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5日 星期五

雜阿含1314經



雜阿含131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迦摩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1)時,彼迦摩天子說偈問佛:「貪恚何所因?不樂身毛竪,恐怖從何起?覺想由何生?猶如鳩摩羅,依倚於乳母。」
2)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愛生自身長,如尼拘律樹,處處隨所著,如榛綿叢林。
若知彼因者,發悟令開覺,度生死海流,不復更受有。」
時,迦摩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貪恚何因緣?由何故欣慼,毛豎意尋思,如孩依乳母?
1-1)今此頌中,云何貪恚?謂如有一,處在居家,於可意境,可意有情,共相會遇而生貪著。於不可意境及有情,共相會遇而生瞋恚。1-2)云何欣慼?謂如有一,於佛所證法毘奈耶,率爾得生須臾正信,不善觀察前後得失,忽然自勵便棄家法,往趣非家。既出家已,與凡道俗共相雜住,遂於去來貨財親友,追念思慕憂慼纏心。或復有一,非由正信,亦非自勵,往趣非家,然或為王之所驅迫,乃至或為不活邪畏之所恐怖,捨離居家。既出家已,於其正信諸婆羅門居士等邊,時時多獲利養恭敬,深生愛味,竊作念言:吾此一方,善哉奇要。無勞稼穡,不事商賈,少致艱辛,足堪活命。彼緣如是利養恭敬,便自欣悅安然而住。1-3)云何毛竪及意尋思?謂如有一,非由自勵,不為活命,捨離居家。然由正信,捐棄家法,往趣非家。既出家已,不與道俗共相雜住,便臻遠離,寂靜閑居。彼閑居時,或於塵霧,或昏夜分,見大雲氣,聞震雷音,或逢雹雨、師子、虎豹,或遭凶猾,竊劫抄虜。或遇非人來相嬈逼,便生驚怖,身毛為竪。或至晝分,於彼去來妙欲親友,發依耽嗜所有尋思,謂欲尋思,如經廣說,乃至家世相應尋思。如是已說貪恚等事。
2)潤所生自生,如諾瞿陀樹,別縛於諸欲,猶摩迦處林。2-1)云何潤生及與自生,猶如世間諾瞿陀樹?潤名愛水,由此為緣能生諸取。彼貪恚等,一切皆用此為共緣。自者,即是貪恚為先,尋思為後,各各差別種子界性。2-2)云何貪恚乃至尋思別縛諸欲,猶如世間摩魯迦條纏繞林樹?謂略說有六種別欲。或有身手力所引致,現在事欲。謂居家者,所有諸欲。於此境界,用此為緣,發生貪恚。或有從他所得種種現在事欲,謂為活命而出家者,所有諸欲。於此境界,用此為緣,發生欣悅。或有過去未來事欲,謂忽自勵而出家者所有諸欲。於此境界,用此為緣,發生憂慼。或有所餘諸煩惱欲。略有二種:謂於欲界自體,及資身命。或有未斷妄分別貪。謂由正信而出家者,寂靜閑居於塵夜分所遭眾事。於此境界,用此為緣,便生驚怖,身毛為竪。或有未斷妄分別貪。所謂即此補特伽羅至晝日分,於外色聲香味觸境,用此為緣,發生意地所有尋思。
3)是貪恚因緣,由斯故欣慼,毛豎意尋思,如孩依乳母。
4)知彼彼因緣,生已尋除滅;超昔未超海,暴流無後有。
又有沙門、若婆羅門,如實了知如前所說貪與恚等,及彼因緣。又能了知眾緣生法無常性已,隨其所生不起貪著,即便棄捨、變吐、斷滅。離色、無色二界貪故,度有暴流,離欲貪故度欲暴流。如是暴流,昔所未度,今既度已,終無有退。

1)貪恚何因緣?由何故欣慼,毛豎意尋思,如孩依乳母?
1-1)今此頌中,云何貪恚?謂如有一,處在居家,於可意境,可意有情,共相會遇而生貪著。於不可意境及有情,共相會遇而生瞋恚。
[]今此頌中,什麼是貪恚?如有一類人,處在居家,對於可意、滿意的境界,或是滿意的人,互相會遇,貪著可意的境界,貪著滿意的人。對於不可意的境界,不可意的人,會遇,心裏面常常的苦惱。

