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雜阿含596經-此世多恐怖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1)時,彼天子說偈問佛:「此世多恐怖,眾生常惱亂,已起者亦苦,未起亦當苦,頗有離恐處,唯願慧眼說!」
2)爾時,世尊說偈答言:「無有異苦行,無異伏諸根,無異一切捨,而得見解脫。」
3)時,彼天子復說偈言:「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
1)常有怖世間,眾生恒所厭,於未生眾苦,或復已生中。若有少無怖,今請為我說。---今此頌中,始從欲界乃至有頂諸薩迦耶,皆名世間。此中義者,意在欲界有樂、有苦有情世間。若諸有情,十資身具之所攝養,無所匱乏,身康無病,年未衰老,名為有樂有情世間。與此相違,當知有苦有情世間。眾生,少分有樂,多分有苦。諸有有樂有情世間,常懷恐怖:勿我財寶,王所侵奪,廣說乃至,勿由此緣,遭諸苦難,勿或風熱,於內發動,乃至或人或非人等,侵損我耶?如是懼慮未來財寶變壞之苦,及身壞苦,心常怖畏。諸有有苦有情世間,現為眾苦逼切身心,有苦、有憂、有愁、有箭、有諸擾惱,恒不安住。如是故言:常有怖世間,眾生恒所厭,於未生眾苦,或復已生中。由是因緣,彼天現見諸有有樂有情世間樂非決定,請問如來:有決定樂、無怖畏處。
2)天我觀解脫,不離智精進,不離攝諸根,不離一切捨。---爾時世尊即為彼天方便示現,惟聖教中有如是處,非諸外道。謂如有一住正法外所有沙門或婆羅門,於現法中及當來世諸欲過患,不如實知。由不知故,悕求未來諸欲差別,捨現法欲,求後法欲,精勤受學所有禁戒。雖復安住如是禁戒,然無智慧,不護根門,不守正念,無常委念,乃至廣說。彼不調攝諸根門故,於他所惠,少小利養及與恭敬,尚生愛味,隨起戀著,何況廣大!如是精勤受禁戒者,遠離智慧、密護根門,於現法欲尚不能斷,況後法欲!又即於彼,有一沙門、若婆羅門,於欲過患粗了知故,能越現法、後法諸欲,而復欣求上離欲地,於非解脫起解脫想,斷棄諸欲,便臻遠離。彼由精勤數多修習正思惟故,離欲欲界乃至離欲無所有處。由此因緣,捨下自體,愛上自體。由愛彼故,於當來世尚不解脫下地自體,何況上地!如是棄捨財寶、自體迷失道者,雖復安住勇猛精勤,而不能得一向快樂無怖畏處。何以故?彼外道師尚於是處不見、不識,況能為彼諸弟子等當廣開示!如是外道師及弟子所制論中,決定無有眾苦邊際。與此相違,善說正法、毘柰耶中,當知具足一切義利,乃至定有眾苦邊際。依此密意,佛為彼天說如是言:天我觀解脫,不離智精進,不離攝諸根,不離一切捨。
3)我觀極久遠,梵志般涅槃,已過諸恐怖,超世間貪著。---爾時,彼天聞佛世尊答所請問,歡喜踊躍,即以四種無上功德讚歎如來。謂佛世尊難出現故,出已能成利他行故,亦能建立自利德故,於自他利離染心故。我觀極久遠,梵志般涅槃者,此讚世尊難出現德。已過諸怨者,此讚世尊利他行德。已過諸怖者,此讚世尊建自利德。超世間貪欲者,此讚世尊於自他利離染心德。如是四種功德差別。
|
1)常有怖世間,眾生恒所厭,於未生眾苦,或復已生中。若有少無怖,今請為我說。
[解]世間的眾生常有很多的恐怖,眾生對於恐怖的事情,心裏面很不歡喜。什麼事情是恐怖的呢?有兩種恐怖:於未生眾苦,有恐怖。或復已生眾苦,有恐怖。若有少的不恐怖,今請佛慈悲為我宣說。
1-1)今此頌中,始從欲界乃至有頂諸薩迦耶,皆名世間。此中義者,意在欲界有樂、有苦有情世間。若諸有情,十資身具之所攝養,無所匱乏,身康無病,年未衰老,名為有樂有情世間。與此相違,當知有苦有情世間。
