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7日 星期日

雜阿含373經


雜阿含373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四食,資益眾生,令得住世,攝受長養,云何為四?謂:一、麁摶食,二、細觸食,三、意思食,四、識食。
  云何比丘觀察摶食? 譬如:有夫婦二人,唯有一子,愛念將養。欲度曠野嶮道難處,糧食乏盡,飢餓困極,計無濟理,作是議言:『正有一子,極所愛念,若食其肉,可得度難,莫令在此三人俱死。』 作是計已,即殺其子,含悲垂淚,強食其肉,得度曠野。 云何,比丘!彼人夫婦共食子肉,寧取其味,貪嗜美樂與不?」 答曰:「不也,世尊!」 復問比丘: 「彼強食其肉,為度曠野嶮道與不?」 答言:「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 「凡食摶食,當如是觀!如是觀者,摶食斷知;摶食斷知已,於五欲功德貪愛則斷;五欲功德貪愛斷者,我不見彼多聞聖弟子於五欲功德上有一結使而不斷者;有一結繫故,則還生此世。
  云何比丘觀察觸食? 譬如:有牛生剝其皮,在在處處,諸蟲唼食,沙土坌塵,草木針刺。若依於地,地蟲所食;若依於水,水蟲所食;若依空中,飛蟲所食;臥起常有苦毒此身。 如是,比丘!於彼觸食,當如是觀!如是觀者,觸食斷知;觸食斷知者,三受則斷;三受斷者,多聞聖弟子於上無所復作,所作已作故。
  云何比丘觀察意思食? 譬如:聚落、城邑邊有火起,無煙、無炎。時,有士夫,聰明、黠慧,背苦、向樂,厭死、樂生,作如是念:『彼有大火,無煙、無炎,行來當避,莫令墮中,必死無疑。』 作是思惟,常生思願,捨遠而去。觀意思食,亦復如是。如是觀者,意思食斷知;意思食斷知者,三愛則斷;三愛斷者,彼多聞聖弟子於上更無所作,所作已作故。
  諸比丘!云何觀察識食? 譬如:國王有防邏者,捉捕劫盜,縛送王所,如前須深經廣說。以彼因緣受三百矛苦,覺晝夜苦痛。觀察識食,亦復如是。如是觀者,識食斷知;識食斷知者,名色斷知;名色斷知者,多聞聖弟子於上更無所作,所作已作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I.云何比丘觀察摶食?
三食為因,能令三種內苦生起:一者、界不平等所生病苦,二者、欲希求苦,三者、求不允苦。初苦段食為因,第二苦觸食為因,第三苦意會思食為因。段食因緣,生內病苦,是故苾芻當觀段食,如子肉想,不應貪著。
[參考]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三十,T27677a
1)問:食亦能為安樂根本,如世尊說:道依資糧涅槃依道,由道樂故得樂涅槃。道之資糧,食為上首。何故說是病等本耶?答:為止有情食段欲故,彼由貪食起諸惡行,招感劇苦。是故,世尊作如是說。設諸段食唯現樂因,智者尚應不生耽嗜,以起惡業招當苦,況為現身眾病本等。是故智者不應染著。佛為此故說是契經,經說:苾芻!應觀段食如曠野子肉,應觀觸食如新剝皮牛,應觀思食如火坑炎炭,應觀識食如三百利鉾。
2)問:云何苾芻應觀段食如曠野子肉?答:譬如夫妻唯有一子,面貌端正,憐愛情深。值國飢荒,欲詣他土。行至曠野,遂絕餱糧。前路尚遙,不食數日,皆困將死。其夫竊念:路遠糧絕,命在須臾,我等三人理不俱濟,豈得相守俱喪?此中今若一人充食,則死一存二,猶勝俱亡。若以我供,慮妻志渜,悲恨自絕,不能出難。若以妻供,恐兒失母,亦不存活,便為兩失。然所愛子我等所生,夫妻若存,子容可得。宜捨子命,度茲曠野。作是念已,悲不自勝。妻便怪之,前問其故。夫乃具以所念告之,妻聞哽咽,悶絕擗地。良久乃穌,號哭呼天,稱冤酷毒。夫乃徐喻,久而許之。於是夫妻抱子嗚唼,失聲悲叫,何期苦哉!涕咽多時,乃盡子命。破析為脯,充路資糧。每欲食時,夫妻相哭。稱言子子,雨淚而食。食已,嗟惋自責自咎。然彼夫妻自初籌議,乃至食已隨路行時,曾無歡情,唯念愛子。如是行者住空閑處,終不放逸,正思惟妻,生一可愛妙善法子,心常念之,初無捨離。厭生死境,趣涅槃方。於長時修,資緣匱乏。為持聖道所依苦身,捨所專修,入城乞食,與不放逸、正思惟俱。自捨空閑,乃至食已,曾無染著歡樂之心,唯念所捨專修之法。苾芻如是於段食中,應觀如前曠野子肉。
3)若於段食已斷、遍知者,於五欲愛亦斷、遍知,同一制伏、一對治故。若五欲愛已斷、遍知,則無一結未斷遍知,能繫縛彼還生欲界。此依離欲愛,得不還果,順下分結盡,密意而說。

