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1165經
如是我聞:
一時,尊者賓頭盧住拘睒彌國瞿師羅園。
時,有婆蹉國王,名優陀延那,詣尊者賓頭盧所,共相問訊,問訊已,退坐一面。
婆蹉王優陀延那白尊者賓頭盧言:「欲有所問,寧有閑暇見答與不?」
尊者賓頭盧答言: 「大王!大王且問,知者當答。」
婆蹉王優陀延那問尊者賓頭盧:「何因何緣,新學年少比丘,於此法律出家未久,極安樂住,諸根欣悅,顏貌清淨,膚色鮮白,樂靜少動,任他而活,野獸其心,堪能盡壽修持梵行,純一清淨?」
尊者賓頭盧答言:
「如佛所說。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為比丘說:『汝諸比丘!若見宿人,當作母想;見中年者,作姊妹想;見幼稚者,當作女想。』以是因緣,年少比丘於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隱樂住,諸根敷悅,顏貌清淨,膚色鮮白,樂靜少動,任他而活,野獸其心,堪能盡壽修持梵行,純一清淨。」
婆蹉王優陀延那語尊者賓頭盧言:「今諸世間貪求之心,若見宿人而作母想;見中年者作姊妹想;見幼稚者而作女想,當於爾時,心亦隨起,貪欲燒燃、瞋恚燒燃、愚癡燒燃,要當更有勝因緣不?」
尊者賓頭盧語婆蹉王優陀延那:「更有因緣如世尊說: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為比丘說:『此身從足至頂,骨幹肉塗,覆以薄皮,種種不淨充滿其中,周遍觀察:髮、毛、爪、齒、塵垢、流唌、皮、肉、白骨、筋、脈、心、肝、肺、脾、腎、腸、肚、生藏、熟藏,胞、淚、汗、涕、沫、肪、脂、髓、痰癊、膿、血、腦汁、屎、溺,大王!此因此緣故,年少比丘於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隱樂住,乃至純一滿淨。』」
婆蹉王優陀延那語尊者賓頭盧:「人心飄疾,若觀不淨,隨淨想現,頗更有因緣,令年少比丘於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隱樂住,乃至純一滿淨不?」
尊者賓頭盧言:「大王!有因有緣如世尊說:如來、應、等正覺所知所見,告諸比丘:『汝等應當守護根門,善攝其心,若眼見色時,莫取色相,莫取隨形好,增上執持。若於眼根不攝斂住,則世間貪憂惡不善法,則漏其心,是故,汝等當受持眼律儀。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復如是,……乃至受持意律儀。』」
爾時,婆蹉王優陀延那語尊者賓頭盧:「善哉!善說法,……乃至受持諸根律儀。尊者賓頭盧!我亦如是,有時不守護身,不持諸根律儀,不一其念入於宮中,其心極生貪欲熾燃、瞋恚燒燃、愚癡燒燃,正使閑房獨處,亦復三毒燒燃其心,況復宮中!
又,我有時善護其身,善攝諸根,專一其念入於宮中,貪欲、恚、癡不起燒燃其心,於內宮中尚不燒身,亦不燒心,況復閑獨!
以是之故,此因此緣能令年少比丘,於此法律出家未久,安隱樂住,……乃至純一滿淨。」
時,婆蹉王優陀延那聞尊者賓頭盧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去。
復次、於佛善說法毘奈耶,深心愛樂新學苾芻,由二種相,應正了知:一、由身相無變異故,二、由心相無變異故。謂由形色極光淨故,面貌熙怡極鮮潔故,膚體充實不羸損故
