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7日 星期日

雜阿含1260經


雜阿含126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過去世時,有一貓狸飢渴羸瘦,於孔穴中伺求鼠子,若鼠子出,當取食之。 有時,鼠子出穴遊戲,時,彼貓狸疾取吞之。 鼠子身小,生入腹中;入腹中已,食其內藏;食內藏時,貓狸迷悶,東西狂走:空宅、塚間不知何止,遂至於死。 如是,比丘!有愚癡人依聚落住,晨朝著衣持鉢,入村乞食,不善護身,不守根門,心不繫念,見諸女人起不正思惟而取色相,發貪欲心;貪欲發已,欲火熾燃,燒其身心;燒身心已,馳心狂逸,不樂精舍、不樂空閑、不樂樹下,為惡不善心侵食內法,捨戒退減,此愚癡人長夜常得不饒益苦。 是故,比丘!當如是學:善護其身,守諸根門,繫心正念入村乞食,當如是學。」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1.能善防護
云何於此非理分別起煩惱意,能善防護?謂於色、聲、香、味、觸、法,不取其相、不取隨好,終不依彼發生諸惡不善尋思,令心流漏。若彼有時忘失念故,或由煩惱極熾盛故,雖離取相及取隨好,而復發生惡不善法,令心流漏,便修律儀。由是二相故,能於此非理分別起煩惱意,能善防護。
[]什麼叫作內心裏面生起不合道理的分別,也就是起煩惱的時候,能夠善巧的保護自己,消滅煩惱意而使令內心清淨呢?
1)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接觸色聲香味觸法的時候,不要取色聲香味觸法的相貌,不要執著它的相貌,不要取著它的隨好。從眼耳鼻舌身意接觸色聲香味觸法的開始,乃至到最後,我的心不依彼色聲香味觸法,發出這些有罪過、沒有功德的分別心,若生出不善尋思,令心不能自主,就隨著染污的心所活動、流動,引出很多的煩惱。心流出來很多的煩惱,就叫作漏。
2)若那個修行人有的時候有正念,有的時候失掉正念。為什麼正念失掉呢?或者是因為煩惱的力量特別大,就像火燃燒起來很猛。雖然這時候,沒有取相、沒有取隨好,還是發生很多的罪過,發生惡不善法,令心流漏,這個時候怎麼辦呢?便修律儀,把煩惱取消。前面是正念有力量,根本不起煩惱,這就是保護諸根。現在修律儀,就是煩惱已經生起來,趕快用正念來滅火,這叫修律儀。
3)由於這二個相貌,就是二個階段:一個防護諸根、一個修根律儀。因此,你就有能力於此非理的分別起煩惱意,能保護住。

2.正行平等
云何此意由是二相善防護已,正行善捨或無記捨?謂即由是二種相故。云何二相?謂如所說防護眼根,及正修行眼根律儀。如說眼根防護律儀,防護耳鼻舌身意根,及正修行意根律儀,當知亦爾。由是二相,於其善捨、無記捨中,令意正行。
[]云何此意,由前面防護諸根、修根律儀這二個相貌善防護已,正行善捨,或者是無記捨?就是由這二種相,能防護、能修根律儀,就能夠行於善捨或無記捨。云何二相?就像前面已經說過,保護眼根不要起種種的煩惱;起煩惱,修眼根的律儀把煩惱消滅。如說眼根防護律儀,防護耳鼻舌身意根、及正修行意根律儀,當知也和眼根一樣。由這二個相貌,一個防護、一個修根律儀,使令心在善捨、無記捨中,令意正行,行於這個境界。

3.不取其相
云何於眼所識色中不取其相?言取相者:謂於眼識所行色中,由眼識故取所行相,是名於眼所識色中執取其相。若能遠離如是眼識所行境相,是名於眼所識色中不取其相。如於其眼所識色中,如是於耳、鼻、舌、身、意所識法中,當知亦爾。
[]云何是眼了別色的時候,眼不取色的相,這句話什麼意思呢?
1)什麼叫做取相?就是眼識在青黃赤白的色裏邊活動的時候,由眼識了別所了別的色的行相,色是有為法所以是行相。因為眼識了別這一切的色相的時候,沒有智慧知道這些都是假、空,所以執取其相。或是說眼識在了別色相的時候,同時也有意識在執著,執著都是真實,不知道是假、是空、是無常、無我,所以叫執取其相。這時候,貪心、瞋心還沒起來的時候,只是執取其相。
2)若是這個修行人,對佛法有聞思修,得到佛法的智慧的時候,遠離如是眼識所行境相,不執著它是真實,是名於眼所識色中不取其相。如於其眼所識色中,如是於耳鼻舌身意所識法中,當知亦爾。