II.云何比丘觀察觸食?
隨順樂受觸食因緣,能生於內欲希求苦,是故苾芻當觀順彼六種觸處,如無皮牛。應作是觀:若我依於六種觸處,發起種種欲希求貪,便為依止諸色而住。依止色故,令我發起種種諸惡不善尋思,如無皮牛,觸處諸蟲之所唼食,多生眾苦,不安隱住。如是觀已,於初觸處深見過患,無染而住。如依於色,如是依聲、香、味、觸、法,當知亦爾。如於初觸處深見過患無染而住。如是乃至於第六觸處,當知亦爾。T30,839c
[參考]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三十,T27677c
1)問:云何苾芻應觀觸食如新剝皮牛?答:假如其牛有過於主,欲令苦故生剝去皮。其牛爾時以無皮故,隨所住止,若地、若空,所有諸虫競來唼食。為去虫故,揩觸蕃籬、草木、壁等,轉增苦痛。彼牛爾時寧有少樂?觸與未觸皆受大苦。如是諸有寧有少樂?生與未生無不皆苦。苾芻如是應觀觸食,猶如所說新剝皮牛。
2)若於觸食已斷、遍知者,便於三受亦斷、遍知,諸受以觸為緣生故。如經言觸緣受。若於三受已斷、遍知,則所作已辦,故應思擇求斷觸食。此依越有頂,得阿羅漢果一切結盡,密意而說。

III.云何比丘觀察意思食?
有漏意會思食因緣,能生於內求不允苦,是故苾芻當觀有漏意會思食,如一分火,觀察如是所求不允,能引身心大熱惱故。彼作如是正觀察已,終不希望衣食等事往詣他家,是故不為所求不允所生苦觸,其心坦然安樂而住。T30,839c
[參考]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三十,T27677c
1)云何苾芻應觀思食如火坑焰炭?答:如近城邑有大火坑,無焰、無煙、焰炭盈滿。有不愚稚、非騃智人見已念言:此大火坑焰炭盈滿,我若墮者,必死無疑。作是念已,便起思願。求欲遠之,即便捨去。諸有癡幼頑、無智人見已念言:此坑之中紅赫可愛。便即投趣,受苦命終。如彼智者見大火坑怖而遠避,如是諸聖於後有思,深生厭捨。如無智者投大火坑,受苦喪命。如是異生起後有思,受無邊苦失於慧命。苾芻如是應觀思食,如上所說焰炭火坑。
2)若於思食已斷、遍知者,便於三愛亦斷遍知,以彼三愛是起因故。如契經說:業為因故生,愛為因故起。若於三愛已斷遍知,則所作已辦,故應思擇求斷思食。此亦依越有頂,得阿羅漢果,一切結盡,密意而說。

