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0日 星期三

雜阿含591經


雜阿含591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海洲上優婆塞至他優婆塞舍會坐,極毀呰欲,言:『此欲者虛妄不實,欺誑之法,猶如幻化,誑於嬰兒。』還自己舍,恣於五欲。
  是優婆塞舍有天神止住。時,彼天神作是念:『是優婆塞不勝、不類,於餘優婆塞舍會坐眾中,極毀呰欲,言:「如是欲者,虛偽不實、欺誑之法,如誑嬰兒。」還己舍已,自恣五欲。』
  我今寧可發令覺悟,而說偈言:
  『於大聚會中,毀呰欲無常,自沒於愛欲,如牛溺深泥。
   我觀彼會中,諸優婆塞等,多聞明解法,奉持於淨戒。
汝見彼樂法,而說欲無常,如何自恣欲,不斷於貪愛?何故樂世間,畜妻子眷屬?』
  時,彼天神如是、如是開覺彼優婆塞已,如是、如是彼優婆塞覺悟已,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精勤修習,盡諸有漏,得阿羅漢。」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2.云何名為了相作意?謂若作意,能正覺了欲界麁相,初靜慮靜相。云何正覺了欲界麁相?謂正尋思欲界六事。何等為六?一、義,二、事,三、相,四、品,五、時,六、理。云何尋思諸欲麁義?謂正尋思如是諸欲,有多過患、有多損惱、有多疫癘、有多災害。於諸欲中,多過患義,廣說乃至多災害義,是名麁義。云何尋思諸欲麁事?謂正尋思於諸欲中有內貪欲,於諸欲中有外貪欲。
[]什麼是了相作意?就是這個修行人在奢摩他裡面觀察,觀察的結果就能正確地覺知了解欲界的這些麤鄙的形相,色界初靜慮對比欲界欲,初靜慮是特別美好的地方。怎麼樣才能覺了欲界的麤相呢?就是在內心裡面尋思。尋思什麼呢?欲界的六種事情。何等為六?一、義。二、事。三、相。四、品。五、時。六、理。
1)怎麼樣思惟觀察,欲界的欲是特別麤鄙的道理呢?這位禪師在未到地定裡面尋思、思惟:色聲香味觸的諸欲有很多的過患。有多損惱,有多疫癘,有多災害。於諸欲中多過患義,廣說乃至多災害義,是名麤義。什麼是有多過患?習近諸欲有五種過患。什麼是有多損惱?愁歎憂苦種種熱惱所依處故。什麼是有多疫癘?無量疾病所依處
故。什麼是有多災害?老病死苦所依處故。
2)怎麼樣思惟觀察諸欲麤鄙的事情?這位禪師在未到地定裡面尋思、思惟:於諸欲中有對自己身心的貪欲,於諸欲中有身心之外的貪欲。