,諸根適悅而寂靜故,身無變異;隨有所得生喜足故,遠離貪樂畜積資財而受用故,於其室家無顧戀故,心無變異。復有三種婬貪對治,能令婬貪未生不生,已生尋斷:一者、思惟不應行想;二者、思惟極不淨想;三者、密護一切根門。此中密護一切根門,略廣應知如聲聞地。謂能密護諸根門者,不令母邑摩觸身故,名善護身。於諸母邑不觀、不聽、不憶念故,名善守根。設見、設聞、設隨憶念,即能長時攝受正念,以猛利慧深見過故,名善住念。彼由如是善護其身,善守諸根,善住正念,便能思惟不應行想,由此煩惱不能蔽心令暫欣味。又能思惟極不淨想,由此煩惱不能蔽心令速迴轉。T30,816c
1.六種不淨
云何不淨所緣?謂略說有六種不淨。一、朽穢不淨。二、苦惱不淨。三、下劣不淨。四、觀待不淨。五、煩惱不淨。六、速壞不淨。云何名為朽穢不淨?謂此不淨,略依二種:一者依內、二者依外。云何依內朽穢不淨?謂內身中。髮、毛、爪、齒;塵、垢、皮、肉;骸骨、筋、脈;心、膽、肝、肺;大腸、小腸;生藏、熟藏;肚、胃、髀、腎;膿、血、熱痰;肪、膏、肌髓;腦膜、洟、唾;淚、汗、屎、尿。如是等類,名為依內朽穢不淨。
[解]怎麼叫作不淨所緣?謂略說有六種不淨。一、朽穢不淨。二、苦惱不淨。三、下劣不淨。四、觀待不淨。五、煩惱不淨。六、速壞不淨。
怎麼叫作朽穢不淨呢?朽就是壞了,這個身體是必朽之物,不管怎麼樣保護他,一定是要壞的,必定朽穢,而且是污穢不清淨。由二種來說朽穢不淨,一者依內,二者依外。內裡的朽穢不淨怎麼講呢?自己這個身體裡邊有髮、有毛、有爪、有齒、有塵垢、有皮、有肉、有骸、骨、筋、脈、心、膽、肝、肺、大腸、小腸、生藏、熟藏、肚、胃、脾、腎、膿、血、熱、痰、肪、膏、飢、髓、腦、膜、洟、唾、淚、汗、屎、尿,我們的身體裡邊就有這麼多東西。如是等類,名為依內朽穢不淨。
云何依外朽穢不淨?謂或青瘀、或復膿爛、或復變壞、或復膨脹、或復食噉、或復變赤、或復散壞、或骨、或鎖、或復骨鎖、或屎所作、或尿所作、或唾所作、或洟所作、或血所塗、或膿所塗、或便穢處。如是等類,名為依外朽穢不淨。如是依內朽穢不淨,及依外朽穢不淨,總說為一朽穢不淨。
[解]云何依外朽穢不淨?謂或青瘀,就是死亡的時候,身體變青瘀顏色。或復膿爛,裡邊爛壞流出膿血來。或復變壞,漸漸就變壞。或復膨脹,像一個袋子,風吹起來,鼓起來。或復食噉,或是狗咬,鳥獸或者老虎、或者狼來吃。或復變赤,就是變成骨頭,只是骨頭在那裡叫赤。或復散壞,就是頭是一部分、手臂是一部分、身體一部分、大腿一部分、腳是一部分,就是散壞。或骨,時候久了,就是血肉都沒有,剩骨頭。或鎖,就是有幾節骨頭連在一起。或復骨鎖,就是全部沒有分散,都連在一起。或屎所作、或尿所作、或唾所作,或洟所作、或血所塗、或膿所塗、或便穢處。如是等類,名為依外朽穢不淨。如是依內朽穢不淨、及依外朽穢不淨,總說為一朽穢不淨。
云何名為苦惱不淨?謂順苦受觸為緣所生,若身、若心不平等受,受所攝。如是名為苦惱不淨。云何名為下劣不淨?謂最下劣事、最下劣界,所謂欲界,除此更無極下、極劣、最極鄙穢餘界可得。如是名為下劣不淨。云何名為觀待不淨?謂如有一,劣清淨事,觀待其餘勝清淨事,便似不淨。如待無色勝清淨事,色界諸法便似不淨。待薩迦耶寂滅涅槃,乃至有頂皆似不淨。如是等類一切名為觀待不淨。云何名為煩惱不淨?謂三界中所有一切結、縛、隨眠、隨煩惱、纏,一切名為煩惱不淨。云何名為速壞不淨?謂五取蘊無常、無恒、不可保信、變壞法性。如是名為速壞不淨。
[解]1)怎麼叫作苦惱不淨呢?苦惱的境界衝擊你,以此為緣,就有感覺。這感覺有兩種,一個是身、一個是心。身就是前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心就是第六意識。不平等受,就是苦受,心裡面不平。受所攝,不平等受所攝的其他的事情,因為心裡面感覺到苦,其中還有其他的一些事情,可能會發出來瞋心,或者是忍耐,或者是貪,這一類的事情。就叫作苦惱不淨。
