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4日 星期四

雜阿含550經



雜阿含55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摩訶迦旃延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尊者摩訶迦旃延語諸比丘:「佛、世尊、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六法,出苦處昇於勝處,說一乘道淨諸眾生,離諸惱苦,憂悲悉滅,得真如法,何等為六?謂:1)聖弟子念如來、應、等正覺所行法,念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聖弟子念如來應所行法故,離貪欲覺、離瞋恚覺、離害覺,如是,聖弟子出染著心,何等為染著心?謂:五欲功德。於此五欲功德離貪、恚、癡,安住正念、正智,乘於直道,修習念佛,正向涅槃,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第一出苦處,昇於勝處,一乘道淨於眾生,離苦惱,滅憂悲,得如實法。2)復次,聖弟子念於正法,念於世尊現法律,離諸熱惱,非時通達,即於現法,緣自覺悟。爾時,聖弟子念此正法時,不起欲覺、瞋恚、害覺,如是,聖弟子出染著心,何等為染著心?謂:五欲功德。於此五欲功德離貪、恚、癡,安住正念、正知,乘於直道,修習念法,正向涅槃,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第二出苦處,昇於勝處,一乘道淨於眾生,離苦惱,滅憂悲,得如實法。3)復次,聖弟子念於僧法,善向、正向、直向、等向,修隨順行,謂:向須陀洹、得須陀洹果、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羅漢、得阿羅漢,如是四雙八士,是名世尊弟子僧戒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脫具足、解脫知見具足,供養恭敬禮拜處,世間無上福田。聖弟子如是念僧時,爾時,聖弟子不起欲覺、瞋恚、害覺,如是,聖弟子出染著心,何等為染著心?謂:五欲功德。於此五欲功德離貪、恚、癡、安住正念、正知,乘於直道,修習念僧,正向涅槃,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第三出苦處,昇於勝處,一乘道淨於眾生,離苦惱,滅憂悲,得如實法。4)復次,聖弟子念於戒德,念不缺戒、不斷戒、純厚戒、不離戒、非盜取戒、善究竟戒、可讚歎戒、梵行不憎惡戒。若聖弟子念此戒時,自念身中所成就戒,當於爾時不起欲覺、瞋恚、害覺,如是,聖弟子出染著心,何等為染著心?謂:五欲功德。於此五欲功德離貪、恚、癡,安住正念、正知,乘於直道,修戒念,正向涅槃,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第四出苦處,昇於勝處,一乘道淨於眾生,離苦惱,滅憂悲,得如實法。5)復次,聖弟子自念施法,心自欣慶:我今離慳貪垢,雖在居家,解脫心施,常施、捨施、樂施、具足施、平等施。若聖弟子念於自所施法時,不起欲覺、瞋恚、害覺,如是,聖弟子出染著心。於何染著?謂:五欲功德。於此五欲功德離貪、恚、癡,安住正念、正知,乘於直道,修施念,正向涅槃,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第五出苦處,昇於勝處,一乘道淨於眾生,離苦惱、滅憂悲,得如實法。6)復次,聖弟子念於天德,念四王天、三十三天、炎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清淨信心,於此命終,生彼諸天,我亦如是信、戒、施、聞、慧,於此命終,生彼天中。如是,聖弟子念天功德時,不起欲覺、瞋恚、害覺,如是,聖弟子出染著心。於何染著?謂:五欲功德。於此五欲功德離貪、恚、癡,安住正念、正知,乘於直道,修天念,正向涅槃,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說第六出苦處,昇於勝處,一乘道淨於眾生,離苦惱,滅憂悲,得如實法。」尊者摩訶迦旃延說此經已,諸比丘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1.復次、若第一義清淨諸天,說名最勝無有惱害,由身、語、意畢竟無有惱害事故。即依如是清淨天性,說四證淨名為天路。又四證淨為所依止,諸聖弟子依三種門,修六隨念:一者、為斷奢摩他品諸隨煩惱所起染惱;二者、為斷毘缽舍那品諸隨煩惱所起染惱;三者、為斷雖無染惱而於未來當可生起二隨煩惱。當知此中,惛沈、睡眠,名奢摩他品諸隨煩惱;欣樂諸欲俱行掉舉、貪等過失所生不善欲尋伺等,令心流散諸雜染法,名毘缽舍那品諸隨煩惱。又由勝義諦理所得隨念,名義威勇。由世俗諦理所得隨念,名法威勇。
2.10-言無虛妄,故名如來。已得一切所應得義,應作世間無上福田,應為一切恭敬供養,是故名應。如其勝義,覺諸法故,名正等覺。明謂三明。行,如經說止觀二品極善圓滿,是故說名明行圓滿。上升最極,永不退還;故名善逝。善知世界及有情界,一切品類染淨相故,名世間解。一切世間唯一丈夫,善知最勝調心方便,是故說名無上丈夫調御士。為實眼故,為實智故,為實義故,為實法故。與顯了義為開導故,與一切義為所依故,與不了義為能了故,與所生疑為能斷故,與甚深處為能顯故,令明淨故,與一切法為根本故,為開導故,為所依故,能正教誡教授天人,令其出離一切眾苦,是故說佛名天人師。於能引攝義利法聚,於能引攝非義利法聚,於能引攝非義利非非義利法聚,遍一切種現前等覺,故名為佛。能破諸魔大力軍眾,具多功德,名薄伽梵。
3.7-諸由八聖支道法故,及此果故,顯發正法及毘奈耶。由五種相,當知八聖支道法最勝、無罪。謂於現法煩惱有無善分別故,名為現見。能令煩惱得離繫故,名無熾然。 若行、若住、若坐、若臥,一切時中皆可修習,易修習故,名為應時。 導涅槃故,名為引導。 不共一切諸外道故,名唯此見。 遠離信他欣樂行相,周遍尋思,隨聞所起見、審察,忍,唯自證故,名內所證。
4.-22-4-1)正行者,謂是總句。 2)應理行者,住果有學。 3)質直行者,住於向道。 4)和敬行者,是其無學,由彼唯於大師、正法及學處等深恭敬故。 5)隨法行者,於因轉時法隨法行,由聞他音、內正如理而思惟故。 2)又應理行者,是其正道及果滅行。 3)質直行者,如其聖教而正修行,無諂無誑,如實顯現。 4)和敬行者,與六堅法而共相應。 5)隨法行者,法隨法行。