3.云何尋思諸欲自相?謂正尋思此為煩惱欲、此為事欲。此復三種,謂順樂受處、順苦受處、順不苦不樂受處。順樂受處,是貪欲依處,是想、心倒依處;順苦受處,是瞋恚依處,是忿恨依處;順不苦不樂受處,是愚癡依處,是覆、惱、誑、諂、無慚、無愧依處,是見倒依處。即正尋思如是諸欲,極惡諸受之所隨逐,極惡煩惱之所隨逐。是名尋思諸欲自相。
[]1)什麼是尋思諸欲自相?這位修行人已經成就未到地定,心裡邊還有欲,障礙他不能成就色界初禪,怎麼辦呢?就是在未到地定的奢摩他裡面,要認真地觀察:這是煩惱欲,這是事欲。煩惱欲,只限於你內心有這個欲的煩惱,思惟這欲的事情。事欲,是做那件事,做那件欲的事當然也是有煩惱的。
2)這個事欲分三種,就是順樂受處,順苦受處,順不苦不樂受處。順樂受處,處就是境界,前五識所接觸的境界,也包括內心的妄想境界。這個境界能隨順引發出來樂的感覺,這是一種境界。順苦受處,這個境界能夠隨順引發出來苦痛的感覺。順不苦不樂受處,這是第三種的差別。
3)順樂受處,是貪欲依處,是想、心倒依處。樂受,是心接觸到境界的時候,有樂的感覺,樂的感覺出現以後會有什麼事情呢?內心就有貪欲,就是愛著這個樂受,貪欲是以樂受為依止而生起。就是想倒依處、心倒依處。想是取相,心裡面取著那個境界,那個境界的相貌顯現在你心裡面,就是想。這個想是顛倒,這是一個錯誤的想法。心倒,心是指煩惱,接觸到樂受的時候,就在這裡生貪心,就叫做心倒。在還沒有生貪欲之前取著那個境界,而不知道那個境界是有過患,是有災難,是虛妄不真實,不知道;認為是真實,叫想倒。心倒就在想倒為依止而生起貪心,所以是心倒依處。
4)順苦受處是瞋恚依處,如果欲的境界令你生苦惱,這個時候是瞋恚心的依止處,就是這個苦惱令你生瞋心。是忿恨依處,忿恨和瞋恚是一回事,但是在時間上有差別;當時叫做瞋恚,這件事過去以後心裡面還是瞋恚,就叫做忿恨,忿恨不捨。
5)順不苦不樂受處是愚癡依處,如果欲的境界,這個時候也沒有令你生苦惱,也沒有令你感覺到快樂,也不苦也不樂的這個境界的時候,是愚癡的依處。因為這個時候,沒生貪心,也沒生瞋心,心裡面也不知道這也是虛妄,這是畢竟空,這是一個有大災難的地方,不知道就叫作愚癡依處。是覆、惱、誑、諂、無慚、無愧依處,覆就是隱覆、隱藏,我有不對的地方我隱藏,我好像很清淨,隱藏叫做覆。惱是觸惱,我去觸惱這個人叫他苦惱,這是惱。誑,就是欺誑前面那個人。諂媚、無慚、無愧的依止處。自己做錯誤的事情,自己還沒有羞恥心,叫做無慚。我做錯誤的事情沒有羞恥心,我看見有道德的人,看見佛菩薩的時候,心裡也沒有羞恥心,這叫做無愧。是見倒依處,見,有智慧的意思。有智慧的人才能說見倒,沒有智慧的人,只是有想倒、有心倒,還沒有見倒。
6)什麼叫諸欲自相?就是正尋思,不是馬馬虎虎地;是很鄭重地在奢摩他裡面觀察。觀察色聲香味觸各式各樣的欲,這些欲裡面有極惡的,極大罪過的諸受之所隨逐,就是前面說的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隨逐你。極惡煩惱之所隨逐,有這麼多的受,由受而又起很多的煩惱,貪煩惱、瞋煩惱、覆、惱、誑、諂、無慚無愧這些煩惱,這些煩惱也隨著都來。是名尋思諸欲自相。

云何尋思諸欲共相?謂正尋思此一切欲,生苦、老苦廣說,乃至求不得苦等所隨逐,等所隨縛。諸受欲者,於圓滿欲驅迫而轉,亦未解脫生等法故,雖彼諸欲,勝妙圓滿而暫時有,是名尋思諸欲共相。
[]這樣思惟諸欲自相,有強大的力量,能夠調伏使令欲煩惱不動,有這個力量但不能斷。要斷這個欲的煩惱,就要思惟共相才可以,共相是有力量。不過目前這個人他是修世間法,世間禪、不是出世間禪。云何尋思諸欲的共相呢?就是一切的欲共有這樣的相貌,這叫做共相。
1)在奢摩他裡面如是觀,這一切的色聲香味觸的欲,有生苦,所有的眾生受生都是有欲,不然他不受生;就是到地獄的眾生,得果報的時候,也是有欲,歡喜那地方,才能去,不然不會受生,不會墮落地獄。所以都有生的苦惱,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僧恚苦,乃至到求不得苦,這麼多的苦等所隨逐,就隨逐這個欲,若有欲就有這麼多的苦隨逐。等所隨縛,隨逐你、綁住你,你歡喜欲,苦就和它在一起。要做如是觀:若有欲就有這麼多的苦。
2)這一切享受欲的人,於圓滿欲驅迫而轉,就是感覺這個欲還不圓滿,還要再好一點,再圓滿一點,你受這樣的欲的逼迫,這樣圓滿欲這個希望心,它驅使、逼迫你活動,想辦法更好一點。希望這個欲更好一點,總感覺不滿足,當然這個人也沒有解脫生老病死這些苦惱的境界。雖然有的人福報大一點,他的欲就比一般人好一點,那個欲就勝妙圓滿;但是圓滿是圓滿,也是暫時的,不會永久的,隨時忽然間就被破壞、敗壞,變成冤家,變成苦惱。這是思惟無常,思惟苦;這是一切欲的共相,都有這種相貌。

