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4日 星期四

雜阿含1270經



雜阿含127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山谷精舍。時,有拘迦尼,是光明天女,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山谷。
1)時,拘迦尼天女而說偈言:「其心不為惡,及身口世間,五欲悉虛空,正智正繫念,不習近眾苦,非義和合者。」
2)佛告天女:「如是,如是。其心不為惡,及身口世間,五欲悉虛空,正智正繫念,不習近眾苦,非義和合者。」時,拘迦那娑天女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3)爾時,世尊夜過晨朝,入於僧中,敷尼師壇,於大眾前坐,告諸比丘:「昨日夜後,有拘迦那天女,容色絕妙,來詣我所,稽首我足,退坐一面,而說偈言:『其心不為惡,及身口世間,五欲悉虛空,正智正繫念,不習近眾苦,非義和合者。』
4)我即答言:『如是,天女!如是,天女!其心不為惡,及身口世間,五欲悉虛空,正智正繫念,不習近眾苦,非義和合者。』說是語時,拘迦尼天女聞我所說,歡喜、隨喜,稽首我足,即沒不現。」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頌言:於身語意諸所有,一切世間惡莫作,由念正知離諸欲,勿親能引無義苦。
ab)今此頌中所言惡者,謂諸惡行。於一切種、一切因緣、一切處所,所有惡行皆不應作。云何於一切種不作惡耶?謂由身、語、意不造眾惡故。云何於一切因緣不作惡耶?謂由貪、瞋、癡所生諸惡,終不造作故。云何於一切處所不作惡耶?謂依有情事處及非有情事處不造眾惡故。
c)云何由念、正知遠離諸欲?謂斷事欲及斷煩惱欲故。
c-1)云何斷事欲?謂如有一於如來所證正法、毘柰耶中得清淨信,了知居家迫迮,猶如牢獄,思求出離,廣說乃至由正信心,捨離家法,趣入非家;然於欲貪猶未永離。如是名為斷除事欲。
c-2)云何斷煩惱欲?謂彼既出家已,為令欲貪無餘斷故,往趣曠野山林,安居邊際臥具,或住阿練若處,乃至或在空閑靜室,於諸事欲所起一切煩惱欲攝妄分別貪,為對治故,修四念住。
c-2.1)或復還出,依近聚落、村邑而住,善護其身、善守諸根、善住正念,而入聚落。或復村邑遊行、旋反、去來、進止,恒住正知,為解睡眠及諸勞倦。彼即於是四念住中,善安正念為依止故,為欲永斷欲貪隨眠,修習對治。
c-2.2)又即以彼正知而住為依止故,遠離諸蓋,身心調暢,有所堪能,熾然方便,修斷寂靜。彼由如是念及正知為依止故,便能證得煩惱欲斷,遠離諸欲,乃至於初靜慮具足而住。如是能於受用欲樂行邊,劣、鄙、穢性諸異生法,若斷、若知。
d)何等名為引無義苦?謂如有一若諸沙門或婆羅門,行自苦行,於現法中以種種苦自逼、自切,周遍燒惱。自謂我今由現法苦所逼惱故,解脫當苦。雖求是事而自煎逼,彼於此事終不能得,然更招集大損惱事。如是名為引無義苦。諸聖弟子能於如是受用自苦行邊,能引非聖無義苦法,善了知已,遠而避之,不親、不近,亦不承事。

1)如頌言:於身語意諸所有,一切世間惡莫作,由念正知離諸欲,勿親能引無義苦。
1-ab)今此頌中所言惡者,謂諸惡行。於一切種、一切因緣、一切處所,所有惡行皆不應作。云何於一切種不作惡耶?謂由身、語、意不造眾惡故。云何於一切因緣不作惡耶?謂由貪、瞋、癡所生諸惡,終不造作故。云何於一切處所不作惡耶?謂依有情事處及非有情事處不造眾惡故。
[]現在這個頌中所說的惡,就是指很多有罪過的事情。這一切種的惡行、一切因緣的惡行、一切處所的惡行,所有的惡行,都不應該去做。什麼是一切種不作惡?身不作諸惡,語不造眾惡,意不造眾惡。什麼是一切因緣不作惡?貪瞋癡是惡行的因緣。由這些因緣所作的惡,都不作。什麼是一切處所不作惡?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事情,及非有情事處,這兩個處所也不作惡。
《披尋記》六一八頁:所言惡者謂諸惡行者:謂由造作不善身語意業,令墮世間諸惡趣中,故名惡行。如是惡行,是有果法,由是頌言:於身語意諸所有,一切世間惡莫作。
[]所言惡者謂諸惡行者:由於造作不善身語意業,令墮世間諸惡趣中,因此名惡行。這是約因果來解釋,能令墮落三惡道的行為叫做惡行。這些惡行,是有果法,本身是因,將來還有後患,所以叫做有果法。由是頌言:於身語意諸所有,一切世間惡莫作。

