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57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還,持衣鉢,不語眾,不告侍者,獨一無二,於西方國土人間遊行。
時,安陀林中有一比丘,遙見世尊不語眾,不告侍者,獨一無二,見已,進詣尊者阿難所,白阿難言:「尊者當知!世尊不語眾,不告侍者,獨一無二而出遊行。」
爾時,阿難語彼比丘:「若使世尊不語眾,不告侍者,獨一無二而出遊行,不應隨從,所以者何?今日世尊欲住寂滅,少事故。」
爾時,世尊遊行,北至半闍國波陀聚落,於人所守護林中,住一跋陀薩羅樹下。
時,有眾多比丘,詣阿難所,語阿難言:「今聞世尊住在何所?」阿難答曰:「我聞世尊北至半闍國波陀聚落,人所守護林中,跋陀薩羅樹下。」時,諸比丘語阿難曰:「尊者當知!我等不見世尊已久,若不憚勞者,可共往詣世尊,哀愍故。」
阿難知時,默然而許。
爾時,尊者阿難與眾多比丘,夜過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乞食已,還精舍,舉臥具,持衣鉢,出至西方人間遊行,北至半闍國波陀聚落,人所守護林中。時,尊者阿難與眾多比丘置衣鉢,洗足已,詣世尊所,頭面禮足,於一面坐。爾時,世尊為眾多比丘說法,示、教、利、喜。
爾時,座中有一比丘,作是念:「云何知、云何見,疾得漏盡?」爾時,世尊知彼比丘心之所念,告諸比丘:「若有比丘於此座中作是念:『云何知、云何見,疾得漏盡?』者,我已說法言:『當善觀察諸陰,所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分。』我已說如是法,觀察諸陰,而今猶有善男子不勤欲作、不勤樂、不勤念、不勤信而自慢惰,不能增進得盡諸漏。
若復善男子,於我所說法觀察諸陰,勤欲、勤樂、勤念、勤信,彼能疾得盡諸漏。
愚癡無聞凡夫於色見是我;若見我者,是名為行。彼行何因?何集?何生?何轉?無明觸生愛,緣愛起彼行。彼愛何因?何集?何生?何轉?彼愛受因,受集,受生,受轉。彼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轉?彼受觸因,觸集,觸生,觸轉。彼觸何因?何集?何生?何轉?謂:彼觸六入處因,六入處集,六入處生,六入處轉;彼六入處無常、有為、心緣起法。彼觸、受、愛、行亦無常、有為、心緣起法。
如是觀者而見色是我,不見色是我而見色是我所,不見色是我所而見色在我,不見色在我而見我在色。不見我在色而見受是我,不見受是我而見受是我所,不見受是我所而見受在我,不見受在我而見我在受。不見我在受而見想是我,不見想是我而見想是我所,不見想是我所而見想在我,不見想在我而見我在想。不見我在想而見行是我,不見行是我而見行是我所,不見行是我所而見行在我,不見行在我而見我在行。不見我在行而見識是我,不見識是我而見識是我所,不見識是我所而見識在我,不見識在我而見我在識。不見我在識,復作斷見、壞有見。不作斷見、壞有見而不離我慢。
不離我慢者而復見我,見我者即是行。
彼行何因?何集?何生?何轉?如前所說,……乃至我慢。作如是知、如是見者,疾得漏盡。」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少欲」:由三種相,如來心入少欲住中:一、由爾時化事究竟,為欲安住現法樂住;二、由弟子於正行門深可厭薄;三、為化導常樂營為多事多業所化有情。又如前說如來入于寂靜天住,一切因緣,當知此中亦復如是。
