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6日 星期四

禪林寶訓100.教住持當曲全人材,不可以偶失而偏廢也

100.教住持當曲全人材,不可以偶失而偏廢也

靈源曰:學者舉措不可不審,言行不可不稽。寡言者未必愚,利口者未必智,鄙樸者未必悖,承順者未必忠。故善知識不以辭盡人情,不以意選學者。夫湖海衲子誰不欲求道,於中悟明見理者,千百無一。其間修身、勵行、聚學、樹德,非三十年而不能致。偶一事過差而叢林棄之,則終身不可立。夫耀乘之珠不能無纇,連城之璧寧免無瑕。凡在有情安得無咎!夫子聖人也,猶以五十學易無大過為言。契經則曰:不怕念起,惟恐覺遲。況自聖賢以降孰無過失哉!在善知識曲成,則品物不遺矣。故曰:巧梓順輪桷之用,枉直無廢材。良御適險易之宜,駑驥無失性,物既如此人亦宜然。若進退隨愛憎之情,離合繫異同之趣,是由捨繩墨而裁曲直,棄權衡而較重輕,雖曰精微不能無謬矣。


靈源曰:學者舉措不可不審,言行不可不稽。寡言者未必愚,利口者未必智,鄙樸者未必悖,承順者未必忠。故善知識不以辭盡人情,不以意選學者。

《禪林寶訓筆說》:此節言知識要稽審人情。謂作長老者,于學人舉止處,不可不細細審察。言行處,不可不時時稽考。寡言者,口雖拙訥。心中未必愚憃。利口者,言雖巧便,胸中未必智識。鄙樸者,行履雖或拘謹,未必咸出悖逆。承順者,言貌雖或謙恭,未必盡能忠信。故善知識不可以辭盡人情,不可以意選學者。

兵部侍郎陸贄上唐德宗諫曰:明王不可以辭盡人情,不可以意選進士。進退隨愛憎之情,離合繫異同之趣。是猶捨繩墨,而意裁曲直。棄權衡,而手揣重輕。雖曰精微,不能無謬。此靈源特引用以示人。


夫湖海衲子誰不欲求道,於中悟明見理者,千百無一。其間修身、勵行、聚學、樹德,非三十年而不能致。偶一事過差而叢林棄之,則終身不可立。夫耀乘之珠不能無纇,連城之璧寧免無瑕。凡在有情安得無咎!夫子聖人也,猶以五十學易無大過為言。契經則曰:不怕念起,惟恐覺遲。況自聖賢以降孰無過失哉!在善知識曲成,則品物不遺矣。

《禪林寶訓筆說》:此節謂學者要知過自檢。蓋湖海衲子誰不欲求道,其間悟明自心,見徹本性者,千百人中難得一二。于中精修其身,勉勵其行,聚積學問,樹立德業,成就一箇人品,非三十年功夫不能到。偶然間有一事或失檢點,便成過差,而叢林中以為有過,輒棄之矣。使三十年積習,一旦皆廢,而終身不可立。夫耀乘之珠,不能無纇。纇,絲節也。

魏惠王曰:寡人有徑寸之珠,照車前後各十二乘者數枚。齊王曰:吾有四臣,照千里之外,豈特十二乘也。魏王有媿連城之璧,寧免無瑕,解見前。凡在有情識中,安得俱然無咎。夫子聖人也,猶以五十學易,明乎吉凶消長之理,進退存亡之道,故可以無大過為言爾。梵語修多羅,此云契經。謂契理、契機。上契諸佛玅理,下契眾生機宜。契,合也。則曰:不怕有念斯起,惟恐覺照生遲。況自聖賢已降。降,下也。熟無過失哉。在善知識委曲作成,則高低、大小、利鈍雜出之人物,俱無遺失矣。


故曰:巧梓順輪桷之用,枉直無廢材。良御適險易之宜,駑驥無失性,物既如此人亦宜然。若進退隨愛憎之情,離合繫異同之趣,是由捨繩墨而裁曲直,棄權衡而較重輕,雖曰精微不能無謬矣。

《禪林寶訓筆說》:此節教師承宜當公正。故曰:巧梓順輪桷之用,枉直無廢材。梓,木匠也。輪,車輪。桷,榱桷。謂巧匠用木,枉者可為輪,直者可為桷,使不廢其材也

昔齊桓公讀書于堂上,輪扁斲輪于堂下。釋鑿而問曰:敢問君之所讀者何書?公曰:聖人之言也。扁曰:聖人在乎?公曰:聖人死矣。扁曰:然君所讀者糟粕耳。公怒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譏乎!有說則可,無說則死。扁曰:以臣事觀之,臣當斲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心,應之于手。口不能言,有數存焉。臣不能諭臣之子,子不能受之于臣。臣年七十而老斲輪。古之斲輪者,與其不可傳而死者多矣。故君之所讀者糟粕耳。桓公大喜,出莊子天道篇。

良御適險易之宜,駑驥無失性。善使馬者,稱良御。駑,鈍馬也。驥,良馬也。如善于用馬者,險處則馳之以驥。易處則馳之以駑,使遲速各得其宜,自不失其所賦之性也。凡物既皆如是,而人豈不如其然也。若進退隨愛憎之情,離合繫異同之趣。此兩句謂知識用人,倘愛者非其材,亦進而與之合,同其事也。憎者是其人,亦退而與之離,異其志也。如是者,猶如梓人捨其繩墨而欲裁曲直,亦如賈者棄其權衡而欲較重輕。雖則日技藝精微,終不能免其無謬矣。

如此作成人,方是佛菩薩真實念頭。