時,即入苦集滅道現觀,故名應時。
2)以正脩習世尊所說苦集滅道現觀道時,即入苦集滅道現觀,故佛正法名為應時。
3)又正脩習世尊所說能斷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脩所斷隨眠道時,即斷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脩所斷一切隨眠,故名應時。
4)以正脩習世尊所說能斷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脩所斷隨眠道時,即斷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脩所斷一切隨眠,故佛正法名為應時。
4.5.以正脩習世尊所說能證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脩所斷隨眠滅道時,即證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脩所斷諸隨眠滅,故佛正法名為應時。
5.言引導者,謂八支聖道名為引導。所以者何?以八支聖道習修多脩習,能於苦集滅道現觀能引能導、能隨能逐,故佛正法名為引導。
6.言近觀者,謂八支聖道名為近觀。所以者何?以八支聖道脩習多脩習,能於苦集滅道如實知見苦集滅道,故佛正法名為近觀。
7.智者內證者,佛及佛弟子名為智者,世尊所說苦集滅道,智者自內知見、解了、正等覺為苦集滅道,故佛正法名智者內證。

5.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論說]復次,由二種相,當知聖者慧眼清淨,謂由遠塵及離垢故。由見所斷諸煩惱纏得離繫故,名為遠塵。由彼隨眠得離繫故,說名離垢。又現觀時,有麤我慢隨入作意間無間轉,若遍了知所取能取所緣平等,彼即斷滅,彼斷滅故,說名遠塵。一切見道所斷煩惱隨眠斷故,說名離垢。
[解]復次,由於二種相貌,應當知道聖者的慧眼清淨。什麼是慧眼?智慧有識別、洞察事物的功用,猶如眼能辨色一樣,因此稱智慧為眼,就是能觀照諸法空無我的智慧。哪二種?就是由遠塵及離垢的緣故。什麼是遠塵?由於見道所斷的分別我見的現行煩惱,得以離繫的緣故,名為遠塵。什麼是離垢?由於彼分別我見的隨眠,得以離繫的緣故,說名離垢。又,現觀四聖諦的時候,會有麤而明顯的我慢,隨順止觀,而進入止觀的作意,有間斷或是無間斷的活動。這時候,應該如何遣除?若是能周遍了知所取的五蘊,能取的心,這二種能所都當作所緣來觀察,都是無常、苦、無我,所以能所是平等。若是生起這樣的智慧,彼麤而明顯的我慢就會斷滅,因為彼我慢斷滅的緣故,說名遠塵。一切見道所斷煩惱隨眠斷故,說名離垢。
[參考]1.遠塵離垢T30,763c
遠塵離垢者,塵,謂已生未究竟智,能障現觀,有間、無間我慢現轉。垢,謂彼品及見斷品所有麁重,令永無故名遠塵離垢。又復塵者,所謂我慢及見所斷一切煩惱。垢,謂二品所有麁重。
[解]什麼是遠塵離垢?塵,就是已生未究竟智,就是加行位中諸無漏智。就在煖頂位中,能障現觀,有間斷或無有間斷的粗我慢會現前活動,就是塵。垢,就是彼粗我慢品類,以及見道所斷的分別我見品類的所有麁重隨眠。現今入於現觀,令這二品永遠沒有的緣故,名為遠塵離垢。又,還有其他解說,塵,就是我慢,以及見所斷一切煩惱。垢,就是這二品的所有麁重隨眠。
2.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66,T27,343c
遠塵離垢於諸法中生淨法眼者,說前三果。謂諸具縛及離欲界五品染已,入正性離生,生淨法眼,得預流果。若離欲界六、七品染已,入正性離生,生淨法眼,得一來果。若離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染已,入正性離生,生淨法眼,得不還果,令盡諸漏及得無漏。
[解]什麼是遠塵離垢於諸法中生淨法眼?這是說前三果。如何說?就是這些完全為五欲所繫縛,以及能捨離欲界五品染著之後,進入正性離生,生起清淨法眼,得預流果。若是捨離欲界六、七品染著之後,進入正性離生,生起清淨法眼,得一來果。若是捨離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染著之後,進入正性離生,生起清淨法眼,得不還果,使令盡斷種種漏以及得無漏智。
3.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82,T27,913b
遠塵離垢於諸法中生淨法眼。此中遠塵者,謂遠隨眠。離垢者,謂離纏垢。於諸法中者,謂於四聖諦中。生淨法眼者,謂見四聖諦淨法眼生。
[解]什麼是遠塵離垢於諸法中生淨法眼?這裡的遠塵者,就是遠離隨眠。離垢者,就是捨離纏垢。於諸法中者,就是在四聖諦中。生淨法眼,就是見四聖諦的時候,清淨法眼生起。
4.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5,T31,683a
如契經言:遠塵離垢於諸法中正法眼生者,此依見道說。諸法忍能遠塵,諸法智能離垢。遍知故,永斷故,道得清淨。
[解]如經上說:遠塵離垢於諸法中正法眼生者,這是依照見道來說。就是對於四聖諦法忍可的時候,能遠塵。對於四聖諦法智慧生起的時候,能離垢。為什麼?因為對於四聖諦法,周遍了知的緣故,因為永遠斷除見道所斷的煩惱的緣故,所以因為見道的緣故,聖道成為清淨。

6.見法、得法、極通達法、究竟堅法...於諸法中得無所畏
[論說]復次,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時,當知即得十種勝利。何等為十?