4-2)四雙八士-云何行向補特伽羅?謂行四向補特伽羅。何等為四?一、預流果向;二、一來果向;三、不還果向;四、阿羅漢果向。是名行向補特伽羅。 云何住果補特伽羅?謂住四果補特伽羅。何等為四?一、預流果;二、一來果;三、不還果;四、阿羅漢果。是名住果補特伽羅。4-3)五分法身-4-4)無上福田-1)應招延者,約捨世財。 2)應奉請者,約盡貪愛。欲求果報,是故招延。欲求解脫,是故奉請。 3)應合掌者,即為二事而延請時。 4)應和敬者,應設禮拜、問訊等故,應可與彼戒見同故。 5)無上福田世應奉施者,於彼惠施果無量故。
5.8-1)戒無諸瑕隙,名為清淨戒。2-3)云何名不缺戒?五眾戒中除四重戒,犯諸餘重者是名缺;犯餘罪是為破。復次,身罪名缺;口罪名破。復次,大罪名缺;小罪名破。4)善心迴向涅槃,不令結使、種種惡覺觀得入,是名不穿。5)為涅槃,為世間,向二處,是名為雜。6)隨戒不隨外緣,如自在人無所繫屬,持是淨戒,不為愛結所拘,是為自在戒。7)於戒不生愛慢等諸結使,知戒實相,亦不取是戒。若取是戒,譬如人在囹圄,桎梏所拘,雖得蒙赦,而復為金鎖所繫。人為恩愛煩惱所繫,如在牢獄;雖得出家,愛著禁戒,如著金鎖。行者若知戒是無漏因緣而不生著,是則解脫,無所繫縛,是名不著戒。8)諸佛、菩薩、辟支佛及聲聞所讚戒,若行是戒,用是戒,是名智所讚戒。外道戒者,牛戒、鹿戒、狗戒,羅剎鬼戒,啞戒、聾戒,如是等戒,智所不讚,唐苦無善報。復次,智所讚者,於三種戒中,無漏戒不破不壞,依此戒得實智慧,是聖所讚戒。
6.6-1)解脫捨者,迴向涅槃故,於施果中無繫著故。2)常舒手者,殷重廣施故。3)樂棄捨者,施前、正施及與施後意悅清淨,無追悔故。4)祠祀施者,一向如法,不以凶暴積集財物,時時數數周遍捨施所施物故。5)捨圓滿者,謂於福田而奉獻故。6)於惠施中樂分布者,謂於父母、妻子等所,時時平等而分布故。

1.98:「天路」:
復次、若第一義清淨諸天,說名最勝無有惱害,由身、語、意畢竟無有惱害事故 。即依如是清淨天性,說四證淨名為天路。又四證淨為所依止,諸聖弟子依三種門,修六隨念: 一者、為斷奢摩他品諸隨煩惱所起染惱;二者、為斷毘缽舍那品諸隨煩惱所起染惱;三者、為斷 雖無染惱而於未來當可生起二隨煩惱。當知此中,惛沈、睡眠,名奢摩他品諸隨煩惱;欣樂諸欲 俱行掉舉、貪等過失所生不善欲尋伺等,令心流散諸雜染法,名毘缽舍那品諸隨煩惱。又由勝義 諦理所得隨念,名義威勇。由世俗諦理所得隨念,名法威勇。

聞所成地
又有二種具足隨念,六行差別,能令心沒諸修行者,正策其心,令生歡喜,謂歸依具足隨念,有三種行。證具足隨念,有三種行。於佛、法、僧隨念之行,名歸依隨念。於趣涅槃行、趣資財行、趣生天行隨念之行,名證隨念。
[]又有二種具足隨念,六行的差別,一個是歸依隨念,一個是證隨念。這六隨念能令道心沈沒的修行人,能夠合理地警策自己的心,令自己生歡喜心。哪六種?就是歸依具足隨念,有三種行,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證具足隨念,有三種行,施、戒天。什麼是歸依隨念?對佛、法、僧這歸依處,隨順這三歸依處,憶念其功德的活動,名為歸依隨念。什麼是佛隨念?隨順佛的十個名號所代表的功德來憶念佛,哪十個名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什麼是法隨念?隨順法的七個名稱所代表的功德來憶念法,哪七個名稱?善說、現見、無熱、應時、近觀、引導、智者內證。什麼是善說呢?就是佛說:苦真是苦,集真是集,滅真是滅,道真是道。這是佛說得非常好。為什麼是善說?因為,若這樣思惟,增長智慧。什麼是現見?佛說這個苦集滅道,若能這樣修行,現在就可以見苦集滅道四諦,得聖道。什麼是無熱呢?苦集滅道是無煩惱,這是清淨的法門,不會帶來煩惱。什麼是應時呢?若能修習、多修習八正道,什麼時候成功,就那個時候見道。或是什麼時候都可以修行,稱為應時。什麼是近觀呢?若能夠修學八正道,能親自如實的知見苦集滅道。什麼是引導呢?若能修苦集滅道的現觀,就能引、能導、能隨、能住,令心與法相應。什麼是智者內證呢?苦集滅道是佛和佛弟子,親自所證悟,我們也能親證。什麼是僧隨念呢?隨順出家聖弟子的功德而憶念,哪些?有四妙行,就是苦遲通達,苦速通達,樂遲通達,樂速通達。又有安隱行、調伏行、寂靜行。四雙八輩這八種人,都是聖人,具足有戒、定、慧、解脫、有解脫知見。若能修學戒定慧,佛法僧能夠救護你,從苦海中,將你救出來。什麼是證隨念?對於趣涅槃行、趣資財行、趣生天行這三種行,隨念自己所證的活動,名為證隨念。前往到涅槃的行為,就是戒、定、慧。到大財富的一種行為,就是布施。往生到欲界天的行為,就是信、戒、聞、捨、慧。
《披尋記》五二六頁: 於趣涅槃行等者:此中趣涅槃行,謂於決定勝道。趣資財行,趣生天行,謂於增上生道。念自當證決定勝事,增上生事,名證隨念。由是策心,令生歡喜。

2.31
即彼行者,於時時間,於可欣法令心欣樂;如是於彼生欣樂故,能令其心極成津潤,融適澄淨。何等名為可欣尚處?略有三種可欣尚處。一者、三寶;二者、學處清淨尸羅清淨;三者、於自所證差別,深生信解,心無怯弱。
[]1)什麼叫作可欣尚法呢?即彼行者,於時時間,於可欣法,令心欣樂,譬如說三十七道品,這是一個可歡喜的事情;但是我原來的心情,並不是那麼積極的歡喜,現在應該令心欣樂,時常地思惟它的功德,心裡就會生起歡喜。
2)如是對聖道生歡喜心的關係,今天也這樣思惟觀察,明天也這樣思惟觀察,就能夠使令自己的心極成津潤,被這些可欣尚法的威力所滋潤。有什麼好處呢?融適澄淨,融就是消遣,消遣出去一切的污染。適,就是歸,歸於澄淨,歸於清淨,能令自己身心清淨。
3)什麼是可欣尚的境界呢?簡單的說,有三種值得我們特別歡喜的地方。一者、三寶,佛寶、法寶、僧寶。二者、學處清淨、尸羅清淨,就是所應學的這些清淨的戒律。分兩句,學處清淨,是初受戒的時候;尸羅清淨,是受戒以後,能夠持守,令他身心清淨。這是可欣尚法,就是戒律。三者、於自所證差別深生信解,心無怯弱,這也是一個可欣尚法,就是對於自己在佛法裡邊,所歡喜的聖道,自所證差別,深深的相信,這個聖道是能斷煩惱,能見真理的,是真實不虛。對於修學聖道,能斷惑證真,這件事心裡面很勇猛,而不怯弱。

云何隨念三寶令心欣樂?謂作是念我今善得如是大利,謂蒙如來應正等覺為我大師。我今善得如是大利,謂善說法毘奈耶中,我得出家。我今善得如是大利,謂我與諸具戒、具德,忍辱柔和、成賢善法,同梵行者共為法侶。我今當得賢善命終、賢善殞歿,當得賢善趣於後世。 如是名為隨念三寶,令心欣樂。
[]云何隨念三寶的功德,令我們的心,對三寶發歡喜心呢?