2)怎麼叫作下劣不淨呢?最下劣的事情,和最下劣的世界。在這個世界才有這種事情,其他的世界沒有這種事情。下劣事、下劣界究竟指什麼說的呢?就是欲界,從地獄到欲界諸天都有欲的問題,色聲香味觸這個欲的問題。除掉欲界這個最下劣事、最下劣界以外,另外更沒有極下、極劣、最極鄙穢餘界可得;色界天、無色界天沒有欲的問題,他們內心裡面有禪,有三昧樂,不攀緣欲的這些事情。所以,欲界有最極下、最極鄙劣的事情,在餘界是沒有這些事情。如是名為下劣不淨。
3)什麼叫觀待不淨呢?就是說有這麼一個,劣就是不如,不如人家這種清淨事。這個事情不是污穢的事情,但是是劣的清淨事,不是殊勝的清淨事。觀這個劣清淨事,來對待那個勝清淨事,便似不淨。劣還是清淨事,但是和勝清淨事對比的時候,就感覺他也是不淨。譬如色界的法若對無色界來說,色界的法就好像不清淨。還有另一種對待,另一種相對,就是薩迦耶滅,就是我見寂滅,就是涅槃的境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對待寂滅涅槃來說,三界都是不淨,都是污穢。如是等類,一切名為觀待不淨。
4)怎麼叫作煩惱不淨呢?就是三界裡邊,欲界、色界、無色界裡邊,所有的欲界眾生的煩惱,色界天、無色界天的煩惱。一切結縛,煩惱令你與苦和合,能令你苦惱,這叫作結。縛,繫縛住你就不能解脫,煩惱來,不能解脫。隨眠,現在就是煩惱的種子,煩惱潛伏在心裡面沒有動。隨煩惱,是對根本的貪瞋癡煩惱來說,譬如懈怠、放逸、昏沈、掉舉,和根本煩惱是一類,但是它輕微一點。纏,是指現行說,隨眠是種子。這都叫作煩惱不淨。
5)怎麼叫作速壞不淨?很迅速地就壞了,什麼意思呢?譬如說五取蘊,蘊是集聚,色是一大堆,身體的地水火風,這是一聚。受也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也是聚。想、行、識都有聚。五取蘊,取是煩惱,五種蘊是由煩惱來,而它又能生出來很多的煩惱。五取蘊是無常,也是無恆,也不可保信,是變壞法性。如是名為速壞不淨。什麼是無常?剎那剎那的變異,就是微細的無常的道理,這叫作無常。無恆什麼意思呢?因為五蘊的自體,繫屬於有限度的壽命,活二百歲、或一百歲、或五十年,就是到這麼多,這是有限度,所以叫作無恆,不是永久存在。什麼是不可保信?應該活兩百歲,但是現在活一百歲的時候,可能被一些因緣破壞,壽命沒有到就死,非時而死,就叫作不可保信。什麼是變壞法?就是你能生存那麼多的時間,在那麼多的時間你能生存,但是於其中間不是決定安樂的,隨時有苦惱的事情出現,所以這叫作變壞法,這單指心說,心裡面有苦惱。無常是剎那無常。無恆就是壽命有這麼長,就是這麼多。不可保信,壽命這麼多,中間可能出其意料之外的就死掉了。變壞法性,心裡面很多的苦惱。如是名為速壞不淨。
2.五貪
如是不淨,是能清淨貪行所緣。貪有五種,一、於內身欲欲、欲貪;二、於外身婬欲、婬貪;三、境欲境貪;四、色欲色貪;五、薩迦耶欲、薩迦耶貪。是名五貪。為欲令此五種欲貪,斷滅、除遣、不現行故,建立六種不淨所緣。謂由依內朽穢不淨所緣故,令於內身欲欲、欲貪,心得清淨。由依外朽穢不淨所緣故,令於外身婬欲、婬貪,心得清淨。
[解]前面這六種不淨觀,能夠清淨內心的貪的染污心,以不淨為所緣,觀察不淨的時候,就能破除貪著欲的染污心,它有這個作用。
1)什麼是貪欲?貪有五種,一、於內身欲欲、欲貪;二、於外身婬欲、婬貪;三、境欲、境貪;四、色欲、色貪;五、薩迦耶欲、薩迦耶貪,是名五貪。
一、於內身欲欲、欲貪,內身,就是自己的身體,對自己的身體有欲。欲怎麼講呢?就是希求,我想要得到;已經得到的我就要受用,要享受。有未得的欲,有已得的欲,未得的就要希求,已得的就要受用。貪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受用、感覺它是樂的,有喜有樂,我就堅固的執著這件事,這叫做貪。譬如這個眾生若是聽聞佛法,或者是其他的宗教說到有地獄、有餓鬼、有畜生、有人、有天,天的身體比人好,人還比三惡道好,就會希求將來我得人天的富貴,希求當來人天的樂異熟果,這是沒有的、希求得到。現在的這個生命體已經得到,愛著現在這個身體。