一者、於四聖諦已善見故,說名見法。
二者、隨獲一種沙門果故,說名得法。
三者、於己所證,能自了知,我今已盡所有那落迦、傍生、餓鬼,我證預流,乃至廣說,由如是故說名知法。
四者、得四證淨,於佛、法、僧如實知故,名遍堅法。
五者、於自所證無惑。
六者、於他所證無疑。
七者、宣說聖諦相應教時,不藉他緣。
八者、不觀他面,不看他口,於此正法、毘奈耶中,一切他論所不能轉。
九者、記別一切所證解脫,都無所畏。
十者、由二因緣,隨入聖教,謂正世俗及第一義故。
[解]復次,遠塵、離垢,於諸法中得法眼的時候,應當知道就能得到十種勝利。哪十種?
一者、什麼是見法?因為,對於四聖諦已經見的很完整的緣故。
二者、什麼是得法?因為,隨順修行者是不是離欲,獲得三果中其中一種沙門果的緣故。若是完全為五欲所繫縛,以及能捨離欲界五品染著之後,進入正性離生,生起清淨法眼,得預流果。若是捨離欲界六、七品染著之後,進入正性離生,生起清淨法眼,得一來果。若是捨離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染著之後,進入正性離生,生起清淨法眼,得不還果。
三者、什麼是知法?因為對於自己所體證,能自己了知:我現今已經斷盡前往所有那落迦、傍生、餓鬼的原因,因為我已經體證預流,不會退墮到三惡趣,乃至詳細說明。由於這些緣故,說名知法。
四者、什麼是遍堅法?因為,得四證淨,對於佛、法、僧、戒能如實知道的緣故。
五者、什麼是無惑?對於自己所體證的四聖諦沒有惑。
六者、什麼是無疑?對於他人所體證的四聖諦沒有疑。
七者、什麼是不藉他緣?宣說與聖諦相順、相合的教法的時候,不需要藉由聽聞其他的說法為因緣,才能宣說。
八者、什麼是一切他論所不能轉?因為自己親身體證無我智,所以不觀他面,不看他口,對於這個正法、毘奈耶中,一切外道的論說,都不能轉變他的見解。
九者、什麼是無所畏?對於自己所親自體證的法,若是他人來詰問,沒有恐怖、懼怕的緣故,能夠肯定明確地說明一切所體證的解脫,都沒有任何怖畏。
十者、由於二種因緣,隨順而進入聖教。哪二種?就是正確的世俗道理,以及第一諦的道理。能詮說的教法,就是稱為正俗,所詮說的道理,就是名為第一義。
[參考]1.於諸法中生淨法眼,T30,763c
於諸法中者,謂於自相、共相所住法中。
言法眼者,謂如實現證,唯有法慧。
言見法者,謂於苦等如實見者。
言得法者,謂隨證得沙門果故。
言知法者,謂證得已,於其所得能自了知:我是預流,我已證得無退墮法故。
至誠法者,謂諦現觀增上力故,獲得證淨。於佛、法、僧及自所得聖所愛戒,以正信行,如實至誠故。
越渡惑者,謂於自所證。
越渡疑者,謂於他所證。
非緣於他者,謂於此法內自所證,非但隨他聽聞等故。
非餘所引者,謂於大師所有聖教,不為一切外道異論所引奪故。
於諸法中得無所畏者,謂於自所證,若他詰問無悚懼故。
言逆流者,謂已登聖道故。
言趣向者,謂記神通究竟往趣,無退還故。
復有差別,當知建立世俗、勝義二種法故。
[解]1)什麼是於諸法中?就是在自相、共相所安住的五蘊法中。
2)什麼是法眼?就是如其真實能現前體證,唯有五蘊諸法,其中沒有我的智慧。