[解]現今這頌中,始從欲界乃至色界、無色界,執著有我我所的眾生,都叫做世間。這一段頌文裏面的意義。意在欲界中,單獨指有樂的有情、有苦的有情世間。什麼是有樂有情世間?有情世間,十種資身具具足,無所匱乏。哪十種?食、飲、車、衣服、莊嚴具,歌笑舞樂、香鬘塗末、燈明、男女受用等。身體健康還沒有病痛,年還沒有衰老,這叫做有樂有情世間。什麼是有苦有情世間?與前面有樂有情世間相違,當知有苦有情世間。就是資身具不具足,有所匱乏,身體也不健康,或常常有病,或者年紀衰老,這是有苦有情世間。
1-2)世間眾生,少分有樂,多分有苦。諸有有樂有情世間,常懷恐怖:勿我財寶,王所侵奪,廣說乃至,勿由此緣,遭諸苦難,勿或風熱,於內發動,乃至或人或非人等,侵損我耶?如是懼慮未來財寶變壞之苦,及身壞苦,心常怖畏。
[解]世間眾生,有樂的眾生總是少數,多數都是苦惱人。有樂的有情,表面上很快樂,但是內心裏面常有恐怖。什麼恐怖呢?我的財寶,不要叫政府假借什麼名義,把財物沒收,他害怕。廣說乃至勿由此緣,遇見很多的苦惱、苦難。現在身體很健康,但是常害怕,或者風有病,或者是火大有病,在身體發動,破壞健康。乃至到還有其他的事情,地大有病,水大有病,或者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好,使令我痛苦,或者是非人鬼神來侵犯,使令我苦惱,喪失健康。這樣恐怖將來財富失掉,恐怕將來身體不健康,心常怖畏。
《披尋記》六三九頁:廣說乃至勿由此緣遭諸苦難者:謂我財寶,勿火焚燒,勿水漂蕩,勿宿惡作當令滅壞,勿現非理作業方便當令散失。如是等,是名此中廣說應知。由此諸緣遭諸苦難,是故於此常懷恐怖。
[解]廣說乃至勿由此緣遭諸苦難者:謂我財寶,不要被大火焚燒,不要大水漂蕩,不要因為過去做什麼錯誤的事情,使令財富受到損失破壞。不要現在做什麼不合道理的事情,使令財富失掉。心裏面老是顧慮這些事情,心裏有恐怖。這是怖未生苦。
1-3)諸有有苦有情世間,現為眾苦逼切身心,有苦、有憂、有愁、有箭、有諸擾惱,恒不安住。如是故言:常有怖世間,眾生恒所厭,於未生眾苦,或復已生中。
[解]諸有有苦有情世間,財富現在失掉,健康也失掉,現為眾多的苦惱,逼迫身心。逼迫身,所以有苦。逼迫心,所以有憂。有這麼多的痛苦,心裏面悲痛,就是有愁。有箭,苦惱一直地追逐,不能解脫。這麼多的苦擾亂他,煩惱他,心裏面老是不能安住,這是厭已生苦。如是故言:常有怖世間,眾生恒所厭,於未生眾苦,或復已生中。
1-4)由是因緣,彼天現見諸有有樂有情世間樂非決定,請問如來:有決定樂、無怖畏處。
[解]由是因緣,彼天女現見世間,雖然身體健康無病,很多的財富,但是這種快樂,不是決定、靠不住。以此因緣,所以天女就請問佛,有沒有決定的樂?不可破壞的樂?樂不可破壞,靠得住,內心不恐怖,有沒有這種事情呢?請佛慈悲為我說。
2)天我觀解脫,不離智精進,不離攝諸根,不離一切捨。
[解]天女!我觀解脫一切苦,沒有恐怖,需要成就智慧,精進修行。如果沒有成就智慧,怎麼精進。還要修學根律義,保護眼耳鼻舌身意,不要被貪瞋癡來擾亂。一切都要捨,不能取著。
爾時世尊即為彼天方便示現,惟聖教中有如是處,非諸外道。謂如有一住正法外所有沙門或婆羅門,於現法中及當來世諸欲過患,不如實知。由不知故,悕求未來諸欲差別,捨現法欲,求後法欲,精勤受學所有禁戒。雖復安住如是禁戒,然無智慧,不護根門,不守正念,無常委念,乃至廣說。彼不調攝諸根門故,於他所惠,少小利養及與恭敬,尚生愛味,隨起戀著,何況廣大!如是精勤受禁戒者,遠離智慧、密護根門,於現法欲尚不能斷,況後法欲!