3.云何尋思諸欲麁品?謂正尋思如是諸欲皆墮黑品。猶如骨鎖 ,如凝血肉,如草炬火,如一分炭火,如大毒蛇,如夢所見,如假借得諸莊嚴具,如樹端果。追求諸欲諸有情類,於諸欲中,受追求所作苦,受防護所作苦,受親愛失壞所作苦,受無厭足所作苦,受不自在所作苦,受惡行所作苦,如是一切如前應知。
[]怎麼樣來尋思觀察諸欲的麤品?就是在奢摩陀裡面,鄭重地觀察這麼多的欲都是有過患的,都是污穢的,這樣思惟它皆墮黑品。
1)怎麼叫做墮黑品?這裡用譬喻,來顯示諸欲的八種的過患。
a)猶如枯骨,就像枯骨,骨頭上沒有肉,只是骨頭。這個欲就像枯骨似,沒有肉,但是有點味道;有點味道,就一直啃這個骨頭,還不能飽滿,因為沒有肉不能飽滿,但是還是感覺到有味道,不能放棄,所以猶如枯骨。
b)如凝血肉,這個欲就譬喻像凝聚很多血在裡邊的肉。凝血肉有什麼過失呢?就是各式各樣的欲,就引起很多人會來競爭。
c)如草炬火,就是草把它堆在一起,點起火;這個欲就像火似,親近它就是被火燒,令你苦惱。
d)如一分炭火,如大火坑,這個欲是非法的因緣,是罪過的因緣,就像大火坑似的,親近這個欲,到火坑裡出不來,親近欲的時候,會生起渴愛,怎麼叫生渴愛?使令貪愛越來越厲害。
e)如大毒蛇,這個欲就像大毒蛇似,親近它就為蟒毒所害,佛法中的賢人、聖人都遠離這個蟒毒,遠離於欲。
f)如夢所見,像夢裡面看見的事情很滿意,醒夢就沒有;一切的欲也像夢中所見的事一樣,很快的就變,不是真實的,都是虛妄。
g)如假借得諸莊嚴具,這個美好的境界是借來,還要還人家,也是無常。
h)如樹端果,就像樹最高的地方有一個果熟,想要取那個果,可能從樹上掉下來摔死;若親近欲,有喪失生命的危險,是令你放逸的一個所依之地。
2)追求諸欲的這些人,
a)受追求所作苦,追求的時候要做種種的方便,才可能會拿到,很辛苦。
b)受防護所作苦,若拿到欲以後,又怕失掉,要保護它也很辛苦。
c)受親愛失壞所作苦,如果沒有知識保護,或者有知識也沒有保護住,把所親愛的這些欲都失掉,心裡面特別苦。
d)受無厭足所作苦,沒有失掉,這個所有權一直是屬於你,還是不滿足,還要繼續的活動,也還是辛苦。
e)受不自在所作苦,有欲的時候,繼續發展這個欲,還是不自在,很多的人來打主意 ,有很多很多的問題。
f)受惡行所作苦,若對我不利的時候,就是要採取種種非法手段來傷害對方。如是一切苦,如前於食知量中說有追求種類過患。