1-c)云何由念、正知遠離諸欲?謂斷事欲及斷煩惱欲故。
1-c-1)云何斷事欲?謂如有一於如來所證正法、毘柰耶中得清淨信,了知居家迫迮,猶如牢獄,思求出離,廣說乃至由正信心,捨離家法,趣入非家;然於欲貪猶未永離。如是名為斷除事欲。
[]什麼是由念、正知遠離諸欲?欲分兩種:事欲、煩惱欲。怎麼樣能夠斷滅事欲?出家是斷事欲最殊勝的方法。譬如有一個人,對於佛所證的正法、第一義諦,證正法之後,能滅除一切惑業苦,就是正法與毗奈耶。對於佛的無量功德,有清淨的信心。了知居家迫迮,猶如牢獄,思求出離。更詳細的說還有很多事。乃至到由正信心,捨離煩惱的家,家裏這一切的煩惱都棄捨,進入到沒有煩惱的地方,就是寺朝裏面。出家以後,事欲是沒有,可是於欲有貪,還沒能夠永久的息滅。如是名為斷除事欲。

1-c-2)云何斷煩惱欲?謂彼既出家已,為令欲貪無餘斷故,往趣曠野山林,安居邊際臥具,或住阿練若處,乃至或在空閑靜室,於諸事欲所起一切煩惱欲攝妄分別貪,為對治故,修四念住。
[]如何斷煩惱欲?出家以後,離開煩惱的家以後,為了使令內心的欲貪沒有剩餘,全部的息滅的緣故。到曠野的地方,到山林面,安住於最貧苦的境界,或住寂靜處,乃至或在空閑的寂靜的房子裏面。對事欲所生起的內心這些煩惱欲,屬於虛妄的分別,分別這個欲貪。為息滅欲貪,修四念住,修三十七道品,對治欲貪,這是最勝方便。
《披尋記》六一八頁:往趣曠野山林等者:此說愛樂遠離,居遠離處,安住邊際臥具故。此中妄分別貪,謂於諸欲起妄分別。〈決擇分〉說,又有一分棄捨諸欲而出家者,仍於諸欲起妄分別,為令了知虛妄分別亦是欲已,尋復棄捨,故顯分別亦是欲相。(陵本五十八卷十九頁)此說妄分別貪為所對治,義應準知。

1-c-2.1)或復還出,依近聚落、村邑而住,善護其身、善守諸根、善住正念,而入聚落。或復村邑遊行、旋反、去來、進止,恒住正知,為解睡眠及諸勞倦。彼即於是四念住中,善安正念為依止故,為欲永斷欲貪隨眠,修習對治。
[]或者這位修行人,在深山裏面,曠野裏面住,或者又從那裏面出來,靠近聚落的地方住,善護其身,善守諸根,善住正念,而入聚落,就叫做正念。或者這位修行人到村邑裏面去辦事,回來,來來去去,或者是進,或者是靜下來,內心安住在正知裏面。到睡眠的時候,應該知道是睡眠的時候,應該正知而住。精進的用功,有一點疲勞,應該要休息,這時候要知道。彼修行人在身受心法四個所住處,把正念安住在這四個所緣境上,以這四個所緣境為依止處,以正念為依止處。為了想要永遠斷除欲貪的種子,修習四念住來對治。
《披尋記》六一九頁:善護其身等者:〈聲聞地〉說:又如所往如是應往,不與暴亂惡象俱行,不與暴亂眾車、惡馬、惡牛、惡狗而共同行,不入鬧叢,不蹈棘刺,不踰垣牆,不越坑塹,不墮山崖,不溺深水,不履糞穢。(陵本二十四卷十五頁)是名善護其身。於不應觀所有眾色,當攝其眼善護諸根;於所應觀所有眾色,應善住念而正觀察。如〈聲聞地〉廣釋其相。(陵本二十四卷十六頁)是名善守諸根,善住正念。
《披尋記》六一九頁:為欲永斷欲貪隨眠修習對治者:謂於身受心法住循觀時,能正除遣淨樂常我四種顛倒,是名修習對治。轉增勝故,害彼麤重,是名永斷欲貪隨眠。