[解]爾時世尊,即為彼天女善巧方便地開示,決定、不可破壞的快樂,心情沒有怖畏,唯有佛教中有這種境界,不是佛教以外的外道能有這種事情。譬如有一類人,安住在佛法以外的所有出家、在家的外道。對於現在諸欲的過患不如實知,當來世的諸欲過患也不知道,不知道所歡喜的裏面有過患。由於沙門、婆羅門不知道諸欲有過患,所以內心渴求將來各式各樣的欲。所以,棄捨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如意的事情,用這樣的行動,來求將來的生命特別的理想。就是精勤地接受所有禁戒,然後不斷地學習,不違犯。雖然沙門、婆羅門安住這樣的禁戒,而不違犯,然而沒有佛法的智慧,不能保護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內心不能保持清淨,不能不間斷地守護正念,不能殷重地守護自己的心念,令心清淨。在《聲聞地》說得很詳細。彼外道沙門或婆羅門,不能夠以聞思修的智慧,調攝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對於他人所惠施的小小利養,及小小恭敬,尚且會生起愛著,隨順愛著,生起愛戀執著,何況廣大的利養,廣大的恭敬。這些外道的沙門、婆羅門,很精進不懈怠的受學禁戒,不能以佛法的智慧,來密護根門,對於現有的色聲香味觸的欲,內心尚且不能斷,因為沒有止觀的功夫,沒有四念處,沒有辦法斷。何況是將來的色聲香味觸的欲,更是不能斷。
《披尋記》六四○頁:然無智慧等者:謂於善說正法毗奈耶中,無聞思修三所成慧,名無智慧。〈聲聞地〉說:密護根門,防守正念,常委正念,念防護意,行平等位。(陵本二十三卷一頁)翻彼應知,不護根門,不守正念,無常委念,乃至廣說。
[解]然無智慧等者:就是對於佛說的法律,沒有聞慧,也沒有思慧,也沒有修慧,這三種慧都不具足。或者有一點聞慧,而思慧不具足;或者聞慧、思慧有,而沒有修慧,修慧不具足,都叫做無智慧。〈聲聞地〉說:密護根門,防守正念,常委正念,念防護意,行平等位。行平等位,就是捨。捨有兩種:心不著一切法,叫作捨。內心不苦也不樂,這也叫做捨。這兩種捨,都叫做平等位。與它相反的應知,就是不護根門,不守正念,無常委念,乃至廣說。
又即於彼,有一沙門、若婆羅門,於欲過患粗了知故,能越現法、後法諸欲,而復欣求上離欲地,於非解脫起解脫想,斷棄諸欲,便臻遠離。彼由精勤數多修習正思惟故,離欲欲界乃至離欲無所有處。
[解]又即於彼外道,有一類的沙門或者是婆羅門,對於欲界的欲是有過患,大概小小地知道,所以,不歡喜現在的五欲,也不歡喜將來的生命所得到的五欲。而又歡喜尋求色界天以上,離開欲界的欲,得到三昧樂的這種境界。對於色界天、無色界天的三昧樂,並沒有真實解脫生死苦,但是這個外道的沙門、婆羅門,認為得到色界天的禪定,得到無色界天的禪定,就是涅槃。所以,能斷、棄捨欲界的欲,就能達到遠離諸欲的境界。彼外道的沙門、婆羅門,能夠精進地,數數地、很多地,修習思惟欲的過患,遠離欲界的欲,乃至遠離色界天的欲,乃至能夠棄捨無所有處定的欲,空無邊處定的欲,識無邊處定的欲,能離無所有處的欲,但是非非想定的欲不能離。
《披尋記》六四○頁:於欲過患麤了知故等者:依世間道於欲界欲修過患想,了知彼欲有多過患,有多損惱,有多疫癘,有多災害,是名於欲過患麤了知義。而於上地起解脫想,發意欣求。由是因緣,於欲界欲能令斷滅及能棄捨,便處遠離邊際臥具,修習對治,名臻遠離。
《披尋記》六四○頁:離欲欲界等者:謂於欲界生處不生希願,乃至無所有處生處不生希願故。
由此因緣,捨下自體,愛上自體。由愛彼故,於當來世尚不解脫下地自體,何況上地!如是棄捨財寶、自體迷失道者,雖復安住勇猛精勤,而不能得一向快樂無怖畏處。何以故?彼外道師尚於是處不見、不識,況能為彼諸弟子等當廣開示!如是外道師及弟子所制論中,決定無有眾苦邊際。
[解]由於這個外道厭離下地為因緣,所以,能棄捨下地生命體。由於欣求上地為因緣,所以,愛著上一層生命體。棄捨欲界,愛著色界的自體;棄捨色界,愛著無色界,最後愛著非非想定,因為愛著彼的緣故,在未來,連下地欲界的苦惱境界,都不能解脫,何況能解脫上地。這樣棄捨財寶,棄捨欲界的自體,色界乃至到無色界,愛著非非想定,迷失正道的這些人,雖然是安住不退,而能勇猛精勤的修行,而不能得到完全快樂、無怖畏的涅槃境界。為什麼呢?彼外道的老師,尚且於五蘊無我論,不見、不識。何況能為彼諸弟子等當廣開示。如是外道師及弟子所做的那些言論,決定不能達到苦惱的邊際。
《披尋記》六四○頁:由愛彼故等者:謂由愛彼上地自體,乃至非想非非想處,雖往彼生,終當退還,以彼薩迦耶欲未永離故。〈意地〉中說:若於一處有染欲,即說一切處有染欲。若於一處得離欲,即說於一切處得離欲。(陵本二卷二頁)由此道理,說彼於當來世尚不解脫下地自體,何況上地。
[解]由愛彼故等者:謂由愛彼上地自體,乃至非想非非想處,雖然能往彼最高的地方,非非想定去受生,最後,還會退下來。因為,我我所的這種執著,沒能夠永久的棄捨。外道有兩種我執:一種分別我執,一種是俱生我執。〈意地〉中說,若是在三界九地,不管在什麼地方,有我我所的執著,遍一切處,都是有執著。若是在任何地方,能夠沒有我我所的執著,就一切處都沒有執著,完全都解脫。由此道理,說彼於當來世尚不解脫下地自體,何況上地?