3)什麼是見法?就是對於苦集滅道十六行相等,能如其真實的見到。
4)什麼是得法?就是隨順十六行相的觀察,能證得沙門果的關係。
5)什麼是知法?就是證得沙門果之後,對於他所得到的果位,能夠自己了知:我是預流果,我已經證得無我智,不會退墮到三惡道的緣故。
6)什麼是至誠法?就是因為對於四聖諦能現前觀察的強大力量的緣故,獲得證淨。就是對於佛、法、僧及自所得聖所愛戒,能以正確合理的信心而活動,如其真實至誠的緣故。
7)什麼是越渡惑?就是對於自己所證的無我智,沒有惑。
8)什麼是越渡疑?就是對於他人所證的無我智,沒有疑。
9)什麼是非緣於他?就是對於此四聖諦法,自己內心所親自體證,不是僅隨順他人聽聞而了知的緣故。
10)什麼是非餘所引?就是對於大師所有的聖教,不為一切外道異論所引奪的緣故。
11)什麼是於諸法中得無所畏?就是對於自己所親自體證的法,若是他人來詰問,沒有恐怖、懼怕的緣故。
12)什麼是逆流?就是已經登上八聖道的緣故。
13)什麼是趣向?就是記神通究竟往趣,無退還故。這裡的神通,就是漏盡智通,因為得到漏盡智,所以能正確記別所有能得漏盡的方法,以此漏盡智為依,能趣證圓滿的解脫,不再退還。
14)還有差別不同,應當知道建立世俗、勝義二種法,也稱為趣向,因為對於能得漏盡的方法,如實覺了的緣故。

2.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5,T31,683a;735c
如契經言:見法、得法、極通達法、究竟堅法、越度一切悕望疑惑、不假他緣、於大師教餘不能引、於諸法中得無所畏,此亦依見道說。
見法者,謂諸法忍。
得法者,謂諸法智。
極通達法者,謂諸類忍。
究竟堅法者,謂諸類智。
越度一切悕望者,由諸忍智於自所證無有悕慮。
越度一切疑惑者,於此位中於他所證無有猶豫。
不假他緣者,於所修道中無他引道自然善巧。
於大師教餘不能引者,於佛聖教不為邪道所化引故。
於諸法中得無所畏者,於依所證問記法中,諸怯劣心永無有故。
[解]1)如同契經說:見法、得法、極通達法、究竟堅法、越度一切悕望疑惑、不假他緣、於大師教餘不能引、於諸法中得無所畏。這一段經文,也是依照見道來說。
2)什麼是見法?就是對於四聖諦諸法的忍可。
3)什麼是得法?就是對於四聖諦諸法的智慧。
4)什麼是極通達法?就是對於四聖諦類似的忍可,就是色界、無色界。
5)什麼是究竟堅法?就是對於四聖諦類似的智慧,就是色界、無色界。
6)什麼是越度一切悕望?就是由於種種的法忍、法智,類認、類智,對於自己所證悟的無我,無有悕求、顧慮。
7)什麼是越度一切疑惑?在這個階段中,對於他人所證悟的無我智,無有猶豫。
8)什麼是不假他緣?對於所修道中,不需要他人的引導,對於修道,自然能善巧。
9)什麼是於大師教餘不能引?對於佛的聖教,不為錯誤的外道所改變,所引導。
10)什麼是於諸法中得無所畏?對於依照自己所體證的法中,若有人來質問,能確實說明所證悟的法,內心不會有種種膽怯、低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