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4日 星期四

雜阿含1214經



雜阿含121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阿難陀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以尊者婆耆舍為伴。時,尊者婆耆舍見女人有上妙色,見已貪欲心起。
時,尊者婆耆舍作是念:「我今得不利,得苦;非得樂,我今見年少女人有妙絕之色,貪欲心生。」今為生厭離故,而說偈言:「貪欲所覆故,熾然燒我心,今尊者阿難,為我滅貪火,慈心哀愍故,方便為我說。」
尊者阿難說偈答言:「以彼顛倒想,熾然燒其心,遠離於淨想,長養貪欲者,當修不淨觀,常一心正受。速滅貪欲火,莫令燒其心,諦觀察諸行,苦空非有我。繫念正觀身,多修習厭離,修習於無相,滅除憍慢使,得慢無間等,究竟於苦邊。」尊者阿難說是語時,尊者婆耆舍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1)欲貪所摧蔽,我心遍燒然,惟大仙哀愍,為說令寂靜。
2)由汝想顛倒,令心遍燒燃,是故常遠離,引貪淨妙相。
2-a)云何想顛倒?謂於不淨境,捨不淨相,不正思惟,取淨妙相及取隨好。
2-cd)云何遠離引貪淨相?謂如有一見少盛色應可愛樂諸母邑已,便攝諸根而不隨念。
3)汝當修不淨,常定於一境,為貪火速滅,數數應澆灌。
云何常定一境,修習不淨?謂如有一,先以巧便,取於賢善三摩地相,所謂青瘀乃至白骨、或骨瑣相。即以此相,於現所得可愛境界,繫念思惟,如前所取,後亦如是。又於內身,或自或他,觀察種種不淨充滿,謂此身中有髮、有爪,乃至便利種種不淨。
4)觀非妙諸行,為苦為無我,亦繫念於身,多修習厭離。
4-ab)云何觀察非妙諸行以之為苦?謂如有一作是思惟:見少盛色應可愛樂諸母邑已,所生貪愛受用、悕望,即是集諦,為眾苦因,由此故生,生已,老、死、愁、歎、憂、苦種種擾惱,從此而生。云何觀察非妙諸行以為無我?謂如有一作是思惟:於我身形、女身形中,都無有我及有情等,誰能受用?誰所受用?唯是諸行、唯是諸法從眾緣生。
4-cd)云何繫念於身,多修厭離?謂如有一性是猛盛欲貪種類,由是猛盛欲貪類故,雖攝諸根,然被貪欲損壞其心;雖復作意思惟不淨、苦及無我,亦為欲貪損壞其心。由此因緣,彼依不淨或苦、無我,作意思惟,權時厭毀、違逆、不順,於身念住繫念在前,親近、修習、若多修習。彼由多住如是行故,便能斷此猛盛欲貪。若攝諸根,不為欲貪損壞其心;若復作意思惟不淨、苦及無我,亦不貪欲損壞其心。彼由修習如是行故,諸欲貪纏但現行斷,非隨眠斷。
5)修習於無相,壞慢及隨眠,由於慢現觀,當證苦邊際。
5-ab)了知是已未離欲貪一分學者,於後無學心生願樂,見般涅槃寂靜功德。不復思惟一切相故,恒正思惟無相界故,於無相定勤修學故,又即於此多修習故,永斷三界修斷我慢。
5-cd)由此斷故,說名無學。離三界欲,上、下貪斷,已得安隱。一切苦因皆捨離故,證得一切眾苦邊際。如是故言:修習於無相,壞慢及隨眠,由於慢現觀,當證苦邊際。

