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5日 星期五

雜阿含603經



39.雜阿含603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1)時,彼天子說偈問佛:「云何度諸流?云何度大海?云何能捨苦?云何得清淨?」
2)爾時,世尊即說偈言:「信能度諸流,不放逸度海,精進能除苦,智慧得清淨。」
3)時,彼天子復說偈言:「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誰能越暴流?誰能超大海?誰能捨眾苦?誰能得清淨?
2)正信越暴流,無逸超大海,精進捨眾苦,智慧得清淨。
2-a)今此頌中,云何正信能越暴流?謂如有一,為欲了知諸欲過患,聽佛所說若弟子說所有正法,聞是法已,獲得正信,便生欲樂。為斷事欲及煩惱欲,遂能棄捨居家事欲,正信出家,往趣非家。既出家已,為欲斷除煩惱諸欲遠離而住,彼由熾然勤精進故,乃至修習正思惟故,斷煩惱諸欲,得離欲定地。如是正信為依為導,便能越度諸欲暴流。2-b)云何無逸能超大海?謂於彼定終不愛味,乃至亦無堅著安住,唯除為證諸漏盡智,專注其心。由此定心清淨鮮白,正直調柔,於四聖諦能入現觀,乃至證得諸漏永盡。如是由不放逸為依為導,能斷色、無色繫二有暴流,及斷一切無明與見二種暴流,是故名為超渡大海。2-c)云何精進能捨眾苦?謂如有一,有學見迹作是思惟:我應當證三界離欲,諸結永盡。便臻遠離,於彼勇猛精勤而住,不多安止貪欲纏心。又能如實了知現在諸欲貪纏所有出離,於貪欲蓋淨修其心,遂能斷滅諸貪欲纏,及貪欲纏為緣所生心諸憂苦。如貪欲蓋,乃至疑蓋,當知亦爾。如是精進為依為導,能捨眾苦。2-d)云何智慧能得清淨?謂彼除滅能染污心,乃至能障究竟涅槃五種蓋已,即依未至,安住未至。如先所得苦、集、滅、道諸無漏智,於諸苦中思惟真苦,乃至於道思惟真道,便得無餘三界離欲,諸漏永盡。如是由先所得智慧為依為導,能證清淨。

1)誰能越暴流?誰能超大海?誰能捨眾苦?誰能得清淨?
2)正信越暴流,無逸超大海,精進捨眾苦,智慧得清淨。
2-a)今此頌中,云何正信能越暴流?謂如有一,為欲了知諸欲過患,聽佛所說若弟子說所有正法,聞是法已,獲得正信,便生欲樂。為斷事欲及煩惱欲,遂能棄捨居家事欲,正信出家,往趣非家。既出家已,為欲斷除煩惱諸欲遠離而住,彼由熾然勤精進故,乃至修習正思惟故,斷煩惱諸欲,得離欲定地。如是正信為依為導,便能越度諸欲暴流。
[]今此頌中,什麼是正信能越暴流?譬如有一個人,為了想要明白欲的過患,色聲香味觸的過患,所以,來到三寶的地方聽佛說法,或者聽佛的弟子講說所有的正法,就是苦集滅道。聞是法已,得到一個對於佛法的正信,就從佛法裏邊生希望心,生歡喜心。因為知道欲是有過患,就想遠離過患,所以為求斷滅事欲的過患,及煩惱欲的過患,就能夠棄捨在家的這些欲的事情。因為對苦集滅道有信心,所以遠離煩惱家,來到沒有煩惱的地方,就是寺廟。既然出家以後,把家的這些欲棄捨,事欲是斷滅。但是煩惱欲還在,所以遠離一切修道的障礙,在修道無障礙的境界裏面居住。他努力精進地修學佛法,乃至到內心正思惟,修習四念處,由於正思惟的原因,對於色聲香味觸愛著的煩惱諸欲就能斷,成就離欲定地,就是遠離欲的煩惱。什麼叫作離欲定地?就是四禪。因為欲界定沒能離欲,未到地定也沒能離欲,還是有欲。若離欲,那就是超越未到地定,達到色界四禪。得到色界定,就是超越欲界的欲,就把欲界的欲暴流超越,從欲裏面跳出來,解脫欲。如是像前面說的,這個人從佛、或者是佛弟子那裡,聽聞正法,得到正信以後,以正信為依止、為導,便能越度諸欲暴流。
《披尋記》六四九頁:為斷事欲及煩惱欲等者:七攝受事名為事欲,為斷此故,正捨家法,趣於非家。欲貪分別名煩惱欲,為斷此故,居遠離處,修習對治。由二種欲皆遠離故,名能越度諸欲暴流。