1)謂我應該這樣的警覺,我現在能夠獲得這樣的大利益,什麼呢?就是我能夠得到佛陀的慈悲,為我作大師,所以這個是一個大善利。
2)我今善得這樣的大利益,什麼大利益呢?謂善說法毘奈耶中,一個法、一個律,在這個地方,我能夠在這個地方,能夠出家,做比丘、做比丘尼。
3)我今善得如是大利,得什麼大利呢?謂我與諸具戒、具德,這個比丘、比丘尼,具足清淨戒、具足定慧的功德。忍辱柔和,在大眾裡住,他能夠忍受他人的羞辱;而他的性格不粗暴,特別的柔和。成賢善法,這位比丘、比丘尼,成就賢善法,就是聖人的功德。同梵行者,共為法侶,這些同修聖道的人,和我做好朋友;我一出家,這些人都是我的好朋友,所以共為法侶。
4)我現在已經出家,在這三寶裡面生活,我應該在三寶裡面有所成就,能斷惑證真,能成就阿羅漢道。賢善命終,心裡面沒有貪瞋痴,貪無餘斷、瞋無餘斷、痴無餘斷,成就大智慧的境界。這樣的人,臨命終的時候,是很安詳自在的,所以是賢善的命終。賢善的殞沒,得阿羅漢叫作賢善命終;如果得三果、得二果、得初果的時候,就是賢善殞沒,就是雖然是死,死得很好,心裡面正念分明,沒有煩惱的現行,所以叫做賢善殞沒。當得賢善趣於後世,如果是沒得阿羅漢道,不能入涅槃,由初果、二果、三果都是這樣。但是這個時候,心裡面也是有無漏的聖道,得到賢善的聖道,就是來到後世的時候,心裡面也還是有聖道。前面這一段文,這就是隨念佛寶、法寶、僧寶,使令心裡面歡喜。我在這樣的境界裡面出家,修學聖道,心裡面歡喜。什麼是賢善命終?就是沒有見煩惱、沒有愛煩惱,所以死亡的時候,是賢善的境界。

云何隨念學處清淨、尸羅清淨,令心欣樂?謂作是念我今善得如是大利,謂於如來、應、正等覺大師、善說法毘奈耶、善修正行聲聞眾中,我得與彼同梵行者,同戒、同學,同修慈仁身、語、意業,同其所見,同所受用。如是名為隨念學處清淨、尸羅清淨,令心欣樂。謂無悔為先,發生歡喜。
[]怎麼叫做隨念學處的清淨、尸羅清淨?我現在能得到,能成就這樣的大利益,什麼利益呢?謂於如來、應、正等覺大師,善說法毘奈耶,善修正行,我在這樣的清淨的大環境裡面,能修行八正道。聲聞眾中都是修八正道。我和這些聲聞人,是同修梵行的人。同戒,戒和同修,都是一樣的戒。同學同修慈仁身語意,還能夠共同的學習慈悲仁愛的身語意,身也是慈悲、語也是慈悲、意也是慈悲,三業都是這樣。同其所見,我和這些聖人,同是一個見地,他們也是觀法無我,我也觀法無我,但是他們是成功的人。同所受用,共同地受用飲食、衣服、臥具、醫藥,這是六和敬。就是戒和同修,同修慈仁的身業,慈仁的語業,慈仁的意業,這是身語意業都是和的。同其所見,這是見和同解,就是共同的有無我論的思想。同所受用,就是財,利和同均。前面這段文所說的話,也就是隨念學處清淨、尸羅清淨,能這樣憶念:我受戒的時候清淨,受戒以後我又能持戒清淨,心裡面發歡喜心。因為持戒就沒有悔。如果犯戒,就會後悔,就有憂惱;現在因為無悔,開始的時候原先就是持戒清淨,我沒有犯戒的過失,心裡歡喜。

云何於自所證差別深生信解,心無怯弱處令心欣樂?謂作是念我今有力、有所堪能,尸羅清淨,堪為法器,得與如是同梵行者同清淨戒,得與有智正至善士同其所見,我有堪能精勤修習如是正行於現法中能得未得、能觸未觸、能證未證。由是令心生大歡喜!如是名為於自所證差別深生信解,心無怯弱處,令心欣樂。又,由前後勇猛精進,已得安住所證差別;由隨念此,復於後時所證差別,深生信解,令心欣樂,是名異門。
[]云何於自所證差別深生信解,心無怯弱處,令心欣樂?
1)用自己現在的智慧,能知道自己在佛法僧裡面,所成就的各式各樣的功德。對於聖道,我深深的生起信心,我也可以得聖道,心無怯弱。處,欣樂之處,令心欣樂,你能在這個地方,使令心生歡喜心。
a)這個修行人,因為持戒清淨,所以心裡有這個想法:我今有力量,什麼力量呢?有所堪能。什麼呢?我決定能持戒清淨,我這個清淨的身語意業,可以做為載道的器具,堪為法器。
b)我能夠和這些同梵行的人,共同的持清淨戒。
c)我又能夠與有智慧正至善士,我的所見與他是相同的。正至,就是至正。正就是法性,至就是達到法性這裡,就是與法性相應的聖人,從初果到四果都是這樣。
d)我持戒清淨,所以有這個能力能精進地修學如是正行,就是四念處。
e)於現法中,能得未得,能觸未觸,能證未證,就是現在,能得未得的初果,能觸未觸的二果三果,能證未證的四果。還沒得四果,但是思惟自己持戒清淨,將來能得四果,這樣思惟的時候,心裡生大歡喜。如是名為於自所證的差別,我將來能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深深的相信,我有這種堪能性,不會說我不能得聖道,雖然沒得聖道,認為自己能得聖道,心裡就生歡喜。
2)又,由於初發心的時候,勇猛精進的學習佛法;以後又相信自己能得聖道,都會勇猛精進。這個人能夠安住在這樣清淨信心的境界裡邊,還有種種不同的功能。由於這位修行人,在奢摩他裡面這樣憶念,我在佛法裡面,能得到信進念定慧的善根所證的差別,深生信解,心裡面也歡喜。什麼是異門?就是對於三寶,是三個門。由於念,持戒清淨這裡面有六和敬;又由於前後勇猛所證的差別,這些事情就叫做異門,有這麼多的門,可以悟入聖道。

3.38-十種功德名號隨念功德
又諸如來略有十種功德名號隨念功德。何等為十?謂薄伽梵,號為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言無虛妄,故名如來。已得一切所應得義,應作世間無上福田,應為一切恭敬供養,是故名應。如其勝義,覺諸法故,名正等覺。明謂三明。行,如經說止觀二品極善圓滿,是故說名明行圓滿。上升最極,永不退還;故名善逝。善知世界及有情界,一切品類染淨相故,名世間解。一切世間唯一丈夫,善知最勝調心方便,是故說名無上丈夫調御士。為實眼故,為實智故,為實義故,為實法故。與顯了義為開導故,與一切義為所依故,與不了義為能了故,與所生疑為能斷故,與甚深處為能顯故,令明淨故,與一切法為根本故,為開導故,為所依故,能正教誡教授天人,令其出離一切眾苦,是故說佛名天人師。於能引攝義利法聚,於能引攝非義利法聚,於能引攝非義利非非義利法聚,遍一切種現前等覺,故名為佛。能破諸魔大力軍眾,具多功德,名薄伽梵。
[]簡略的說,一切的佛有十種功德所立的名號,按照他的功德來安立他的名號。這是略說,若是廣說,佛有無量無邊的名號。隨順十種功德,來憶念佛的名號,這是一個非常殊勝的法門。何等為十?謂薄伽梵,號為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丈夫調御士、天人師、佛、薄伽梵。
1)什麼是如來?就是言無虛妄,佛從成道那一天開始,乃至到最後入涅槃,所說的話都是真實不虛,所以叫做無虛妄。如,他說的話和所表詮的道理是一致的,沒有說錯。他說的一切話,都是從誠實中來,所以叫做如來。佛為一切眾生說法,都是真實不虛。
2)什麼是應供?