「自性」:復次、諸所化者,略有三種所調伏性:一、愚癡放逸性,二、極下劣心性,三、能修正行性。
(恭敬住):復次、由四種相,於四處所生恭敬住,速證無上:一、於所應得,生猛利樂欲故;二、於得方便法隨法行,生猛利愛樂故;三、於大師所,生猛利愛敬故;四、於所說法,生猛利淨信故。
(三種無上):復次、有三種無上,謂妙智無上、正行無上、解脫無上。妙智無上者,謂盡智、無生智,無學正見智。正行無上者,謂樂速通行。解脫無上者,謂不動心解脫。當知此中總說智、斷、現法樂住,有學妙智、正行解脫,不名無上,猶有上故。當知一切阿羅漢行,皆得名為樂速通行,一切麤重永滅故,一切所作已辦故。
(見慢):復次、依菩提分擇諸行故,於二時中,由四種相如實遍知薩迦耶見,即於二時無間證得諸漏永盡。云何二時?一、在異生地,二、在見地。云何由四種相?一,由自性故,二、由處所故,三、由等起故,四、由果故。自性故者,謂諸行自性,薩迦耶見及五種行,彼計為我,或為我所。處所故者,謂所緣境。等起故者,謂見取所攝無明觸生受、為緣愛。此復有五緣起次第:謂界種種性為緣生觸種種性,觸種種性為緣生受種種性,受種種性為緣生愛種種性,愛種種性為緣生取種種性。夫緣生者,體必無常。由果故者,謂於三時,薩迦耶見能為障礙:一、依無我諦察法忍時,二、現觀時,三、得阿羅漢時。此中一時,由彼隨眠薩迦耶見增上力故,有惑、有疑。由多修習諦察法忍為因緣故,雖於疑、惑少能除遣,然於修習諦現觀時,由意樂故,恐於涅槃我當無有。由此隨眠薩迦耶見增上力故,於諸行中起邪分別,謂我當斷、當壞、當無,便於涅槃發生斷見及無有見。由此因緣,於般涅槃其心退還,不樂趣入。彼於異時,雖從此過淨修其心,又於聖諦已得現諦,然謂我能證諦現諦;彼於此慢,由隨眠故仍未能離。又時時間,由忘念故觀我起慢,因此慢纏差別而轉,謂我為勝、或等、或劣。前兩位中,由隨眠力能作障礙;於第三位,由習氣力能作障礙。又由三緣,諸行生長:一、由宿世業、煩惱力,二、由願力,三、由現在眾因緣力。於異生地能遍知故,於見地中無間能得見道所斷諸漏永盡;於見地中能遍知故,次斷餘結得阿羅漢,無間證得諸漏永盡。
2.復由四行,於苦諦相正覺了已,次復觀察如是苦諦,何因?何集?何起?何緣?由斷彼故,苦亦隨斷,如是即以集諦四行,了集諦相。謂了知愛能引苦故,說名為因。既引苦已,復能招集令其生故,說名為集。既生苦已,令彼起故,說名為起。復於當來諸苦種子能攝受故,次第招引諸苦集故,說名為緣。
[解]復由前面說的這四行:無常行、苦行、空行、無我行,於苦諦相正覺了已,次復觀察這個苦諦什麼因,何因而有?何所集成?怎麼樣會生起苦?什麼緣的力量使令你有苦?什麼因緣、什麼集、什麼起、什麼緣,而有如是苦諦呢?由於斷了因集起緣,苦也就沒有。如是即以集諦四行,了集諦相。
1)在奢摩他裏面修毗缽舍那觀,了知到愛能引苦故,知道這苦是從什麼地方來呢?是由愛來的。有愛就會有苦,所以愛是苦的因。
2)心裡面有愛一動,就熏習一個力量。常常有愛在活動,這個力量就愈來愈多,它是苦因,但是它還沒有力量把苦引出來。繼續愛,就使令愛所栽培的、所種植的苦因力量加強,它就能招集,把苦能集來、集聚來,能令這個苦出現,能令苦出現的這個力量,叫做集。而這個集是誰?就是這個愛,愛繼續愛的時候就是集。