二、於外身淫欲、淫貪,外身,不是自己的身體,另外別人的身體,有淫欲和淫貪。淫欲是那種行為,淫貪是內心裏面愛著這件事,堅固地執著這件事。
三、境欲、境貪,除了前邊兩種欲貪之外,生活所需的一切色聲香味觸。這些境,沒有的想要有,有的也是愛著。有三個意思,沒有的想要有,有就要受用,貪就是執著。
四、色欲、色貪,是色界天上的三昧樂,也是欲也是貪,沒有成就想要成就,成就以後就是享受,也是愛著。
五、薩迦耶欲、薩迦耶貪,這個貪是遍於三界,所有的人都有我見,愛著這個我。加起來是五貪,都是不淨,但是都是愛著這種欲貪。前三種貪欲,唯獨欲界的眾生有。第四色欲、色貪,只有色界有。第五個薩迦耶欲、薩迦耶貪,就是我見、我愛、我痴、我慢這種欲,這是通於三界的眾生都是有。
2)為了想要使令這五種的欲貪斷滅,把心裏面的這種染污心除遣、排除出去,不再有這種心理的活動,何況有這種事呢?所以,說出六種不淨所緣,滅除這麼多的欲貪,叫它不現行。
3)內朽穢不淨有什麼作用呢?若能如是觀的時候,對於自己的生命體的欲欲、欲貪的心就清淨,厭惡這個身體,感覺到不滿意。由外邊的朽穢不淨所緣境,若能作如是觀的話,對於外身的淫欲心、淫貪心就得清淨,它有這種作用。
婬相應貪復有四種,一、顯色貪;二、形色貪;三、妙觸貪;四、承事貪。由依四外不淨所緣,於此四種相應婬貪,心得清淨。若於青瘀、或於膿爛、或於變壞、或於膨脹、或於食噉作意思惟,於顯色貪令心清淨。若於變赤作意思惟,於形色貪令心清淨。若於其骨、若於其鎖、若於骨鎖作意思惟,於妙觸貪令心清淨。若於散壞作意思惟,於承事貪令心清淨。如是四種,名於婬貪令心清淨。
[解]凡夫心裏面有與婬欲相應的貪心有四種不同,哪四種呢?
一、顯色貪,這個人對於青黃赤白這樣的顯色,有貪欲心。
二、形色貪,就是長短方圓,這個人是瘦、是胖、是高、是矮、是高眉廣額,各式各樣的事情,對這感覺到滿意、愛著。
三、妙觸貪,這也是一種貪。
四、承事貪,承是稟受,稟受你的意思,你把你的意思表示出來他接受,按照你的意思為你作事,叫承事。這個人做事,感覺到滿意,你就生貪心。凡夫有這四種貪,怎麼樣能對治呢?由依外的朽穢不淨有四種不淨所緣,對於四種相應婬貪的心就可以排除出去,心就不愛著。
1)若這個人作如是觀:作青瘀的觀想,或者作膿爛的觀想,或者作變壞,或於膨脹,或於食噉,能作意思惟。作意就生起來這樣的不淨觀,作是生起的意思,警覺你,努力把這個智慧生起來,作這個不淨觀的思惟。對於那個顯色怎麼好,都青瘀、膿爛還有什麼可愛的呢?顯色就被破壞,清淨。
2)假設這位修行人,作變赤作意思惟,就是皮肉血都沒有,變成一個或者還有筋纏著骨頭,可能還剩一點血,還有剩一點肉,就叫作變赤。作意思惟的時候,歡喜形色的
貪心沒有,心就清淨。
3)若思惟只是個骨頭,一節一節的骨頭,觸髏骨、脛骨、肩骨、肋條骨,乃至腳趾頭骨頭都是骨頭,這樣的作意思惟的話,於妙觸貪令心清淨。
4)若骨散壞,頭骨在一個地方、手骨、肋骨各在一個地方都分開,作意思惟,於承事貪,也不會貪心,心也清淨。如是四種,名於婬貪令心清淨。
是故世尊乃至所有依外朽穢不淨差別,皆依四種憺怕路而正建立。謂若說言由憺怕路,見彼彼屍死經一日或經二日或經七日,烏鵲、餓狗、鴟鷲、狐狼、野干、禽獸之所食噉,便取其相,以譬彼身亦如是性、亦如是類,不能超過如是法性。此即顯示始從青瘀乃至食噉。若復說言由憺怕路,見彼彼屍,離皮、肉、血,筋脈纏裹。此即顯示所有變赤。若復說言由憺怕路,見彼彼骨、或骨、或鎖。此即顯示或骨、或鎖、或復骨鎖。若復說言由憺怕路見彼彼骨,手骨異處、足骨異處、臗骨異處、膝骨異處、臂骨異處、肘骨異處、脊骨異處、髆骨異處、肋骨異處,頷輪、齒鬘、頂髑髏等各各分散,或經一年或二或三乃至七年,其色鮮白,猶如螺貝或如鴿色,或見彼骨,和雜塵土。此即顯示所有散壞。如是依外所有朽穢不淨所緣,令於四種婬相應貪,心得清淨。
