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8日 星期一

雜阿含197經


雜阿含197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迦闍尸利沙支提,與千比丘俱,皆是舊縈髮婆羅門。 爾時,世尊為千比丘作三種示現教化,云何為三?神足變化示現、他心示現、教誡示現。  神足示現者,世尊隨其所應,而示現入禪定、正受:陵虛至東方,作四威儀:行、住、坐、臥;入火三昧,出種種火光:青、黃、赤白、紅、頗梨色;水火俱現,或身下出火、身上出水,身上出火、身下出水,周圓四方,亦復如是。 爾時,世尊作種種神變已,於眾中坐,是名神足示現。
  他心示現者,如彼心,如彼意,如彼識;彼應作如是念,不應作如是念;彼應作如是捨,彼應作如是身證住,是名他心示現。
  教誡示現者,如世尊說: 「諸比丘!一切燒然,云何一切燒然?謂:眼燒然,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燒然。 如是耳……鼻……舌……身……意燒然,若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燒然。 以何燒然?貪火燒然,恚火燒然,癡火燒然;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火燒然。」 爾時,千比丘聞佛所說,不起諸漏,心得解脫。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復次、諸佛世尊、佛聖弟子,由三種相,能正教授諸弟子眾。何等為三?一、引導教授;二、隨其所應,於所緣境安處教授;三、令所化得自義教授。如是教授,如其次第,當知即是三種神變。

2.無倒教授
2.1.云何教授?謂四教授。一、無倒教授;二、漸次教授;三、教教授;四、證教授。云何無倒教授?謂無顛倒宣說法義,令其受持、讀誦、修學,如實出離、正盡眾苦、作苦邊際。如是名為無倒教授。
[]怎麼叫做教授呢?就是四種教授,哪四種呢?一、無倒教授,二、漸次教授,三、教教授,四、證教授。云何無倒教授?
1)就是這位阿闍黎能夠不顛倒,沒有錯誤的宣說法義,法是指名相說的,義就是名相裡面所詮顯的道理;法是名言,義是名言所詮顯的義;有能詮、有所詮,都能夠宣說的沒有錯誤。令學習者能夠受持、讀誦、修學。學習以後,不斷的溫習叫做受持;當然先要接受在心裡面能夠不失掉,能夠不失掉就要不斷的溫習,叫做受持。讀誦,就是讀誦這個文。受持、讀誦就是屬於解,之後又能夠依解去修學。什麼是修學?就是學習戒定慧,滅貪瞋痴,這樣修學也就有修行的意思。或者說受持是指義說的,讀誦指法說;令其受持法中之義,義不能離開法而獨立,離開文句,很難知道這個義,除非是得聖道。如實出離,要真實修學聖道,滅除煩惱,才出離虛妄分別,才能得聖道,契合第一義諦。正盡眾苦,出離的時候就是與第一義諦相應,滅除一切煩惱。煩惱是眾苦之因,煩惱因滅了,眾苦也就滅了,這時候就是作苦邊際,苦到此為止,以後沒有苦。如是名為無倒教授。
2)或是說這一段是依五種道的不同來說明,受持、讀誦是資糧道,就是學習佛法,準備修行的階段。修學就是加行道,努力地修行,就是煖、頂、忍、世第一這個階段。如實出離,就是見道,因為這個時候與第一義諦相應,就是見到苦諦、集諦、滅諦、道諦的人。正盡眾苦,就是修道,就是繼續修行的時候。不會再到三惡道,是已經開始出離,這個時候叫做見道;正盡眾苦,繼續修行才能盡眾苦;連欲界的苦、色界、無色界的苦全部慢慢的都解脫,所以,正盡眾苦就是修道。作苦邊際,就是究竟道,就是到無學道,作苦的邊際;因為在有學的時候還是有苦,還沒有完全解脫。這樣加起來就是五種道: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