3)既然不斷的愛所熏成的力量能令苦生起,這時候這個愛叫做生。前邊能令苦生,苦還是沒生,只是有力量叫它生,現在令苦現出來,這叫做起。
4)這個苦現出來以後,就是生老死現出來。這個愛又繼續在那裡,能攝受苦的種子,來種植苦的種子。攝受苦的種子,就是能成就苦的力量,栽培苦的力量。次第招引諸苦集故,以後你栽培苦的種子,叫做集。由這個種子引苦現起,就叫做苦。這個時候就叫做緣。這個緣是指未來的苦,愛能令當來也有苦,叫做緣。前面是因、集、起,是指由過去到現在;這個緣就是由現在到未來。
5)另外解說,
a)什麼是因?謂愛能植眾苦種子,是名為因。我們的愛著心在色聲香味觸上活動;初開始活動的時候,能種植令你苦惱的功能性。這功能性原來是沒有的,愛一活動,就有了種子,這個種子將來能令你苦,是名為因。
b)什麼是集?既植種已,復能相續潤彼令生,是名為集。既然栽培苦的種子以後,還繼續地愛,這個愛的力量,滋潤那個種子,叫它生苦,是名為集。
c)什麼是起?種既潤已,令於五趣差別生起,是名為起。一開始,謂愛能植眾苦種子,就是無明緣行。無明緣行的結果,就有識、名色、六入、觸、受的種子。既植種已,復能相續潤彼令生,就是十二緣起的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繼續地愛,這個力量能滋潤你以前栽培的那個種子,叫它力量強大,它就有力量令苦生起,是名為集。這個種子既然被愛滋潤以後,這個種子力量更大,大到什麼程度呢?使令你在這個五種趣中:天、人、地獄、餓鬼、畜牲,這五種趣裡邊,不同的果報就現起,是名為起。
d)什麼是緣?既生起已,復與當來諸苦為引發緣,是名為緣。果報現起以後,又怎麼呢?你還繼續愛,又給將來的諸苦,什麼是苦,就是色受想行識,能為將來的眼耳鼻舌身意諸苦為引發緣,又引苦,是名為緣。
復有差別,謂了知愛是取因故。復能招集,即以其取為因有故。復能生起有為上首當來生故。又能引發以生為緣老病死等諸苦法故。隨其所應當知說名因、集、起、緣。
[解]復有不同的解釋,
1)謂了知愛是取因故。按十二因緣來說,愛煩惱是取煩惱的前方便,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愛煩惱是取的前方便,因愛而有取,所以愛是取的一個因,這就叫做因。
2)復能招集,即以其取為因有故。這個愛若繼續地愛,到十二因緣裡邊的取: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這四個取。這四個取,實在也就是愛。所以這個愛再繼續活動、廣大地活動,發展起來,就能招出這集來。什麼叫做集呢?就因為這個取的煩惱的力量為因,而有愛緣取的有,十二緣起的有。就是把那個栽培的種子,因為愛取的滋潤,它的力量強大,能使令你有苦惱現前,這叫做有,這個有就是業力。
3)復能生起有為上首,當來生故。到有的時候,愛沒有完,還是要愛,所以又能生起有為上首當來生故。有,就是強大的業力,以它為導首,將來的生命就現出來,這叫做起。
4)又能引發以生為緣,老病死等諸苦法故。這個有,使令你的生命現起,但是沒有到此為止,又能夠引發出來苦惱的事情。什麼呢?因為生命體現出來以後,就會有老病死等諸苦現起,這就叫做緣。老病死以生為緣,就是以愛為緣,就有老病死的問題。