[解]所以,釋迦世尊,由前面一開始不淨觀,有內朽穢不淨、外朽穢不淨的不同,皆依四種憺怕路而正建立,憺怕路就是這一條路通到放死屍的地方,因為很少人走,所以憺怕就是寂靜的地方。
1)就是在經上說,從憺怕路走過去的時候,見到一個死屍、一個死屍在那裏放著,這個死屍經過一天,或者經過二天,或者三天、四天,乃至到七天,或者經過七天。烏鵲、餓狗、鴟鷲、狐狼、野干、禽獸來吃這個死屍。這個修行人修不淨觀的時候,要到憺怕路那個地方看死屍,經過一天乃至七天,為鳥獸所吃的相。把那個相取到心裏面來,以譬喻所愛著的那個人的身體,也一定是要這樣子,也一定是與這個相似、類似。性,現在還沒有顯示出來,但是有這可能性;類,就是顯示出來是這樣子,終究有一天是這樣子。現在雖然會走路、會說話、種種令人顛倒迷惑;但是他不能超過前
面這種境界,變成這個死屍、為鳥獸所食噉這樣。此即顯示始從青瘀乃至食噉這幾個差別,這就是顯色貪。
2)若是經上佛說,這個修行人從憺怕路走過去,見到這屍體、那屍體,這時候也沒有皮、也沒有肉、也沒有血、也沒有筋脈的纏裹,此即顯示所有變赤,剩骨頭。
3)若經上說,由憺怕路,見到這一個骨頭、那一個骨頭,或骨、或鎖,此即顯示或骨、或鎖、或復骨鎖,就是沒有妙觸貪。
4)若復說言,由憺怕路,見到那樣的骨、那樣的骨,或者手骨在另外一個地方,足骨在另一個地方,臗骨在另一個地方,膝骨在又一個地方,臂骨在又一個地方,肘骨異處,還有脊骨異處,還有膊骨就是肩膀的骨頭異處,還有肋骨異處。頷輪,就是下巴骨。齒鬘,牙齒排列就像個鬘似,還有頂上的髑髏骨,各各都分散在一處。而這骨頭或者經過一年、或二、或三,乃至七年,那個顏色變成白,像海裏面螺貝的顏色似的,或者是像鴿子色,有一點黃,不是潔白的。或見彼骨和雜在塵土裏面。此即顯示所有散壞,這個身體就是散壞,就不會有承事的貪。依外所有的朽穢不淨所緣,令於四種婬相應貪,這樣的心得清淨。
由苦惱不淨所緣及下劣不淨所緣故,令於境相應若欲、若貪,心得清淨。由觀待不淨所緣故,令於色相應若欲、若貪,心得清淨。由煩惱不淨所緣,及速壞不淨所緣故,令於從欲界乃至有頂,諸薩迦耶若欲、若貪,心得清淨。是名貪行淨行所緣。如是且約能淨貪行,總說一切,通治所攝不淨所緣。今此義中,本意唯取朽穢不淨,所餘不淨,亦是其餘淨行所緣。
[解]1)由苦惱不淨,你感覺他是滿意,以後就出現不如意的事情,很令你苦惱。下劣不淨,欲界這個欲是最下劣的,這是共於畜生,畜生也知道這些事情。令於境相應若欲若貪,作如是觀,心得清淨,所有的生活所需的一切境界都沒有貪著心。
2)色界的境界當然超過欲界,若對無色界來說,色界也不是美妙,所以對色界的貪心也會清淨,也除遣。
3)由煩惱不淨所緣,及速壞不淨所緣,這兩種不淨所緣,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有煩惱,有煩惱種子,都是無常敗壞法。能作如是觀,令於從欲界乃至有頂諸薩迦耶若欲若貪,心得清淨。是名貪行淨行所緣。前面這一大段文,且約能清淨內心的貪欲心,約這一方面,說到六種不淨,遍一切處對治所攝不淨所緣,能對治六種不淨。
4)現在這裏說不淨所緣,這個本來的用意,只是取朽穢不淨對治內心的貪,對治貪行、婬欲、婬貪這些事情。這裏面說到六種不淨,除了朽穢不淨,其餘的不淨,苦惱不淨、下劣不淨、觀待不淨、煩惱不淨、速壞不淨這些事情,也是其餘淨行所緣。
[參考]
龍樹菩薩為禪陀迦王說法要偈,T32,745c
1.