2.1)已得一切所應得義,就是佛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最後成佛的時候,已經得所應得義,就是無量無邊的功德都成就。前面百四十種不共佛法,都成就。佛的大慈悲、大智慧、大神通,這一切都成就,所以叫做應。
2.2)應作世間無上福田,佛能夠做世間一切眾生的無上的福田,沒有人更高過佛。能為眾生作福田,能生福像種田地,種上各式各樣的穀,各式各樣的這些事情,都能令你有所收獲。
2.3)應為一切恭敬供養,佛得一切所應得義,所以應為一切眾生恭敬供養,能得無量無邊的福德,所以叫做應。這三種解釋,第一種解釋,是按佛的本身無量無邊的功德說;後二種解釋,約利益眾生說的。
3)什麼是正等覺?如其勝義,如就是無差別,是相同,彼此是相同的。諸法的殊勝的道理,它是怎麼樣,佛就怎麼樣的能夠認識它,叫如其勝義。不像我們凡夫,有些虛妄的境界,不能如其勝義。這樣能覺悟一切法,覺悟圓成實性,覺悟依他起性,覺悟遍計執是畢竟空,所以叫做正等覺。覺悟圓成實,是一切法平等性;覺悟依他起,一切法是有差別,有染污的依他起,也有清淨的依他起,這是佛的後得智;覺悟圓成實,就是佛的根本智。
4)明指什麼說的呢?就是指佛的大智慧,三種明就是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宿命明,就是眾生過去從無始劫來的生命的情況,都已經過去。天眼明,就是能夠觀察未來的生命的情況。眾生肉眼無所知,有的人就武斷說,人死就斷滅,就是有斷滅見。若是有天眼明的話,就會知道未來的生命,還有各式各樣的情況,並沒有斷滅,能破除斷見。若是由宿命明,能通達過去生命的情況,都是無常,能破除常見。漏盡明,得成聖道有圓滿的智慧,斷除一切煩惱,成為聖人。漏盡明就是沒有斷見、也沒有常見,安住中道,名為漏盡明。佛這三種明極善圓滿,不是聲聞、緣覺菩薩所能及。行是什麼呢?如經說止觀二品。內心裏面,安住不動,叫做止。觀,智慧的觀察。這兩類是行。佛這兩種行,都能夠圓滿成就。
a)明謂三明等者:聞所成地中說:當知為顯於前後中際,斷常二邊邪執、現法涅槃愚痴,沙門、婆羅門無明性故,建立三明。攝異門分釋:行圓滿,謂有二行:一者、行行,二者、住行。住,謂四種增上心法、現法樂住,此中唯說止觀二品,即彼住行,所攝應知。
a1)聞所成地中說:當知為顯於前後中際,把時間分成這三個階段,前際就是過去,後際就是未來,中際就是現在。在前後中際這裏面,有斷常二邊的邪執。於未來不明白,就有斷邊的邪執;對於過去不明白,就有常的執著。於現法涅槃愚痴,有的眾生不相信有凡夫、聖人的差別,認為凡夫的境界,吃飽就是涅槃;或者是得到色界定,得到無色界定,就是涅槃,這都是愚痴的境界。執著常,執著斷,執著現法涅槃,這都是愚痴。誰有這種愚痴呢?就是世間上的沙門和婆羅門有這種愚痴。建立宿命明、建立天眼明、建立漏盡明,破除這三種愚癡。
a2)攝異門分釋:行圓滿,謂二種行。一者、行行,第一個行是約因說的,這樣做,以後有所成就,這是德行。第二住行,住這一種德行,指什麼說的呢?四種增上心法,心也叫做定,就是色界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也名為現法樂住,修學色界定成功,但是並沒有升到色界天,還是在人間有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功夫,就叫做現法樂住,就是現在的色受想行識裏面,有色界四禪的樂,這就叫止行。前面行行,就是指觀說。
5)什麼是善逝?上升,就是向上去,逝就是去。到什麼地方去呢?是向上去。人升到天上,就是向上去,如果沒有修學佛法,還會掉下來,就不是好,不是善逝;如果到阿羅漢、辟支佛、到無餘涅槃那裏,是比人間天上好的多,但是沒有大悲心,廣度眾生,還是有所不足,不是那麼圓滿,也不名為善逝。若是超過阿羅漢、辟支佛,有大悲心,到極圓滿的境界的時候,這時候叫做善逝。最極,最極高的地方,永久也不會退下來的。
6)什麼叫做世間解?佛是能夠善巧的通達世界是怎麼回事?及一切有情界是怎麼回事?世界裏面也有很多的品類,有情裏面也有很多的品類。譬如阿彌陀佛國是清淨的世界,我們居住的地方叫做五濁惡世,這是污穢的世界,世界有染淨的不同,其實還有很多的差別。有情的世界,也有很多的差別,就是三惡道,一種情形;人間是一種情形;天上又是一種情形。一切品類都有染淨的相貌的不同,你都能夠通達,就叫做世間解。
世界也是眾生的共業所招感,他本身也是沒有體性。眾生的果報,也是由業力招感,都是一種苦惱的境界。眾生的果報,眾生居住的世界,都是苦諦,是集諦所造成,這件事,佛是能夠知道,能通達無礙,所以叫做世間解。
7)什麼叫做無上丈夫調御士?一切世間,就是十法界裏面。唯一丈夫,唯獨這一個大人。善知最勝的調心方便,我們的心有很多的污染,有很多的煩惱,有很多的不圓滿的地方,須要用佛法來調,使令它清淨,使令它有廣大的道力,就須要調心的方法,方便就是方法。什麼是最殊勝的調心的方便呢?就是佛法。唯獨這一個人,才能通達,就是佛陀。無上丈夫,就是沒有人能高過他。他有什麼能力呢?他能調御,御像駕車,說是我們現在這個心就是個車,你能調它,就像你能駕車似。
8)什麼叫做天人師?