1-2)云何欣慼?謂如有一,於佛所證法毘奈耶,率爾得生須臾正信,不善觀察前後得失,忽然自勵便棄家法,往趣非家。既出家已,與凡道俗共相雜住,遂於去來貨財親友,追念思慕憂慼纏心。或復有一,非由正信,亦非自勵,往趣非家,然或為王之所驅迫,乃至或為不活邪畏之所恐怖,捨離居家。既出家已,於其正信諸婆羅門居士等邊,時時多獲利養恭敬,深生愛味,竊作念言:吾此一方,善哉奇要。無勞稼穡,不事商賈,少致艱辛,足堪活命。彼緣如是利養恭敬,便自欣悅安然而住。
[]什麼是欣慼?譬如有一類人,對於佛的智慧所證悟的苦集滅道與律,忽然間感覺到好,生須臾、少頃的信心。沒能觀察前邊後邊,出家的得,在家的失。只是生一個須臾的信。生信心以後,忽然間的自己勉勵自己,就棄捨煩惱家,到寺院這個沒有煩惱的地方。出家以後,和平凡的道俗一起住、一起生活。對於過去財貨、過去的親友追念,追念的時候,心裏面不快樂,憂慼纏心。對於未來的財貨、未來的親友思慕,思慕的時候,就是憂慼纏心。或復有一類人,對於佛所證悟的苦集滅道和律,並沒有生起信心,也不能勉勵自己去出家。然而,或者是為政府所驅逐,或者是生活困難,或者是有鬼神擾亂,生恐怖心,因此捨離居家,出家。既然出家之後,從那些正信諸婆羅門、居士等這邊,時時的獲得很多的利養恭敬,心裏面很歡喜。心裏面偷偷的念:國王驅逐我,在家時候生活困難,有種種的問題,現在這個方法很對,出家這樣的生活,是最好的生活方法,也不需要種田,又不需要做生意,小小的辛苦一點,就可以活命。彼緣如是利養恭敬,便自欣悅安然而住。
《披尋記》六五三頁:不善觀察前後得失者:謂若觀察在家煩擾,若居塵宇;出家閑曠,猶處虛空,名善觀察前後得失。與此相違,當知不善。
[]不善觀察前後得失者:什麼是不善觀察前後得失呢?如果是善觀察,就是能觀察在家的生活是煩擾,除煩擾還是煩擾。就好像居在塵垢的房子裏邊,跳不出去,困在那裏。若出家以後,從塵宇出來,沒有塵垢、煩忙的事情逼迫,是曠大的境界,像虛空似的無障無礙。若這樣觀察,叫做善觀察。善觀察前後的得失,就是出家是得,在家是失。沒能這麼觀察,就是不善觀察。
《披尋記》六五三頁:遂於去來貨財親友追念思慕者;此中追念,謂於過去事。思慕,謂於未來事。或於貨財處起,或於親友處起,由此為緣,發生憂慼。下說過去、未來事欲,此可準知。