2.2.漸次教授
云何漸次教授?謂稱時機宣說法義,先令受持、讀誦淺近,後方令彼學深遠處。又為令入初諦現觀,先教苦諦,後集滅道。又為令得靜慮等至,先教最初靜慮等至,後教其餘靜慮等至。如是等類,應知名為漸次教授。
[]云何漸次教授?教授的時候還是有次第地,逐漸地有次第地教授。
1)這個教授的善知識、阿闍黎,要與時機相稱、相合。機,就是所教導的人,所教導的這個機,他的身口意能夠發動善根修學聖道,那個發動的力量叫做機。這個力量有時間的不同,初開始學習的時候,為他宣說佛法的法義,先令受持讀誦淺近的佛法。什麼叫做淺近的佛法?就是有能詮的名句,有所詮的義,有能所詮就是淺近,要依靠文字才明白什麼是佛法,這就是淺近的。後方令彼學深遠處,就是開始修止觀,那個時候是學習離文字相,沒有能詮也沒有所詮的境界,叫作深遠義。所以,時機就是先令受持讀誦淺近,後方令彼學深遠處。就是在資糧道的時候,受持讀誦淺近。加行道的時候,後方令彼學深遠處。
2)又為了使令學者能夠契入最初開始的諦現觀,諦就是苦、集、滅、道四諦,或者就是第一義諦。觀,就是無分別、無我的證入諸法實相的智慧;這個觀現前,叫做現觀。為求令你契入初開始的諦現觀,就是無我的智慧。入是契入,也就是成就。為了令你成就初開始的無我的智慧,先要教授你什麼是苦,生苦、老苦、病苦,乃至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乃至到五取蘊苦。為什麼呢?叫你發出離心,若不苦,人不能發出離心,所以,要先教授他什麼是苦諦。以後再說苦諦的原因叫做集諦,然後再說聖人第一義諦的境界是滅諦,然後再說戒定慧,這樣教授。這是教授的一種次第。
3)又為令學習者得靜慮等至,等至就是定,但是說靜慮等至,表示不是無色界定、也不是欲界定、未到地定,是色界定。從欲界定開始,未到地定,然後到初靜慮,先教授這個修行的方法。後教其餘靜慮等至,就是第二、第三、第四靜慮。如是等類,應知名為漸次教授。

2.3.教教授
云何教教授?謂從尊重、若似尊重,達解瑜伽軌範、親教,或諸如來、或佛弟子所聞正教,即如其教,不增不減教授於他,名教教授。
[]怎麼叫教教授呢?就是從尊重,就是你的和尚,因為是你所尊重的。若似尊重,就是和你的和尚相似的人,或者你和尚的同學,包括戒和尚、羯摩、教授。達解瑜伽軌範、親教,尊重和似尊重這些人,通達什麼叫做瑜伽,就是修止觀的相應的這些方法,明白怎麼樣修學聖道,這樣的軌範師和親教師。軌範,就是阿闍黎;親教,就是和尚。所以前面那個尊重和似尊重,就是軌範和親教這種人。或者說尊重、似尊重,就是佛或佛的弟子,這一切得聖道的這些人,或者是阿羅漢、或者是大菩薩、得無生法忍的大菩薩。從這些尊重、似尊重這裡所聞的正教,就是十二部。即如於佛陀和佛弟子所教授的這些佛法,也不要增加也不要減少,這樣教授那些學者,這叫教教授。就是要根據佛陀所說的正法教授學者,不要自己自作聰明。這是語言文字的正法。

2.4.證教授
云何證教授?謂如自己獨處空閑,所得、所觸、所證諸法,為欲令他得、觸、證故,方便教授,名證教授。
[]怎麼叫做證教授呢?就是那個軌範師、親教師這些人,自己一個人在空閑處那裡,修學聖道所得、所觸、所證,或者說是聞思修諸法。本身真實由聞思修,由資糧道、由加行道、到見道、修道、無學道。自己成就以後,要住持佛教,發大悲心到大眾僧這裡來,為令其他的學者、初發心的學者也能得到、也能夠成就聞思修,他用善巧方便的智慧來教授學者,這叫做證教授。什麼是所得?就是預流果。什麼是所觸?就是二果、三果。什麼是所證?就是阿羅漢果,於諸惑斷能作證。自己修學要有成就,再去教授他人,就叫做證教授。