[劉宋一]
雖見女人極端嚴,當作己母姊女想,設起貪欲染愛心,應當正修不淨觀。
[劉宋二]
不視他妻色,視則母女想,如是猶生惑,當修不淨觀。
[唐譯]
勿睹他妻室,設觀如母女,姊妹想隨年,起貪思不淨。
2.
[劉宋一]
是心躁動宜禁制,如防身命及珍寶,欲心若起應驚怖,猶畏刀劍惡獸等。
[劉宋二]
心意善馳亂,當勤善守持,如人護勝聞,寶藏愛子命。當觀五欲樂,猶如惡毒蛇,怨憎及刀火,方便修厭離。
[唐譯]
如聞子藏命,防持躁動心,獸藥刀怨火,無令欲樂侵。
3.
[劉宋一]
欲為無利如怨毒,如此之言牟尼說,生死輪迴過獄縛,應當勤修求解脫。
[劉宋二]
五欲生非義,猶如頻婆果,覆相善欺誑,縛人住生死,智者當觀察,棄捨勿染污。
[唐譯]
由欲作無利,譬如兼博果,佛說彼應除,生死牢枷鎖。
4.
[劉宋一]
六入躁動馳諸境,應當攝持莫放逸,若能如是攝諸根,勝於勇將摧強敵。
[劉宋二]
諸根常輕躁,馳散六塵境,若能善調伏,是則大勇健。
[唐譯]
譎誑常搖境,能降斯六識,執仗掃眾怨,許初為勇極。
5.[劉宋一]
是身不淨九孔流,無有窮已若河海,薄皮覆蔽似清淨,猶假瓔珞自莊嚴,諸有智人乃分別,知其虛誑便棄捨。
[劉宋二]
是身為行廁,九道常流穢,穿漏難可滿,薄皮隱不淨,愚者為所欺,智士當厭離。
[唐譯]
臭氣九門眾穢室,行軀難滿薄皮纏,請看少女除莊彩,折別形骸惡叵言。
6.[劉宋一]
譬如疥者近猛焰,初雖暫悅後增苦,貪欲之想亦復然,始雖樂著終多患。
[劉宋二]
如人病疥虫,向火欲除患,少樂後苦增,貪欲亦如是,能善知欲過,從是離眾苦。
[唐譯]
癩虫穿已痛,求安就火邊,止息無由免,耽欲亦同然。
7.[劉宋一]
見身實相皆不淨,即是觀於空無我,若能修習斯觀者,於利益中最無上。
[劉宋二]
欲見第一義,佛說觀緣起,應當勤修習,最勝無過是。
[唐譯]
為知真勝理,作意觀眾事,唯斯德應習,無餘法可親。
VI.
賓頭盧突羅闍爲優陀延王說法經,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T32,785b
1.何以出家?
王以偈問曰:
一切世人,貪著五欲,縱情放逸,以自娛樂。
如汝今者,獨處空閑,捨離恩愛,有何榮樂?
尊者答言:我觀因緣,皆悉無常,是故出家,以割情愛。樂於林藪,猶如野鹿,專心勤修,永斷煩惱。以智慧斧,破愛樹枝,心無戀著,毒果消滅。諸結駛流,生死瀑河,我已得渡,更無憂患。譬如飛鳥得免羅網,陵虛遠逝,名曰解脫。
2.何故不羨王?
王聞斯語,語賓頭盧:今我勢力,能伏諸國,威德暉赫,有如盛日。首戴天冠,瓔珞盛服,婇女侍衛,如天帝釋。汝今獨處,頗羨我不?尊者答言:我無羨心。
王復問言:何故於我而不願羨?
尊者答言:我於今日欲泥已乾,諸有結縛今已解脫,乃至帝釋諸妙天女,尚不生羨?況汝人間鄙穢者乎?誰有智者得離魔縛,渡生死岸,得淨慧眼,壞無明闇,而羨王耶?何有明眼羨於盲者?何有強健而羨病患?何有無罪而羨獄囚?何有巨富羨於貧窮?何有高貴而羨奴僕?何有智者羨於愚癡?何有勇健羨於儜弱。
3.王何以困劣如是乎?
王聞是已,心懷懊惱,而作是言:汝作方喻,一何苦劇,我寧困劣乃如是乎?
尊者答言:王無慧眼,煩惱所病,四取駛流之所漂沒,失於勇健,不能精勤。如斯嬰愚不識真諦,沈淪苦海,是王之分。於五欲中,生希有想,如此之想,實違淨行。
4.欲有何過?
王復問言:有何等過,而言違失?