世尊說習近諸欲,有五過患。謂彼諸欲,極少滋味,多諸苦惱、多諸過患。又彼諸欲,於習近時,能令無厭、能令無足、能令無滿。又彼諸欲,常為諸佛及佛弟子,賢善正行、正至善士,以無量門呵責毀呰。又彼諸欲,於習近時,能令諸結,積集增長。又彼諸欲,於習近時,我說無有惡不善業而不作者。
[]如世尊說:習近諸欲,習近就是親近,就是同這個欲接觸,親近它,有五種過患。
1)你所追求的諸欲,就是你追求到,那個樂的滋味不多,令你滿意的地方不多;而多諸苦惱,其他還有很多苦惱的事情令你苦惱。多諸過患,有苦惱的境界現前,心裡面就苦惱,這就是過患,很多的過患。
2)又彼那麼多的欲,在親近它的時候,雖然欲有很多苦惱境界,但是能叫你不厭煩,你感覺到好;感覺到好,還感覺不滿足,還要再好。能令無滿,沒有限期地永久的追逐下去,滿是限期。無滿,就是沒有限期,沒有說到這個時候就不要欲,今生有欲,來生還是有欲,一直的延續下去。
3)又彼那麼多的欲,凡夫所歡喜的欲,常是為諸佛,及佛陀的弟子;佛陀的弟子是什麼樣人呢?是賢善者,就是非常的誠實,沒有過失、沒有過患,修學聖道的人。正行,不做一切顛倒的事情。正至,他的內心得到清淨的智慧,到第一義諦那裡,心裡面寂靜,破除一切煩惱的流動,就是得聖道的人,就是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得無生法忍的大菩薩都是這樣。這些人都是善士,沒有貪瞋癡,有諸功德的人叫善士。這些人都是大智慧,用種種的方式呵責受欲的人現在有很多的罪過,毀訾受欲的事情將來有很多的苦惱。
4)又彼那麼多的欲,在親近他的時候,能令很多的煩惱都栽培出來、增長,貪心就特別大,瞋心也特別大。原來沒有這麼多的貪心,也沒這麼多的瞋心;但是一親近欲的時候,貪心就會大起來,瞋心就越來越大起來,疑惑心還是更大,這也是一種過患。
5)又彼諸欲,在習近的時候,佛說沒有惡不善業,這種不善業不作的;什麼有罪過的事情都會做,然後來滿足自己的所欲。

如是諸欲,令無厭足,多所共有,是非法行、惡行之因,增長欲愛,智者所離,速趣消滅,依託眾緣,是諸放逸危亡之地。無常虛偽妄失之法,猶如幻化,誑惑愚夫。
[]1)如是諸欲令無厭足,這麼多的欲,若親近它的時候,令你不滿足。
2)多所共有,很多人都有權力要和你爭。這個欲是共有的,但是受用正法不是。如說這個地方是我的,有這麼多的房地產是我的,轉眼間就是別人的,是共有。所以,不要特別執著這件事:這是我的,這是自己找苦惱吃。
3)是非法行惡行之因,是不合道理的行動,有罪過的事情的一個因緣,你要享受欲,就會做非法行,做惡行。什麼是非法行?非善故名非法行。什麼是惡行?它能使令你墮入三惡道。
4)增長欲愛,這個欲愛一直地增長。煩惱為什麼這麼容易現前呢?從無始以來就老是做這件事,所以很容易生起。
5)智者所離,若相信佛法的智慧的人,要遠離這種事情。
6)速趣消滅,就算你得到欲,也很快的就失掉。
7)依託眾緣,因為它本身它不堅固,它要仗託各式各樣的因緣才能有這個欲,所以它很容易就敗壞。
8)是諸放逸危亡之地,若親近欲就令你放逸,令你危險,生命都丟掉。
9)世間上這些欲都是無常的、是變化的、是虛偽的。無常就好像是常住的,我們認為是常,就被無常所欺騙。本來那些欲都是虛偽的,我們認為是真實的,就被虛偽欺騙。這都是妄失之法,就像幻術所變化的事情好像真的一樣,實在是假的。而這些事情就是愚癡人被它欺騙;就是常、樂、我、淨。無常、苦、無我、不淨,偏要執著它是常、樂、我、淨,這是顛倒。