1)欲貪所摧蔽,我心遍燒然,惟大仙哀愍,為說令寂靜。
[]於欲生貪愛,破壞我的清淨心。內心就像被猛火燒似,被欲貪心所擾亂的苦惱。希望大仙哀愍我的苦惱。為我說妙法,令貪心能夠寂靜下來。
2)由汝想顛倒,令心遍燒燃,是故常遠離,引貪淨妙相。
2-a)云何想顛倒?謂於不淨境,捨不淨相,不正思惟,取淨妙相及取隨好。
[]什麼是想顛倒?對於不淨的境界,應該觀察不淨,反而捨掉不淨相,不去思惟不淨的相貌。內心不能正確的去思惟不淨境,執著這個不淨是清淨,是美好的相貌,以及微細的相貌。
2-cd)云何遠離引貪淨相?謂如有一見少盛色應可愛樂諸母邑已,便攝諸根而不隨念。
[]什麼是遠離引貪淨相?內心執著淨相,有想顛倒,怎麼樣能夠遠離引發內心生貪心的淨相,內心不取著淨相?譬如有一個人,看見年少、盛壯的顏色、應可愛樂的很多女人以後,就收攝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諸根,不要隨順妄想,取著外邊的境界。
《披尋記》六二九頁:謂如有一見少盛色應可愛樂諸母邑等者:謂有母邑殊勝,幼少盛年,美妙形色,名可愛樂。若見是已,應自了知,能壞梵行,能障梵行,當攝其眼,善護諸根,而不取相及與隨好,不令種種諸惡不善尋思現行,名攝諸根而不隨念。
3)汝當修不淨,常定於一境,為貪火速滅,數數應澆灌。
云何常定一境,修習不淨?謂如有一,先以巧便,取於賢善三摩地相,所謂青瘀乃至白骨、或骨瑣相。即以此相,於現所得可愛境界,繫念思惟,如前所取,後亦如是。又於內身,或自或他,觀察種種不淨充滿,謂此身中有髮、有爪,乃至便利種種不淨。
[]如何常定一境,修習不淨?譬如有一個修行人,先以巧便的智慧,把三摩地相,取在心裏面,在心裏面顯現出來。什麼是賢善三摩地相?就是不淨觀的相,青瘀、膿爛、變壞、膨脹、食噉、變赤和散壞,或骨瑣想,就是取這個相顯現在心裏面,先取這個不淨相。就是用這個不淨的相貌,於現前所得可愛的境界,用念心所,把不淨相綁起來,心一直念不淨相,思惟這個不淨相。在可愛的境界上,思惟不淨相。如前賢善定中,以善巧方便的智慧,能夠拿到不淨的相貌。對於後來現所得可愛境界,也復思惟種種不淨。前,就是賢善三摩地相,取不淨相。後來,就是所愛的境界,也是這樣不淨的,就這麼思惟。又,對於內身,或是自身,或是他身,這叫做內身。觀察這個身體,很多不清淨的東西充滿在裏面,就是髮毛、爪齒、塵垢、皮肉、骸骨、筋脈,心肝脾肺腎乃至屎尿,這些都是不淨,種種的不淨,這樣思惟。
4)觀非妙諸行,為苦為無我,亦繫念於身,多修習厭離。
4-ab)云何觀察非妙諸行以之為苦?謂如有一作是思惟:見少盛色應可愛樂諸母邑已,所生貪愛受用、悕望,即是集諦,為眾苦因,由此故生,生已,老、死、愁、歎、憂、苦種種擾惱,從此而生。云何觀察非妙諸行以為無我?謂如有一作是思惟:於我身形、女身形中,都無有我及有情等,誰能受用?誰所受用?唯是諸行、唯是諸法從眾緣生。
[]如何觀察非妙諸行以之為苦?怎麼樣思惟色受想行識是苦?怎麼樣修苦觀?譬如有一類人,內心作是思惟:見少盛色應可愛樂諸母邑已,所生受用愛和希望愛,內心有這樣的愛,就是集諦,這是眾苦發生的一個原因。由此眾苦之因的愛,所以這個生命體就出現。生命體出現以後,就必然的會有老病死,就會有愁、歎、憂、苦種種擾惱,從這麼多的煩惱裏面,生出來這麼多的問題。所愛的境界有無常的變化,就是有愁。發出來語言,表示他的愁,這叫做歎。所愛的境界不能滿足,心裏面有恨,叫做憂。苦,自己會苦惱自己。有愁的苦惱,歎、憂、苦,種種的擾亂自己,使令自己智慧都失掉,所以叫做惱。先觀眾苦之因,然後再觀察種種的苦,由愛生的苦。如何觀察非妙諸行以為無我?怎麼觀察色受想行識是無我?譬如有一類人,內心作是思惟:在我身形或是此女身形中,色受想行識,有老病死的變化,剎那剎那的變化,裏面沒有個常恒住不變異的我,及沒有男女的差別。在受用上來說,誰是能、誰是所,都是虛妄分別,這裏面沒有我。只是色受想行識,剎那剎那的諸行法而已,唯是色受想行識,老病死苦,從眾多的因緣生,只此而已,我不可得。
《披尋記》六二九頁:所生貪愛受用希望者:此中貪愛,唯說淫欲淫貪。於此若起有相分別,親昵分別,喜樂分別,侵逼分別,極親昵分別,名受用愛。若起引發分別,覺悟分別,合結分別,名希望愛。
《披尋記》六三○頁:由此故生,生已老死等者:此中生老死苦,謂由內身變異所引。愁歎憂苦,種種擾惱,謂由境界變異所引。愁等差別,如〈攝事分〉別釋應知。(陵本八十八卷四頁)