尊者答言:此五欲者眾苦之本,害於眾生所有善根,如雹害苗。螫惱眾生,甚於毒蛇,亦如熾火能燒功德,亦如野馬誑惑凡夫,亦如幻化迷亂惑者。欲詐親善,過於怨家。欲如老牛,沒溺污泥。欲如大網,纏裹三界。欲如劍道,難可履踐。欲能繫閉,殺害眾生。一切過患皆從欲起。如往古時,有婆須天,由欲因緣,為婆利阿修羅之所繫縛,擲沸湯中。婆勒天壞阿修羅城墎,殄滅其民,惱觸苦婆羅王種八純提王及彼百子,悉皆誅滅。鼻多羅阿修羅,害於千眼羅摩,害十頭羅剎,及數千億羅剎之眾羅漫,害因陀羅且翼叉王。摩羅支王,滅多摩羅質種族。迦帝毘王為閻摩尼婆羅門所殺,毘那悉那害提頭賴吒眷屬班細五子,殺十八億人。弼匿安毒多羅蹭伽王種俱羅王種。彌絺羅檀特伽王種是等人王,皆為欲故,更相殘滅。
5.王位代謝不暫停
即說偈言:
王位雖尊嚴,代謝不暫停,輕疾如電光,須臾歸磨滅。
王位極富逸,愚者情愛樂,衰滅死時至,苦劇過下賤。
王者居高位,名聞滿四方,端正甚可愛,種種自嚴身。
譬如臨死者,著花鬘瓔珞,餘命未幾時,王位亦如是。
王者譬如烏,常懷諸恐怖,行住及坐臥,乃至一切時。
於其親疏中,恒有疑懼心,臣民宮妃后,象馬及珍寶。
國土諸所有,一切是王物,諸王捨命時,皆棄無隨者。
人王及天王,阿修羅王等,威力逼人民,斧鉞相殘害。
不識無常苦,橫增貪嫉惱,譬如妙華林,金蛇睡在中。
愚人謂珍寶,盛裏齎歸家,蛇覺縱毒火,焚燒其屋宅。
王位如華林,災患如金蛇,愚人以為貴,智者所不樂。
譬如以揣肉,置四衢道頭,狐狼烏鷲等,競來諍食之。
王位亦如是,眾共諍取之,鳥獸以嘴爪,抓攫共鬥諍。
王者以刀矛,相害諍榮位,亦如彼鳥獸,愚癡等無異。
我寧食灰土,草菜以自存,此身如癰瘡,會歸當潰爛。
云何為此故,造作眾惡業。如食欽婆果,香味悉具足,及其果消時,身體盡爛壞。
王位如彼果,失滅生苦惱,譬如有方土,災疫行疾病,有智諸勝人,宜應速遠離。
若不遠離者,如逆風執炬,不捨必自燒,如渴飲[酉*咸]水,無有飽足時。
如十頭羅剎,城郭及眷屬,為欲因緣故,滅壞無有餘。
又如寄越王,兄弟有百人,為欲因緣故,亦皆盡敗滅。
日種槃趙王,及提頭賴吒,如是諸王等,盡為欲所滅。
6.國土猶如羅網
當知國土猶如羅網,亦如罥弶,如深淤泥,亦如洄波,又如海浪,如林被燒,亦如危岸,猶如地獄。何有智者當樂貪著如是大苦?何有智者當生樂想如是大王?嗚呼!怪哉!被欺乃爾,被誑乃爾,猶如空拳誑於小兒。速疾不停,猶如幻化。五欲欺誑,亦復如是。猶如猿猴在高山頂,見雲彌布,以為堅實,謂為是地,便以身投墮百丈巖,喪其身命,一切碎滅。亦如野干見甄叔迦樹,其果似肉,見落地時,便往欲食。知其非肉,更復生念:今此非肉。彼樹上者,必當是肉,遂便守之,為其所困。五欲誑王,亦復如是。亦如商估以偽珠誑人,五欲誑王,亦復如是。又如嬰愚嗜味貪歡喜丸,人以泥團而來誑之,謂為真實。走逐疲苦,乃得泥團。如熱時焰,誑渴愚夫。猶如眾人前豎於幻橛,能使時眾見種種事。若拔幻橛,色像即滅。猶如畫匠及機關師,如狗吠井自見形影,怒眼豎毛,謂井底影欲共己鬥,橫生瞋忿,投井而死。
7.