a)為實眼故,眼一共有五種,有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實眼,就是眼睛的功能非常的強而沒有錯誤,就是他成就五種的圓滿的眼。什麼是實眼?對於一切所認識的境界,真實的顯現出來。所認識的境界,他的真實的相貌,顯現在你的心裏面,就叫做眼。
b)為什麼稱之為天人師?就是他有真實的智慧,能通達諸法的真實相,有根本智,有後得智。實眼和實智是在能觀察的這一方面說。眼和智來對比呢?眼就是指心,心只是有明了性,若心裏面有病,明了性就受到污染,他的功能就有所不足。智慧,也是和心在一起活動的,但是他能通達一切法的真實相,和心的作用又不一樣。比如說現在看見光明,說是用眼睛看見的,實在是心看見的,就是眼識就是心。眼識也是和第六意識同時活動,加起來就是心,心只是能發現這件事,但是對於所見到的事情的裏面的內容的情況,要能正確、沒有錯誤的認識,是要智慧,所以智慧和心有點不同。
c)為實義故,為實法故,是所觀察的,是所認識這一方面說。法,是能詮顯義的文句;義是文句所詮顯的、所顯示的道理。超過凡夫的境界,也超過阿羅漢以上,菩薩的境界,能達到極圓滿的境界,就是天人師。
8.1)實眼是什麼意思呢?與顯了義為開導故,就是把道理顯示出來,是要有你的心,要有你的眼來開導,才能把這個義顯現出來。這裏有一個燈,如果沒有眼睛,你是不能看見這個燈,沒有光明你是看不見,所以須要有你的眼,把這件事開導出來,然後才能認識他,所以叫做顯了。把義顯了出來,就是你心的力量,就是你的眼的力量。世間、出世間的事情,有佛的這個五眼,才能把世、出世間的義開導出來。什麼是開導?沒有這樣的眼的時候,就等於是無明,無明在覆蔽這件事,我們不認識所覆蔽的境界,就被遮障住,但是佛把一切覆蔽的境界都除滅,就開導出來,所以很多的世出世間的道理,都顯現出來,叫做顯了義。與所顯了的義,做開導的作用,先要開導而後才能顯了,這就是眼的作用。
8.2)與一切義為所依故,顯了一切義的時候,須要安立各式各樣的名句,義才能顯示出來。就是佛安立無量無邊的名句,才顯示一切義。義要依無量無邊的名句,才能顯示出來,說與一切義為所依故。就是為實智故,就是佛的智慧,安立種種的名言,一切義就顯現出來。或是另外解釋,一切的義,是由你心安立的,也就是由你分別出來的,世間上一切的事情,是由心想生,由你內心的思惟顯現出來。所以你內心的思惟,是一切義的依止處,這樣講,就是解釋前面為實眼故,就是你的心為一切義的所依。就是佛能通達這個義,所以佛叫做天人師。
8.3)與不了義為能了故,與所生疑為能斷故。這還是解釋實智。就是我們不明白這樣的道理,但是佛能夠明白這些道理,能開導我們這是什麼。與所生疑為能斷故,我們聽聞佛所說法,有的明白,有的還有疑惑,佛能夠為我們所生出來的疑問,能斷我們的所生疑,這是佛的後得智,能斷疑,能為眾生說法。或是另外解釋,與不了義為能了故,佛在佛自己本身的無分別智,能通達第一義諦,無分別境界,那是佛自己的境界,就是根本智。若是為眾生說法,能令眾生通達勝義,就是屬於佛的後得智。
8.4)與甚深處為能顯故,令明淨故。這是解釋為實義。義,有很容易明了,就是淺的道理。甚深義,是不容易明白的,這是什麼呢?凡夫依據文句,依據種種的文言,能明白什麼道理,這都屬於淺薄的;若是離一切名言得到聖道,成就無分別智,才能明白,就是甚深處,那是甚深義。修學聖道,成就無分別智的時候,才能夠顯現出來甚深處、甚深的境界。令明淨故,沒得聖道的時候,我們依據種種的名言,也能明白多少,但是不明淨,因為還有虛妄分別在那裏作障礙。須要經過長時期的修學止觀,若是滅除一切的染污,你的智慧明淨,這個甚深處才能顯現出來,這也是為實義故。
8.5)與一切法為根本故。這是解釋為實法故,或者也可以解釋為實義故。佛為眾生說法,是根據實義,安立一切名言,來開導一切眾生,所以義是言說的根本。名言叫做法,名言是依義而安立,所以義是一切法的根本。
8.6)為開導故,義是名言的根本。名言能開顯實義。根據義安立名言,從名言上,才能明白義。所以名言能開顯法義,名言是開導者。佛根據所悟的第一義諦,安立種種的名言,來開導眾生,這叫做開導。我們若是學習佛法的時候,也可以依義思文,根據他的真實義,來解釋這一段文,所以義也能開導名句,名句也能開導義。為所依故,義為所依,安立名言;名言為所依,通達真實義。實法,就是名言是所依,才能明白真實義。
8.7)佛法就是兩部份,一個是法,一個是義。佛依據法義,來教誡天人,來教授天人,六道眾生裏面,天和人容易明白佛法、容易修成聖道。佛依法義來教導眾生解脫一切生死大苦。佛有這樣的功德,為實眼故,為實智故,為實義故,為實法故,所以佛是天天人的師父。
a)與一切法為根本故等者:攝事分說,由如來出世,有彼教可知,故說世尊為彼根本。又說若有於中生諸疑惑,唯依世尊乃能決了,故說世尊為所依止。此應準知。
a1)本論的攝事分說,佛出世間,演說一切佛法,這時候才有佛教,我們從此可以有所知,可以知道什麼是苦集,什麼是滅道。這樣,佛是佛法的根本。若有疑惑,佛才能為我們斷疑,故說世尊為所依止。
9)什麼叫做佛?