4-cd)云何繫念於身,多修厭離?謂如有一性是猛盛欲貪種類,由是猛盛欲貪類故,雖攝諸根,然被貪欲損壞其心;雖復作意思惟不淨、苦及無我,亦為欲貪損壞其心。由此因緣,彼依不淨或苦、無我,作意思惟,權時厭毀、違逆、不順,於身念住繫念在前,親近、修習、若多修習。彼由多住如是行故,便能斷此猛盛欲貪。若攝諸根,不為欲貪損壞其心;若復作意思惟不淨、苦及無我,亦不貪欲損壞其心。彼由修習如是行故,諸欲貪纏但現行斷,非隨眠斷。
[]如何繫念於身多修厭離?譬如有一類人,心性是猛烈、旺盛欲貪的這一類,這個人的欲心非常的重,屬於這一類。由於這個人是猛盛欲貪心的這一類,遇見境界,內心貪心動的時候,能趕快覺悟,收攝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諸根,不要在境界上虛妄分別。雖然這樣做,貪心不能停下來,還是破壞他的清淨心。雖然內心很努力的注意思惟這個不淨、修苦觀、修無我觀,但是內心,還是為欲貪所損壞他的清淨心,欲貪心還停不下來。由於他的欲心特別盛,雖然依據這麼多的法門去修行,還是很困難。還是依據不淨觀的方法,苦觀的方法,無我觀的方法,還是這樣作意思惟。這時候如何處理?方便的,暫時的,對於已生貪欲厭惡、破壞,對於正生的貪欲要違逆,對於當生貪欲不要隨順它。於不淨觀還是繫念在前,雖然不能夠破壞貪心,還是繼續這樣修。權,或者是方便講,或者是暫時講,或者是把握住。雖然不能夠把貪欲心扭轉過來,但是還是把握住不淨觀,還是生厭毀心,違逆不順,於身念住,繫念在前。權,就是不放捨,不放捨不淨觀。暫時的,不能夠把貪欲心停下來,不要放捨不淨觀,還繼續的修不淨觀,親近不淨觀,修習不淨觀,多修習不淨觀。那位修行人,能夠時間多一點安住在不淨觀裏面,這樣修行,就能斷除猛盛的欲貪。若收攝眼耳鼻舌身意,就不會為欲貪損壞清淨心。若復作意思惟,修不淨觀、修苦觀、修無我觀,也不會為欲貪損壞清淨心。那個修行人,由於能這樣修行四念處,諸欲貪的煩惱的活動,停下來。但是現行斷,欲貪煩惱活動的現象,是停下來,不是它的種子斷,所以不淨觀不能斷種子,只能夠降伏現行。

又此欲貪纏及隨眠,略於二種補特伽羅相續可得。一於異生相續可得,二於有學相續可得。雖有一分有學身中亦不可得,然於下貪由永斷故,已得安隱,上貪未斷,不得安隱。無學身中中界、妙界所有貪欲尚不可得,何況劣界!以無學者下、上貪斷,於一切分已得安隱。
[]又此欲貪現行的煩惱與種子,略於兩種人的生命體裏面可得。一、在凡夫的生命體裏面,可以有欲貪纏及隨眠。二、在初果、二果、三果的生命體裏面,可以有欲貪纏及隨眠。雖然有一部分的有學身中,欲貪不可得。對於色界、無色界以下,就是欲界的欲貪,由於永遠消滅的緣故,內心已經安隱。色界的貪,無色界的貪,還沒有斷,所以這一部份,還是沒有能夠安隱。無學身中,中界是色界,妙界是無色界。色界、無色界的欲貪尚且都不可得。何況劣界,欲界的欲貪,更是沒有。因為無學的阿羅漢,下界欲界的貪和上界的貪,全面的都消滅,不管在什麼境界,心裏面都是安靜。