1-3)云何毛竪及意尋思?謂如有一,非由自勵,不為活命,捨離居家。然由正信,捐棄家法,往趣非家。既出家已,不與道俗共相雜住,便臻遠離,寂靜閑居。彼閑居時,或於塵霧,或昏夜分,見大雲氣,聞震雷音,或逢雹雨、師子、虎豹,或遭凶猾,竊劫抄虜。或遇非人來相嬈逼,便生驚怖,身毛為竪。或至晝分,於彼去來妙欲親友,發依耽嗜所有尋思,謂欲尋思,如經廣說,乃至家世相應尋思。如是已說貪恚等事。
[]什麼是毛豎及意尋思?譬如有一類人,不是自己勉勵自己出家,也不是為活命才出家。但是,對於佛法有正信,捐棄家法,往趣非家。既出家已,不與道俗共相雜住,能夠遠離喧鬧的境界,到寂靜處那地方閑居。彼閑居的時候,或是有很多塵、有很多霧。或者是昏夜的時候,見大雲氣,聽見雷的音聲很大。或者逢遇下冰雹的雨,或者是逢見獅子,或者逢見虎豹,或者遇見兇惡的人來搗亂,狡猾的人、欺詐的人來欺騙。或者是遇見竊劫,來偷盜他的東西,或是公開來搶奪他的東西。或者遇見的這個不是人,是鬼來同他搗亂、嬈亂、逼迫他。這個正信出家的人遇見這些境界,心裏恐怖,周身的汗毛都是立起來。什麼是意尋思呢?或者白天的時候,同他來往,來來去去的人中,有人的相貌特別。這個正信出家的人,從心裡面發出來執著、染著,有欲尋思。如經裡邊廣說,有欲尋思、恚尋思、害尋思,不死尋思、親里尋思、國土尋思,乃至家世相應尋思,有這麼多的妄想,實在都是魔障。如是已說貪恚等事。
《披尋記》六五四頁:於彼去來奇妙親友等者:此中去來,是往來義。住閑居時,或見沙門、婆羅門像,人、非人像,欻爾而來,不如正理,勸捨白品,勸取黑品,當知此即是為魔事。如〈聲聞地〉說。(陵本二十九卷二十三頁)今此去來奇妙親友,準彼應釋。

2)潤所生自生,如諾瞿陀樹,別縛於諸欲,猶摩迦處林。
2-1)云何潤生及與自生,猶如世間諾瞿陀樹?潤名愛水,由此為緣能生諸取。彼貪恚等,一切皆用此為共緣。自者,即是貪恚為先,尋思為後,各各差別種子界性。
[]什麼是潤生及與自生,猶如世間諾瞿陀樹?樹需要有水,才能生起來,譬喻凡夫心裏面有愛,就叫做水,能潤生。由於內心裏邊有愛為助緣,能生起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生很多的執著。眾生心裏面有貪、有恚等所有的煩惱,共同的依愛為緣而能生起。就像水,所有的植物乃至到人,都需要有水才能生存,水是一切生物的共緣。什麼是自生呢?就是貪恚的分別心先現起,以後又尋思,作種種的分別。不管是貪,或是恚,或是尋思,每一個心所法,都有它本身的種子,這種子為因,叫做自生。自家的種子生起此法的現行,但是要有其他的緣才可以。

2-2)云何貪恚乃至尋思別縛諸欲,猶如世間摩魯迦條纏繞林樹?謂略說有六種別欲。
或有身手力所引致,現在事欲。謂居家者,所有諸欲。於此境界,用此為緣,發生貪恚。或有從他所得種種現在事欲,謂為活命而出家者,所有諸欲。於此境界,用此為緣,發生欣悅。或有過去未來事欲,謂忽自勵而出家者所有諸欲。於此境界,用此為緣,發生憂慼。或有所餘諸煩惱欲。略有二種:謂於欲界自體,及資身命。或有未斷妄分別貪。謂由正信而出家者,寂靜閑居於塵夜分所遭眾事。於此境界,用此為緣,便生驚怖,身毛為竪。或有未斷妄分別貪。所謂即此補特伽羅至晝日分,於外色聲香味觸境,用此為緣,發生意地所有尋思。
[]前邊愛是通於一切煩惱,現在這個地方是別別的。什麼是貪恚乃至尋思別縛諸欲,猶如世間摩魯迦條纏繞林樹?摩魯迦,就是藤。這些藤一條一條,纏繞樹林裏面的樹。貪恚乃至尋思別縛諸欲,就像葛藤纏繞那個樹似。簡略的說有六種欲。第一,或者有一個人,身手有力量,能夠引來他所欲的事情,就是在社會上做事,做種種的業,得到種種的欲,就是在家人所有的諸欲。於這個欲的境界,依此欲的境界為緣,內心裏面發出來貪心,發出恚心,這是居家的欲。第二,或者有人,從別人那裏得到種種現在的事欲:衣服、飲食、臥具、衣藥這些事情。這些人並不是為聖道而出家,但是為活命而出家,所得的諸欲。於此境界,用此為緣,發生欣悅,感覺自己不用辛苦就能得到欲,心裡欣悅。第三,或有過去的事欲、或是未來的事欲。就是這個人自勵而出家,所有的諸欲。於此境界,用此為緣,發生憂慼。第四,或有所餘諸煩惱欲,略有二種不同。就是欲界的色受想行識自體,及身外的欲的境界,來資養身命的這些東西。第五,或有未斷虛妄分別的貪。就是,由正信而出家者,寂靜閑居於塵夜分所遭的眾事,於此境界,用此為緣,便生驚怖,身毛為豎。第六,或有未斷妄分別貪,所謂即此補特伽羅至晝日分,於外色聲香味觸境,用此為緣,發生意地所有尋思。