1-c-2.2)又即以彼正知而住為依止故,遠離諸蓋,身心調暢,有所堪能,熾然方便,修斷寂靜。彼由如是念及正知為依止故,便能證得煩惱欲斷,遠離諸欲,乃至於初靜慮具足而住。如是能於受用欲樂行邊,劣、鄙、穢性諸異生法,若斷、若知。
[]又即以彼正知而住為依止故,遠離五蓋。遠離五蓋的時候,得未到地定,身、心調和清淨,通暢沒有障礙,身心就有能力,修學定慧。在未到地定裏面,修四念住的力量,更強大起來。繼續的修四念住,斷除煩惱,心得寂靜。依正念、正知為所依,修四念住,便能成就煩惱事欲的斷除。要斷煩惱欲,要以正念、正知,修四念住才能成功。若在未到地定,還有欲,還有蓋,要繼續努力的修四念住,就是七種作意,把蓋完全消滅,就完全圓滿地得到初靜慮。若能這樣做,能於受用欲樂行這一邊,指煩惱事欲、煩惱欲,這是劣、鄙、穢,這是一切凡夫的境界,能夠完全息滅,成就智慧。

1-d)何等名為引無義苦?謂如有一若諸沙門或婆羅門,行自苦行,於現法中以種種苦自逼、自切,周遍燒惱。自謂我今由現法苦所逼惱故,解脫當苦。雖求是事而自煎逼,彼於此事終不能得,然更招集大損惱事。如是名為引無義苦。諸聖弟子能於如是受用自苦行邊,能引非聖無義苦法,善了知已,遠而避之,不親、不近,亦不承事。
[]什麼叫做引發無意義的苦惱?原來沒有這個苦,自己故意引出來。譬如有一類人,若是沙門或者婆羅門,自己做很多苦惱的事情,在現在的生命上,以種種的苦惱事情,逼迫自己,像用刀切自己似,用苦惱來傷害自己。自己認為:我現在由現法的種種苦行所逼惱故,將來不苦。雖然他的目的,是希求將來解脫苦,現在用這個苦惱來煎逼自己。彼於所希望的解脫苦的事情,終究是不能得到。不但沒能夠解除苦,反倒是招集來更多的苦,這樣名為引無義苦。聖弟子學習佛法,知道受用自苦行這一邊,能引非聖無義苦法,能夠明白這件事。對於行自苦行的沙門、婆羅門,遠而避之,不要親近、不要承事他們。所以想要解脫苦,要學習智慧才可以。

復次,今當略辯上所說義。云何略辯?謂諸有情有二種滿:一、增上生滿;二、決定勝滿。增上生滿者,謂往善趣。決定勝滿者,謂愛盡、離欲、寂滅、涅槃。於此二滿及與障礙能斷、能證,是名略義。若於一切種、一切因緣、一切處所不作惡行,彼便能斷增上生滿所有障礙,亦能證得增上生滿。若於受用欲樂行邊及於受用自苦行邊決定遠離,彼便能斷決定勝滿所有障礙,亦能證得決定勝滿。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復次,今當略辯上所說義。云何略辯?謂諸有情有二種事情應該圓滿,應該成就:一是增上生滿,二是決定勝滿。什麼是增上生滿?能夠修學五戒十善,將來會到好的地方,到有福的地方,是往善趣。什麼是決定勝滿?愛盡、離欲,是寂滅涅槃。愛,是對將來可愛的事情。欲,對現在有所愛。未來也好,現在也好,所有的愛都息滅,叫做愛盡、離欲。寂滅,愛煩惱也滅,見煩惱也滅,心裏面沒有繫縛,所以稱為寂滅。成就諸法實相的智慧,就是與涅槃相應,所以稱為涅槃,這叫做決定勝滿。決定勝滿,是把內心的煩惱完全息滅,是斷德;成就諸法實相的智慧,是智德。智德和斷德成就,與諸法實相相應。對於這兩個滿的障礙,主要就是煩惱,一個是煩惱障礙,一個是缺少福德。能夠斷掉障礙,能夠證悟二種滿的功德的境界,是名略義。若於一切種、一切因緣、一切處所,不作惡行,彼便能斷增上生滿所有障礙。這些惡行都不做,就能斷滅增上生滿的障礙,增上生也就圓滿。若是對於受用欲樂這一邊,或是受用苦的那一邊,這兩邊決定遠離,就能斷決定勝滿所有障礙。能斷欲樂行邊,就是斷愛煩惱;斷除自苦行邊,就是斷除愚癡,斷除見煩惱。所以,斷除愛煩惱、見煩惱,也能證得決定勝滿。應當知道,這名此中略義。
《披尋記》六二○頁:謂諸有情有二種滿等者:增上生道,名增上生;決定勝道,名決定勝。由此為因,成辦彼果,名之為滿。
[]謂諸有情有二種滿等者:增上生道,就是人天的善法,叫增上生道。決定勝道,就是出世間的聖道,出世間的聖道若成就,就是決定的勝利。增上生道,雖然修學善法,但是內心沒修聖道,得到人天的福,還可能回到三惡道,所以不是決定勝。但是,若修無漏的戒定慧,就不會再失敗,永久是成功,是名決定勝。由此為因,成辦彼果,名之為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