5)修習於無相,壞慢及隨眠,由於慢現觀,當證苦邊際。
5-ab)了知是已未離欲貪一分學者,於後無學心生願樂,見般涅槃寂靜功德。不復思惟一切相故,恒正思惟無相界故,於無相定勤修學故,又即於此多修習故,永斷三界修斷我慢。
[]這個修行人知道前面說的這個道理。沒有遠離色界、無色界天,這種禪定的境界的執著。這一分阿那含學者。對於後面阿羅漢已得安隱的境界,內心生起願樂,能見到般涅槃的煩惱寂靜的殊勝功德。他不再思惟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乃至到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非想處,這些相他不再思惟。長時期的正思惟無相的境界,離一切相的境界。對於無相定精勤修學的緣故,又這位修行人,即於此無相三昧多修習的關係,把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相都棄捨。初果、二果、三果還有我慢,到四果阿羅漢的時候,把我慢滅盡。
《披尋記》六三一頁:不復思惟一切相故等者:此說入無相定二種因緣。云何無相定?謂即於彼諸取蘊滅,思惟寂靜,心住一緣。如〈三摩呬多地〉釋。(陵本十二卷九頁)由見涅槃寂靜功德,是故思惟入無相定。
[]不復思惟一切相故等者:此說入無相定有二種因緣。云何無相定?就是彼色界天、無色界天的蘊,他不思惟。因為這些蘊,都是剎那剎那生滅的不寂靜,現在思惟這個不生不滅的境界,心安住在這個境界上。如〈三摩呬多地〉解釋。由見涅槃寂靜功德,是故思惟入無相定。
《披尋記》六三二頁:於無相定勤修學故者:修無相定有二差別:一者、方便,二、方便果。言方便者:數數策勵,思擇安立,於彼諸相未能解脫,由隨相識,於時時中擾亂心故。彼復數數自策自勵,思擇安立,方能取果解脫隨相。於此解脫又解脫故,不自策勵,思擇而住,是故名為極善解脫。如〈三摩呬多地〉說。(陵本十二卷九頁)是名於無相定勤修差別。
[]於無相定勤修學故者:修無相定有二差別:一者是方便,二者是方便果,第一個方便就是因,第二個方便果就是果。什麼是方便?三果聖人,修無相心三摩地,還要數數警策自己,勉勵自己。思惟這個道理,把自己的心安立在無相中。對於於彼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相,未能解脫。由於內心隨著這些相活動,在時時中纏繞你的心。彼復數數的自策自勵,思擇安立,方能得到無相的果,把一切相解脫。用這個方法來解脫隨相識,又再進一步的解脫。就是不自策勵思擇而住,是故名為極善解脫。如〈三摩呬多地〉說。是名於無相定勤修差別。

5-cd)由此斷故,說名無學。離三界欲,上、下貪斷,已得安隱。一切苦因皆捨離故,證得一切眾苦邊際。如是故言:修習於無相,壞慢及隨眠,由於慢現觀,當證苦邊際。
[]由此我慢斷的關係,所以叫做無學。遠離三界欲,上下貪也斷,內心裏面安隱、自在。一切苦惱的因,就是愛,就是欲,完全棄捨。一切苦到此為止,過這個境界,再也沒有苦,所以叫做苦的邊際。如是故言:修習於無相,壞慢及隨眠;由於慢現觀,當證苦邊際。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顯貪欲由是而生,由是寂靜,及彼寂靜,當知是名此中略義。云何貪欲由是而生?謂五因故:一、由淨妙想;二、由欣樂樂;三、由有情想;四、由猛盛貪;五、由隨眠有餘未盡。云何貪欲生已由是寂靜?謂五因故:一、由作意思惟不淨;二、由作意思惟於苦;三、由作意思惟無我;四、由繫念多修厭離;五、由隨眠無餘永滅。云何寂靜?謂此寂靜略有二種:一者、現行寂靜;二者、永斷隨眠,當來不起。由前四種寂靜因緣,成初寂靜;由第五因,第二成就。
[]復次,現今應當簡略地辯明上面所說的道理。就是顯示貪欲由是而生,由是寂靜,及彼寂靜,當知是名此中略義。什麼是貪欲由是而生?由五個原因,貪欲會現起。哪五種?一、由淨妙想,思惟是清淨、是美妙,貪心就起來。二、由欣樂樂,由於欣樂五欲的樂,所以貪心也會起來。三、由有情想,由於有男女的分別,就會有貪欲生起。四、由猛盛貪,由於貪欲心特別重。五、由隨眠有餘未盡,就是貪心的種子,還沒有完全消滅,所以貪心就會起來。什麼是欲貪生已由是寂靜?由五個原因,已生起的貪欲會寂靜。哪五種?一、由作意思惟不淨,思惟不淨的時候,貪心就不動。二、由作意思惟於苦,貪心也會靜下來。三、由作意思惟無我,貪欲也會寂靜下來。四、由繫念多修厭離,時間要多,專心的修四念處,修不淨觀,修厭離心,貪欲會寂靜下來。五、由隨眠沒有剩餘,完全息滅,貪心由是而寂靜。什麼是寂靜?謂此寂靜略有二種不同。哪二種?一者、現行寂靜。二者、永斷隨眠當來不起的寂靜。由於前面四種寂靜因緣,就是作意思惟不淨,作意思惟於苦,作意思惟無我,繫念多修厭離,得到現行寂靜。由於第五因,由隨眠無餘永滅,所以就得到永斷隨眠當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