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5日 星期五

雜阿含1269經



雜阿含1269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1)時,彼天子說偈問佛:「誰度於諸流,晝夜勤精進,不攀亦不住,何染而不著?」
2)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一切戒具足,智慧善正受,內思惟繫念,度難度諸流。
不樂於欲想,超越於色結,不繫亦不住,於染亦不著。」
3)時,彼天子復說偈言:「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1)誰超越暴流,晝夜無惛昧,於無攀無住,甚深無減劣?
2)圓滿眾尸羅,具慧善安定,內思惟繫念,能度極難度。
3)諸欲想離染,亦超色界結,彼無攀無住,甚深無減劣。
1)今此頌中,云何暴流?所謂四流: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云何無攀無住?所謂諸愛永盡、離欲、寂滅、涅槃及滅盡定。所以者何?所言攀者,諸煩惱纏;所言住者,煩惱隨眠。於彼處所,二種俱無;是故說言無攀無住,此謂涅槃無攀無住。又想名攀,受名為住。若於是處二種俱無,即說彼處無攀無住;如是顯示,滅受想定無攀無住。今此義中,意取滅定。
2)云何圓滿眾尸羅?謂善安住身語律儀,修治淨命。云何具慧?謂於苦聖諦如實了知,乃至於道聖諦,亦復如是。云何善安定?謂遠離諸欲,乃至具足安住第四靜慮;或第一有三摩鉢底。云何內思惟?謂於二十二處,數數觀察;言我今者,容飾改常,去俗形好,廣說如經。云何繫念?謂於二十二處數觀察時,依沙門想恒作恒轉,而現在前。由此因緣,為斷餘結,修四念住。云何能度極難度?謂一切結無餘斷故,能度最極難度有頂;彼非一切愚夫異生,可能度故。
3)云何於諸欲想而得離染?謂於下分諸結,已斷、已知。云何超於色界諸結?謂於色繫上分諸結,已斷、已知。云何於無攀無住甚深中無有減劣?謂於無色界或已離欲或未離欲,已得非想非非想處,堪能有力入滅盡定。學與無學俱容有此,故不定言超無色結。