5)隨其所應,當知說明因集起緣,由前面這段文就應該知道,什麼叫做因、什麼叫做集、什麼叫做起、什麼叫做緣。愛望於取支,說名為因。愛為取的因,取也還是愛,但是這個愛特別重、特別強大起來,還是多方面的愛。望於有支,說名為集,愛對有支來說,叫做集,就是能令你苦惱現起。望於生支,說名為起,十二緣起的生支,就叫做起,就是色受想行識現起,舊的色受想行識一剎那間滅,新的色受想行識一剎那生起,這就叫做生。望於生支,說名為起,這時候愛叫做起。望老死支,說名為緣,愛對老病死來說,就叫做緣。就是,以愛為緣而有老病死。
復有差別,謂正了知煩惱隨眠,附屬所依。愛隨眠等,是當來世後有生因。又正了知彼所生纏,隨其所應,是集、起、緣。謂後有愛能招引故,即是其集。此後有愛,復能發起喜貪俱行愛。此喜貪俱行愛,復與多種彼彼喜愛為緣。如是依止愛隨眠等及三種纏,能生後有,及能發起諸愛差別,是故說名因、集、起、緣。如是行者由四種行,了集諦相。
[解]1)復有不同的意義,就是這位禪師在奢摩他裡面,很正確明白一件事,煩惱隨眠,就是在眼耳鼻舌身意,接觸到色聲香味觸的時候,煩惱動了、貪瞋癡動了,就是在阿賴耶識裡面造成煩惱種子,這叫做隨眠。煩惱有時候活動,有時候休息,活動叫現行,休息的時候叫做隨眠,隨眠其實就是煩惱的種子,煩惱的功能在那裏,各式各樣煩惱都有隨眠。煩惱種子它在什麼地方住呢?就是附屬你的所依的阿賴耶識裡面,小乘佛教沒有明顯的說阿賴耶識,就是色受想行識裡面,就依附在那裡住,叫做附屬所依。這麼多的煩惱裡面,一個有力量的煩惱,就是愛煩惱。愛煩惱的隨眠種子等,是將來生命現起的一個因,一個種子,一個力量。
2)又正了知,彼所生纏,隨其所應,是集起緣。彼所生纏,彼愛煩惱所現起的煩惱,纏是現起的煩惱。隨眠是種子,種子發生作用的時候,就在心裡面出來種種的煩惱,叫做纏。要知道彼愛隨眠所生的愛煩惱,就是愛煩惱現行叫做纏,隨其各種因緣適應,就叫做集、叫做起、叫做緣。
3)愛煩惱的種子一現行,就有後有愛,愛煩惱種子活動出來叫後有愛,怎麼叫後有愛呢?能招引來以後的生命的現起。生命終究有一天會死掉,以後還有生命,那個生命從那兒來?就是從愛煩惱引出來,這就叫做集。它有這力量,後有愛能引起將來的生命體,這叫做集。
4)這個後有愛又能夠發動出來一種愛,什麼愛呢?喜貪俱行愛,就是內心的喜、內心的貪,這個喜不是清淨,是染污的所以叫做貪。俱行愛,就是和你所愛的境界俱生俱滅,同時活動就叫做俱行愛。
5)這個喜貪俱行愛,它不會知足,這是我的,是我所愛的境界,對於那些還不是我的,繼續發展把它都搶過來,都屬於我的,就是彼彼喜愛為緣,這就叫做緣。
6)如是依止愛隨眠等,愛的隨眠沒有現行,這叫做因。三種纏,就是愛的隨眠種子現出活動有三種煩惱。能生後有,能生起後來的生命。及能發起諸愛差別,就是一個後有愛、一個是喜貪俱行愛、一個是彼彼喜樂愛,這是所愛的差別。依愛的種子,現出來的行動,後有愛、喜貪俱行愛、彼彼喜樂愛這三種愛。在種子的時候叫做因,種子現行的三種愛,按照次第集、起、緣。
a)什麼是愛?現在已經現前的我們的生命體,愛著這個身體,這是一種愛。
b)什麼是後有愛?現在生命體結束,還希望再有一個生命體,叫後有愛。
c)什麼是喜貪俱行愛?就是用你的智慧力量,用你的過去福德的力量,積聚很多的資財、很多的欲,對這些境界深深味著,深深愛著。
d)彼彼喜樂愛是什麼呢?你沒有攝受的資財,不現於你前面,不是你所有,現起種種的追求。不屬於我,我追求過來,還是讓它屬於我的,就叫彼彼喜樂愛。如是行者,由四種行,因集起緣,就明白什麼叫做集諦相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