2-b)云何無逸能超大海?謂於彼定終不愛味,乃至亦無堅著安住,唯除為證諸漏盡智,專注其心。由此定心清淨鮮白,正直調柔,於四聖諦能入現觀,乃至證得諸漏永盡。如是由不放逸為依為導,能斷色、無色繫二有暴流,及斷一切無明與見二種暴流,是故名為超渡大海。
[]什麼是無逸能超大海?得離欲定的那個修行人,對於所得的定,一開始可能有愛味,到最後,終究是不愛味、不執著定的境界。雖然入定,但是不堅固地執著。為什麼?因為,用四念處,觀察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還是苦、空、無常、無我,所以就不愛味、不堅著安住。但是有例外,除了為求證得諸漏盡的智慧,就是證悟苦、空、無常、無我的智慧,這個時候要專注其心,需要入定、堅著安住,才能夠成就。已經得到四禪的人,對於禪不愛味,叫做不放逸。由於在四禪的時候,內心是清淨、鮮白、正直調柔。因為修四念處觀,對於禪不執著,所以入定的時候,心是清淨、鮮白、正直、調柔。在四禪裏面,對於苦集滅道四諦,內心分明,決定無疑,就是諦現觀。在四禪裏面修諦現觀,能得聖道,初果、二果、三果,乃至證得所有的見煩惱、愛煩惱完全地消滅,諸漏永盡。由於這位修行人,不愛著禪定的輕安樂。所以,不放逸,繼續地修學聖道,以不放逸為依止處,以願力為導,能斷色界、無色界所屬的一切煩惱,就是色有、無色有裏邊,煩惱的暴流。由於修諦現觀,這兩種流也超越。斷一切無明和見,這兩種暴流。欲流和有流,已超越,現在,斷無明流、斷見流。見,就是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這是見暴流。無明流,就是根本的執著我、我所。是故名為超渡大海。
《披尋記》六四九頁:謂於彼定終不愛味等者:謂若定心,猶為愛、慢、見、疑、無明等諸煩惱之所染汙,未名圓滿清淨鮮白。如〈修所成地〉說。(陵本二十卷十三頁)今由無逸思惟彼彼煩惱過患,故不愛味乃至亦無堅著安住。由此定心離下地染,故名清淨。離自地染,故名鮮白。安在上捨,故名正直。隨意自在,故名調柔。
[]謂於彼定終不愛味等者:雖然得到色界四禪,但是,有愛著心、有高慢心、有邪知邪見、有疑,還有無明等諸煩惱之所染污,是未名圓滿清淨鮮白。如〈修所成地〉說。得到初禪的時候,就沒有欲界的染污心。得到二禪,就沒有初禪的染污心,這樣叫離下地染,故名清淨。離自地染,故名鮮白。安住上捨,故名正直。隨意自在,故名調柔。