9.1)於能引攝義利法聚,法聚就是語言,或者說是文句,這裏面都是很多,所以叫做聚。若能夠用功學習這些法聚的話呢?能引攝有道義的利益,不是一般苦惱的事情,就是能夠成就功德的法句。
9.2)於能引攝非義利法聚,這樣的語言文字你若去學習的話,若那樣去做的話,能令你成就沒有功德的事情,就是苦惱的事情。
9.3)於能引攝非義利、非非義利法聚,另外還有一種,它能夠引攝出來、引發出來,也就是能成就也不是有功德、也沒有罪過這樣的法聚。這三類也就包括世、出世間的一切法。這個人對這三類法聚,現前等覺,通達什麼叫義利的法聚,通達什麼叫非義利的法聚,通達非義利、非非義利的法聚,故名為佛,叫做覺,他能覺悟這三種法聚。
a)於能引攝義利法聚等者:當知此約如來一切種智,故名為佛。建立品說,謂諸如來以要言之,於三聚法,現等正覺。何等為三?一者、能引有義聚法,二者、能引無義聚法,三者、非能引有義聚法、非能引無義聚法。此中能引有義聚法,謂即三乘聖道諸所有法。能引無義聚法,謂彼外道、世間諸所有法。非能引有義聚、非能引無義聚法,謂人天乘諸所有法。
a1)這段是約佛的一切種智說的。種,是類的意思,一類一類的,世間上,人是一類,天又是一類;善法是一類,惡法是一類;世間法是一類,出世間法又是一類,就是有很多的種類,佛都能通達無礙,所以叫一切種智,故名為佛。
a2)建立品說,十方三世一切佛,簡要的來說,一切佛對這三類法,現前平等的都能覺悟。何等為三,一者、能引有義聚法,就是有功德的事。二者、能引無義聚法,沒有功德的事情。三者、非能引有義聚法,非能引無義聚法。
a3)有功德的事情就是三乘聖道,聲聞、緣覺、佛,這是有義聚的、有功德的事情。因為他成就以後,沒有什麼後患。能引無義聚法,就是彼外道,除了佛教以外,其他的宗教。和世間諸所有法,有的事情也是人所歡喜的,但是最後令你苦惱,所以它能使令你苦惱,不是義聚所有法。非能引有義聚、非非能引無義聚法,就是人間、天上這些善法。這些善法,也不能說它是有罪過,因為做這些善事,也能得到多少安樂;但是也不能說它是功德,因為它終究有一天又失掉,所以又令你失望。
10)什麼是薄伽梵?能破壞很多的魔。魔有很大力量的軍眾,他有力量能破魔。他具足很多的功德,這個人就叫做薄伽梵。
a)能破諸魔大力軍眾等者:謂煩惱魔、蘊魔、死魔、自在天魔,是名諸魔。能破如是四種魔怨,名薄伽梵。又薄伽梵依六義轉:一、自在義,二、熾盛義,三、端嚴義,四、名稱義,五、吉祥義,六、尊貴義。如佛地經論釋,是名具多功德。
a1)煩惱魔、蘊魔、死魔、自在天魔,共四種魔。四種魔,主要就是煩惱魔,我們心裏面有很多的煩惱,它對我們有傷害,所以叫做煩惱魔。蘊魔,就是這個身體的果報,由煩惱所得的這個果報,就是無始劫以來,沒有得果報的業障,都在身體裏面,所以它是個魔。死魔,就是生命結束的時候,對我們也有很大的破壞性。自在天魔,就是欲界頂天,那個人不相信佛教,有破壞佛教的事情,叫自在天魔。
a2)能破如是四種魔怨,名薄伽梵。主要是有般若波羅蜜,有高深的三昧,有大悲心,所以能破這一切魔,叫做薄伽梵。
a3)又薄伽梵依六義轉,有六種功德,名之為薄伽梵。
一、自在義,不自在就是心裏面有煩惱,心裏面有貪心,所貪的境界一變化,心就不自在。若是斷煩惱的時候,心就自在,所以自在義,是斷煩惱的意思,斷一切煩惱,心裏面是自在。
二、熾盛義,就是智慧特別勇猛,有大智慧。
三、端嚴義,就是他的身體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莊嚴。
四、名稱義,就是他的名稱普聞,十方世界有智慧的人,都知道他。
五、吉祥義,就是十方世界的大智慧人,都稱揚讚歎他。
六、尊貴義,就是十方世界的眾生都是恭敬供養他。
如佛地經論解釋,是名具多功德。能破魔,能具足功德,所以叫做薄伽梵。

4.集異門論-法隨念-7
1)善說者,謂佛所說,苦真是苦、集真是集、滅真是滅、道真是道,故名善說。
2)言現見者,謂正脩習世尊所說苦集滅道現觀道時,於現法中即入苦集滅道現觀,故名現見。又正脩習世尊所說能斷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脩所斷隨眠道時,於現法中即斷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脩所斷一切隨眠,故名現見。又正脩習世尊所說能證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脩所斷隨眠滅道時,於現法中即證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脩所斷諸隨眠滅,故名現見。
3)言無熱者,謂八支聖道名為無熱。所以者何?熱謂煩惱。八支聖道中,一切煩惱無得無近得、無有無等有,故佛正法名為無熱。
4)言應時者,謂八支聖道名為應時。所以者何?由正修習世尊所說苦集滅道現觀道時,即入苦集滅道現觀,故名應時。又正脩習世尊所說能斷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脩所斷隨眠道時,即斷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脩所斷一切隨眠,故名應時。又正脩習世尊所說能證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脩所斷隨眠滅道時,即證見苦見集見滅見道所斷及脩所斷諸隨眠滅,故名應時。
5)言引導者,謂八支聖道名為引導。所以者何?以八支聖道習修多脩習,能於苦集滅道現觀能引能導、能隨能逐,故佛正法名為引導。
6)言近觀者,謂八支聖道名為近觀。所以者何?以八支聖道脩習多脩習,能於苦集滅道如實知見苦集滅道,故佛正法名為近觀。
7)智者內證者,佛及佛弟子名為智者,世尊所說苦集滅道,智者自內知見、解了、正等覺為苦集滅道,故佛正法名智者內證。

5.集異門論-僧隨念-22
1.五行
1)言妙行者,謂世尊說有四種行:一、苦遲通行;二、苦速通行;三、樂遲通行;四、樂速通行。佛弟子眾於此中行,故名妙行。又世尊說有四種行:一、不安隱行;二、安隱行;三、調伏行;四、寂靜行。佛弟子眾唯行後三,故名妙行。
2)質直行者,謂八支聖道名為質直。所以者何?以八支聖道不迂不曲不迴、質直平坦一趣。佛弟子眾於此中行,名質直行。
