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雜阿含576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說偈白佛:「不處難陀林,終不得快樂,忉利天宮中,得天帝名稱。」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童蒙汝何知!阿羅漢所說,一切行無常,是則生滅法,生者既復滅,俱寂滅為樂。」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
諸行無常,有生滅法,由生滅故,彼寂為樂。
1)今此頌中,蘊及取蘊,皆名諸行。此中義者,意在取蘊。是五取蘊,略有三種,謂去、來、今。諸行無常者,謂彼諸行,本無而生,生已尋滅。若過去生,過去所得諸自體中所有諸蘊,皆過去故,已謝滅故,生已沒故,體是無常。
2)若未來生,未來所得諸自體中所有諸蘊,皆未生故,非已起故,未滅沒故,可生起故,是有生法。若現在生,現在所得諸自體中,所有暫住支持存活有情諸蘊,皆死法故,可為殞滅之所滅故,是有滅法。
3)若彼諸蘊,在於未來所得自體是有生法,於中都無所得自體,是常是恒,乃至即當如是正住。唯除纔生,生已尋滅。
4)若諸有情於現法中,永盡未來諸蘊因者,一切未來自體諸蘊皆不生故,說名彼寂。又復此寂,由二因緣說之為樂。一者,一切苦因滅故,一切麤重永止息故,於現法中安樂住故,說之為樂。二者,當來生、老、病等所有眾苦,永解脫故,說之為樂。
|
諸行無常,有生滅法,由生滅故,彼寂為樂。
1)今此頌中,蘊及取蘊,皆名諸行。此中義者,意在取蘊。是五取蘊,略有三種,謂去、來、今。諸行無常者,謂彼諸行,本無而生,生已尋滅。若過去生,過去所得諸自體中所有諸蘊,皆過去故,已謝滅故,生已沒故,體是無常。
[解]今此頌中,蘊及取蘊,皆名諸行,就是一切有為法。蘊,就是色受想行識。取蘊,就是有漏的色受想行識。只是說蘊,通於有漏、無漏。若加取,只是有漏。在這裡,意思是有漏的色受想行識。五取蘊有三種不同,有過去的五蘊、有未來的五蘊、有現在的五蘊,分這三種不同。什麼是諸行無常?彼諸行本無而生,生已尋滅。原來這件事沒有,後來有因緣,五蘊現前。現前以後,隨著又消滅,就叫做無常。若是屬於過去生命中的五蘊,過去生中所得的色受想行識的自體裏邊。所有的色受想行識諸蘊,已經過去,已經消滅,出現過又沒,體性不是常住。
2)若未來生,未來所得諸自體中所有諸蘊,皆未生故,非已起故,未滅沒故,可生起故,是有生法。若現在生,現在所得諸自體中,所有暫住支持存活有情諸蘊,皆死法故,可為殞滅之所滅故,是有滅法。
[解]若是將來的生命體,將來所得的生命體裏邊,所有色受想行識這五蘊,都沒有現前,不是已經現起來,沒有滅、沒有失掉,雖然沒有現起、沒有滅,可是有因緣的時候它會現起來,所以說是有生法。若現在生,現在所得的諸自體裏面所有的色受想行識,暫時的存在,眾多的因緣來支持,才能夠生存、才能夠生活,這樣的有情諸蘊,都是要死掉,都是要敗壞,不可能夠永久存在。現在雖然還在,它現在是在,可以消殞滅亡、是所滅的法,所以是有滅的法,有息滅、有滅壞的這種事情。
3)若彼諸蘊,在於未來所得自體是有生法,於中都無所得自體,是常是恒,乃至即當如是正住。唯除纔生,生已尋滅。
[解]若彼未來的諸蘊,是未來所得自體,是有因緣的時候它會生起。在未來所得的色受想行識的自體裏邊,色也好,乃至識也好,都不是常、也不是恒,乃至學習佛法的人,應該按照這個道理安住的思惟,就是思惟未來的色受想行識,沒有常、沒有恒,應該這樣安住其心,如理作意。一剎那現起,一剎那就滅,就是這個生命體,除了這個,另外沒有生命體,沒有五蘊可得。
《披尋記》六六二頁:於中都無所得自體是常是恒等者:所得自體剎那剎那壞故,是名無常。繫屬命根,有限住故,是名無恒。壽量未滿容被緣壞,非時而死,故不可保,乃至爾所時住,於其中間不定安樂,故變壞法。如〈攝事分〉說。(陵本八十六卷一頁)由此當知,所得自體無常無恒等差別相,故於文中置乃至言。唯除纔生,生已尋滅,於其中間相似暫住,說名為住。即當如是正思惟住,除此實無住可得故。