3)是貪恚因緣,由斯故欣慼,毛豎意尋思,如孩依乳母。
4)知彼彼因緣,生已尋除滅;超昔未超海,暴流無後有。
又有沙門、若婆羅門,如實了知如前所說貪與恚等,及彼因緣。又能了知眾緣生法無常性已,隨其所生不起貪著,即便棄捨、變吐、斷滅。離色、無色二界貪故,度有暴流,離欲貪故度欲暴流。如是暴流,昔所未度,今既度已,終無有退。
[]又有沙門、若婆羅門,若能真實的明了像前面說的貪與恚,欣慼、意尋思和毛豎這些發起的因緣的話。先要知道煩惱和虛妄分別生起的因緣,其次能了知眾因緣所生的事情都是不永久,都是有變化。若能這樣明白以後,隨種種因緣所生的虛妄分別,所生的種種煩惱、種種境界,內心不生起貪著,不執著、不染著那些事情。若能這樣修學無常觀,修行四念處,即能夠棄捨,指煩惱的現行。變吐,指煩惱的種子。斷滅,煩惱的種子、煩惱的現行都消滅以後,煩惱的果報也息滅,就是入涅槃。如果這位修行人能遠離色界的貪著,遠離無色界的貪著,就能夠解脫有暴流。能夠解脫欲界的染著心,就解脫欲界的暴流。這兩種暴流,有流、欲流。在以前沒有修四念處的時候,是沒解脫。現在修學四念處,既然是解脫,永久得解脫,而不會再退回來。
《披尋記》六五五頁:即便棄捨變吐斷滅者:此中棄捨,謂於諸纏。變吐,謂於隨眠。斷滅,謂無餘滅應知。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於此頌中,略顯三位:一、在家位;二、出家位;三、遠離位。又略顯示共與不共因緣所生,若愛若恚,於諸欲中二種別縛,及斷方便,并斷勝利。當知是名此中略義。又於此中若貪、若欣、若依耽嗜所有尋思,當知愛品;若恚、若慼、及與驚怖,當知恚品。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於此頌中,簡要地顯示三個位次。一、在家的生活情況,貪和恚,愛、恨。二、出家以後,沒得聖道的時候,有時候是歡喜、有時候是憂愁;有的時候毛豎,有恐怖;有的時候意尋思,各式各樣的妄想。三、解脫一切的惑業苦。簡略地表示共與不共因緣所生。共,一切煩惱都是以愛為因緣,貪也是以愛為因緣生起,瞋恨也是以愛為因緣生起,這是共有的因緣。不共,就是每一法有自己的種子,種子是各別,所以叫做不共的因緣。這兩種因緣所生,或者是貪愛煩惱、或者是恨煩惱、或者其他種種煩惱。在所有的愛恨、所有的煩惱裏面,有兩種不同的繫縛,有縛和欲縛這兩種。欲界的是欲縛,色界、無色界叫有縛。斷方便,斷滅一切煩惱的方法、修行,就是修無常觀、修無我觀。斷勝利,就是斷煩惱以後,得到的殊勝利益,永不退轉,得到涅槃。當知是名此中略義。又於此中若貪煩惱、若欣煩惱、若依耽嗜所有的妄想尋思。所有的妄想,就是在五欲上生出來種種的這些分別心,叫做眈嗜。當知屬於愛煩惱這一類。若恚、若慼及與驚怖這三種,當知屬於恚這一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