2-c)云何精進能捨眾苦?謂如有一,有學見迹作是思惟:我應當證三界離欲,諸結永盡。便臻遠離,於彼勇猛精勤而住,不多安止貪欲纏心。又能如實了知現在諸欲貪纏所有出離,於貪欲蓋淨修其心,遂能斷滅諸貪欲纏,及貪欲纏為緣所生心諸憂苦。如貪欲蓋,乃至疑蓋,當知亦爾。如是精進為依為導,能捨眾苦。
]什麼是精進能捨衆苦?譬如有一類人,已經得到初果以上的聖人,見迹就是見道,見到苦集滅道四諦,內心這樣思惟:我應該證悟欲界、色界、無色界的離欲的境界,不但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所有的煩惱都應該滅除。這樣思惟以後,採取行動,達到遠離的境界。在遠離境界中,勇猛精勤地修學聖道而住。因為沒有斷煩惱,貪欲現起的時候,能覺悟,不多安止。這位有學見迹的聖人,又能如實的了知如何從現在的貪欲煩惱中,解脫出來。對貪欲的煩惱,用四念處清淨自己的心,遂能斷滅諸貪欲纏,及貪欲纏為緣所生的內心種種的憂苦。如貪欲蓋,乃至對佛法僧三寶有所疑,對於苦集滅道有所疑的障礙,當知也是可以出離。如是精進為依、為導,能棄捨一切的苦惱。
《披尋記》六五○頁:又能如實了知現在諸欲貪纏所有出離等者:如〈抉擇分〉說:心清淨行苾芻,由三種相遍知其心:一、雜染愛樂相,二、雜染過患相,三、雜染還滅方便善巧相。(陵本五十一卷十二頁)由此三相,能如實知雜染出離。今說貪等五蓋所有出離,能如實知,當知亦爾。
[]又能如實了知現在諸欲貪纏所有出離等者:如〈抉擇分〉說:心清淨行苾芻,由三個相貌可以全部地知道染污心。第一、雜染愛樂相。開始用功修行的人,內心憶念五欲的事情,覺知不對,修不淨觀,沒成功,心很快地又回到雜染,所有的貪心、瞋心都是這樣。第二、雜染過患相。這位修行人思惟雜染的過患,常常起貪欲心、瞋恨心、昏沈、睡眠、疑惑這一切煩惱,對自己也沒有利益,對他人也沒有利益,能自害、能害他、能俱害,能有現法罪、能有後法罪、現法後法罪。這樣思惟諸欲的過患相,厭離心就生起來。第三、雜染還滅方便善巧相。繼續修四念處,心就得調伏。由此三相,能如實知雜染出離。今說貪等五蓋所有出離,能如實知,當知亦爾。

2-d)云何智慧能得清淨?謂彼除滅能染污心,乃至能障究竟涅槃五種蓋已,即依未至,安住未至。如先所得苦、集、滅、道諸無漏智,於諸苦中思惟真苦,乃至於道思惟真道,便得無餘三界離欲,諸漏永盡。如是由先所得智慧為依為導,能證清淨。
[]什麼是智慧能得清淨?五蓋能染污自己的心,令心不清淨,能障礙得究竟涅槃。這位修行人,消除這五蓋之後,就表示得到未到地定。進一步,他依未到地定,安住在未到地定。得初果的時候,已經成就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現在在未到地定,由這樣的四聖諦智慧,繼續思惟色受想行識是苦,思惟真實是苦,愛是集,苦集滅這是真滅,乃至聖道是真實的聖道,能解脫一切苦。這樣思惟的時候,就能夠沒有剩餘,三界所有的欲都能夠遠離。所有的見煩惱、愛煩惱,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完全的消滅。這樣子修行的人,由在先時初果的時候,所得到的智慧為依,就是苦集滅道的智慧為依、為導,繼續努力地修四念處觀,能得四果阿羅漢,諸漏永盡,得到心解脫、慧解脫的清淨。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於此頌中,略顯異生先已離欲,後於聖諦現觀清淨;及顯有學於諸聖諦現觀為先,離欲清淨。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於此頌中,略顯異生先已離欲,後於聖諦現觀清淨。就是正信越暴流,先已離欲。於聖諦現觀清淨,就是無逸超大海。及顯有學於諸聖諦現觀為先,離欲清淨。就是精進捨衆苦,智慧得清淨。及顯有學,已經得到見道。於諸聖諦現觀為先,最後得到離欲清淨。當知是名此中略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