3.復有諸相圓滿教授。其事云何?謂由三種神變教授,三神變者:一、神境神變;二、記說神變;三、教誡神變。由神境神變,能現種種神通境界,令他於己生極尊重;由彼於己生尊重故,於屬耳聽,瑜伽、作意,極生恭敬。由記說神變,能尋求他心行差別。由教誡神變,如根、如行、如所悟入,為說正法,於所修行能正教誡。故三神變能攝諸相圓滿教授。
[]復有諸相圓滿的教授。那件事是什麼情形呢?什麼叫做圓滿教授?就是三種神變教授,三神變者,一神境神變,二、記說神變,三,教誡神變。
1)怎麼叫做神境神變呢?神境就是不可思議境界,這種神通變化;他就是能現出來種種神通無障礙,通就是無障礙,不可思議的無障礙的境界。比如說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神境神變指神足通說。現出來神通的時候,會令那個學者對於現神通的人生出極大的尊重心。由彼於己生尊重故,心裡面不散亂,他的耳就會注意教授者的音聲,聽受他怎麼教授修止觀、怎麼作意。對於所學習的佛法生極大的恭敬心。
2)怎麼叫做記說神變呢?這位尊重、似尊重的這位阿闍黎、這位親教師,有他心通,能夠尋求那個學者的心行差別,你的內心在想什麼,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他完全都明白,明白你心裡的變化。然後能夠記說你的事情,這叫做記說神變。
3)怎麼叫做教誡神變?如根,如就是隨順,隨順這個學者的根性,他是利根,他是鈍根。如行,隨順他能夠這樣修行,他的堪能性有麼多。如所悟入,隨順他的智慧,他能悟入到這個程度。為說正法,這樣為他宣說修學的聖道。總而言之,教誡神變就是你有這個能力,對於這個學者所修行的所需要的,能夠恰到好處地教誡他。這位善知識具足這三種神變,就能夠成就諸相都圓滿,就是教授所需要的功德他都圓滿。諸相就是德相,道德、聖德的相貌,他都圓滿地具足,教授學者。

4.諸佛菩薩略有三種神變威力:一者神境神變所攝,二者記說神變所攝,三者教誡神變所攝。當知此三如其所應攝入三種神通威力:謂神境智通威力,心差別智通威力,漏盡智通威力。T30, 496b
5.如來所有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能現三種神變無倒教授所化有情,及能降伏、安住種種相違異品怨害諍論,一切沙門、婆羅門等。T30, 571b
6.由三因緣發生不信:一由不正知三寶功德故,二行外道見故,三未遇諸佛及聖弟子三種神變,隨其一種所調伏故。T30, 694b
7.云何名為能有所證?謂能證得勝無常想、無常苦想、苦無我想、厭逆食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有過患想、斷想、離想、滅想、死想、不淨想、青瘀想、膿爛想、破壞想、膖脹想、噉食想、血塗想、離散想、骨鎖想、觀察空想。復能證得最初靜慮、第二靜慮、第三靜慮、第四靜慮,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最後非想非非想處。又能證得慈悲喜捨。或預流果、或一來果、或不還果。或神境通、或宿住通、或天耳通、或死生通、或心差別通。或阿羅漢具八解脫靜慮等定,有大堪能,具大勢力,能善為他現三神變教授教誡。三神變者:一神力神變,二記說神變,三教導神變。如是名為能有所證。T30, 417b
8.若正了知即依如是靜慮等定,現三神變無倒教授所化有情。當知此由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故。T30, 573a

