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7日 星期六

禪林寶訓024. 住持居上,當謙恭以接下

024. 住持居上,當謙恭以接下

遠公曰:住持居上,當謙恭以接下。執事在下,要盡情以奉上。上下既和,則住持之道通矣。居上者,驕倨自尊。在下者,怠慢自疎。上下之情不通,則住持之道塞矣。古德住持閒暇無事,與學者從容議論,靡所不至,由是一言半句載于傳記,逮今稱之。其故何哉?一則欲使上情下通,道無壅蔽。二則預知學者才性能否,其於進退之間皆合其宜。自然上下雍肅,遐邇歸敬,叢林之興由此致耳(與青華嚴書)


遠公曰:住持居上,當謙恭以接下。執事在下,要盡情以奉上。上下既和,則住持之道通矣。居上者,驕倨自尊。在下者,怠慢自疎。上下之情不通,則住持之道塞矣。

《禪林寶訓筆說》:此節先標情之通塞。謂住持之位,本當居上,時中須要謙和恭謹,以接納於人。為執事者,本當居下,時中必要盡情致敬,以承奉于上。如此上能謙和,下能承奉,則住持之法道自流通矣。設若在上者,驕侈倨傲以自尊,則在下之人,必然怠墯輕慢,而自疎遠。上下之人情既爾不通,則住持之道法必滯塞矣。


古德住持閒暇無事,與學者從容議論,靡所不至,由是一言半句載于傳記,逮今稱之。

《禪林寶訓筆說》:此節方明情通之故。故又引古之通情者以明之。試看古來有道德之師,閑暇無事,必謙光接物。常與可語之學者,從容議論。從容者,和緩而不迫。議者,評定古今之事宜。論,辯也。有所不明而辯柝之。或論辯古人公案,或品評賢德機語。世法佛法,無所不到。偶爾師資機語相契,合乎至理。或一言,或半句,言雖少而語意奇,必當載於傳記,古今稱之也。如太陽問梁山:如何是無相道場?山指大士像曰:此是吳道子畵的。陽擬進語。山曰:者箇是有像的,那箇是無像。陽即有省。山曰:何不道取一句。陽曰:道即不辭,恐落紙筆。山笑曰:此語上碑去在。


其故何哉?一則欲使上情下通,道無壅蔽。二則預知學者才性能否,其於進退之間皆合其宜。自然上下雍肅,遐邇歸敬,叢林之興由此致耳(與青華嚴書)

《禪林寶訓筆說》:此節結完情通事恰。然必欲與學者閑時議論其故何哉?一則使上下情通,不致法道壅蔽。二則預先知得學者,才力、性情、可用、不可用。所謂從苗辯地,因語識人。然後於當進當退之間,總得其宜。相孚如此,自然上下雍容整肅,遠近歸從敬信。叢林之興,豈有別法,不過由此情通而致也。

閑暇議論,正是發潛德之幽光,不是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