IV.云何比丘觀察識食?
由是因緣,應正觀察如是三食,所謂段、觸、意會思食。即由如是三食因緣,生如所說依識內苦,是故苾芻當觀識食,如三百鉾之所鑽刺。所以者何?段食因緣,能令非一種種眾多品類病苦依識而起;隨順樂受觸食因緣,能令倍增欲希求苦依識而起;有漏意會思食因緣,能令種種求不允苦依識而起。如是行者,於識食中,正觀諸食以識為依,多生過患,由是因緣,不顧身命。如是如理,於四種食審正觀察,審觀為依,能於現法永斷諸食;食永斷故,得至當來後有苦際。T30,839c
[參考]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三十,T27677c
1)問:云何苾芻應觀識食如三百利鉾?答:假如有人於日初分被百鉾[*(-+)],日中分時亦百鉾[*(-+)],於日後分亦百鉾[*(-+)]。如是日日受三百鉾,乃至盡壽。其人爾時舉體皆瘡,無少完全,如芥子許。如是行者於日日中,恒為三百異境所引,如利鉾心於所專修,而為侵害,乃至盡壽,令所修習多諸瘡疣。苾芻如是應觀識食,如上所說三百利鉾。
2)若於識食已斷、遍知者,則於名色亦斷遍知,以識是彼名色緣故。如契經說:識緣名色。若於名色已斷、遍知,則所作已辦,故應思擇求斷識食。此依越有頂,得阿羅漢果,一切結盡,密意而說。3)問:餘食亦如三百鉾不?若亦如三百鉾者,何故但說觀識食耶?若不如三百鉾者,何故唯識食如三百鉾非餘食耶?答:餘食亦應如三百鉾。如以此觀識食,亦應以此觀餘三食。而契經但說觀識食者,當知此是有餘之說。有說:此經示最後邊,顯前所說諸食亦爾。有餘師言:心性剛強最難調伏,佛為呵責,以三百鉾而為譬喻。餘食自以餘門說喻。

V.瑜伽師地論
應自思惟:我若與彼愚夫同分,修諸愚夫同分之行,非我所宜。我若於此下劣段食少分勝利,安住喜足,亦非我宜。
[]對於這件事應該這樣思惟、這樣觀察。怎麼觀察呢?像前面說愛護這個身體,只做這一件事。我若與那些愚夫一樣的這樣子做,和他們一樣的這種行為,我不應該這樣。因為還有更遠大的願力,不是只看眼前的事情,所以非我所宜。我若是對這個下劣的段食中少分的勝利,有這樣的勝利就滿足,這也不是我應該做的事情。

若於如是遍一切種段食過患,圓滿知已,以正思擇,深見過患,而求出離。為求如是食出離故,如子肉想食於段食,應作是念:彼諸施主,甚大艱難積集財寶,具受廣大追求所作種種過患。由悲愍故,求勝果故,如割皮肉及以刺血,而相惠施。我得此食,宜應如是方便受用,謂應如法而自安處,無倒受用報施主恩,令獲最勝大果大利大榮大盛。
[]1)應該怎麼樣才合適呢?若於前面三種過患,就是包括一切各式各樣種類段食的過患,全部的明了以後,應該以從聞思修得到的智慧觀察這個段食,深深地看到它的過患,希望出離這個過患,這是第一個,發願希求出離。
2)為了希求從食的過患裡邊解脫出來的原因,所以要修學聖道。吃飯的時候怎麼想法呢?飯就像他兒子的肉,吃這個段食的時候,就像吃他兒子的肉那樣想。應該心裡面這樣念:那麼多的施主,賺取財富不是那麼容易,都是很難地積集他的財富。賺錢的時候,受很多追求的苦。但是肯布施是什麼原因呢?由於同情出家人修學聖道這件事,以及希望得到殊勝的果報。悲愍,是滿足你的願望,你修聖道,滿足你的願望,同時,也滿足他自己求勝果的願望。他把財、飲食布施給你,像割他的皮、割他的肉、像刺他的血似的,然後把錢送給你,飲食送給你。我得到這樣的飲食以後,應該這樣享受,怎麼樣叫如是方便受用?就是應該如法,如佛所教導的法語怎麼開示我們,應該那樣而自安處,把自己放在如法的戒定慧裡邊。不要用貪瞋痴來受用施主的飲食,然後要報施主的恩,施主的錢來的不容易。怎麼報施主恩呢?要為他祝福,令他得大果、大利、大榮、大盛,大果就是人天的大福德果報。大利就是佛法的大智慧,大榮就是斷煩惱才有清淨的德行,大盛就是得涅槃。為他祝福,應該這樣來報施主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