[參考] 1.大寶積經,卷86T11, 492b
商主天子白佛言:世尊!如來常以幾種神變調伏眾生?佛告天子:我以三種神變調伏眾生:一者說法,二者教誡,三者神通。
1.1.云何名為說法神變?所謂如來無礙大智,見未來世一切眾生心行差別,於三寶所有信不信,及業果報皆悉了知。如佛所說:若現在世所行惡因當墮惡趣,隨業受報,決定無差。若彼眾生善業因緣、誓願力故,從惡趣出,生人天中。或以聲聞、辟支佛乘及以大乘,而得解脫。經爾所劫受苦受樂,當得涅槃,當得值遇若干諸佛,如是等業決定無差。若彼眾生善業因緣、誓願力故,當生欲界、色界、無色界。經爾所劫,以如是乘而得解脫,以如是行當得見佛、承事、供養。如是一切上中下品善不善業,乃至一念,如來悉知而為說法,是名說法神變。
1.2.云何名為教誡神變?若如是教諸持戒者,是應作,是不應作;是應信,是不應信;是應親近,是不應親近;是法雜染,是法清淨;乃至攝受一切功德善道資糧。行如是道得聲聞乘、辟支佛乘,行如是道成就大乘。非法應離,如法應住,如佛所教決定無差。是地獄業、是傍生業、是餓鬼業、是人天業,不善應捨,善法應修。此是聖道應如是學,此等眾生人天往返,漸入涅槃。如是示教終不空過,是名教誡神變。
1.3.云何名為神通神變?若為調伏憍慢眾生,或現一身而作多身,或現多身而作一身,山崖牆壁出入無礙,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身下出火身上出水,入地如水履水如地,日月威德以手捫摩,或現大身至於梵世,乃至廣大,遍覆三千大千世界。隨所應現調伏眾生,是名神通神變。
2.大智度論,卷18T25, 195b:三輪:變化輪、示他心輪、教化輪。
3.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2T13, 733c
善男子!如是如來如實了知一切有情死生等事,謂如實知若諸有情成身惡行,成語惡行,成意惡行,誹謗賢聖,具足邪見,邪見業因,身壞命終墮諸惡趣,或生地獄、或生傍生、或生餓鬼。若諸有情成身善行,成語善行,成意善行,不謗賢聖,具足正見,正見業因,身壞命終昇諸善趣,或生天上、或生人中、或盡諸漏。如來如是如實知已,於彼眾生起大慈悲,勇猛精進,現三神變,令彼眾生歸趣佛法、教誡、安置、成立世間出世間信。何等為三?一者神通變現,二者記說變現,三者教誡變現。由是三種變現威力,勸發有情、教誡、安置、成立世間出世間信,令於一切有趣死生皆得解脫。
4.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卷6T26, 389b
三示導者:一神變示導,二記心示導,三教誡示導。
4.1.神變示導者,云何神變?云何示導?而說神變示導耶?答:神變者,謂諸神變:現神變、已神變、當神變。謂諸所有變一為多,變多為一,或顯或隱,若知若見各別領受牆壁、山巖、崖岸等障,身過無礙。如是廣說,乃至梵世身自在轉,是名神變。示導者,謂有苾芻雖於多種神變境界各別領受,若不令他知見,但名神變自在,不名示導。若有苾芻能於多種神變境界各別領受,亦能令他知見名神變自在,亦名示導。是故,所說神變示導,要能令他見、等見、了、等了、調伏、隨順,乃名神變,亦名示導,由此說名神變示導。
4.2.記心示導者。云何記心?云何示導?而說記心示導耶?答:記心者,如世尊說:苾芻!當知!
4.2.1.謂有一類,或由占相,或由言說隨記他心,彼意如此、彼意如是、彼意轉變。或隨記過去,或隨記未來,或隨記現在,或隨記久所作,或隨記久所說。或隨記少,謂隨記心。或隨記多,謂隨記心所法。諸所隨記一切如實非不如實。
4.2.2.或有一類,不由占相,不由言說隨記他心。然由天神或由非人,聞彼聲故,隨記他心,彼意如此、彼意如是、彼意轉變,廣說如前。
4.2.3.或有一類,不由天神,不由非人,聞彼聲故隨記他心。然由內心知他有情心所尋伺,隨記他心,彼意如此、彼意如是、彼意轉變,廣說如前。
4.2.4.復有一類,不由內心知他有情心所尋伺,隨記他心。然由現見他有情住無尋無伺三摩地,見已念言:如是具壽無尋無伺意行微妙。如是具壽從此定出,當起如此如此尋伺,諸所隨記一切如實非不如實。如是具壽從此定出,當起如是如是尋伺,諸所隨記一切如實非不如實,是名記心。示導者,謂有苾芻,雖由占相,或由言說,隨記他心。廣說乃至,如是具壽從此定出,當起如是如是尋伺,諸所隨記一切如實非不如實。若不令他知見,但名記心自在,不名示導若。有苾芻或由占相,或由言說,隨記他心。廣說乃至,如是具壽從此定出,當起如是如是尋伺,諸所隨記一切如實非不如實,亦能令他知見,名記心自在,亦名示導。是故,所說記心示導,要能令他見、等見,了、等了,調伏、隨順,乃名記心,亦名示導,由此說名記心示導。
4.3.教誡示導者,云何教誡?云何示導?而說教誡示導耶?答:教誡者,如世尊說:苾芻!當知!謂有苾芻為他宣說:此是苦聖諦應遍知,此是苦集聖諦應永斷,此是苦滅聖諦應作證,此是趣苦滅道聖諦應修習,是名教誡。示導者,謂有苾芻雖能為他宣說:此是苦聖諦應遍知,乃至此是趣苦滅道聖諦應修習。若他聞已,不起諦順忍,不得現觀邊世俗智,但名教誡自在,不名示導。若有苾芻能為他宣說:此是苦聖諦應遍知,乃至此是趣苦滅道聖諦應修習。亦能令他聞已,起諦順忍,得現觀邊世俗智,名教誡自在,亦名示導。是故,所說教誡示導,要能令他見、等見,了、等了,調伏、隨順,乃名教誡,亦名示導,由此說名教誡示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