3)如理行者,謂八支聖道名為如理。佛弟子眾於此中行,名如理行。又世尊說四念住、四正勝、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及正定,并資并具,名為如理。如世尊言:此一趣道,令諸有情皆得清淨、超諸愁歎、滅諸憂苦、證如理法,謂聖正定并資并具七聖道支,名聖正定資之與具。何等為七?謂初正見乃至正念。以聖正定?由七道支引導脩治方得成滿,故說名聖正定資具。佛弟子眾於此中行,名如理行。
4)法隨法行者,謂涅槃名法,八支聖道名隨法。佛弟子眾於此中行,名法隨法行。又別解脫名法,別解脫律儀名隨法。佛弟子眾於此中行,名法隨法行。又身律儀、語律儀、命清淨名法,受持此法名隨法。佛弟子眾於此中行,名法隨法行。
5)和敬行者,謂佛弟子眾,一戒、一學、一說、一別解脫,同戒、同學、同說、同別解脫。受具百歲所應學處,初受具者亦於中學;初受具者所應學處,受具百歲亦於中學。如受具百歲所應學法,初受具者亦如是學;如初受具者所應學法,受具百歲亦如是學。佛弟子眾能於此中一戒性、一學性、一說性、一別解脫性、同戒性、同學性、同說性、同別解脫性,名和敬行。又佛弟子眾,互相恭敬、互相推讓,於長宿者起迎合掌、慰問禮拜、表相和敬。佛弟子眾如是而行,名和敬行。
6)隨法行者,謂八支聖道名為隨法。佛弟子眾於中隨順遊歷涉行,名隨法行。
2.四雙八輩
1)預流向者,已得無間道能證預流果,謂此無間證預流果。彼於欲界貪欲瞋恚,由世間道先未能斷多分品類,於四聖諦先未現觀今脩現觀,名預流向。
2)預流果者,謂現法中已於三結永斷遍知,謂有身見、戒禁取、疑。彼住此斷中,未能進求一來果證,名預流果。
3)一來向者,已得無間道能證一來果,謂此無間證一來果。彼於欲界貪欲瞋恚,由世間道或先已斷多分品類,於四聖諦先未現觀今脩現觀,或住預流果已能進求一來果證,名一來向。
4)一來果者,謂現法中已於三結永斷遍知,及斷多分貪欲瞋恚。彼住此斷中,未能進求不還果證,名一來果。
5)不還向者,已得無間道能證不還果,謂此無間證不還果。彼於欲界貪欲瞋恚,由世間道或先永斷,於四聖諦先未現觀今脩現觀,或住一來果已能進求不還果證,名不還向。
6)不還果者,謂現法中於五順下分結已永斷遍知,謂有身見、戒禁取、疑、貪欲、瞋恚。彼住此斷中,未能進求阿羅漢果證,名不還果。
7)阿羅漢向者,已得無間道能證阿羅漢果,謂此無間證得最上阿羅漢果。或住不還果已,能進求阿羅漢果證,名阿羅漢向。
8)阿羅漢果者,謂現法中貪瞋癡等一切煩惱皆已永斷,名阿羅漢果。
3.五法法身
1)戒具足者,謂學無學僧成就具足學無學戒。
2)定具足者,謂學無學僧成就具足學無學定。
3)慧具足者,謂學無學僧成就具足學無學慧。
4)解脫具足者,謂學無學僧成就具足學無學解脫。
5)解脫智見具足者,謂學無學僧成就具足學無學解脫智見。
4.無上福田
1)言應請者,謂應惠施、應供養、應祠祀,故言應請。
2)言應屈者,謂已惠施、善惠施、已供養、善供養、已祠祀、善祠祀,少作功勞獲大果利,故名應屈。
3)應恭敬者,謂若識知若不識知,皆應起迎曲躬合掌稽首接足,而讚問言:「正至正行得安樂不?」名應恭敬。
4)言無上者,如世尊告苾芻眾言:一切和合部類眾中,佛弟子眾最為第一、最尊最勝、最上無上,故名無上。
5)言福田者,如世尊告阿難陀言:我不見有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等天人眾中,堪受已惠施善惠施、已供養善供養、已祠祀善祠祀,如我僧者。阿難當知,若於我僧已惠施善惠施、已供養善供養、已祠祀善祠祀,作少功勞獲大果利。
6)世應供者,謂聖弟子能淨世間,應供器故;已行應供,清淨道故;成就應供,三淨業故,名世應供。
6.大智度論,卷22T25225c
行者念清淨戒,不缺戒,不破戒,不穿戒,不雜戒,自在戒,不著戒,智者所讚。
1)戒無諸瑕隙,名為清淨戒。
2-3)云何名不缺戒?五眾戒中除四重戒,犯諸餘重者是名缺;犯餘罪是為破。復次,身罪名缺;口罪名破。復次,大罪名缺;小罪名破。
4)善心迴向涅槃,不令結使、種種惡覺觀得入,是名不穿。
5)為涅槃,為世間,向二處,是名為雜。
6)隨戒不隨外緣,如自在人無所繫屬,持是淨戒,不為愛結所拘,是為自在戒。
7)於戒不生愛慢等諸結使,知戒實相,亦不取是戒。若取是戒,譬如人在囹圄,桎梏所拘,雖得蒙赦,而復為金鎖所繫。人為恩愛煩惱所繫,如在牢獄;雖得出家,愛著禁戒,如著金鎖。行者若知戒是無漏因緣而不生著,是則解脫,無所繫縛,是名不著戒。
8)諸佛、菩薩、辟支佛及聲聞所讚戒,若行是戒,用是戒,是名智所讚戒。外道戒者,牛戒、鹿戒、狗戒,羅剎鬼戒,啞戒、聾戒,如是等戒,智所不讚,唐苦無善報。復次,智所讚者,於三種戒中,無漏戒不破不壞,依此戒得實智慧,是聖所讚戒。
7.瑜伽師地論卷83
1)解脫捨者,迴向涅槃故,於施果中無繫著故。2)常舒手者,殷重廣施故。3)樂棄捨者,施前、正施及與施後意悅清淨,無追悔故。4)祠祀施者,一向如法,不以凶暴積集財物,時時數數周遍捨施所施物故。5)捨圓滿者,謂於福田而奉獻故。6)於惠施中樂分布者,謂於父母、妻子等所,時時平等而分布故。
8.復次大名!若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諸天,謂有四大王眾天、三十三天、夜摩天、覩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如是諸天,成就信故、戒故、聞故、捨故、慧故,從此處沒生彼天中受諸快樂。我亦有信、戒、聞、捨、慧,亦當生彼,與諸天眾同受快樂。
9.為何經文在四證淨之後,說六隨念,之後說四念處-20-修所成地-思惟諸歡喜事
8.3.思惟諸歡喜事
云 何入聖諦現觀已,為欲證得速疾通慧,作意思惟諸歡喜事?謂聖弟子,已見聖諦,已得證淨。即以證淨為依止故,於佛法僧勝功德田,作意思惟發生歡喜。又依自增 上生事,及決定勝事,謂己身財寶所證盛事,作意思惟,發生歡喜。又依無嫉,如於自身,於他亦爾。又依知恩,謂有恩者,念大師恩,作意思惟,發生歡喜。由依 彼故,遠離眾苦及與苦因,引發眾樂,及與樂因。如是思惟隨順修道歡喜事故,便能證得速疾通慧。又此思惟隨順修道歡喜事義,廣說應知,如所說相。除此,更無 若過、若增。
[]什麼是入聖諦現觀已,為欲證得速疾漏盡通,作意思惟諸歡喜的事情?什麼是速疾通慧?速疾是形容通慧,神通的智慧是非常的快、迅速,要現神通的時候,立刻地入定,從定又發出神通來,這個時間是很短,叫做速疾通慧,不是速疾地得到通慧。