宜善觀察
大王!宜善觀察。
何有五欲而得常者?何有王位而得久停?尊豪威勢,無得住者。何有國界而不遷壞?何有珍寶而不散失?何有欲樂常恒不變?苦之封授必受衰滅。何有合會而不別離?一切五欲體性實苦,皆從妄想而生於樂。何有諸行不似芭蕉、揵闥婆城?大王!云何處生老病死衰禍恐怖逼迫之中?云何能為國土少樂生愛樂想?如林中鹿,四邊火起。如鳥在籠,如魚處網,如龜吞鉤,如師子毒箭入心,如龍處咒場,如人在屋中四邊火起,如處危朽華堂速疾崩墜,如好華池有水羅剎[口*翕]食於人。
8.重說偈言:
生老病死患,於中未解脫,無明愛毒箭,猶未得拔出。
人帝汝云何,而生樂著想?如象處林中,四邊大火起,
處此急難處,云何有歡喜?大王應當知,榮位須臾間,
智者深觀察,不應於此事,而生希有想,汝何故錯解?
實是愛奴僕,而生高貴想,捨上妙財寶,而生大富想。
不善解方便,橫生智慧想,為眾煩惱患,橫生無病想。
未脫生死胎,橫生無畏想,處十二刺林,橫生無刺想。
欲賊劫諸根,橫生無賊想。
9.此身者必歸敗壞
大王!而此身者必歸敗壞。尊豪榮貴,必有衰滅。財寶庫藏,必有散失。大王!如佛言曰:榮位如夢,恩愛暫有。汝於五欲,生於希有難遭之想。賢德於此,豈得名為能善觀察?何以故?榮位恩愛,必有別離,如眾飛鳥夜栖一樹,晨則四散。又如客舍夕則聚賓,明各異路。亦如乘船,異人同載,既至岸已,各自殊道。亦如駛流漂集眾木,須臾之間,隨流分散。猶如浮雲,須臾散滅。作音樂處,男女聚集作樂已後,各自散去。宮人婇女端正美妙無常理會,會歸捨棄。譬如華樹蜂集其上,花凋落盡,諸蜂遠離。如花池枯涸,牸象不入。如大池水鵠樂遊居,及其乾竭更不復近。福盡之家,榮利不近。如密雲聚集,電光暫現。如風吹雲,電光不現。彼不捨汝,汝必捨之。如似夏盡,孔雀毛羽悉皆自落。如寒既至,鴻鵠遠池。如阿輸伽樹花葉盛時。人所愛樂,及其枯悴,無有花葉,人不顧視。猶如花幢,貴者愛敬,華萎縷絕而便棄之。
10.
如芭蕉水沫
即說偈言:
無常不堅固,如芭蕉水沫,亦如浮雲散,天王尊勝位。
危脆亦如是,人帝應當知,貪利極速駛,如水澍深谷。
嗜欲極輕疾,動轉如掉索,愚癡染為欲,不覺致墮落。
11.四毒蛇喻
尊者言:大王!我今為王略說譬喻,諸有生死著味、過患。王至心聽!昔日有人行在曠路,逢大惡象,為象所逐。狂懼走突,無所依怙,見一丘井。即尋樹根,入井中藏,有白黑鼠,牙齧樹根。此井四邊,有四毒蛇,欲螫其人。而此井下,有大毒龍。傍畏四蛇,下畏毒龍。所攀之樹,其根動搖。樹上有蜜三渧,墮其口中。于時動樹,撐壞蜂窠,眾蜂散飛,唼螫其人。有野火起,復來燒樹。
12.得味甚少,苦患甚多
大王當知!彼人苦惱,不可稱計。
王愁憂厭惡而言:彼人得味甚少,苦患甚多。其所味者,如牛跡水。其所苦患,猶如大海。味如芥子,苦如須彌。味如螢火,苦如日月。如藕根孔比於太虛,亦如蚊子比金翅鳥。其味苦惱多少如是。
13.解釋譬喻
尊者言:大王!曠野者,喻於生死。彼男子者,喻於凡夫。象喻無常。丘井喻於人身。樹根喻人命。白黑鼠者,喻晝夜。齧樹根者,喻念念滅。四毒蛇喻四大。蜜者喻五欲。眾蜂喻惡覺觀。野火燒者喻老。下毒龍者喻死。
14.結
是故,當知!欲味甚少,苦患甚多。生老病死於一切人,皆得自在。世間之人身心勞苦,無歸依處。眾苦所逼,輕疾如電,是可憂愁,不應愛著。大王!今我語王,言雖麤惡,實是利益。
15.王懺悔
王聞是語,衣毛皆豎。悲喜交集,涕泣流淚。即起合掌,五體投地,白尊者言:我之嬰愚,無有智慧。我之下賤,作斯狂言。如是狂言。聽我懺悔。尊者言:我於今者,以忍出家,無不忍受。我心清淨,猶如秋月淨無雲翳。王今懺悔,願使大王猶如天帝,得見道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