若現法欲、後法欲,若天上欲、人中欲,一切皆是魔之所行,魔之所住。於是處所,能生無量依意所起惡不善法。所謂貪、瞋及憤諍等,於聖弟子正修學時,能為障礙。由如是等差別因緣,如是諸欲,多分墮在黑品所攝,是名尋思諸欲麁品。
[]若現法欲,就是這個人現在的生活裡邊的境界有欲。若後法欲,就後來的、將來的生命體也有一些令你滿意的這些欲。現法欲、後法欲,在時間上說。若天上欲、若人中欲,這是約處所說。不管是怎麼樣情形,一切都是魔王活動的境界,是魔所居住的地方,就是不離開這個地方。在這麼多欲的地方,能生出來很多的,依止你的內心生起惡不善法,這就是你不能解脫魔的境界;主要是內心的煩惱魔。所謂貪、瞋及憤諍等。什麼是魔?就是內心裡面的貪心就是魔,你內心裡面的瞋就是魔,你內心裡面的憤恨、鬥諍這些事情都是煩惱魔,就是魔。如果你歡喜到三寶裡邊來為聖人做弟子,修學聖道的時候,這些貪、瞋、憤諍這些煩惱魔能障礙你不能修聖道。這麼多各式各樣的因緣,多分墮在黑品所攝,是名尋思諸欲麤品。

4.云何尋思諸欲麁時?謂正尋思如是諸欲,去來今世,於常常時、於恒恒時,多諸過患、多諸損惱、多諸疫癘、多諸災害。是名尋思諸欲麁時。
[]怎麼叫做尋思諸欲麤時?就是認真的在奢摩他裡面觀察,這麼多的欲在時間上說是過去的、未來的和現在的。就是過去、未來,如果你不轉變,不修四念處不能離欲的話,過去、未來是常常時在欲裡邊,恆恆時在欲裡邊的。像前面說過諸過患,前面說的多諸損惱,多諸疫癘,多諸災害,是名尋思諸欲麤時。

5.云何尋思諸欲麁理?謂正尋思如是諸欲,由大資糧、由大追求、由大劬勞,及由種種無量差別工巧業處,方能招集生起增長。又彼諸欲,雖善生起,雖善增長,一切多為外攝受事;謂父母、妻子、奴婢、作使、親友眷屬。
[]什麼是尋思諸欲麤理?在奢摩他裡,觀察這麼多的欲什麼原因、什麼緣由才能出現呢?由大資糧,有大的福德資糧。前生做過很多有漏的善法,在社會上有很大的貢獻,對多人有幸福的貢獻,對於父母親屬的人都有好心腸的照顧,對於社會上貧苦的大眾也有照顧,要這樣的資糧,才能出現諸欲,令你滿意。由大追求,你做這個功德,有這個資糧,等到今生你還是要去求,那個欲不會自然來。由大劬勞,你要費多少辛苦。及由種種無量差別工巧業處,各式各樣的智慧你才能成就。方能招集生起增長,這欲才能現起,欲才能增長。又那麼多的欲,雖然是善生起,善者能也,你有這麼大的資糧,有這麼大的追求,那麼多的無量差別工巧業處,你是現起諸欲,又能有智慧,使令那個欲得到擴展。一切多為外攝受事,這些欲都是屬於外邊的境界,而是你的所有權,攝受就是由你來控制,但是都是外面的事情。就是父母、妻子、奴婢、作使、親友、眷屬這些人,你去利益這些人,叫這些人都有滿意的欲。這是觀待道理,要有這麼多的因緣才有這樣的欲。