[解]於中都無所得自體是常、是恒等者:所得自體,一剎那間滅掉、一剎那間現起、一剎那間壞了,這叫做無常。生命體的存在是繫屬於命根,命根若在的時候,就存在;命根若不在,生命體就結束,屬於命根來決定它。命根,是有限度的存在,不是永久無限度存在下去,是名無恒。剎那的生滅叫無常,一期的生滅叫做無恒。命根就是壽量,壽量還沒有滿,有可能會被其他的因緣破壞,壽命沒有到就死掉,叫做不可保,靠不住。乃至你那麼多存在的時候,於其中間,不是決定完全滿意,可能很苦惱,所以叫做變壞法。如〈攝事分〉說。由此當知,所得自體無常、無恒等差別相,所以在文裏面放乃至,其實裏面還有這麼多的文沒說。唯除纔生,生已尋滅,由生至死中間,前一剎那、後一剎那彼此相似,對於相似的暫住,就叫做住。這個修行人應該安住在這個思惟觀察、安住在這個正憶念裏邊,除了這個無常、無恒、不可保是變壞法之外,另外沒有一個生命,沒有一個色受想行識是安住。
4)若諸有情於現法中,永盡未來諸蘊因者,一切未來自體諸蘊皆不生故,說名彼寂。又復此寂,由二因緣說之為樂。一者,一切苦因滅故,一切麤重永止息故,於現法中安樂住故,說之為樂。二者,當來生、老、病等所有眾苦,永解脫故,說之為樂。
[解]什麼是彼寂?若是這個補特伽羅,於現在的生命體,能夠修四念住,永久的滅除未來的色受想行識的因緣,滅除愛煩惱、見煩惱,一切未來自體諸蘊就不生起,這叫做寂滅。又復此寂,能夠修四念住,滅除愛、見煩惱的時候,這個時候就叫做寂,有兩個因緣說這個寂是快樂。第一個理由,一切苦惱的因消滅,就是現在的一念虛妄分別心、這一念的執著心,若滅的時候,所有的苦惱不能令你苦惱。因為安住在第一義諦,所以一切苦因、一切苦惱的境界,不能令你苦惱。由於修四念處,能深見第一義諦,愛見煩惱種子永久息滅,雖然現在有生命體的存在,但是會很安樂的生活,所以說他為樂。第二個理由,若是貪愛的煩惱沒有滅除,將來繼續有生老病死。因為現在一切麤重永止息的緣故,將來的生命沒有因緣,所以眾苦也都解脫,叫做樂。
《披尋記》六六二頁:一切苦因滅故等者:貪愛永滅,證心解脫,名一切苦因滅。見修煩惱,永斷無餘,是名一切麤重止息。由是因緣,於現法中住安樂住,故說為樂。
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謂薄伽梵此中略說正見依處,及正見果。復有差別,謂略顯示遍知依處,及彼斷滅。又略顯示,所遍知法及與遍知。又略顯示,三世諸行所有雜染,及彼寂故所有清淨。又略顯示,諸緣起法及緣起滅。又略顯示,苦諦、滅諦。又略顯示,空與無願二解脫門所依處所,及顯無相一解脫門所依處所。又略顯示,聖諦現觀相違二法斷所依處。言二法者,一、隨順戲論。二、怖無戲論。又略顯示,不共外道二對治法。何等為二?一者,所知無顛倒性。二者,所證無顛倒性。
[解]復次,今當略辨上所說義。a)佛陀在此中簡略說,諸行無常,有生滅法,由生滅故,這是正見的依處。彼寂為樂,這是正見所得到的果。b)彼復有差別,謂略顯示,諸行無常,有生滅法,這是遍知的依處。由生滅故,彼寂為樂,就是及彼斷滅。c)又略顯示,諸行及彼寂這四句話,是所遍知的法。諸行無常,有生滅法,由生滅故,這是緣起法,是世俗諦。彼寂為樂,這是第一義諦。二諦,是所偏知。了知無常等,是能遍知故,這是能遍知。若能夠知道彼寂,這是根本無分別智,了知諸行無常,有生滅法,由生滅故,這是後得智。或者說前邊是聞思修的三種智慧,也通於有漏、無漏,這是一種如量智。彼寂為樂,是如理智,無分別智。d)又略顯示,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由生滅故,是通於三世。及彼寂故,就是彼三世的有為法現在完全寂滅,都清淨。彼三世的有為法指有漏的諸行,有漏的諸行完全息滅,就是無漏、無為的清淨法。e)又略顯示,前三句都是諸緣起法,第四句就是緣起滅。f)又略顯示,前三句都是苦諦,彼寂為樂是滅諦。g)又略顯示空解脫門和無願解脫門所依的處所。諸行無常等三句,有無我的意思,所以表示空解脫門。無常就是苦,屬於無願解脫門的所依處。及顯無相一解脫門所依處,就是彼寂為樂,涅槃名為無相解脫門。h)又略顯示與聖諦現觀相違反的有二種法,這二種法斷滅的依止處。相違二法是什麼呢?言二法者:一、隨順戲論,二、怖無戲論。諸行無常這四句話,是略顯示聖諦現觀,就是無我觀。依止這四句,斷掉這二法。這二法與聖諦現觀是相違。i)這四句話又簡要地顯示出來不通於外道二種對治的法。哪二種呢?一者、所知無顛倒性,二者、所證無顛倒性。所知無顛倒性,就是前三句。所證無顛倒性,就是第四句。
《披尋記》六六三頁:一隨順戲論等者:若謂我有,而生願樂,是名隨順戲論。若謂我無,而生怖畏,是名怖無戲論。[解]一隨順戲論等者:如果執著色受想行識裏邊有一個我,而對於這個我非常的歡喜,這叫做隨順戲論。根本沒有我,認為有個我,這就叫做戲論。愛著這個我,就隨順戲論。若說沒有我,就生恐怖,這叫做怖無戲論。無戲論的境界,就是沒有我,第一義諦無為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