1)誰超越暴流,晝夜無惛昧,於無攀無住,甚深無減劣?
2)圓滿眾尸羅,具慧善安定,內思惟繫念,能度極難度。
3)諸欲想離染,亦超色界結,彼無攀無住,甚深無減劣。
1)今此頌中,云何暴流?所謂四流: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云何無攀無住?所謂諸愛永盡、離欲、寂滅、涅槃及滅盡定。所以者何?所言攀者,諸煩惱纏;所言住者,煩惱隨眠。於彼處所,二種俱無;是故說言無攀無住,此謂涅槃無攀無住。又想名攀,受名為住。若於是處二種俱無,即說彼處無攀無住;如是顯示,滅受想定無攀無住。今此義中,意取滅定。
[]今此頌中,什麼是暴流?就是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這四種流。欲流,就是欲界的愛染。有流,就是色界、無色界有禪定的人對禪定的愛染。見流,就是五種見: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這五種見叫見流。無明流,就是欲流、有流、見流的原因,因為有無明才有這麼多的煩惱。超越暴流,就是超越這四種流,只有得阿羅漢果。什麼是無攀無住?所謂諸愛永盡、離欲、寂滅涅槃及滅盡定。不希望、不尋求在未來有什麼如意的事情,叫做愛盡。對於現在所受用的喜樂的欲,沒有,叫作離欲。諸愛永盡、離欲,都是指愛,其餘的煩惱就是見煩惱,我見、我慢這些煩惱息滅,就叫作寂滅。愛煩惱、見煩惱完全消除,是阿羅漢果,但是生命體還存在,叫做依,若是身體也寂滅,有漏的惑業苦完全息滅,就叫做涅槃。為什麼?所說的攀,是指煩惱的活動,煩惱活動的時候,纏繞心,令心不自在、不清淨。所說的住,是指煩惱的種子,在微細的心識裏面睡眠,潛藏在那裏不活動。在那個地方,煩惱的種子、煩惱的現行這二種都沒有,是故說言無攀無住。這是說阿羅漢得到涅槃,才有這無攀無住的境界。又這個修行人,內心取著一切相,叫做想,這樣的想,也叫做攀。心在境界上住的時候,就有感覺,就叫做受,就是住。想、受就是攀、住。若達到這個境界的時候,內心不取一切相,不住在一切法上,就叫做無攀無住。這樣表示,這位修行人進入滅受想定的時候,就是無攀無住。現在這個頌文上的意思,是指滅盡定。滅盡定,是通於三果聖人和四果聖人,都能成就滅盡定。涅槃要到阿羅漢以後才能入涅槃,三果還不能。無攀無住,叫無減劣。劣是沒有力量,道力不成就,不能達到無攀無住。減,滅盡定三果聖人能夠成就,但是四果更圓滿,無減就是圓滿。
2)云何圓滿眾尸羅?謂善安住身語律儀,修治淨命。云何具慧?謂於苦聖諦如實了知,乃至於道聖諦,亦復如是。云何善安定?謂遠離諸欲,乃至具足安住第四靜慮;或第一有三摩鉢底。云何內思惟?謂於二十二處,數數觀察;言我今者,容飾改常,去俗形好,廣說如經。云何繫念?謂於二十二處數觀察時,依沙門想恒作恒轉,而現在前。由此因緣,為斷餘結,修四念住。云何能度極難度?謂一切結無餘斷故,能度最極難度有頂;彼非一切愚夫異生,可能度故。
[]什麼是圓滿眾尸羅?就是這個修行人,能善巧的安住在身律儀的清淨,安住於語律儀的清淨。賴以生存的這些眾多的因緣,都是合法,就叫做淨命。如果生存所需的這一些物品來的不如法,就叫做不淨命。什麼是具慧?對於苦集滅道四諦,能夠真實的了知。凡夫對於苦集滅道不是那麼明白,所以叫做聖諦,聖人才能明白、才能通達,初果聖人以上才有這種智慧。什麼是善安定?就是得到定,遠離欲界的欲,得到色界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或者具足第一有的三摩缽底,就是非非想定。什麼是內思惟?就是修觀。有二十二種境界,數數的觀察。怎麼觀察呢?就是我現在剃除鬚髮,棄捨在家人的形好,著糞掃衣,現出來出家相,所以叫容飾改常,去俗形好。廣說如經。什麼是繫念?在二十二處數數觀察的時候,限於沙門這個範圍這樣思惟,常警覺自己的心,這樣的想常常現前,在心裏面轉動。由這樣的因緣,為斷剩餘的煩惱,所以修四念住。什麼是能度極難度?欲界的煩惱斷滅,色界、無色界的煩惱也無餘,完全息滅,這樣能度極難度的有頂,能超過非非想定。這境界不是一切的凡夫能夠成就。
《披尋記》六五二頁:謂於二十二處數數觀察等者:〈修所成地〉說:於四處所,以二十二相應審觀察。(陵本二十卷十三頁)繁不具引,即此二十二處應知。
[]謂於二十二處數數觀察等者:〈修所成地〉說:於四處所,以二十二相應審觀察。四個處所是什麼呢?第一處所,誓受下劣形相、威儀、眾具。決定接受出家人的形相、出家人的威儀、出家人的眾具,這叫做下劣的形相、下劣的威儀、下劣的眾具。形相,就是剃除鬚髮、著壞色衣,這個形相叫做下劣。威儀,就是棄捨驕慢心,拿著缽到聚落去乞食,這是下劣的威儀。出家人所需的眾具,從施主邊得來,這叫做下劣的眾具。第二處,就是要受禁戒,受出家人的戒條。第三處,決定精勤的修學善法,就是修學聖道。第四處,觀察自己沒得聖道的時候,有眾苦的隨逐。若沒得聖道,為三惡趣苦所隨逐。若在人間,有生老病死苦隨逐,愛別離苦隨逐,五取蘊苦就是苦。用二十二相來觀察這四處。
《披尋記》六五二頁:依沙門想恒作恒轉而現在前等者:〈修所成地〉說,彼於如是四處,以二十二相正觀察時,便生如是如理作意:謂我為求如是事故,誓受下劣形相、威儀及資身具,誓受禁戒,誓受精勤常修善法,而我今者於四種苦,為脫何等?若我如是自策自勵,誓受三處,猶為四苦常所隨逐,未得解脫;我今不應為苦隨逐,未於勝定獲得自在,中路止息,或復退屈。如是精勤如理作意,乃得名為出家之想,及沙門想,乃至廣說。又愛、慢、見、無明、疑惑種種定中,諸隨煩惱不復現行,善守念住。(陵本二十卷十五頁)此中依沙門想,及斷餘結,修四念處,隨義應知。
[]依沙門想恒作恒轉而現在前等者:〈修所成地〉說,彼於如是四處,以二十二相正觀察的時候,自然的心裏面有這樣的正憶念。我為希求得聖道,決定出家,出家乞食,受下劣的資身具,受出家的戒,修三十七道品,這樣修行,對四種苦惱,我解脫那一個苦惱?若我這樣策勵自己、勉勵自己、鞭策自己不要懈怠。決定接受出家、受戒、精勤的修學聖道這三種事情。但是,沒有得聖道,四種苦還隨逐我,未能解脫這些苦。我今日不應為這四種苦隨逐,還沒有能得色界的四靜慮、無色界的四空定,不可以在中間停下來,或者是遇見困難的時候,退下來。像這樣精進,鞭策自己精進用功、如理的作意,這是出家人應該具足的思想,及沙門所具足的思想。乃至廣說。得定以後,還有愛煩惱、慢煩惱、見煩惱、無明煩惱、疑惑的煩惱。若能精進的修行,得到禪定以後,能夠修四念住,這些煩惱都不活動。能守護清淨心而不退失。此中依沙門想,及斷餘結,修四念住,隨義就會明白。
3)云何於諸欲想而得離染?謂於下分諸結,已斷、已知。云何超於色界諸結?謂於色繫上分諸結,已斷、已知。云何於無攀無住甚深中無有減劣?謂於無色界或已離欲或未離欲,已得非想非非想處,堪能有力入滅盡定。學與無學俱容有此,故不定言超無色結。
[]什麼是於諸欲想而得離染?就是對於五下分諸結,已斷、已知。什麼是超於色界諸結?就是屬於色界的上五分諸結,已斷、已知。斷惑證真就是已斷、已知。什麼是於無攀無住甚深中無有減劣?就是這個修行人對於無色界天、無色界定,或者是全部都離欲染。或者是沒有離欲,已經成就非非想定,但是有力量能夠入滅盡定。三果聖人就是滅除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的欲,就有能力、有力量能入滅盡定。有學的三果聖人可成就滅盡定,無學的阿羅漢果也可成就滅盡定。所以這段文只是說超色界結,沒能肯定、沒能明顯的說出來,這位修行人已經超過無色界天的煩惱,解脫無色界的煩惱,就是阿羅漢以上的境界。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於此頌中,略顯能得最究竟道,及顯能證第一住道。當知是名此中略義。[]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於此頌中,簡要的顯示,這位修行人能得到究竟道,能得到阿羅漢道以上。及顯能證第一住道,就是滅盡定。當知是名此中略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