或為對治自內有色麁重四大,糜飯長養,常須覆蔽,沐浴、按摩,壞斷、離散、消滅法身,隨所生起種種苦惱。食能對治諸飢渴苦,衣能對治諸寒熱苦,及能覆蔽可慚羞處,臥具能治諸勞睡苦,及能對治經行住苦,病緣醫藥,能治病苦。是故諸欲,唯能對治隨所生起種種苦惱,不應染著而受用之。唯應正念,譬如重病所逼切人,為除病故服雜穢藥。
[]1)這個欲有什麼作用呢?或為對治自內有色麤重的四大,我們在欲界的內裡面的有色的這種身體,而這是個麤重,粗劣、鄙劣的四大,地水火風。糜飯長養,糜是粥飯,各式各樣的菜來長養你的身體。常須覆蔽,常須要保護這個身體。還要沐浴,還要按摩他。壞斷、離散、銷滅法身,隨所生起種種苦惱,雖然保護,他也還是一樣會壞,身體會壞斷、會離散、會銷滅,這些種種的事情會傷害你的身體。隨著各式各樣的因緣就會現起種種的苦惱,就是壞苦。
a)什麼是為對治自內有色麤重?自內所依,由三個相貌就會完全知道。一、由自性,二、由因緣,三、由過患。
b)由自性是什麼意思呢?謂由有色,顯示其餘一切身之共相,及由麤重顯其各別身之自相。現在身體很健康,病痛就隱藏在那裡這叫做麤重;現在沒有煩惱,煩惱就隱藏在那個無煩惱那個地方,這些種種苦惱的事情都在那裡叫做麤重。
c)由因緣是什麼意思呢?謂由四大,顯示一切身共相因緣,及由糜飯長養,顯示身既生已令住的因緣,沒有飲食長養,身體就不能存在下去。
d)由過患是什麼意思呢?復有二種,謂無常性及與苦性,這是過患。若於寒時為治寒苦,常須覆蔽,要有房子、要有衣服這些事情。若於熱時為治熱苦,常須沐浴。涉路作業有劬勞者,為治勞苦常須按摩,當知此類名為苦性。
e)或者是用手,或者是用土塊、或者石頭塊,或者是木杖等來觸對你的身體,就是破壞法故,能把你的身體的健康破壞。刀若碰到,就把身體弄斷,是斷壞法故。若死掉以後就是埋在地裡面,或火燒,或為種種傍生諸蟲所食噉故,或沒有埋,暴露在曠野裡邊,風日慢慢地也就破壞,皆是散壞磨滅法性,當知此類是無常性。以前大家在一起住,現在分開幾千萬里,叫離散。分散以後又變壞,完全沒有,名為磨滅。
2)食能對治諸飢渴苦,飲食能對治身體裡面飢渴之苦,有這個作用。衣能對治諸寒熱苦,及能覆蔽可慚羞處。臥具能治諸勞睡苦,及能對治經行住苦,病緣醫藥能治病苦。
3)由前面佛陀的開示,對於諸欲應該抱持什麼態度呢?唯能對治隨所生起種種苦惱,應該學習佛法用佛法來對治這些事情,這些煩惱、苦惱的事情。不應染著而受用之,還是可以受用,但是不要執著。
4)修行人就要端正自己的心念,受這些欲的時候,內心保持清淨。譬如那個人得到很重大的病,逼迫他像刀切他似的,這個人為了破除這個病苦,就服用雜穢、污穢,很苦、很澀、很不好的那個藥。

又彼諸欲,有至教量證有麁相。又彼諸欲,如是如是所有麁相,我亦於內現智見轉。又彼諸欲,有比度量,知有麁相。又彼諸欲從無始來本性麁穢,成就法性、難思法性、不應思議、不應分別。是名尋思諸欲麁理。如是名為由六種事,覺了欲界諸欲麁相。
[]1)又這麼多的欲,有佛陀的法語為量,佛陀的法語我們以它為準,可以真實的知道這些欲都是苦,證有麤相。
2)又彼諸欲如是如是所有麤相,像前面講的這些苦惱境界,我自己在心內思惟,我用從佛法聞思修得來智慧觀察,的確是苦,這叫做現證量。
3)又彼那麼多的欲,若是這個欲和那個欲對比的時候,就會知道這都是苦惱境界,這
就是比度量。
4)又彼諸欲從無始劫以來,欲的本性就是麤劣、污穢。成就法性,從來就是這樣子。難思法性,這件事是不可思議。不應該思議,也不要分別。是名尋思諸欲麤理。前邊這一大段文就是由六種事,義、事、相、品、時、理,可以覺了欲界的諸欲的苦惱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