與此相違,善說正法、毘柰耶中,當知具足一切義利,乃至定有眾苦邊際。依此密意,佛為彼天說如是言:天我觀解脫,不離智精進,不離攝諸根,不離一切捨。
[解]與外道相違不同,就是在佛善說正法、毗奈耶中,當知具足一切的義利,乃至決定達到苦的邊際。佛陀依據此甚深的意義,為彼天說如是言:天!我觀解脫,不離智精進,不離攝諸根,不離一切捨。
《披尋記》六四一頁:不離智精進等者:由聞思修正勤修習瑜伽作用,名智精進。此簡外道唯受禁戒,而無智慧。密護根門,修根律義,名攝諸根;此簡外道不護諸根,乃至廣說。離三界欲,不受後有,名一切捨。此簡外道捨下自體,愛上自體。
[解]不離智精進等者:在佛法上聞思修正勤修習,叫做智精進。此簡別外道只能受禁戒,而沒有聞思修的智慧。密護根門,修根律義,名攝諸根。此簡外道不護諸根,乃至廣說。離三界欲,不受後有,名一切捨。此簡外道捨下自體,愛上自體。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為顯示惡說邪法、毘柰耶中,師及弟子皆有衰損;善說正法、毘柰耶中,皆具吉祥,於一切苦能證邊際。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解]復次,今當略辯上面頌的道理。為了表示這外道是惡說,是邪法、邪律,師及弟子都有衰損,白辛苦。但是,在善說的正法、毗奈耶中,皆具吉祥,不會白辛苦,於一切苦能證到無苦惱。當知是名此中略義。
3)我觀極久遠,梵志般涅槃,已過諸恐怖,超世間貪著。
爾時,彼天聞佛世尊答所請問,歡喜踊躍,即以四種無上功德讚歎如來。謂佛世尊難出現故,出已能成利他行故,亦能建立自利德故,於自他利離染心故。我觀極久遠,梵志般涅槃者,此讚世尊難出現德。已過諸怨者,此讚世尊利他行德。已過諸怖者,此讚世尊建自利德。超世間貪欲者,此讚世尊於自他利離染心德。如是四種功德差別。
[解]爾時,彼天聽聞佛世尊回答他所請問的問題,內心歡喜踴躍,即以四種無上功德讚歎如來。佛出現世間不容易,佛出現世間之後,能宣說成就利益眾生的無量無邊的法門,眾生依據法門修行,能成就解脫利益,自利的功德也能建立,自己得到佛法功德,也令一切眾生得到佛法的功德,在這些功德上,沒有染污心,沒有執著心。什麼是我觀極久遠梵志般涅槃?這兩句稱讚世尊難出現的功德。我觀極久遠才有一位梵志般涅槃,就是證悟第一義諦的涅槃的境界,久遠劫中才有一位。什麼是已過諸怨?讚歎佛利益眾生的功德。什麼是已過諸怖?此讚世尊建自利德,世尊出現世間,自己修行,成就無上菩提,超越諸怖。什麼是超世間貪欲?讚歎世尊,不管是利益眾生,是自己修行,心都是無所得,無所執著。這個天女讚歎這四種佛的功德,有這樣的不同。
當知復有三種差別。謂難出現故,難可見故,建立自利利他行故。見者,則能成就大義。成大義者,離染心故,遍一切生亦無眾罪。如是眾德,諸佛世尊最為殊勝,故以此相讚歎如來。
[解]當知復有三種的不同,就是難出現故,難可見故,建立自利利他行故。什麼是見呢?見,就是證悟,就是能成就大義。什麼是成大義?能夠遠離執著心,這個人到天上,在人間,乃至到地獄,遍一切處受生的時候,心裏面都是清淨莊嚴,而沒有染,沒有罪過,所以叫做成就大義。如是眾德,諸佛世尊最為殊勝,故以此相讚歎如來。
《披尋記》六四二頁:當知復有三種差別等者:此中難出現故,釋頌我觀極久遠梵志般涅槃。難可見故,釋頌已過諸怨怖。建立自利利他行故,釋頌超世間貪欲。應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