4.不取隨好
云何於眼所識色中不取隨好?取隨好者,謂即於眼所識色中,眼識無間俱生分別意識,執取所行境相,或能起貪、或能起瞋、或能起癡,是名於眼所識色中執取隨好。若能遠離此所行相,於此所緣不生意識,是名於眼所識色中不取隨好。如於其眼所識色中,如是,於耳、鼻、舌、身、意所識法中,當知亦爾。
[]怎麼叫做眼所識色中不取隨好呢?
1)什麼是取隨好?就於眼所識色中,眼識一剎那生起、一剎那過去,沒有其他的東西在中間作障礙,同時就生出來分別意識,意識生起。就是眼識一剎那生起的時候,同時意識就生起,但是那個時候意識和眼識一樣,只是分別、了別這個色相。現在說無間生出的這個意識,和眼識同時這個意識就不同。什麼不同呢?執取所行的色的境相,這個時候或者是起貪心、或者起瞋心、或者是起種種的愚癡分別心,是名於眼所識色中執取隨好。取相的時候,是概略的取色的相貌;取隨好的時候,就是特別詳細,有很多的名言出來。眼識一接觸境界的時候,它沒有名字,不帶名言。現在分別意識現起來,有種種的名字,有種種分別,這是好、這是不好,有很多的名言。
2)若是這個修行人,在這個識所活動的色相上,遠離執著心。於此所緣不生意識,就是不生分別,不認為這是好、這是壞,這都不分別。是名於眼所識色中不取隨好。如於其眼所識色中,如是於耳鼻舌身意所識法中,當知亦爾。

復有餘類,執取其相、執取隨好。言取相者,謂色境界,在可見處,能生作意正現在前,眼見眾色。如是名為執取其相。取隨好者,謂即色境在可見處,能生作意正現在前,眼見色已;然彼先時從他聞有如是如是眼所識色,即隨所聞名句文身,為其增上為依為住,如是士夫補特伽羅隨其所聞,種種分別眼所識色。如是名為執取隨好。如於其眼所識色中,如是於耳、鼻、舌、身、意所識法中,當知亦爾。
[]還有另一類,執取其相、執取隨好,和前面不一樣。
1)什麼是取相?就是色境界在可見的地方,根和境界一接觸,作意就現前,就引起眼識現前,於是乎眼識依眼根,見眾多的色相。如是名為執取其相。
2)什麼是取隨好?就是色境界在可見的地方,根和境界一接觸,作意就現前,就引起眼識現前,於是乎眼識依眼根,見眾多的色相。然而這個人,在以前的時候,從他人聞,或者是從書本上閱讀,知道眼所認識的色是這樣、這樣很多的差別境界。就是以前所聽說、所閱讀,所知道的關於色上面的名身、句身、文身,因為以前有過這種知識,這個知識就給你力量,就會這樣分別。這個分別心要靠名句文的幫助,不然的話這個分別心起不來,所以它是個依止處。為住,就是依據名句文分別這件事的時候,不會跑到另一個境界上面分別,就把你繫縛在這個範圍內分別,這叫做住,把你困在這個範圍內。如是士夫補特伽羅,隨其所聞,眼所識色,作如是種種的分別,這叫做取隨好。如是名為執取隨好。如於其眼所識色中,如是於耳鼻舌身意所識法中,當知也是這樣。

5.惡不善法令心流漏
又此取相及取隨好,或有由此因緣、由此依處、由此增上發生種種惡不善法,令心流漏;或有由此因緣、由此依處、由此增上不生種種惡不善法,令心流漏。若於此中執取其相,執取隨好,不如正理,由此因緣、由此依處、由此增上,發生種種惡不善法,由此依處令心流漏,彼於如是色類境界,遠離取相及取隨好。
[]1)又,從無始劫來習慣就是這樣取相和取隨好,以此為因緣,以此為依處,這個相和隨好和這些種種的名言有增上的力量,就發生種種的罪過、種種的染污心,使令這個本來是無記性的心也隨著活動,心王隨著染污的心所在活動,就引起很多的煩惱。
2)或是這個佛教徒,肯如理作意,雖然也是取相、取隨好,但是不生種種的惡不善法,令心流漏。
3)若是在這當中,執取相、執取隨好的時候,不能如理作意的時候,就是惑、業的境界,染污的境界。以此為因緣,以此為依處,這個相和隨好和這些種種的名言有增上的力量,就發生種種的罪過、種種的染污心,引起很多的煩惱。這位修行人,應該這樣思惟觀察:這是有罪過!我對這些境界,應該遠離取相,遠離隨好,心裏邊就清淨,就沒有種種惡不善法令心流漏的事情。

云何名為惡不善法?謂諸貪欲及貪所起諸身惡行、諸語惡行、諸意惡行。若諸瞋恚、若諸愚癡、及二所起諸身惡行、諸語惡行、諸意惡行。是名種種惡不善法。
[]云何名為惡不善法?就是遇見執取相好的時候,心理面有貪欲心,以及由貪心生出來的身惡行和語惡行和意惡行。或者起來瞋恚心,或者是種種的愚癡心,由於這兩種煩惱所起來的身惡行,由瞋發出來的身惡行、由瞋發出來的語惡行、意惡行。是名種種惡不善法。

云何由彼令心流漏?謂若於彼彼所緣境界,心意識生,遊行流散。即於彼彼所緣境界,與心意識種種相應,能起所有身語惡行貪瞋癡生,遊行流散。是名由彼令心流漏。
[]令心流漏這句話怎麼講呢?就是若對於各樣的相、好,在執取的時候,心意識本來是無記的,隨著這些貪心、瞋心、愚癡心活動,所以心意識也隨著活動,散亂。隨著種種境界都是相應,貪心與貪心的境界相應。總而言之,心王和心所是相應,但是心王不自主,貪心一起來,心與貪是相應;瞋心生起,心王和瞋心也是相應,它和它合作,所以叫做相應。能起所有身語惡行貪瞋癡生,遊行流散。是名由彼令心流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