1)這 位聖弟子,已經見到苦集滅道四諦的真理,就是初果聖人,已得到四證淨的功德。什麼是證淨?如實了知四聖諦,叫作證。如實了知四聖諦之後,對於佛、法、僧、 戒有清淨的信心,遠離不信的垢、遠離破戒的垢,叫作淨。就以證淨為依止的緣故,對於佛勝功德田,對於法勝功德田,對於僧勝功德田,這都是殊勝的功德田。若 對三寶供養恭敬,能得到功德,就像田,能生出很多的功德。見到聖諦以後,靜坐的時候,思惟佛、思惟法、思惟僧的時候,心裡面發歡喜心。
2)又 觀察欲界天,都有信、戒、聞、捨、慧的功德,所以生到天上。觀察自己,也有信、戒、聞、捨、慧的功德,所以我也能夠生天,心裡面也歡喜。什麼是決定勝事? 修學戒、定、慧,現在見到聖諦以後,決定得聖道而不再流轉生死,也生歡喜心。什麼是己身財寶所證盛事?財寶有世間財、出世間財。世間的財寶就是生天,或者 在人間榮華富貴。出世間的聖財,無漏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在靜坐以後,這樣思惟:我也可以得到世間的財富,我已經得到出世間的財富。心裡面歡 喜。
3)又不嫉妒,別人能夠得到增上生的殊勝的事情,得到決定勝的事情,就像自己得到一樣,也生歡喜。我自身得到增上生的事、決定勝的事,我歡喜。別的人得到增上生的功德、得到決定勝的功德,我也是歡喜。
4)又 有依知恩來生歡喜心,對於我有恩的人。誰對我有慈悲又愛我的人呢?佛真是對我慈悲,生起這個心就是思惟,心裡歡喜。為什麼想起佛的時候,會生歡喜心呢?由 於依靠佛的慈悲開示,遠離生老病死苦、遠離愛別離苦、怨憎會苦、遠離五取蘊苦。若不遠離苦因,是不能遠離苦果。苦因是什麼?就是貪瞋癡。引發眾多的快樂, 禪定的三昧樂,涅槃的寂滅樂,永久也不再流轉生死苦。樂因,就是修學戒定慧。這些事情都是靠佛得到,所以心裡面歡喜、感恩。這樣思惟隨順修道而生歡喜心的 時候,道心就強起來,繼續修止觀,斷煩惱,得漏盡通。又此思惟隨順修道歡喜事義,廣說應知,如所說相,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8.4.修習如所得道
8.4.1.四法攝受修道
云 何修習如所得道?謂彼如是所生廣大無罪歡喜,溉灌其心,為趣究竟,於現法中,心極思慕。彼由如是心生思慕,出離樂欲,數數現行。謂我何當能具足住如是聖 處,如阿羅漢所具足住。如是欲樂生已,發勤精進,無間常委,於三十七菩提分法,方便勤修。又彼如是勤精進故,不與在家出家眾相雜住,習近邊際諸坐臥具,心 樂遠離。又彼如是發生欲樂,發勤精進,樂遠離已,不生喜足。謂於少分殊勝所證,心無喜足。於諸善法,轉上、轉勝、轉微妙處,希求而住。
[]什麼是修習如所得道呢?如,就是所得。入諦現觀之後,得到我空的真如,觀色受想行識裡邊無我、無我所,得到如,但是還沒有圓滿,還要繼續修習。
1)那 位入諦現觀的聖者,這樣依前邊作意思惟諸歡喜事,所以生起廣大的歡喜心,而這個歡喜心是無罪,不是貪瞋癡的境界,為什麼?因為有無所得的智慧,及最低限度 有未到地定,這樣無罪、清淨的歡喜心,滋潤這一念心。知道現在只是開始,所得到所證悟的如,還不圓滿,為了進趣究竟圓滿的境界,所以於現在的色受想行識裡 邊,內心裡面有極大的思願、仰慕聖德。思慕,也就是想要成就聖道。彼由於如是心生思慕,初入聖諦現觀,還沒能夠解脫生死苦,所以出離生死苦的樂欲,這種強 烈的願望,數數地現行,時時地這樣希望:我什麼時候才能夠具足地安住在聖處,究竟圓滿的聖人的境界呢?就像阿羅漢圓滿的清淨境界,我什麼時候才能成就呢? 有這樣的希望心。
2)這樣廣大、堅強的欲樂心生起來以後,採取行動,發動精進,不間斷、精細地修習三十七道品,以此為方便勤修。這就是修習如所得道。
3)又他這樣修如所得道的時候,因為勤精進地,不與在家眾、不與出家眾,在一塊住。習慣於親近最低的品質的諸坐臥具,心裡面歡喜遠離很美好的坐臥具。
4)又 這個聖者,這樣發生欲樂,發勤精進,心樂遠離之後,現在還要不生喜足。什麼是不生喜足?對於少分的殊勝所證,譬如說由初果得到二果,那是少分所證,心裡面 不滿足,還要繼續努力學成功。這位聖者,對於這些無漏的善法,展轉地向上,展轉地殊勝,展轉地微妙,希望向上進、向前進,展轉微妙地,到圓滿以後才停下 來。

8.4.2.五法圓滿
由 此四法攝受修道,極善攝受。即此四種修道為依,如先所說諸歡喜事,所生歡喜,彼於爾時,修得圓滿。最極損減方便道理,煩惱斷故,獲得殊勝所證法故,亦令喜 悅修得圓滿。又修所斷惑品麤重,已遠離故,獲得輕安,輕安生故,身心清涼,極所攝受,如是二種修得圓滿。又此有學金剛喻定到究竟故,修得圓滿,是名修習如 所得道。又此修習如所得道義,廣說應知。謂四種法為依止故,能令五法修習圓滿。除此,更無若過、若增。
[]1)由 於這位聖者有這四法的所依止處,成就由見道而後修道的功德。攝受,就是攝取成就,因為成就無我的智慧,但不圓滿,繼續地修,使令智慧增長廣大,就叫做攝受 修道。極善圓滿,要達到極圓滿,極微妙。這四種法是修道所依止處,就是如先所說諸歡喜事,四證淨的歡喜事、增上生、決定勝的歡喜事,乃至不嫉妒的歡喜事、 知恩的歡喜事,所生的歡喜事。在修道的時候,這個歡喜修得圓滿。
2)初 果斷除我見、身見、戒、取、疑,斷除這麼多的煩惱,繼續向前斷,斷到最極損減,是到阿羅漢果,把所有的愛、見煩惱都斷。損減方便的道理,若有智慧光明,黑 暗就不存在,道理就是這樣,所以煩惱斷掉、息滅,定慧就增長。定慧增長,煩惱斷除,所以獲得更殊勝,所證悟的戒定慧。由於斷煩惱,而滅除一切障礙,而得到 的喜悅也到極圓滿的境界。戒定慧的殊勝的功德到極圓滿的時候,歡喜心也到圓滿的地方。
3-4)又 入諦現觀,見道所斷惑已經斷,進一步地修行如所得道的時候,就是由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已經完全遠離煩惱的種子。煩惱在的時候,身體沒有輕安樂,煩惱 麤重斷的時候,獲得輕快的安樂,和得禪定的安樂不同,這是聖道。輕安樂現前的時候,身、心清涼。煩惱火去掉,內心就感覺清涼。對麤重來說是安樂,對煩惱火 來說就是清涼,所以安樂和清涼,可以說是一體的兩面。到阿羅漢這個時候,是極圓滿的成就。以輕安為前提,而後得到身心清涼。如是輕安圓滿、清涼圓滿二種都 修得圓滿。這三項都是在受上說,有歡喜的圓滿,有喜悅的圓滿,有輕安清涼的兩種圓滿。
5)又 這位有學聖者,成就金剛喻定,不為愛煩惱、見煩惱所動搖,把愛煩惱、見煩惱都斷掉,已經到究竟圓滿的時候,修得圓滿,就是四果阿羅漢,學位圓滿,叫做修習 如所得道。又此修習如所得道的義,在聖教裡面說得很多,要知道。謂四種法為依止故,能令五法修習圓滿,就是這麼多。除此更無若過、若增,就是這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